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读者找我抱怨:他一直是个非常努力的人,读书的时候很刻苦但最终只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后工作也很拼命但在公司一直得不到重用,工作四年还是个基层员工,薪资也很低。
我的读者基本都是20岁-35岁左右,这个群体有个最大特征,需要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突破。
很残酷的是,这个世界上任何有意义的突破都不能仅仅依赖努力,更不能持有:只要我努力了,事情就会好起来的想法。说实话这是幻想而不是真相。
当然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但努力只是突破的一点小小的基础,要想取得突破还需要大量其他的东西。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简单分享三点:
1.学会高效努力
很多人的努力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身边的人,却只是低效努力、重复性努力。
要做到高效努力核心是学会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的步骤是:引发兴趣、发掘动机、持之以恒的训练、设定反馈机制、察觉细微差距、不断追求进步。
前两项:引发兴趣、发掘动机的最好验证是是否能进入心流模式,这种状态是一种旁若无人的体验。不理解的朋友可以想一想自己打游戏的状态,就明白了。
进入了心流模式,再加上一点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往目标努力就非常容易了。
更重要的是要给自己设定反馈机制、设定标杆、学习标杆、察觉自身的微小差距,跨越这些微小差距就能更快的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
拿程序员的工作举例,你是否能完全沉浸在代码世界,在承受编程的痛苦的同时找到乐趣?在你完成一项功能代码之际,能否通过和同事或优秀开源项目的代码比对发现自己的编码问题?能否给自己的代码设定各种数据要求并不断改进,比如崩溃率、运行效率等等。
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coding,和以上这种工作方式,同样是三五年,前者恐怕还是个初级工程师,而后者可能已经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甚至技术专家。
不光是编码,其他工作也类似。很多想写文章的朋友问过我如何写作,其实洋哥也不是天生能写,还记得读书时代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还记得公众号第一篇文章花了整整七天时间,但伴随着刻意练习,现在写一篇最多30分钟且还能保证质量,核心就是做到了「高效努力」。
2.做好选择
比起单纯的努力,命和运要重要得多。
我对命的理解是天赋+出身,这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东西,但它的确长期产生影响。比如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奋斗终点或许只是某个二代的起点。
但人生的运势却是能够改变的,改变的关键点就在于做好选择。持续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不断积累优势,人生就能发生重大改变。
做好选择的核心在于两点:准确评估自身实力、获得充分的信息。
首先要对自己能搞定什么类型的事情、适合做什么有清晰的认知,超出能力范围的机会尽量不要碰。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估自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看见什么都觉得自己能搞定,贸然冲进去最后浪费时间和决策成本。
而信息是我们在某一赛道做决策的依据,要想获得更多且更准确的信息,我们要学会检索和分析的方法,同时还要多结交认知能力比我们强的高人,从他们那获得方向和指引。
过去10多年,中国社会有几个大红利:互联网红利、房地产红利、自媒体红利等,把握其中的一两个就能实现人生的逆袭。
职场同样如此,看起来大差不差的Offer,选择的背后其实有很多逻辑和方法论。比如国家政策、公司发展阶段、创始人的秉性等等。
3.通过能力构建人脉圈
年轻的时候我们单打独斗不是什么问题,因为我们有更多时间、更多试错的成本,更因为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核心的能力和价值。
但当我们步入中年之际,如果还没有人脉圈会让我们的努力黯然失色。
很多朋友过了30岁在换工作之际还需要各种海投,而另一些人从来都是工作追着他,因为他的能力早已让身边大佬所熟知。
那么如何构建人脉圈呢?核心其实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别人解决问题,去做利他的事情。
人脉从来不是你有多少大佬的联系方式,人脉首先是你有价值且愿意付出你的价值。
这里举一个曾经说过的栗子:周鸿祎早年在方正做技术经理之际,就能和齐向东成为好朋友,彼时齐向东是新华社副局长,两人的社会地位相差巨大,核心原因在于两人相识之后,周鸿祎就承包了齐向东家里所有的电脑问题。
也是因为这层关系,在周鸿祎的后续创业生涯中,齐向东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老周就是通过能力构建人脉圈的典范。
另外在付出之后,我们也要学会“麻烦其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筛选出哪些人真正值得去付出。
真正的强者是拥有核心能力,并乐于帮助他人,同时还善于寻求帮助的人。
以上三点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全部,写这么多其实并不是想说努力没用,只不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学会高效努力、做好关键选择、构建人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