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说出来,输出情绪,有安全感的表达自己,信任沟通的力量

回避性人格是什么样的? - Bank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54471/answer/1395346346

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personalitydisorder),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患者有很大的社会不安感,在那些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工作面前常常因羞怯而逃避。

特征定义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回避型人格障碍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怀疑自身价值,敏感,特别是遭到拒绝和反对时。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小事的不如意,或被拒绝即表现得很委屈,感觉受到了较深的伤害。逃避型人格障碍者从一开始就回避人际关系,要不就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人意见。他们在生活中尽管有交往的需要,但大多数人仍与周围人保持一定距离。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他们很难同别人进行深入的感情交流。

患者有很大的社会不安感,在那些需要大量接触他人的工作面前常常因羞怯而逃避。在家庭之外他们很少有亲密朋友和知己。患者的典型症状是他们很不愿意出风头,害怕暴露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出羞愧,哭泣或不能回答问题。他们对熟人很亲热,而对生活中习惯常规的任何改变会感到害怕。为了回避引起焦虑的情况,他们常寻找一些借口。有时他们对一些事物表现出恐惧,而且他们经常有抑郁症,焦虑和对自己生气的感觉。

以上是百度给出的解释

根据以上判断,笔者是个回避型人格无疑了。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除了家人以外的人,都是能避则避。举个粟子,家中来客人了,父母让我们作孩子的去招呼,我总是不情不愿。只要姐妹当中有人出去招呼了,我会松一口气,然后关上门自己待在房间里,呼吸着属于自己的那方空气,获得短暂的安禹。这样的次数做多了,通常会被父母冠予“害羞”“不懂礼貌”“情商低”等标签。实际上,我只是害怕,害怕与“陌生人”交往,怕在与人交往中暴露自己笨拙的谈话,展示自己的自卑与无能。回避型人格往往会夸大任务完成的困难程度,从而产生退缩回避行为。

回避型人格通常很难与人建立深厚的亲密关系,除了至亲以外的,没有好朋友或知心朋友(或只有一个)。是的,笔者是没有知心朋友的。今年六月份毕业,在拉起行李走出校门的那刻起,仿佛与学校断了联系。大学里的舍友,怎么说,也会有一定的亲密关系吧,但四年过去了,那些朝夕相处的建立起来的亲密度,在毕业那瞬间,早已化为乌有。实际上,我们的亲密关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昨晚,发生了一件事。晚饭时间,堂哥,我和小侄女一起吃饭,小侄女不好好吃饭,堂哥一怒之下拖她进房间打了一顿,然后堂哥气轰轰的去看球赛了。吃饭吃到一半,正端着半碗饭的我,不知所措。我该去安慰小侄女呢,还是继续吃饭呢?最后,饭不敢吃了,赶紧回房间躲起来。房子里瞬间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氛围。在我看来,教育孩子这种事,外人还是不参和的好(好吧,我是在逃避)。事后,我问姐姐该怎么办,她告诉我,“你应该去安慰小侄女。堂哥打他的娃,自是心疼的。在家庭教育中,有人唱黑脸,也得有人唱白脸”。害,道理都懂,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有这样的体验:知道怎么做,却又没勇气迈出去。感觉遭糕透了。

回避性人格是什么样的?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2154471/answer/1385515039

”父亲因为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就哭了。

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哭?”

孩子不说话。

父亲说:“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

孩子带着哭腔说:“是。”

“那你就直接告诉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兴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哭?”

孩子不说话,继续哭。

爸爸:“你看啊,这事儿是这样的,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这是爸爸不对。你要告诉我,而不是哭,你不说,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了,所以以后有问题,你感觉到不舒服,就说出来,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的点点头。

我坐在旁边听着他们的对话,觉得好有趣。

从小到大,我父母没有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哭泣还是开心,都没有人教我,你因该要去分析你的情绪,到时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什么导致的。

我一哭,他们就骂我。所以在我的认知里,人只要表现出不高兴,愤怒,都是不对的。

以至于我成长的轨迹中,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压抑自己,逐渐形成了回避型的人格。主要体现在,别人问我一件事好与不好,我一般都会说好,我也很少与人争辩吵架,向来都是软绵绵的老好人,有问题了也不会提,有情绪了就自己憋着。

很多亲密关系都被我憋着憋着,就没有了。相处过程中,在最开始就出现的问题,我从来不去处理,在我的潜意识里,真实的情绪表达出来,是会让人讨厌和曾恨的,就如同我父母对我的态度一样。

所以我的处理手段就是,回避,不理会,我觉得把真实想法隐藏,是维护关系的最好办法。

可曾想,这才是把关系推远的开始。不交流,不沟通,不解决,表面掩盖的美好,风轻轻一吹,里面埋藏的都是日积月累的怨恨。

把话说出来,输出情绪,有安全感的表达自己,信任沟通的力量。这种俗气的道理,大多数人从小就明白了,而我花了二十几年。

pps

没想到这个问题会这么火

我只是把知乎当成了日记本,在里面记录一点自己的心情和喜欢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存在便签里好久的一篇文章,那天晚上就随手发出来了(因为真的是随手复制的,真的真的找不到复制的原处了,侵删)

评论里很多跟我相同的人,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快乐。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