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cMiql3OVqPXUTLb1BB28Tw

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 图1

来源:知乎日报(ID:zhihuribao)

你多久没学习了?

今天推荐的知乎高赞内容不仅适用于感到学习困难的大学生,也非常适合工作多年、逐渐没了输入动力的职场人。

有没有一种让人很爽的学习方法?

答主:柳衣朵(10.6 万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从一个高中垫底永远坐最后一排的学渣,靠这个方法突击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还拿了二等奖学金,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参加各大英语演讲赛、辩论赛,自学计算机和理财等等……关键是还激情满满又有效果。

之前学一个小时就受不了,现在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每天关上书躺床上那一刻,那种充实感爽爆了。

我决定把私藏的这 5 个超强学习方法整理出来。只要跟着做,效果立竿见影。

你的学习为什么没有爽点?

在说方法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为什么绝大部分人学习都没有爽点,甚至很难受。

一听课,就止不住的打哈欠,感觉墙上的钟好像都静止了;

一打开书,脑子就开始疼,看一个知识点能看半个小时,就是没记住;

一刷题,就忍不住想玩手机,盯一个题盯了十几分钟,愣是没下笔写……

我知道,不是你不想学,而是你根本学不进去。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一直喜欢的都是快准狠的多巴胺满足。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嗑瓜子」理论。一旦你开始嗑第一个,你就会接着嗑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后根本停不下来。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得到了及时的成就满足。

嗑瓜子多简单啊,只要你张嘴,就能吃到瓜子肉。学习成本低,技巧难度低,获得满足时间短。你在潜意识里非常享受这个满足感。

我们打游戏刷视频也是一样的。

每一局游戏,都有及时反馈:收割了几个人头,攻占了几个防御塔;

每一次签到,都有及时反馈:又升级了,又有新的礼物了,又学会新技能了;

每一次刷短视频,都有及时反馈:学到了新的梗,看到了新的好玩事物。

但学习呢?

大部分的学习方法获取反馈的时间线太长了,让我们大脑从开始的兴奋转为了后期的不耐烦和无聊。

一旦大脑对学习产生了这样的定义,那么之后只要我们想学习的时候,大脑就会把这个刻板印象拿出来告诉我们:

别学啦,别学啦,这件事太无聊了,我们去打游戏吧。

说白了,不是你不喜欢学习,而是大脑形成了刻板印象。

好啦,别着急,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根本原因,那就是时候对症下药了。

5个很爽的学习方法!

1、时间杀手:DDL 学习法

先想一想你什么时候写作业最快?

绝对是当你突然被告知马上要收的时候,那会儿恨不得左右手一起写。

人效率最高的时候,永远是离 DDL 还有一步之遥的地方。

DDL,全称 Deadline ,也就是截止期,拖延症的天敌。

大学的期末周,一周学完一学期的内容,完全是小意思,(酸)爽到起飞。

虽然我们当死线战士都是自作自受,但这个思路还是可以借鉴一下,放到平时的学习中。

我们之所以效率唰的提高,都是因为 DDL 给我们的紧张感,为完不成任务感到害怕,就没心思拖延了。

比如说,掐表做一套题,因为有倒计时的存在,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充满紧迫感,紧迫感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只想在规定时间内赶紧完成。

同理,我们平常的学习工作中,也可以给自己定个时。

要写一篇文章,定好 3 个小时的表放在显眼的位置。

给每个任务分配好时间,在手机上设好闹钟提醒。

2、从大神到小白:下楼学习法

来来来!突击检查!打开你手机里的收藏夹,如果没有「xxx 自学基础教程」「xx 天,小白自学也能变大神」这种帖子和视频,我叫你一声大哥。

世界上最难的事除了减肥,就是自学。

没有人手把手指导,也没有人监督,自学绝对是意志力最顽强的绊脚石。

连付费的都有老多人坚持不下来,更别提免费教程了。其实学习任何技能,都像爬楼,从基础开始学,就是从一楼开始爬起。

前几层当然很轻松啦,但是越往上越累,越不想爬,就想停下来歇歇。然后歇着歇着,就忘记爬楼这回事了。

那我们不如转变一下思路,把上楼变成下楼——从大神开始学起,慢慢变成小白。

说来也巧,这个方法是我高考完的暑假自学琵琶偶然发现的。

高考完也闲得很,买了把二手的琵琶,就想自己学着玩玩。

一开始,我是真的抱着玩玩的心的,所以也没从第一页学起,直接翻到了《十面埋伏》。

当然,啥都弹不出来。

但这刺激到了我,嘿,我就不信了,我一定要把《十面埋伏》弹出来。

于是我开始对着《十面》的谱子认十二平均律,学定弦法、指法,把谱子里里外外扒了个遍,查书、看教程视频,直到把最基础的弄懂。

虽然听起来磕磕巴巴,但是最后我至少能把《十面埋伏》整个弹下来了。

这还不是最让我惊喜的,更惊喜的是,我发现比《十面》难的曲子,我竟然也能弹个八九不离十,比它简单的弹起来还很流畅。

我悟了。

「下楼学习法」的底层逻辑给你们放这了:

① 找一个很难,但是你很想学的高阶作品

② 尽最大努力把它学会,不追求完美

③ 再学更简单的低阶内容,把基础扎实

3、把知识变成模型——达芬奇笔记法

别再一条条地抄公式、抄定理了,抄满一个大开本,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理科和文科不一样,理科的东西是从实践得来,又应用回实践的。抄课本上的定理,复制老师的板书,说不定还不如做出一道题学会的多。

但是光做题,也不能够帮我们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还是需要归纳整理到笔记上。

如何做出有效的笔记,我们也许可以跟达芬奇学学。

达芬奇有多牛不用我多说了吧,绘画、植物、地理、建筑、人体、解剖都有所涉猎,有的领域还很有成就,他的笔记也很令人惊叹。

图文结合解释达芬奇的思考,让知识更加立体,和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这同时也是学习现代理科的底层逻辑。

但你说我平时记笔记,也画图啊,别讲的模型我也都画下来了呀。

可你画下来的这些图和模型,是你的东西吗?或者说,在你复制粘贴之前,你有思考过吗?

不把它们嚼碎就急着往下咽,只会卡在嗓子眼。

一句话:用别人的知识,画自己的图。

① 把学到的基础内容完全理解消化,最好做到能给别人也讲明白的程度

② 做所有你能找到的、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题,题型越多越好

③ 把这个知识点所有的出题姿势总结出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画出只属于你的「模型」

有时候不是我们学不好,而是我们的方法没掌握好,只有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够效率极快的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

4、让脑子急速运转:动态阅读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的阅读都是「静态阅读」。

读得太快,快到来不及思考,只是眼睛扫过一遍,并没有看进脑子里。

这也不能怪我们,现在每天接受的信息那么多,如果不提高消化速度,就很影响效率。

但是这样长久下去,就会变成我们长期的阅读习惯,读什么都很快,但也什么都读不进去。

要是碰到什么需要精细阅读的文献或者文章,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读一遍发现根本没读进去,就一遍遍读。

对于有效率的精读,「静态阅读」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必须把「静态阅读」变成「动态阅读」。

不仅眼睛和手上是动着的,脑子也要跟着动。

精细阅读的效率要点不在时间,一味求快只会降低效率,重点在能不能读进去。只有脑子是动着的,效率才是在提高。

操作起来也很简单:

① 分块阅读,读完一个部分不要着急往下读,思考这一部分的大意,总结出来

② 总结、标注、读后感都写下来,一定要动手写,只有写过的东西才有记忆

③ 防止自己读得太快,可以拿着尺子比着一行行读,或者拿纸遮住后面的部分

5、打造全局意识——思维树背书法

期末周要背下好几本专业书,个中的酸爽应该有不少人体验过。

我大学时期末背得最狠的时候,室友说我晚上说梦话都在背毛概。

但是我背起来是有方法的,我是按照思维导图背的。

你可能会说,啊,我也做思维导图,感觉啥用都没有啊!

当然了,从第一章开始抄上去,抄着抄着你就抄不完了。

这是思维导图的严重误区,思维导图的重点不在「全」,而是在「导」上。

很多人做思维导图没有全局意识,只是在把书上的东西,按照目录挪到笔记本上。图上的东西倒是很全,但是关联性很弱,没有导向性。

这样做出来的思维导图真的让人毫无背诵欲望,就算有,背着背着也没了。

好背的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树,树干、树枝、树叶,它们之间脉络清晰。

先做整体的树干,再做全部的树枝,最后填上所有的树叶。

最好不要一个树干—一条树枝—一片树叶,然后又是一个树干—一条树枝—一片树叶,这样单线的做法太零散,会破坏我们的全书意识。

背诵的时候也是,一层一层地背,而不是一条线一条线地背。

当你对一本书的脉络清晰了,再去背细枝末节的知识点也能记得更牢,而不是零零散散,用到的时候想不起来。

好了,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不是你不喜欢学习,也不是你学不好,而是你的大脑形成了刻板印象,觉得你没有带给它及时的刺激感。

这 5 个方法就是不断让你及时给到大脑反馈,让它一点点改变刻板印象,和你站在同一条线上。

就像你现在看到这里,如果只是机械的看完关掉,那么大脑就没有满足,再次形成刻板印象。

那如果你看到这里点了个在看,大脑就会得到及时的反馈,把方法装进去,刻板印象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你还在犹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