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以下书籍

焦虑的来源 - 图1

焦虑的第一种来源,是未完成事项。

我最近一次焦虑过头,就是在写这本书期间。

下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有一堆待办事项:我要和公司的一个负责人谈话,他的项目做了很久依然没有进展;我第二天要去录《非你莫属》,又是一整天什么都不能做;我还有几万字的稿子要写;我还有……

朋友在微信里给我发消息说,最近都不敢和我说话,总感觉让我多说一句话都是在浪费我的时间。

那一刻,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自己的事情做不好,还给身边的人带来压力。

当生活四面楚歌的时候,你会无法耐心和专心地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手头做着一件,心里想着一件,脑中还有许多件。

焦虑的第二种来源,是不确定性。

就像我的公司,其实业绩下滑也不是不正常,肯定是某些地方做得不好才会这样,但是令人焦虑的不是一时失误,而是你不能确定事情的走向。业绩会不会继续下滑,然后以不可挽回的趋势就此衰落?

许多人上台之前会焦虑,同样是因为不确定性引起的,不确定是否能够完成期待的表现。我在不熟悉的场合上台也会紧张,活动开始之前我会食不下咽、坐立难安。

小到我们去参加一个考试,不确定是否能考好;大到当你为人生做出选择,和谁结婚、在哪里工作,不确定选择后的人生会如何;发出信息后等待回复,做出决定后等待后果,这些都会让人焦虑。

由于不确定,甚至会反复想象最糟糕的后果,因此引发紧张和焦虑。

焦虑的第三种来源,是被动性,也可以叫作不一致性。

如果做某件事情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也就是说心中所想和所作所为不一致,就会让人感觉焦虑。

被家长逼着学习,被生活逼着努力,被老板逼着加班,都会让你觉得不对劲、不舒服。你认为自己应该勇于反抗,却没有反抗;你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工作,却努力不动、身心不一致时,会产生强烈的压力感和焦虑感。

焦虑的第四种来源,是缺乏性。

比如,缺钱。

我周围许多大龄的单身女孩并非享受单身,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她们在步入30岁的时候普遍有了一种养老焦虑,不知道自己存的钱能不能让自己花到死亡的那一天,一想到这种可能性,就觉得没保障,不安全。

同样,当你做一件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感受到能力匮乏时,也会焦虑。

第一种,缓解未完成事项带来的焦虑。

第二种,对于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的应对方法。

1.保持好的期待。

2.流动性期待。

3.做最坏的打算。

4.做好充分准备。

5.拥有完善和统一的人生哲学。

我的感想就是,拥有完善而统一的人生哲学太重要了。年轻时候的躁,选择面前的恐,失败后的痛,都是因为人生哲学不够完善导致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圆其说的能力,去回答生命中那些重要的问题。

我要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到底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我应该追求的?

当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答案,想通透了,就能大大地减少焦虑,生活会变得非常简单,要什么,不要什么,应该逃避还是忍受,都有清晰的答案。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完成自己的哲学,而不用担心自己在浪费生命去完成不值得完成的事情。

第三种,被动性。

关于人生的每一个决定,都要自己做。这是我最宝贵的人生经验。

只有自己选的路,才能心甘情愿地走下去。只有自己选择艰难,自己才会喜欢。

人就是这样,会倾向于觉得自己选择的东西是更好的。

你如果主动选择艰苦的任务,你就会觉得任务没有那么艰苦了;如果主动选择一件不想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没有那么讨厌了。我把这个称为“积极受苦原则”。把我们所有要受的苦,都变成自己的选择,就不会那么难受了。这个结论其实并非从心理实验里看来的,而是从另外一件小事中体会出来的。有一次我去欢乐谷坐太阳神车,上去才发现,坐着比看着更可怕。当我被高高抛起的时候,我会非常焦虑、担心、恐惧,我知道下坠的一刻就要来临,因此下坠的时候就更害怕了,一直向下、向下,会不会㨃到地上被㨃死?这简直是没玩没了的折磨。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在大脑中不停地对自己催眠:我并不是在太阳神车上被抛下去了,我只是在自己找椅子坐,一直往下坐,直到我被椅子接住。转变了思路以后,我就不恐惧了,甚至会双腿用力向下,去找那把不存在的椅子。

我们总说要掌控自己的人生,要自己选,其实拥有主动权真的很难。

小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上不上学、学什么、选哪个专业,成年后我们依然得不到自由,父母要赡养,孩子要抚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反而成了更难的事情。

但被动就是人生痛苦的来源。

我没见过谁这一辈子被安排和被控制还能够乐在其中的。

对生活的热爱,就是来自选择的权利啊。

我也不是处处都有选择。

但是在有限的自由范围内,我一定要自己选。

不能选择不上学,但是可以选择做哪一本练习册;不能选择做什么作业,但是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做;如果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能选,那一定要自己选择写作业的地点。

自己选的范围越广泛,因为被动产生的痛苦就越少。

对于不能选择的部分,也要经常思考,真的是不能选择吗?

我们总喜欢把不得已挂在嘴边。但其实人生中的不得已,大半都是自己的选择。

所以说许多不得已都是自己骗自己。

只有你意识到所有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才能为选择承担责任,才能减少抱怨和焦虑,才能对选择更热爱和认真。

第四种,缺乏性。

我是典型的第二种思维,从不用孤立的心态去评估自己的痛苦。

人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晒的,可能都是幸福和努力,社交媒体并不鼓励人们把自己的痛苦展露出来,否则就会认为是社交不得体。

所以朋友圈里看到的美好未必就是真的,或者说未必就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