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74577

「人生三大错觉」是 2013 年在国内出现的一个流行语,源起于人人网上某网友的发文「手机震动、我能反杀、她喜欢我」,但事实上,这 12 个字虽然简单易懂,却并不算严谨和科学。而根据这 12 个字所描述的现象,在我看来,真正的「人生三大错觉」其实是:

  1. 幽灵震动(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
  2.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3. 投射效应(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1】幽灵震动(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

幽灵震动,又叫「幻想震动症候群」(Phantom Vibration Syndrome)从狭义上讲,就是手机普及后所带来的一种现象:当我们把手机放在口袋、书包等看不见的地方时,我们就会产生不安和幻觉,会时不时用手或身体去感受手机是否在震动。而从广义上讲,这种症状并不只和手机有关联,也存在于任何能接收信息的电子载体上。根据一份抽样调查[1],大约有 68% 的人曾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幽灵震动」(而另一项调查[2]表明,在学生中,「幽灵震动」的发生率超过了 70%)。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现象发生的频率并不是太高,大约一个月到一年一次,但也有 13% 的人认为自己每天都会感受到「幽灵震动」。

调查显示,有 4 个因素会影响「幽灵震动」发生的频率:

  1. 职业( 比如,医疗人员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它的困扰)
  2. 手机摆放的位置(绑在「腰带」上更容易产生错觉)
  3. 手机使用频率(越高越容易受到影响)
  4. 使用振动模式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受到影响)

另一项研究[3]表明,成年人、热爱使用文字信息的人和喜好社交的人更容易受到「幽灵震动」的困扰。虽然实验结果表明,「少用振动模式」可以大大缓解这种幻觉,但大部分人对此都不以为然。

科学界对「幽灵震动」是否属于一种疾病的态度目前还有所争议,不过,一般认为它不需要接受什么治疗。

【2】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而无法意识到自己水平上的不足。这些能力上有欠缺的人们常常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但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达克效应」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山寨,事实上,它的诞生似乎也不算严肃:2000 年,康奈尔大学的 Justin KrugerDavid Dunning 所写的 《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4]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5]。不过这两个人都是货真价实的教授,论文本身也是非常严肃的。

从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力最差劲的人,自我感觉仅仅比能力最强的一批人稍微差一点(如下图所示),可以说是非常自信了。

人生三大错觉是什么? - 图1

网上也曾经用一张图,很准确地阐释了「达克效应」的精髓:

人生三大错觉是什么? - 图2达克效应

「我能反杀」就是「达克效应」的一个经典例子,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当年我没有把时间花在 A 上,我就能把 B 做好」。这两个例子,无非是对自己过度自信的表现。

【3】投射效应(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投射效应,概括地说,就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如果我们不稍加注意,很容易有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很容易觉得别人都是善良的;而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也常常会觉得别人在算计他。

具体讲,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6]

  1. 相同投射: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对对方的状态做出判断。
  2. 愿望投射: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3. 情感投射: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

「她喜欢我」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愿望投射」。自己喜欢对方,也希望对方喜欢自己,想着想着,就以为对方真的喜欢自己了。

综上所述,在我看来,幽灵震动、达克效应、投射效应才是真正有科学依据的「人生三大错觉」。

参考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159761
  2. ^http://ajner.com/AbstractView.aspx?PID=2017-7-4-28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2000799
  4. ^http://www.avaresearch.com/files/UnskilledAndUnawareOfIt.pdf
  5. ^https://improbable.com/ig/winners/#ig2000
  6. ^瞿佳昌,邹成锡.论投射效应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新西部》期刊,2011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