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bt60MCpI6XACFpg5YVLbQ 小结:

  • 淘金式学习而不是海绵式学习
  • 知行合一而不是知易行难
  • 高效实践而不是重复低效实践
  • 高人指路而不是全靠自己
  • 在学习区探索而不是在恐慌区徘徊

前几天,读者群大家在讨论看书学习的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一个观点,看书学习懂得很多并不能带来能力的成长。

刚看到大家这么讨论,我很想立马反驳,因为我的读者群的公告就是:学习成长,一起提升能力、认知。

但静下心仔细想了想,这些同学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并没有错,在我身边也有非常热爱学习看书的朋友,有些的确也一直没什么成长!

很多人的确很努力,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那原因是什么?这两天一直在思考,我们怎么避免陷入努力但不能成长的陷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讲讲以下五点我的认知:

01 淘金式学习而不是海绵式学习

什么是海绵式学习?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多的吸收所有知识,并且保证滴水不漏,关注点在单纯的学习知识的获取,记忆和理解学习内容。这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思考。

什么是淘金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仔细琢磨,并有自己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然后对接受的信息和观点做出取舍和判别。最终将知识中的精华结合自己的深度思考沉淀下来。这种学习方法的过程会更消耗脑力。

这两种学习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当你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的新知识和技能时,可以多使用海绵式学习,重点放在吸收这些基本知识上面。当你积累了一定知识量之后,就要学会使用淘金式学习了。

如果一直是海绵式学习方式会怎么样?会带来两个问题:

获取知识的效率不会加快,因为始终在全盘吸收,无法提炼自己的知识框架 面对矛盾甚至错误的知识,容易被引入歧途

那么我们怎么让自己具备淘金式学习的能力呢?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跟知识进行互动:“观点是什么、支撑它的理由或者论据分别是什么”、“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推断中是否存在谬误”、“是否有其他信息被遗漏”。

看起来好像在找茬,但实际上:如果书本上的知识或他人的观点能够说服你,那这些问题会让你得出跟对方一样的观点。但如果不能,那这些问题可以挖掘出更多属于你的观点。

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变成有思考力的人,而不是人云亦云。

一句话总结一下:尽信书,不如无书。

02 知行合一而不是知易行难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狠人,这里面我最佩服的是王阳明。王阳明作为一个文人出生,不仅能做好文官还能当好武将荡平反叛,甚至军队都没有依赖朝廷而是靠着自己组建。绝对是一个超级狠人。

王阳明说过一句话: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实践这些道理密不可分。

现实中,知易行难是个很普遍的存在。了解事物的道理,和真正在实践中做到是两码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应该都知道早睡早起、锻炼身体,这样身体健康,精力也充足,对不对?那么请问有几个人能做到的?

说一段个人经历,13年的时候,当时无线上网是个不小的问题。我和一个360的好朋友就在探讨,要不我们做一个app能集合所有无线wifi吧。我们讨论了很久,从可行性到商业模式到技术方案,全部讨论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最后谈到要出来创业?那还是等等吧。

过了半年,万能wifi出来了,并且巨火无比,我们还挺惋惜。这时候另一个朋友就说了,好的创业点子,可能1000个人都能想到,真正去做的可能只剩下10个,用好的方法做成的可能就剩2,3个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真正的能力、认知、格局的提升一定是知行合一的。并且这个过程一定是螺旋上升的,在这个上升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实践新知识是相互促进互为一体的。

成长必须避开的5个陷阱 - 图1

实践的过程你会真正理解你学习到的了解到的知识,并且实践带来的反馈会让你找到下一步要学习了解的方向。

这符合正反馈闭环的特点。同时这个过程还伴随着顿悟和迁跃,突然之间你可能领悟了很多,并且提升了很多。

03 高效实践而不是重复低效实践

比实践更难的,恐怕是高效实践。同样是学习或者工作,有的人可以很快突破瓶颈,有的人却很长时间没有任何突破。这里面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刻意练习」带入到工作和实践中。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当你想到狗的时候,你脑海中想到的并不是狗这个字,而是一个模糊的狗的形象,仿佛真实的出现在你的脑海中。

拿面试设计师来举例子吧,很多面试经验都提到,面试官看到你的作品就能知道你的设计水平如何,而不懂设计的人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出来的。也就是说,同一件事物,高手看到的东西远比新手来得多。

我们如果能将刻意练习融入到实践中,那么我们的能力成长会加速,我们完成工作也会更出色。

做到刻意练习,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告别重复实践,很多人一年工作经验用十年,当然毫无成长 做到有目的的实践,它有四个特点: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专注于所做的事情,及时反馈,走出舒适区。 遇到瓶颈怎么办?解决方案并不是“试着做更难的事情”,而是“试着做不同的事情”。 保持学习实践动机,走出你的舒适区,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我在360做工程师,即便是重复功能重复模块,在做第二次的时候,我也会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更合理的工程结构、更优美的类的定义、更精简的代码块、更高的代码运行效率。同时我会找leader和其他同事来评审我的改进。带着这些目标和及时反馈,这段时间我在编码层面获得了极大的进步。

这样实践,很快你可以获得大量有效的心理表征,这可以让你逐步成为所在领域的高手。

04 高人指路而不是全靠自己

高效学习、高效实践固然重要,但有些时候在我们学习实践之前,如果能先找到高人指路,那会让我们更加事半功倍。

平时多跟身边牛逼的朋友聊天,一般来说,你的认知水平基本上就是你最常接触的6个人的平均水平。现在回想下,你有多久没跟比你更牛的人聊天了?

也许有的朋友会问:那如果我身边没有高人呢?那我们就要主动找到高人,并获得他的指点。

首先,你要谦逊,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自己是个半吊子,却自以为天下第一,看谁都觉得傻逼。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一个认知、格局、能力都比他强的人,你愿意指导他吗?你愿意多跟他说一句话吗?显然不会。

做到谦逊还不够,你得学会利他精神。那些能帮到你的人,并不是你的高人。只有那些你能帮助的人,才可能会成为你的高人。

成长必须避开的5个陷阱 - 图2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那种喜欢说自己有各种大佬微信联系方式的朋友,马化腾的微信,我有,马云电话,我有。然并卵,马云、马化腾会理你吗?想法设法与大佬们认识,拍个照片,加个微信,大佬们就能成为指导你的高人了吗?

并不能!

高人要先从你够的着的范围去寻找,并且你要对高手有价值!讲讲我的一段个人经历,我读大学时是个学渣,玩了2年传奇挂科无数。大三的时候我打算好好学习,给自己定了一系列的目标:通过四六级、通过高级程序员、考上华科计算机研究生。

制定目标后,我的第一步不是开始学习,而是开始找寻身边的高手,寻找的过程,我平时积累的良好的圈子和大家对我的认同起了很大作用,大概花了1周时间,我的一个好友给我推荐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就叫他A君吧。

A君成绩非常优秀,并且有很多学习方法,刚刚考上了华科研究生。于是我就开始我的拜师之旅,这个过程凡是我能帮A君做到的事情,我都会尽全力去做,跑跑腿、找找人解决一些A君的小问题。

然后我会跟他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在这个过程A君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有了A君全力的支持,加上我的勤奋学习,我得以在半年时间实现了我的全部目标。

在你的人生每个阶段,你都可以从你身边找到高人来给你指点前行的路径。而只要你坚持利他精神,你身边的高人就愿意帮助你。

05 在学习区探索而不是在恐慌区徘徊

我们先来看看能力的三个区域:

成长必须避开的5个陷阱 - 图3

舒适区:这个区域是你的安全区,是你熟练掌握的知识、能力、认知。在这个区域,可以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 学习区:这个区域是建立在舒适区之外的拓展区,学习新的知识、能力、认知。在这个区域,可以让人产生心流的感觉 恐慌区:这个区域是你目前基础之上无法掌握的新的知识、能力、认知,在这个区域,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恐慌感

在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每天处于熟悉的环境中,做熟悉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这个区域中的人和事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而且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

我们必须保证让自己不要呆在舒适区,需要主动打破对舒适区的依赖。进入学习区,学习新的事物。

但有另一个极端需要注意,一定要避开恐慌区。很多人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出现比较焦虑、着急的情绪。总想一口吃一个胖子,直接冲进自己完全无法掌握的领域,殊不知这样的话反而让自己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和认知错位。

产生挫败感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是沮丧、失望、放弃。一旦产生这种情绪,同时也极有可能得出一个结论:学太多貌似对我并没有什么帮助。

一句话总结下:永远在学习区做边缘探索。

同时在学习区的各种探索,会极容易让你进入心流状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比如打游戏的时候,你会不会陷入一种忘记时间的状态?这就是心流状态。其实学习实践一样可以进入心流状态。

拿游戏类比,那些难度适中、并且有及时反馈、可以不断成长的游戏,往往更容易让我们进入心流状态。

学习实践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始终在学习区穷尽探索,保证难度适中、及时反馈、感受到成长,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这种感受。

做到这些,完全可以体会到学习实践成长带来的游戏快感。之前写过一篇探讨将工作生活当作游戏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看下:游戏改变世界

写在最后的话:

成长从来没有好走的路,愿我们都能跨越鸿沟、征服山脉抵达梦想的彼岸。当我们回首这一生的时候,希望我们会说:我努力奋斗了,也过好了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