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weibo.com/6697446673/J8jgl45bp?type=comment

    说话办事的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决策是否果断。

    来看几个场景:

    老板向你提出一项任务,严格来说不在你的工作职责内,你怎么处理?

    女朋友提出要出去旅行,你最近忙不那么想去这个地方,你怎么处理?

    老同学打电话问你借钱,你有钱但是平时很少借给别人,你怎么处理?

    其实怎么处理没有定论,要根据具体人物、具体情况做分析。

    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是重要的,那就是一定要果断,果断地响应或拒绝。

    这就是: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最怕的是什么呢,你勉勉强强答应了,这个事情你自己做了妥协,做了付出,或者产生了成本,但是对方看出你的不情愿,对你的印象会大打折扣,你本来是帮忙,结果把事情办成了双输,甚至得罪人。

    好的做法是:果断同意或果断拒绝。

    但这绝不是不过脑子,而是依赖于你解决问题的:决策模型。

    本质上,决策质量和决策时间关系并不大,而在于你有没有好的决策模型+充分的信息。

    如果你没有,你想三天三夜睡不着觉,照样还是踩坑,而高手一分钟就可以看透事物本质,如手术刀般精准高效。

    差就差在:高手将经年累月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提炼升华,建立了完备的价值评价体系,形成了针对各类事项的决策模型,并且烂熟于心,随时调用。

    以那个借钱的场景为例,如果是我接到电话,就会天然想到,这个人“信用”、圈子里口碑如何?个人“资质”,比如工作、房产情况怎样?借钱的“用途”是否靠谱?与我关系的“授信额度”大致范围是多少?金额和借期是否和我的资金情况匹配?等等要素。常使用资金的人,都会很熟悉。

    而更可能的是,这些维度其实并不是机械地在我脑子里过了一遍,而是已经形成一种直觉,针对具体的人,思考维度和权重可以瞬间简化,直接做出判断。

    除非这个金额特别大,那么就要上升到“重大决策”的决策模型,就要更谨慎,详细调研。可以找理由,比如需要检查下自己资金的占用情况,争取一点思考缓冲。

    不然的话,在电话里听到需求后,我完全可以做到:让对方如沐春风地拿到确定,或者是以最合适的理由快速拒绝掉,不耽误人家的时间,如果可能的话,帮他思考另外角度的备选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决策的时间窗口很短,机会转瞬即逝,信息的收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和细致,你唯一能提前准备和磨练的:只有你大脑中的决策模型。

    而很多重大事件的决策模型,它的思考维度和建立方法,其实有共性,也有分类,后面幕僚长已经在安排写了。

    转发多一点,我就写得快一点。

    下次见。

    #幕僚长谈升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