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我发现一个问题,自己在寻求反馈、寻求帮助,这一个点上真的是思考的太少了。
当我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我是独自一个人在作战,我是缺少反馈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不可避免地,在一件事情上需要反复思考琢磨,也未必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我无法判断自己的表达是否合理,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这些东西只能靠我自己来判断,不像考试有参考答案,长大后没有人给我一个方向性的指引,除非等我做完了吃亏了犯错了,再去复盘思考。

我确实需要找一个好一点的伙伴,能够给我一点指导反馈和思路的人。

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也感觉到有点无能为力,因为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有限的,同时优秀的人时间也很有限,我这时候再去找会不会有点难呢?
当然我觉得这有必要去主动ask for help ,合作共赢的心态去寻找伙伴。

产品经理核心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那这样一个问题(缺少反馈,缺少朋友)摆在你面前,你要怎么去解决呢?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先主动试试看,寻求他人帮助……

很感谢你帮助了我很多,给了我很多指引和反馈,但我感觉你能帮助的也很有限,在很多细节琐事上,未必能及时对话(当然也不必及时)

我也许还需要一个更加频繁的沟通对话对象,也可以是同龄人之间的交流……

自我观察反馈还有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我也需要再回顾回顾。

高新健:

为什么这一代人不是很懂得求助,是因为应试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应试教育的核心就是你专注自己,在考试上,在你自己的卷子上。大家潜意识里都形成了这个范式,甚至觉得互相抄袭是可耻的,互相抄作业是可耻的。但出了学校在现实生活里除了搞设计的是不能抄袭的,做文案的是不应该抄袭的,搞创作的是不应该抄袭的,实际上大部分的事都是应该互相帮忙借鉴。

你现在去找那些比你更厉害的人当然不容易,但是这个事儿他不是容易不容易的问题,他只是做不做的问题,不应该因为它难就不做了。

还有就是,你选择什么样的帮助也是要考虑清楚,不同的帮助要对应不同的人,我能帮你的肯定不是在细枝末节上的帮助我和你对话就是一个我认为对我来说成本比较低,但是价值有很高的帮助方式,你那些细枝末节的事要有身边的亲近的朋友亲人工作上的领导更好的帮助你。

靠谱的员工从来不是那些,自己什么都闷头自己干,闭门造车,然后不用别人管的人,而是那些知道自己能力边界,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资源,懂得求助的人

我:

分工合作版学霸

我之前在b站上看到一位初一就学微积分的学霸, 他就很会抄作业,高中时与同学分工,他负责做难题,分工同学负责简单的题。简单的题一眼就能看出来解题策略,难题他独自攻坚,也能解决。这种策略,就极大提高了效率,互利共赢。刷题策略也同理,先看题自己认不认识,不确定的花最多10分钟做,做不出来看答案学解题方法,再找同类题练习方法

在我看来,如果以考出好成绩为目标,这种合作分工策略、刷题模式,是最优解之一

单枪匹马式学霸

刘嘉森他说:我在衡中三年,做了十几万道题,卷子摞起来两米多高;在北大,一边任职学生会,一边在全国做了400场演讲,写了100多篇文章。

总结

一种是单枪匹马的勇士,一种是善于分工合作的“战略家”
这两种的人生选择,对比下来,发现其实没有可比性。他们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成果

你看到的不代表你真的懂→透过现象看本质
你真的懂不代表你能说出来→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
你能说不代表你真能做→实践观、知行合一
你能做不代表你能教让别人会做→领导力、教育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门学问。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差异性。

从不同的人生策略,看到了不同的可能。

看到他们,深感自己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