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orest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23294/answer/20033340
来源:知乎

我觉得自己是有这个症状的,要改进

摘抄的,希望对你和后来的人有帮助!

信息焦虑症是由于大脑输入过多信息所致。人体对外界信息的输入,需要大脑高级中枢去综合、分析和判断,并进行一番信息加工。如果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繁杂信息,来不及分解消化,超出机体的承受力,便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邮件、手机、互联网、MSN、QQ等等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其中一些信息忽然在身边消失,心里开始觉得焦躁、恐慌,甚至身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 这些现象都称为信息焦虑症。

【症状表现】

信息焦虑症通常会造成患者两方面的不适,一是心理感觉的不适,比如神经紧张、抑郁、疲倦、思维及判断能力下降等。另一方面是生理性的不适,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包括头晕、胸闷、焦躁、出汗、呕吐等。

注意:一些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问题,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一种焦虑心理反应,也是信息焦虑症的表现。

以下是信息焦虑症病人常见的八大具体表现。

  1. 一个小时要检查五遍以上手机,哪怕去深山老林度假也一样。当发现没有人来电或来短信是,有很深的失落感。

2.每天登录N遍电子邮箱,反复检查邮件。

3.当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网时,整个人极度焦虑难受,恨不得变成超人,飞到外太空去接受网络的超强吸引。

4.下意识地登录无聊网站搜索无聊图片,搞得鼻血喷张也乐此不疲,喜欢享受这类肤浅的快感。

5.总是怕自己跟不上潮流,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一些新近流行的事情。当别人问到某个信息自己不知道时,情绪一下子就跌到谷底。

6.喜欢信息胜过真实的生活以及人际交往。常有一种“万物皆醒我独醉”的飘然世外的感觉。

  1. 一天十来个小时地挂在MSN或QQ上,可以同时跟N个人聊天,闲下来一点点都会急得没法。

8.喜欢被信息淹没的感觉,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断延长游戏时间。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一团糟。

9、喜欢被信息淹没的感觉,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不断延长游戏时间。但现实生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一团糟。

10、经常容易一会儿自我贬低,一会儿自我吹嘘。处世比较极端,不容易妥协。

【病因分析】

信息焦虑症一个在现代科技发达才出现的新名词,现在科技通信发达,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从各种重大事情的发生人们便能知一二,不过大量信息的传入却反而令人们这些都市人患上信息焦虑症。以前焦虑症大都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的,如家庭、情感、人际交往等,像这样因信息过量引发的焦虑症近年则逐渐增多,从事计算机、商务、IT等行业的白领人群尤其高发。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焦虑症成为时尚病。“信息焦虑综合征”患者大多学历高,工作压力很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至6.6%的人会得焦虑症。一些被人们称为“网络综合征”、“手机强迫症”等时代感很强的精神疾病,实际上都是过量信息作用于人的一种焦虑心理反应,社会的和个人的综合原因,促使这些“现代病”的出现。   像媒体从业者,以及从事电脑、网络等职业的都市职业人每日需接触“海量”的各类信息,或对信息资源有较强的掌控欲望,这类群体患上信息焦虑症可能性较大。一旦这类群体每天正常获取信息渠道发生不畅,他们就会感到极不适应,变得焦躁不安,认为是自己错过信息,一些人会不停地看电话、电子邮箱,甚至出现一种心理等待,进而引发精神萎靡、失眠、头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精神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发病人群】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至6.6%的人会得焦虑症。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从业人员、网络从业人员等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人,是“信息焦虑症”的高发人群。

【典型案例】

案例1

在外资企业工作的李小姐每天都花大量时间上网浏览信息,看报纸、杂志,但她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漏掉了信息,因此常常失眠,食欲也不断下降。李小姐的现象并非个别,这类人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就会感觉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并引发精神、生理上的反应,出现失眠、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案例2

在某外企工作的王小姐近日外出休假,手机却不慎摔坏了,一种不安的情绪便开始困扰着她:客户资料失去了去哪里找回来?误了工作怎么办?老板联络不到她会不会很生气?……越想越急,还没等到假期结束,王小姐就迫不及待地从度假村出来马上买了个新手机,并挨个找客户电话,和每一个人联系上。

案例3

从事新闻工作的刘先生也出现过类似困扰,每天上午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机器启动的当儿匆匆刷牙、洗脸、吃早点,当获得新闻线索后开始寻找相关资料、和编辑沟通、写稿。每天晚上睡觉前,刘先生总觉得自己的脑袋中装了太多信息,有时候真想狂吐一番,把那些垃圾信息吐出来,这种情况有时会令他感觉头晕、胸闷、急躁。

案例4

从事咨询行业的秦经理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网页了解信息,然后接触不同客户谈论种种合作事宜,见面、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等从不停歇,不仅如此,在面对客户时还必须打起一百分精神笑脸面对。而等到夜晚回家,老秦发现自己瘫倒就睡,根本没有精力再和妻子女儿多沟通生活,有时候下班回来老秦觉得自己的脑子空荡荡的,甚至发狠辞职不干,可当新工作日开始,老秦还是不得不再继续同样的工作。

【疾病分级】

一级:信息焦虑。

在没有信息输入的时间或地点,他们会对着周围的一个墙壁、一张纸,甚至自己的手掌心发呆,没准这时候他们正在思考某个游戏的复杂步骤。这时候患者表现为交际能力减弱,脉搏升高,面部肌肉呈红涨状态等。

二级:信息恐惧。

有的患者在持续24小时以上没有接受信息的情况下,出现一种恐慌状态。这时患者往往竖起耳朵,处于戒备状态,手机上突然闪出的一格讯号、一个八卦新闻,都会让他感觉到被信息刺激的感觉,此时他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剧烈变化。

三级:信息抑郁。

当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或者他对所获得的信息质量感到失望,患者有时候希望有更大剂量的刺激。如果缺少这种信息来源,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上的激烈对抗,变得郁郁寡欢,由于生活规律的紊乱,还会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时,患者容易自我隔离。

四级:信息躁狂。

每天接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电话和信息,让患者潜意识有一种英雄心态,觉得周围人谁都不是他的对手,他对人还有点过于傲慢,而这种自我意识很容易在现实世界中触礁。导致他忽而出现怀才不遇的悲哀、忽然因为自己的英雄情节兴致勃勃、忽而出现失败后灰暗至极的感觉。

【治疗建议】

1.选择性地接收信息。

现代生活的所有信息,若想要全面接收是不可能,只会搞得自己脑袋爆炸而已。“选择性”地接收与自身有关的信息,是每个人都该有的能力,否则信息焦虑症就会缠着你,让你成天喘不过气来。可以尝试强迫自己偶尔关机,打破这种制约。

2.安静下清理思路

每天让自己有一小段信息空白的时间,好好沉静一下,或者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路;而且每周也该有数小时的空白时间让大脑不去工作,每月、每年都该休个假。“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就是最高的原则,身心是需要定期保养的。

3.放慢节奏

治疗信息焦虑症的方法是不要有与人比较的心态。每个人的经历、专长不同,别人懂的你不一定熟悉,你熟悉的别人不一定懂,成日只想与别人比较,只会累死自己。无论个人对信息的掌握多么全面,遗漏总是难免的。况且很多时候,信息也并不是决定成败的惟一因素。因此,平时感到很累的人应适当放慢生活节奏,不必整天想着信息的事情。

【专家点评】

白领们这种不断强迫自己更新知识信息储备的方式,往往使人脑的“存贮仓库”难以适应,当新信息进入,已经装纳大量信息的脑子往往来不及腾挪出足够“空间”再接纳新信息,或者不适应新信息的来临。专家认为,短期的焦虑如同伤风感冒一样正常,对身心、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妨碍,而长期的焦虑,可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以下是专家对信息焦虑者提供的三点自我调节的建议。

第一:养成看报习惯。虽然网络能够较快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筛选这些海量信息以得出真正需要的资源,需要一个过程,但有人可能存在投篮心理,无论什么信息都看并统统兜进脑海,所以一旦失去信息来源觉得很不适应。传统的报刊可能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通过报纸编辑的筛选,阅读可能省心很多,而且还可以看到相关报道的深度分析与评论。

第二、培养多方面的爱好。信息焦虑者也可能往往是过分依赖信息工具且工作认真的人。他们之所以依恋在互联网等信息来源,是因为他们从中感觉到一些虚幻的快乐,所以如果培养一个别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玩乐器等,都可能会转移自己这种过分的信息依赖。

第三、归类和放弃。把信息进行良好归类,及时放弃那些自己并不必需的信息,有利于大脑清理。此外,无论是下班还是休假,当自己处于休息状态,应该注意调节并尽量彻底放松自己身心,告诉自己“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以此注意自己的身心定期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