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义的探寻
上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K4y1U7f2
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K411w7y1
思维导图https://share.mubu.com/doc/2Y4n_8rygKl
我有一个观察,人在15岁到25岁之间,会特别有冲动,想搞清楚「人生意义」的问题。 但在25岁之后,这种冲动会慢慢减淡。有人是忙于工作,无暇思考这些不太务实的疑问;有人是迟迟找不到答案,以至于不再相信这个问题有答案,或是不再强求,这个问题一定要被回答。 但总有一些时刻,关于「意义」的焦虑会以不同形式显现出来,幻化成青年危机、中年危机、职业焦虑、婚姻焦虑,在一个个失眠的夜晚与你纠缠。 这期视频聊聊人生意义的三种流行看法。
(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K4y1U7f2
看法1:人生没有预设意义,我的意义由我创造
- 问题1.1:虚无感让人难以享受纯粹的快乐
- 问题1.2:拥有选择自由,让人容易变得犹豫和自我消耗
- 问题1.3: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意义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
看法2:追寻意义的过程就是意义所在;带着某种信念去生活的状态,比相信的具体内容更重要
- 问题2.1:生活需要妥协折衷,饱满的信念感和精神状态非常难维持
看法3:我们需要终极意义来对抗生活琐屑,但这个意义需要简单的生活方式作支撑
- 问题3.1:「人生意义是什么」这个问句,包含丰富的歧义、主观和不确定性
- 问题3.2:简朴克制的生活未必是每个人都想要的
:::success 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向世界发问,但到头来,这些问题不属于世界,这些问题只属于我们。 :::
推动一些好的观念成为共识
关于人生意义有三种流行看法。
1.存在只是偶然,人生没有预设意义,我的意义由我创造。
2.追寻意义的过程,就是意义所在,带着信念去生活的状态比相信的具体内容更加重要。
3.为了对抗生活的复杂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个终极意义作为支撑,但想让这个意义自洽,就需要接受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
这些视频会聊聊三种看法,有说服力的地方分别在哪,又有哪些回答不了的问题,下期会对这些看法的共通之处做个分析,然后谈谈现阶段我倾向相信什么。
1 人生由我
看法1 人生没有预设意义,我的意义由我创造
先说第一种,二十世纪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观念是人生没有预设意义,我的意义由我创造,它能被认可的原因在于:
我们曾经深信不疑的一些关于宇宙起源和人类诞生的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慢慢在被科学研究祛魅和证伪,
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宗族、乡邻、家庭结构也一点点被工业社会和商品世界打散。
人们一是发现旧的信仰不再可靠,二是觉察到不依赖传统的习俗规范,人作为个体也能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得挺好,再加上科学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这让很多受过教育的人走向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 生命会不会是进化过程中的偶发现象?
- 人类是不是有可能从未出现在这颗行星?
- 如果人的存在都不是必然,那么还有什么目标非要实现,还有什么方向必须追寻呢? :::tips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 :::info 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 :::
很多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都容易被这种虚无感困扰,当存在的根基被偶然性掏空,每一种行动也就失去了天然的必要性。
虚无像是笼罩天空的一片乌云,投下恒常的失落与阴影,即使是在狂喜的时刻,你也依旧会怀疑,这份喜悦会不会很快就散去?
人很难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享受纯粹的快乐。
所以有人提议,既然没有预设意义,那么就由我们自己书写意义吧,由我们自己定义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美的,由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值得度过,
但这样一种想法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呢?
我自己的体会是,即使给了我书写意义的自由,我也并不会获得全然自由。
打个比方,如果宇宙是一张擦得干干净净的白板,那我总要先做个选择,如何在一片虚空之中决定我在哪儿画下第一笔;
而无论我画在哪里,都有可能被自己或他人追问——
- 为什么是这里,而不是那里?
- 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
这个问题我是解释不清的,因为当我说没有什么意义天然合理,我也就消解了每一种选择的正当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而越是在每种选择都可以的自由之中,人就越容易变得犹豫、疑惑、思前想后、自我消耗。
随心所欲,并不是没有代价,随心所欲的代价是无依无靠。
自由书写意义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他把追求人生意义看成了一件纯粹个人的事。
他可能忽略了,如果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通过与他人协作而存活,那么我们的人生意义也一定离不开这些关系。
伊格尔顿在《人生的意义》写道
:::success
任何有意义的人生计划若要可行,必须将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性特征、死亡、玩乐、哀愁、欢笑、疾病、劳动、交际等现实因素考虑在内。
维持私人生活所需的诸多要素,并不是私人属性的。(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
:::
换言之,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牵连着其他人的生活,维持私人生活所需的诸多要素并不是私人属性的。
我们为生活赋予的意义,也无法孤立于他人的意义单独存在。
因此,所谓的自由书写意义其实不是全然的自由,而是有限制的自由。
而当有限和自由这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我们就知道有些东西要被权衡、要被牺牲了。
至于这些东西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info
舍得
:::
到这里,我们先对第一种看法做一个小结。
存在不是必然,意义并非注定,这种观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让我们不必受宗教传统和权威的束缚,拥有自主掌握人生的权利,
但这种解放并非只有好处,没有成本,因为回到人手中的并不只有自由,还有责任,自主决定人生其实是非常沉重的责任。
一个选择做不好,你不能怪上帝、怪父母、怪其他人,你只能在内心审判自己。
更难的是你可能都不知道如何审判自己,因为关于人生的规范、守则、法律,这时也要靠你自己来书写了。
小结1:意义由我创造?
存在的根基,被偶然性掏空;每一种行动,也就失去了天然的必要性
说每种选择都可以,容易让人变得犹豫、疑惑、思前想后、自我消耗
追求意义不是纯粹个人的事,我们的生活和意义,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关系
2 人生信念
看法2 带着信念去生活的状态比相信的具体的内容更重要
虚无主义者如何获得行动的理由?
照着这个思路去想,很可能是无解的。
所以有人提出第二种看法,既然我们无法严格证明一种意义比另一种意义更牢固,一种追求比另一种追求更有价值,那我们干脆就别去这么想问题,从意义的排序中跳出来,凭你当下的直觉选一件自己相信的事,认定它有意义,然后把这种意义贯彻到生活中,不去向别人证明这样更有意义,也不强求证明给自己看。 :::info 比如对于产品经理的执念,有信念,不偏执,一步一个脚印 :::
换言之,我们最需要说服自己的是放弃对意义的执着,更关注生活本身,带着某种信念去生活的状态比我们相信的具体内容更加重要,毕竟人生是活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只要每一天都能过得斗志满满,就算嘴上说不出为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想法似乎挺合情合理,想想 100 年前或是 1000 年前的人,或许还相信人能在水面行走,死者从土里复活,举头三尺有神明,凡人相爱是因为丘比特射箭,而今天站在科学的角度,这些神话和寓言都有漏洞,都不可信,但在千百年前,相信过它们的人会因为信错了一些事就过得一败涂地吗?
并不会,或许神话的意义,本来就不在于它能给出多么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所产生的实效。
如果一种信念能让我们有目的、有热情、有乐趣的行动起来,那么它就值得被坚持下去,
不需要它多么靠近本质,也不需要它能指导一切行动,只要你深深相信就足以。
与自由书写意义的看法相比,带着强烈信念感去生活的理念显然是往往现实更近了一步。
它不去深究一种意义是不是本质,一种信念是不是永远牢靠,它更看重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看重无精打采和斗志昂扬之间的差别。
它确实没有正面回答虚无感如何消除的问题,但它提醒了我们,更有建设性的提问方式是如何把生活过好,而非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它的核心主张是信念感大于信念,生活方式大于生活意义。
这样一种思考方式确实消减了一些探寻意义时的麻烦,但它有没有自己的缺陷呢?
其实也有。讲第一种看法时,我们提到过人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不存在纯粹个人的生活方式。
理想状态下,我只需要选择一个自己认同的信念,然后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走下去就可以。
但现实中我们都是跟着大部队一起走,学校里有老师的路、同学的路,工作中有老板的路、同事们的路。
只要有竞争与合作存在,路和路就会交错。
我坚持的理念未必是他坚持的理念,我觉得有意义感的生活方式在他内心可能毫无波澜。
但如果我们想实现一个共同目标,那就至少有一方要做出妥协。
而日常生活中会和我们发生交集的人太多了,一次次的妥协折中都会让你理想中平衡圆满的生活方式变得非常支离破碎。
:::info
资本家要利益,而你却说情怀。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不讲生意,你是成年人吗(谈钱不伤感情)?
资本家做企业,讲使命、价值、愿景、文化、福报,最终还是要靠生意存活。
:::
因此,这种想法的现实困境是一种饱满的信念感和精神状态,是非常难维持。
可能今天我们被一种观念感染,觉得很振奋,于是决定就这样爱,就这样去劳动,
但过一阵遭遇一些生活琐碎和职场挫败就退回来,觉得好累,不想爱也不想劳动。
:::tips
1858年9月19日: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
18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爱,也不想劳动了。
——列夫·托尔斯泰
:::
将一种信念贯彻到生活里,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而难上加难的是,
现代社会里已经产生过大量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被选择和实践过的生活理念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每种都有利有弊,难作比较,以至于相信任何一种回答都让人迟疑。
再想回到几百年前那种生活简单、意义朴素的状态已经回不去了。
小结2:信念感>信念本身?
神话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给出多么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所产生的实效
如果一种信念能让我们有目的、有热情、有乐趣地行动起来,那么它就值得被坚持
现实困境在于,生活经常需要妥协,饱满的信念感非常难维持
3 断舍离
看法3 我们需要终极意义来对抗生活琐屑,但这个意义需要简单的生活方式作支撑
关于人生意义的第三种看法,就和生活中难处理的琐碎和复杂相关。
历史上很多思想家都试图为人生意义寻找一个终极答案,一个能解释所有意义的意义背后的意义。
人类迫切希望这个答案存在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随便为意义赋予一个解释,那么这个答案通常不稳定。
我今天开心了这么想,明天不开心就会那么想,想法变来变去,不止让自己困惑,也会妨碍与他人的协作和交流。
而倘若真有一个能被理性认识到且深藏于人类本性的意义来源,那么把它推广成共识,不就能减少很多社会摩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了吗?
这种共识的价值很诱人,但问题是所谓的终极意义真的存在吗?
从思辨的层面想回答人生意义,我们首先要给人生和意义,这两个词分别下个定义
什么是人生?
- 是到今天为止,我度过的每分每秒,还是每分每秒的经历中被我感知和记忆的部分?
- 如果我昨天白天很开心,晚上做了一个糟糕的梦,今早醒来又忘了,那么这算怎样的一天呢?
- 这些每分每秒的体验可以像算术一样做个加总吗?又或者我的人生是不是要到临终的那天才可以给出评判?
- 毕竟一个人少年得意,中年起落,晚景凄凉。我们会说他人生幸福吗?
再说什么是意义?
- 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还是我对它的理解?又或者意义存在于我和事务的关系之中?
- 比如一个花瓶碎了,我看见和没看见两种意义应该不一样,但如果涉及到人的参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我对意义的理解和他人真的一样吗?
- 如果一件事我觉得有意义,他觉得没意义,那么对我们两个人,这件事该如何评价? :::info 比如对于艺术的不同看法 :::
抛出这些连绵不断的疑惑,不是为了让问题变复杂,而是想说明一点——人生意义是什么,这看上去是个简单的问句,其实包含了丰富的歧义、主观和不确定性。
如果你试图像研究数学和物理那样,想把人生所有问题都纳入到一个简洁优美的公理体系中,
那么由于其意义和主观性的存在,这种尝试不仅在群体层面缺少可操作性,在个体层面也希望渺茫。
但有人可能会退一步问,
是不是我们把生活过得简单一些,同时把注意力放在生活的少数要素上,这样让问题简化一些,就能被一个自洽的理论体系解释了呢?
这种想法并不新鲜,出家、极简主义、断舍离的风潮,背后都有这种想法的影子,
它的核心是推崇过一种佛教徒般的克制的、沉思性的生活,生活越简单,矛盾也就越少见。
在旁人看来,那些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修行者确实比普通人更有定力,更少焦虑,
但他们是不是真就找到了人生的终极真理,我们无从得知,我们也无法证明这种简单生活+自洽理论的组合不可能实现。
只是从现实的角度,可能永远只有很少的人愿意放弃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去追求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
因而即使某种自洽的能为简单生活提供意义感的理论体系,被某个大师总结出来,他也无法适配并解决多数人的生活难题。
纠结于人生有没有意义的人,其实并不是非要在道理层面找到一个圆满自洽地解释,
他们面对的真实问题是生活缺少干劲,缺少能让人专注到忘我的事业爱好和工作状态,
他们需要的也不是简单一个回答,而是一系列有助于摆脱这种低迷状态的信念、启示和方法。
你可以同时拥有很多人生信念,但至少要把其中一个放到足够高的优先级上,
因为如果缺少对某种信念近乎疯狂的偏执,我们就很难在现实中做成一件事,特别是重要的事。
小结3:终极意义是否存在?
人类渴望终极意义,因为我们知道,随便赋予的意义通常不稳定、不可靠
但意义的问题难以回答,因为人生和意义这两个词都包含着丰富的主观性和歧义
简朴克制的生活可以减少矛盾,但这样的生活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吗?
这个世界回应的答案之所以对我们有益,是因为现实总比我们提问时所预期的更加丰富。
意义固然是人类赋予的,但人是在与一个确定世界的对话中做事的,而世界运行的规则并非由人类发明。人们的意义要想有效,就必须尊重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特征。
——特里·伊格尔顿
:::info 顺道而为 :::
这期视频旨在理清困惑,下期会聊聊如何摆脱虚无的困扰,进入一种更积极的生活状态。
(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K411w7y1
总结上期
上期视频介绍了人生意义的三种流行看法。可能你听完觉得都有一定道理。
人生没有预设意义,我们通过消解传统,消解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价值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也因此背上了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压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天然处理好这种压力,处境不顺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行动瘫痪怀疑一切的虚无之中。
而即使我们把注意力从思辨转移到生活,不去强求找到终极意义,而是选择一种信念坚持下去,努力活出有信仰、有热情的状态,
我们依然会遇到人与人之间信念冲突,需要作出妥协,进而信念感不断消磨的问题。
如果退一步,让生活变简单,欲望少一些,需要应付的人际关系少一些,确实有可能让一个人不再被意义问题困扰,获得一种自我克制下的安宁,
但我不确定这种简单生活是不是每个人都想要的,特别是年轻人,如果像一棵树从未开花就老去了,没有经历过复杂就迈向了简单。我们会说这是“好的简单”吗?
所以当你听完这些观点转身面对真实的生活,会比以前更清醒更从容吗?
心里能否有一个明确的观念是我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呢?
本期核心观点如下:
1)活着就会有烦恼,「困惑-顿悟-再困惑」的循环一直存在,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接纳很多信念。
2)多种信念共存的困扰在于,每种都不够强大坚决;而生活中,如果不把一件事放到「必须做成」的位置上,它就很难成功。
3)如何找到这个「最高优先级」的信念?我的回答是,与其说是找出来的,不如说是经年累月强化和培育出来的。
你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说服自己相信一件事,并为它投入相应的行动,才有可能让它成为你最重要的支柱、动力和热爱。
4)在信念的选择上,被虚无困扰的人很容易抵触「宏大叙事」,比如爱、奉献、追求真理、改变世界等。但现阶段我倾向于认为,宏大叙事的价值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它超越了个体,也超越了时间,它与人类本能中的某些需求共振,因而能为人类提供对抗虚无、对抗琐屑 、对抗阻碍的力量。
我必须承认,言语的力量是有限的,纠结于人生有没有意义的人,其实并不是非要在道理层面找到一个圆满自洽地解释他们面对的真实,问题是生活缺少干劲,缺少让人专注到忘我的事业爱好和工作状态,他们需要的也不是简单单一个回答,而是一系列有助于摆脱这种低迷状态的信念、启示和方法。
试图用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本书去解决这个庞大的工程性问题,显然过于自负,思考意义问题的确能让我们在思辨层面获得一些概念的澄清、矛盾的消解、信心的建立,能少陷入一些钻牛角尖的状态,但思辨的作用也仅限于此了。生活的问题,更多是要靠行动去解决。 :::success 思考,只能给你开个头,不能送你到终点。 :::
我记得第一次读完《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点是,
我们不需要强求自己找到终极意义,人生也不是一座纸牌屋,缺少了某个底层的意义根基,整个结构便会轰然崩塌。
人生更像是一座有很多根意义支柱撑起的神庙,在一个大的穹顶之下,所有柱子共同承担起人类内心世界的负重,这些柱子就是过往经历赋予你的不同信念。
比如你可能相信人生的意义是爱是活在当下,是追求幸福和真理,
也可能是相信人生的意义在于折腾,在于体验新鲜事物,在于追求意义的过程,在于变成更好的人,这些都可以。
因为这种思考方式并不要求每个信念都正确,信念之间不存在矛盾,
即使某个信念日后动摇了,即使一根柱子倒下了,其他柱子的存在也依然能保证你内心世界不会崩塌。
但经历过现实的复杂,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有了几点新的理解。
4 众生皆苦
一是只要活着就会有难题,就会有烦恼,很多人都喜欢在度过某个难关后归纳几点人生感悟,在那个时刻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终于活明白了,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但过段时间就发现,新的问题又来了,没法被过去的认知完全解决,需要放下过去寻找新的办法。
这种困惑后顿悟、再困惑、再顿悟的过程会一直存在。
所以之前说的不依赖某个单一的人生信念,而是用很多信念共同撑起人类内心的负重,这是很健康的生活策略。
5 使命必达
同样重要的第二点是,在这诸多信念之中,至少要有一个被放到足够高的优先级上,为什么?
我们都有的一个生活经验是,一件事如果不把它摆在必须做成的位置上,那么它成功的概率就很低,连做到 50% 都不容易。
志在必得和重在参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如果只是满足思考的乐趣,那么停留在各种信念多个意义支柱共存的场景就足够了,
但当你回归现实,想做成一些事,特别是大事,那么对某个信念近乎疯狂的偏执几乎是必须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每种观念都试试,一遇到困难就开始惦记备用选项,这种心态只适合观赏不适合创造。
有偏执,就会有信念崩塌的风险,这是成功需要付出的代价。
但只要你能在这根主干信念之外,提前思考过其他重要的人生问题,作为信念的储备,那么即使面临崩塌,也不致命,你能很快从废墟中恢复过来。
6 跬步千里
很多人会自然想到那这个被放在最高优先级的信念要如何找到?
我的回答是与其是找出来的,不如是经年累月强化和培育出来的。
换言之,它不是个寻宝游戏,而是个养成游戏。
你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说服自己,相信一件事,并为它投入相应的行动,才有可能让它成为你最重要的支柱、动力和热爱。
没有时间和行动的积累,空谈一种人生理念,这是非常脆弱,很容易摇摆的。
7 爱与永恒
最后在信念的选择上,其实也有玄机。
我有一阵子其实特别抵触所谓的宏大叙事,比如无条件的爱、牺牲奉献、追求真理、改变世界、推动社会朝好的方向发展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好虚啊,意义本来就是人构建的,与其追求那些没有根基的宏大,为什么不去追求一些触手可及的个人体验?
但最近我的想法有些改变。
在讲人生意义的看法 2 人生信念 我们提到过,想把一种信念贯彻到生活,最大的难点在于那种饱满的信念感和精神状态很容易被生活的琐屑消磨,
而宏大叙事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个体,也超越了时间,它与人类本能中的某些需求共振,
比如爱与被爱、使自己变强大、被人认可、被人尊重等等,这种特性让它拥有了某种对抗琐屑、对抗阻碍的力量。
举个例子,感到人生无意义的人,可能对自己的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是他们爱的人需要帮忙,他们干得比谁都积极;
- 做家长的可能舍不得给自己花钱,舍得给父母和孩子花钱;
- 做老师的可能自己有始终改不掉的缺点,但是不妨碍他们帮学生改掉缺点。
这些爱和宏大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群体幻觉,但我觉得只要他们有效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上期视频说的,或许神话这样的群体意识,它的意义本来就不在于能给出多么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所产生的实效。
如果一种理念能让我们有目的有热情有乐趣的行动起来,那么它就值得坚持下去。
当你意识到自己拥有书写意义的自由,却最终选择与某种宏大叙事共振。在旁人看来,这和盲目相信宏大的人并无区别,但你自己心里清楚,
主动投身于自己相信的事和浑浑噩噩随波逐流,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
end
以上就是我对人生意义话题的阶段性思考,其中的观点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只是把我思考时探寻过的牛角尖,尽可能诚实地展现出来,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探索这个问题。当然,更重要的不是想而是活,活出一种有热情有动力的状态,这比什么都重要。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关注,我们下期视频再见。
我的评论
我:
有人经过一顿推导分析,得出结论 人生没有价值,人生没有意义,他得出答案的大背景,实际上是科学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科学有它的局限性。
所以我想到去现在最“先进”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寻找答案,
我阅读了 毛选中的《矛盾论》《实践论》,发现对立统一,知行合一,万物皆有矛盾
问题就是矛盾的一种表现,矛盾有普遍性,解答问题就是在解决矛盾
发展就在旧矛盾不断被解决、新矛盾不断产生中前进
得到了 万物皆有矛盾,世界永恒发展这两个切入点,获得了前进的底层动力。
但好像,也没什么。就像up说的 困惑-顿悟-再困惑
UP:
这个自我探寻的过程很值得鼓励,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找到一些答案,答案可能随时间变化,但这不要紧,能用当下的答案解决当下的问题就挺好。
另附一句感想,也是最近偶然从马哲中获得启发的:观念不能代替行动。但观念一旦进入行动,就会获得改变周遭事物的力量。
我:
对,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有一个很有趣的笑话,马克思曾经调侃道: 有一个好汉,有一天突然发现人们在水里溺死的原因,是因为头脑中有重力的观念,所以我们必须把头脑中的重力观念清除掉,这样我们在水里就不会淹死。于是这位好汉为了清除人们头脑中的重力观念,做了长期的奋斗。
他人评论
这也是学哲学的重要性之一 充实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构建自己丰盈的精神世界 这样才能饱含热情,有目的性的,积极的面向美丽灿烂的生活 追求宏大的理想
UP:
赞同!信念需要以「见识」作为根基,阅读和经历较少的话,不足以形成坚定的信念。
0807
对于40+的人,我发现他们对于人生意义已经不再感兴趣,他们需要面对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家庭、事业、育儿、老人……
是被现实磨平了棱角,还是他们接纳了现实?我不得而知。
岁月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