作者:李一舟DESIGN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888657/answer/14714053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庆幸,我维生完全不需要靠做设计,只因为我学设计多年,也希望设计行业越来越好,所以没啥不敢说的。
我把跟这个问题直接不太相关,但是又和工业设计有关的想法,放在最下面的追更里面。
如果你不嫌烦,请你一直看,我呢…跟你一样,热爱工业设计,怒其不争,哀其不… 算了,不说了。
开始!!!
作为柳先生的学生,跟着他读了4年的博士,而且在考学之前,也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柳老师的事理学理论,入学后大部分国家部委、协会、企业委托的案子,我都有参加和跟进。
毕业后,我没有从教,而是一直创业,至今6年多过去了,应该算是有感触也能说得上一些道道的人了。我看了下面很多的回答,有一些朋友比较公允,有褒有贬,这很正常,没有完美的人完美的事,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我觉得更多不是柳老师的私德,而是他作为行业泰斗至尊和一个践行者,是否对行业有深远的影响。
我比较看不上的是一些匿名回复,阴阳怪气,试问,如果你真的认可自己的言行,敢于承担责任,为啥不光明正大的署名回复?网络键盘侠,不过如此。
周一要开会,先码到这里,中午继续写。
好了,继续。
首先,关于哲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不自己下场,为什么有价值这类实在没什么必要写的东西,就不浪费网络资源了,如果还要纠结这种事情,我认为最好还是多看看网上怎么赚钱,如何有效沟通这种“正确而无用”的帖子,多接受心理按摩,抹平自己内心那点不平衡,不要想太深的问题。
说下资历高。
为什么资历高?那我反问下,近20年中国工业设计学界和产业圈,有没有可以和柳老师叫板的平辈,有没有牛逼的后起之秀?有没有行业的中流砥柱?
先说平辈,这里要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在学术贡献或者是产业建树方面,谁能站出来,1234说说的。柳老师的“事理学”体系,建议学习工业设计的朋友,可以稍微花时间了解一下。站在学界的角度,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准是:
与没有自成体系的方法论。这个不能是完全翻译和舶来品,而是需要结合中国文化因素和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的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思维体系。
在工业设计学界,少有老师能够有自己的认知方法论和系统学说。柳老师这方面是很完备的,“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事理学的使用而不占有,用“事”而非“物”的角度考察“系统”而非“单品”的方法,直接影响了一批设计师吧。
国内还有几位我知道的教授(因为我后来没教书,理论也没有继续跟进和更新,请见谅),又分别在商业设计(浙大应放天老师)、交互设计(辗转好几所高校辛向阳老师)上有了很多论文,也带出了很多学生,在相应企业做到高管,但是至少在我这里来看,他们的学说没有柳老师的影响力大。原因呢?
我想一方面,是我狭隘了,就是没看到,不代表人家没有宣传,对吧。
另一方面,柳老师持续不断几十年,辗转政府、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各个场合,一场场激情饱满的演讲,这个数量上。。。确实也自然而然把他的学术学说带出圈了。
在我还念书那会儿,2014年之前,工业设计还是一个很小众的概念。
我记得我去帝国理工学院交换,跟一位学校的华人教授吃饭,他问我是清华哪个系的?
我说是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他的回复,我现在也记得:哦,那你不算是正统清华的。
在更多工科和理科背景的人心里,设计学就不是科学,更不是显学,我们就应该拿个画板,或者拿着刻刀在那里敲石头才对。
我也记得,我上《非你莫属》求职节目,当当网李国庆也略带讥讽跟我说:你设计还要读博士?你都学什么了呀?
我回复他的就是柳老师事理学中,重要的关于杯子与喝水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装水的容器和解渴这件事情,杯子本身没有那么重要,“杯子”不是我们设计的主体。
节目之后,很多朋友给我发信息,特别是学设计的朋友,说我给他们长脸了。其实,我没什么深度,当时在台上只能随机做最快反应,我想到的是柳老师的“事理学”。
到今天,我依然觉得适用。

好了,那咱们说说后起之秀和中流砥柱吧。
好的工业设计师有么?太有了。
就拿我当时还在学校来说,后来锤子科技的副总裁和设计总监李剑叶,奔驰概念车的设计师张帆,比比皆是。但是至少到现在,我没有看到他们走出来,把设计理论和实践去做整合,给年轻设计师或者学生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企业太忙了,各人性格不同,不是每个人都像柳老师一样,愿意振臂一呼,传道受业,这是“教师”的职业属性和本分决定的,是要更加出色得多。
中流砥柱,我能想到的是小米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是工业设计背景的刘德和黎万强。一位是主导了小米生态链,搭建了全球最大也可以说将来很可能是最好的全品类电商产品库,产品基因非常统一,销售效果,不会说了吧。
另一位是实际缔造了米粉营销的模式,写出了《参与感》。
这两位,都是大神级别了,可惜呢,各种原因,现在都很低调,并不太出来讲道理数理念。但又有什么关系?小米生态链的方法论和营销心法,早已通过更多的友商发扬光大。小米是这个阶段,值得中国制造行业自豪的一家民族企业。
关于是不是小米的极致性价比摧毁了很多行业,这里不讨论,至少我认为,如果说新的方法拉朽了老格局,我们就说新来的不守规矩,就太可笑了。市场不相信眼泪,且,最开始痛斥小米不好的很多设计大师,现在都成了小米的鼓吹手,自己的立场摇摆不定,不也有点滑稽么?
稍微小结下:
1)有自己完整理论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者很少,柳先生是少数中的少数。
2)工业设计圈近年来,后起之秀有,行业中流砥柱也出来了,但是主动去破圈,为设计正名的人不多,因为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他们也只是商业文明车轮一环中的动力之一,虽然改变了一些格局,但不足以发出更大的声音。
3)放到近三五年,工业设计师,请你说出几个中国人,你有人选么?我真的没有,品牌是有几个的。

好,我们再说说说大概念大道理,不亲自做东西这一趴。
可能题主没有接受本科生以上的工业设计教育?我猜的。
因为研究生阶段开始,很多学校都是导师负责制,啥意思?导师对我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的专题进行指导。建模渲染难道要导师撸着袖子自己来?
除非你不想毕业了,导师的能力在于:老子以前就是熟手,别忽悠我;我见得多,你把想法说出来,我给你意见,我给你资源,你主要是自己要摸索进步;我的项目,带你一起做,活儿肯定是你干,这也是培养你,汇报文档你最好也做好,这是对你逻辑思维的锻炼,成果我们共有,但是老师名字在你前面,没毛病吧~
所以,导师的理念和格局,还有资源,对学生来说比他建模牛逼重要多了。
这个角度,柳老师工业设计国际资源,国内独一档,有疑问么?我是没有的,徒子徒孙混得好的,多得去了,谁敢不给老师面子,而且我们做学生的,是很愿意带着师弟师妹们继续往前冲,给师门增光的。
再说说实际做事情。柳老师在清华这边,我们学生辈是被归在“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这两块:
设计战略:面对国家,面对产业,面对大企业。
原型创新:功能的、材料的、使用的、场景的、未来人居的,有啥好的模型,弄出来。
具体来说,我们工作室三位老师(近一年没回去,信息没更新):
刘老师,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对于生态厕所有深入研究,已经很多项目落地了。
蒋老师,研究设计的组织,日本和丹麦留学,对于设计文化也深入研究,对于厨房场景和产品有很多落地案例,还有很多园区的生态设计。
唐老师,德国留学,对于很多新结构和建筑结合的研究,船舶和空间中的设计,灯具设计,专家。
虽然说我这几位师兄都是博士,但是各自落地的产品都非常丰富了,你说这些研究都是他们完全独立弄的?柳老师不参与不指导?
那你也是不明白什么是“设计工作室”,这就是一种新型的师傅带徒弟的机制,很适合设计行业,毕竟很多是隐性知识,需要时间,需要感受,只可意会。
下午又很多事情,先写这些,希望有朋友一起交流。文中涉及名字,很抱歉来不及跟各位老师和大咖沟通,如有不妥,请告知,删掉就好。
晚上争取更新。。。
…………………………………………………………
0915继续更新,说一个问题:大师不出手,是不是就能保持神秘感,出手就怕见光死??
好有意思的观点。是不是很多人还认为“工业设计”和国画或者雕塑一样,大师就是要持续下场,干到99?花白大胡子,在一个园林里,铺开宣纸,还有两个童男童女在旁边,愉快的磨墨,大师时不时危险摸摸孩子的头…
你是张纪中的《西游记》看多了吧,工业设计这个学科,就是这样被带成了纯工艺,工匠个人行为了。
我说我理解的两个层次的工业设计。
先问个问题,艺术家和设计师有啥区别?
艺术家可以表达对与社会的不满,个人的愤怒,甚至是痛苦,性欲,贪婪,这都没问题,因为艺术是个人的,是抵抗统一性的,可以不拘一格。
设计师,特别是工业设计师,没有资格去哗众取宠,我们的本职工作是mass production,大规模制造。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设计的产品,可以被大规模便宜的生产出来,易于使用,尽量不破坏环境和用户的身体健康。我们不能表达过于强烈的情绪,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
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我现在依然觉得绝妙,为啥?他的出发点就是顺其自然,本该如此,不要造作。
好了,第二层,是传承,手艺和心意的传承。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北欧设计如何如何,国内的家居品牌,很多都号称北欧风格,在我看来,几乎就没有一个算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为啥?
你去看下现在最新的北欧设计,纯粹的那种,早就和我们以为的原木风格,宜家风不同了。设计师是会进化的,不会几十年还做一模一样的重复建设,那还要那么多设计师干嘛?
新的北欧本地设计,是更多的粗糙,陶瓷混搭,表面工艺的随意性等等,你看到了绝对会诧异,这不是我在书上看到的北欧设计呀…
大约两年前,我突然悟到一件事情,北欧设计学不了,为什么?
这和他们的传承模式有关系。北欧设计必须是本地人,爸爸传儿子,师傅带徒弟,从小耳濡目染,使用自己制作的器皿,听从家人对于产品的老的看法,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品味”。
这个东西深入骨髓,学不了。
………………………………………………………
不知道是否还有朋友追更?大家一起交流。
0916更新。
说说我看到的清美教育的弊端吧。
1 精英式教育。由于每年的招生名额有限,学院只能是精英式教育,不代表教出来的都是精英。各位导师的资源都很多,清华牌子大,合作企业也多,学生们都不缺实习和项目机会,一般活儿根本看不上。所以你看国内的设计竞赛,清美的学生,就没拿过啥奖,包括什么红点,iF奖…为啥?
一方面很多学生,手上活儿一般,都在学习理念,接触新技术,交叉学科等等,技术层面不是重点考虑。另一方面,机会太多了,不看重这些奖,参赛的兴趣不大,竞争不过很多别的需要靠获奖来拉升学生自己和学校知名度的学校。
设计竞赛已经是在前10年被用烂的一个以小博大的招儿,且这些设计奖背后操盘的老外,都坏的很精得很,来中国都是捞钱的,很多人是看破不说破,毕竟利益相关,没必要。
2 产业合作度实际不深。
这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弊病。任何学科,都需要做理论和趋势研究,同时也要做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清华是一个整体的技术氛围很浓的学校,学生自然而然会交叉合作,因此可以看到有美院,计算机系和新闻学院一起做的信息交叉学科专业,leader是微软研究院之前的大佬。
显然,在跟企业直接合作,出“工业设计产品”这方面,浙大,江大,广美等都更加积极一些,也实际上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了真实的设计工作。
本科毕业后,很大一部分清美毕业生都申请国外一流的设计院校深造,而不是进企业做设计。
这种情况在清华其他学校更甚,大家比较的都是你拿到了哪个学校的offer,是不是全奖?
整体氛围如此,没办法。
因此,在各大公司一线的核心岗位,还真的少见清美毕业生。
3 没有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早先很多年开始,国家用于科研的拨款,很大一部分先给到清华北大,剩下的其他学校分。这使得清华很多学院和导师,钱花不完,对…花不完。
国家的本意是,你有最优秀的生源,我给你加码,多出成绩。
这个逻辑,在理工科上可能成立,在设计和艺术学科,有点问题。
你往清美的楼里走走,很大一部分是雕塑,服装,版画等等纯艺术专业,然后慢慢过渡到视觉传达,环境艺术。
然后再到工业设计,再然后是交叉学科。
看到了么,主体上清美的前身是中央工艺美院,核心是工艺和美术,设计学科,本身不是核心。多年来,学院的领导班子,也没有更多和清华本身大系统融合。
这一点,作为学生,我觉得非常可惜。清美最大的好处,就是在理工科全国第一的清华,如果工业设计真的是科学和艺术的粘合剂,你倒是粘合呀?
本来,清美有机会去做成MIT的media lab,成为世界级创新的孵化器,可现在看来,学院的vision还是不够。
我跟多位老师都是朋友或者师兄弟关系,你说他们不牛?我觉得不是。
还是一个全民认知问题。对于崇尚科学,刚刚吃饱饭不足几十年的国家,还没到可以好好欣赏艺术的时候,更没到从内心深处对于美术,艺术,设计不带偏见的地步。
溯本求源,美术生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的观念是文化课学不好,只能高中开始突击学美术,当做上大学的捷径,或者说没办法,只能学艺术。
文化课不行,数学不好,英语凑合,这样的学生,你觉得素质如何?
这是国民性和发展阶段问题,咱们不深究了。
只能说,希望各位师兄师姐,各位导师,您各位还要辛苦一阵子,往前跑跑,毕竟你清华的牌子在这里,你不是第一,大家都觉得你不过如此。
第一,谈何容易。
反过来说,柳老师一生奔走,传播设计不是纯艺术,设计确实人类认知世界的第三种方式,不好么?
观点是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有什么要紧,多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老教授,真诚呼吁,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和与时俱进,都利远大于弊。
先写这些,继续做文档去了…

评论

我好像在非你莫属的清华专场看过答主,太优秀了,印象深刻。尤其是阐述设计方法论概念的部分,简单易懂;还有讲农村手机的案例。可以看出来一整套的研究和实践的训练非常扎实。如果学生水平都这么高,老师怎么可能水平不高?我是学建筑设计出身,我读研时候的我们学院院长擅长建筑设计方法论教学,但设计作品并不多,这并不妨碍她成为建筑设计大师,并不影响她的成就。现在的人太重视物的商业价值,而忽略背后应该有的逻辑,更别提文化传承性;评判设计作品的依据也慢慢趋向于有多少人用,值多少钱。这是很糟糕的。好的商业成功产品案例我们固然要去学习消化借鉴,但更重要的是从头到尾掌握一个严谨科学的知识体系。太多半路出家的所谓设计师,盆满钵满的同时到处讲述自己的故事,贩卖成功学,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问出题主这样的问题。殊不知,在中国技术和工程历史上,从不缺实践者,也不缺能将匠心世代相传的人;缺的恰恰是能将实践经验累积提炼成理论框架,以“大道理”而不是“传家宝”来教书育人的人。对柳先生的质疑和批评,肤浅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