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wufazhuce.com/question/3092

想要变得富有买车买房,现实是每个月只能拿几千的固定工资;想要伴侣能和自己心有灵犀理解和包容自己,现实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想要顺顺利利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实是眼前总是会有各种阻碍。
生活处处不如意,如何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在开始回答之前,先划定一下边界,我能给到你的只能是一些求解幸福的思路,而不能给到你治病的解药。笔者也不能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感到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

好,我们回归正题。

首先,不如反过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不幸福?

一句话总结:人之所以常常感到不幸,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现实无法满足我们对生活的期望,而不幸正来源于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

所以,你有两个方向可走,一是行动起来改变现实,让现实符合期望,二是转变想法降低期望,让期望符合现实。

套用《快乐算法》中的公式就是:

幸福=你生活中发生的事件 - 你对该事件的期望

当现实高于期望的时候,会感到幸福甚至是惊喜;反之,则会感到不幸。

你要做的无非就是一件事——消除现实和期望之间的落差。

举个例子:小龙去追一个他喜欢的女生,向她表白,但是女生不喜欢他,只想和他做普通朋友。小龙感到很痛苦,因为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日思夜想久久不能放下。

现实是,小龙喜欢女生,但是女生不喜欢他,根本不想和他在一起。

期望是,小龙希望和她在一起,做她的男朋友。

现实低于期望,不幸就发生了。所以,小龙要想让自己脱离痛苦:

一是,降低期待,反正她已经不喜欢我了,也没必要强求,就从朋友做起。

二是,改变现实,行动起来提升自己吸引力,对她关心对她好,让她喜欢上自己。

你看,幸福其实很简单。

问答写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

祝你遇见一个更好且更幸福的自己。

等等,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忽略了上面那条公式的两个前提:

1)是否能够认清和接受现实?

2)期望是否足够真实合理?

如果没有认清现实,接受的是错误的现实,或者认清了却不愿意接受,这就很难真正改变;

如果期望不合理,执着于自己的错觉,失望便会一次又一次地让你顾影自怜。

你之所以感到不幸,不是用不合理的期望套路现实而不得,就是用模糊的现实套路期望而难受。

比如亲人因意外离世,现实是他不可能再复活了,但是我们通常是不愿意接受的,会感到悲伤和愤怒,为什么上天对自己的家人如此不公,非要将横祸嫁于我家。我们越是执着于这样的错觉,便越是难以接受真正的现实,期望的不合理性就越来越大。

当然,这个例子很极端,但现实就是如此,生老病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获得幸福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事,都要学会去看清生活的真相,并且欣然接受它。

而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常常陷入对生活的错觉中,让真相蒙蔽在错觉的面纱里。

问题是究竟什么是真相?又有哪些错觉和盲点导致我们无法看清真相,以至于我们的期望常常不能与现实达成统一?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意义正在于此,如下:

(一)粉粹大脑的六种错觉

1)想法错觉:你的想法不等于你也不等于真相

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的事实了,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以至于常常陷入到“想法错觉”中。

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会产生:”我是如此差劲”的想法,便以为这就是我们自己,陷入到自卑和纠结的痛苦当中。记住,想法只是想法,就像是划过屏幕的弹幕,而不是屏幕本身。

当你脑子里冒出很多想法的时候,跟自己说,这些想法只是想法而已,既不是你所处的现实,也不是你自己,只要你不去纠缠,想法就会如同水流从你的生命中划过,你越是试图抓取,反而越是被禁锢其中。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由我们的想法控制的,如果你不去管脑中的想法,岂不是什么也干不成了。

是的,你说得没错。所以,更聪明的做法是,你不仅要明白你的想法不是你,还要明白你可以选择实现和相信那种想法。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皇帝,而不断冒出来的想法就像大臣们的众说纷纭,你是有权利选择要去相信或执行哪个大臣的说法的。

想要让自己感到更快乐,记住两个选择想法的原则:

第一,选择那个符合真相和现实的想法。

第二,当自己并不清楚真相的时候,选择那个让你更快乐更积极的想法。

就像是皇帝要相信那个更忠心更聪明的大臣一样。

比如:

男友深夜不回家也不打个电话回来,发消息也不回。

“他肯定是有外遇了,我越想越伤心。”

“他是一个对工作尽心尽力的人,想要努力工作赚钱让我们能过得更幸福,也许他今天工作要加班,忙忘了然后没顾得上和自己打招呼呢。”

很显然,在你的男友回头告诉你真正的原因之前,你是不清楚真相的。

如果你抱有的想法是前者,男友回来你大概率要对他发火,这样一来,你们的关系进一步变得糟糕。而持有后者那个更积极的想法,男友回来,你更可能热情地给他做晚饭,关心他,耐心听他说晚归的原因,你们的关系更亲密了。

这个例子,生活中不难遇见,你应该能够清楚地从中发现,生活中大量的不快乐不幸福其实都是我们的“想法错觉”造成的。

所以,在你感到失落或悲伤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是真相吗?如果我不知道真相,是不是需要相信那个更积极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一些呢?

2)自我错觉:还原一个真实的你

你扮演的角色不是你。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孩子、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学生等等,都只不过是你在社会网络中扮演的角色,不是真正的你。

你的身份不是你。作家、心理咨询师、编辑、企业家、学生、自媒体、IP、中国人等等,这些都不过是你的身份或标签,不是真正的你。

你的肉体不是你。手、脚、眼睛、鼻子等等,这些东西只是你的工具,你去观察世界以及和世界互动的工具,不是真正的你。

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创作出来的作品等等也不是你,它们只是你创造出来的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事实上,没有真正的我。这句话,挺难理解,其实可以说,真我这个东西它是不可见的,眼睛是无法看见眼睛自己的。

你只要记得,那些外界的标签、角色、身份之类的东西都不能代表那就是你,真我并非不存在,只是他并不能轻易地被你察觉到,“自我”就像是一个深藏在你身体里的大boss。

知道这一点,你就不用为那些不是你的东西承受那么多压力和负担了,该放下的就放下,不想放的就好好坚持,想得到的就去好好争取,得不到的该翻篇的就翻篇。

不要为了强行戴上一副面具最后伤了自己的脸。

你可以选择展现一个怎样的自我,但同时也要知道那些东西都是错觉,别被它束缚了。

3)知识错觉:无所不知只是一个神话

知识错觉,一句话概括就是,你以为你知道的知道。

比如游泳,你看过别人怎么游,并且也了解那些游泳者的每一个动作细节,甚至细致到能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出来。但是你从来没有下水游过,你以为你会游泳了,并且信心十足地跳进了水库里游泳,不带任何防护措施。结果可想而知,很多溺水事件就是这么发生的。

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真的知道那么多吗?

当我们看到爱人悲伤哭泣的时候,你真的了解她伤心的原因吗?你真的有觉察到她内心的需要吗?还是你以为知道的她就是在无理取闹?

当你看到某个新闻事件的时候,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吗?还是你以为你知道,然后在网上愤愤不平地跟风抱怨?

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你真的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吗?你真的懂怎么做一个教育者吗?还是你以为你知道孩子就是不懂事不听话就该严加管教?

如果连科学家都说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你又凭什么去笃定自己想当然的那个答案。

在面对我们的人生时,需要心怀一颗敬畏之心,特别是当你感到没有办法、无助、痛苦时,你要想一想,是不是哪些东西我真的不知道?我其实没有那么了解,是不是需要向人请教?是不是还需要学习?

4)时间错觉:时间的本质是“当下”

你既没有活在过去,也没有活在未来,你在当下。

不幸的发生就在于,人有记忆,所以会一直纠结在过去的痛苦记忆里,但是过去又没法改变。

人还会预测未来,所以会被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给吓到,然后为此焦虑,但是未来始终没有到来。

你所经历的事情都是在当下发生的对吗?是啊,为何不认真想一想这一点,有什么事情是不在当下发生的吗?既然过去和未来还没有发生在当下,那你当下又干吗要痛苦呢?

过去是脑子里的记忆、未来是脑子里的想法,它们都并非真相,真相就是你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你正在看着这行文字,看着这个作者在跟你瞎唠叨,就这么简单。

当然有人可能就要抬杠了,我难道不要从过去总结教训吗?难道不要去想一想未来的规划吗?你当然可以想,想法也是我们在当下产生的,只是你在想的时候,务必需要清晰的一点就是:过去已经成为过去,未来也还没有到来,你只是在当下、在此时此刻产生了有关未来和过去的想法,仅此而已。

5)控制错觉:控制自己能掌控的

当杯子从你手里掉下来的时候,杯子会被砸碎。

想一想,你有多少时候,处在这种控制错觉当中,当杯子掉下来的时候,你会大叫一声。你以为杯子会因为你的大叫而不被摔碎吗?不可能的对吗?万有引力是地球上最毋庸置疑的物理定律,你要试图去控制它吗?如果不是,那你又为什么要大叫呢?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例子,但是请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时候处在这种控制错觉当中。我们以为对着身边的亲人大吼大叫就能够让他立马发生改变,如果不能就每天大吼大叫,发脾气、抱怨、吵架,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控制对方,事实上,你越是控制他,他极有可能越反其道而行之。

接受那些你不能控制的东西。

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控的,比如放下杯子,杯子会往下掉这一事实,但是又有一部分东西是可控的,就是你可以在杯子掉下去的过程中抓住它或者在地面铺上软垫,然后就可以避免它摔碎。人的错觉在于,他以为大叫就能够让杯子不至于摔破,就像情侣之间想要靠指责对方来让对方做出改变对自己付出更多的真心,事实上很有可能会让对方更加远离自己。

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事物,意味着你要去接受事物既有的规律,然后顺着这个规律做些你能做的事情。就像救那个被你松开手的杯子一样,你首先得知道它会往下掉,然后你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挽救。在生活中同样如此,爱人之间,你需要了解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寻找矛盾产生的规律以及亲密关系里的一些沟通技巧,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你能控制的事情。

当生活确实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变得一团糟的时候,或许你改变不了一团糟这个事实,并且感到无助,但是要记住你能控制的是面对现状的态度以及是你此刻的行动。

事情的真正结果都是受你的行动直接影响的,一个积极的态度更容易激发积极的行动,而积极的行动也更可能得到积极的结果。想想那个男朋友晚归的例子。

6)恐惧错觉:勇敢面对恐惧

焦虑是对未来发生的糟糕事情的害怕。失意是害怕进一步尝试也实现不了你的目标。厌恶是恐惧与某种代表着潜在的不快与伤害的事物发生联系。悲伤有一部分是因为恐惧生离死别给生活造成的后果。耻辱是因为恐惧过去的行为让自己遭受排斥。羡慕、嫉妒、恨是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恐惧。悲观是因为恐惧生活总是与你作对……

几乎所有的坏情绪都能够跟恐惧扯上点关系。而且,你会发现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往往在还未弄清楚那个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就已经落荒而逃、情绪失控了。

举个例子:

上台演讲,初次演讲的你害怕自己会出丑,害怕自己表现不好。但如果逐层深挖,你会发现,你是害怕自己的能力不够,讲不好,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但是你又为什么害怕得不到认可?那是你害怕因为这种不被认可而遭受到大家的排斥。可你真的害怕被排斥吗?还有这个排斥真的会发生吗?在你过往的经验里,那些上台演讲的同学或同事真的受到大家的排斥了吗?

如果没有,你是不是可以更大胆地去尝试了。

不幸的地方在于,你想要做你想做的事,但是由于内心的恐惧而不敢做,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就引来了对自己的失望和内心的挫败。

勇敢地面对恐惧就意味着,你要逐层剖析你恐惧的事物究竟是什么,看清它,检测它会不会发生,并且用行动去化解它。

你可以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你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它出现的几率有多大?

最坏的情况会是怎样?

我可以做出哪些行动减小它发生的几率?

说到底,恐惧来自我们过往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预测,但在当下的现实中是否会真的发生,你只能在现实中亲自去验证,停留在想象中只会让恐惧的错觉越长越大,最后只能放弃,或者在犹豫中错失良机。

(二)修复大脑的七个盲点

我们大脑的盲点,来源于在进化过程我们形成的习惯性认知,这种习惯性认知之所以被定义为盲点,是因为它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里,倾向于消极因素,以至于我们常常感到不幸和不快乐。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举两个例子:

1)过滤:我们在面对一件事物时,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你看着这行文字的时候,往往会自动把身体其他感官接受到的信息给过滤掉,比如你吸入鼻孔的空气,脖子的姿势,听到的声音,以及身体皮肤各个部位的触感等等。

而让你不快乐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会习惯性地把事物的积极面给过滤掉,更容易去看到事物的消极面。

2)假设:由于大脑的过滤作用,我们会自动忽略那些细节。这时“假设”就开始登场,我们的大脑会用“假设”来弥补我们过滤掉的细节,最后将其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事实上,这种假设并非真相。而这种假设也会倾向于消极因素。回到那个演讲的例子,当我们自身演讲经验不足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假设上台演讲会带来消极结果。

(此外还有五个盲点:分别是预测、记忆、标签、情感、夸大。)

记住他们都有一个特征:具有消极倾向。

所以你每次感到悲观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处在哪个盲点之中。

(三)看清生活的五个终极真相

这一节想告诉你生活中的五个终极真相,当然,这些真相或许你早就知道了,但由于错觉和盲点,它们常常被忽略,所以有必要再次提醒你。

真相一:现在——活在此时此刻

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要完全意识到你在做的事情,这样你才能觉知到你是活在此时此刻的。

时刻意识到你现在在做什么,活在此时此刻,别活在自己的脑子里。

真相二:变化——寻找生活的自然平衡状态

欢愉会褪去,悲伤会迭起,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在平静的状态中。所以,你要清楚的就是,生活就像是一条波动的线条,它总是在一条基本的水平线上下波动的,看清楚这一点很重要,这意味着你接受生活的起伏,并且始终明晰,有一天自己会回归平衡。

而那个平衡态正是现实和期望相吻合的时候。

真相三:爱让生命流动

爱,这个词挺玄乎,你不能用任何逻辑去证明它的存在。人有各种坏情绪,恐惧、嫉妒、厌恶、仇恨,但是你会发现,爱会让这一切消散,爱会让人变得勇敢、无私、愉悦、欣喜。

爱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无条件”,也就是说,无条件的爱才是真爱。“无条件”就意味着当你付出的时候你不抱有任何的期望,而没有期望,幸福公式就永远会大于零。

也就意味着现实总是高于你的期望。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对ta是没有任何期望的,单单只是知道对方的存在也会让你的内心充盈着欣喜。

真相四:死亡

死亡是我们最想要回避的真相。

但是没有死,也就没有生,它们就像是阴阳两面,彼此相生,所谓没有黑暗,也就没有光明。

接受死亡就意味着,明白人生有限,既要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长久,也要在有限的人生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知道人会死,才能更好地生。

真相五:伟大设计

这个真相,也常常被人忽略。伟大设计,意味着,这个世界总是遵循着某种规律的,而你是可以根据这些规律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的。

你要做的是,让自己处于学习态,去寻找规律,并据此设计你想要的生活。

这也是你问这个问题的意义,你也想通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到让自己幸福的规律对吗?

致读者:

记住,稀里糊涂地开车,一定会出事故。

你以为是命运的安排,实际上是自己在开车的时候自己把眼睛给蒙上了。你真正需要的,不是祈祷上天能给你好运气,一路顺利开到目的地,而是把自己给自己蒙上的眼罩摘下来,剥去那些错觉,擦亮前车窗、后视镜,看清楚真相,看清楚地图和路况,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踩好脚下的油门和刹车,然后往前走,抵达你想要去到的目的地。

当你的心中所想总是切合实际的时候,哪怕生活再坎坷,也不会让你感到挫败和失望,因为根据你的切合实际的期望,人生道路本就会有一点意外和坎坷,期望和现实始终如一,哪里还会有不幸。

还记得刚开始说到的那句吗?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就会知道,它其实就是一种剥去错觉打破盲点看清并接受真相的能力,需要你在生活中不断去练习。

祝你遇见一个更好且更幸福的自己。

(注:思路借鉴自《快乐算法》。)

责任编辑:崔智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