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翻译:青菜年糕汤(> QCNGT.com) 原文地址: > http://www.paulgraham.com/noob.html 译文地址: > https://qcngt.com/2020/04/18/noob.html
2020年1月
我年轻的时候,以为老人把所有事都搞清楚了。现在我也老了,发现并不是这样。
我不断地感觉自己是个菜鸟。
我有时候跟初创公司交流,我对它致力的新领域完全陌生。
我有时候会读到些书,我不太懂它涉及的话题。
我有时候新访问个国家,我不知道那里是怎么运作的。
这种当菜鸟的感觉并不是件乐事,“菜鸟”这词显然不是恭维。
但现在我发现当个菜鸟也有好处:你在局部越是个菜鸟,从全局看,你就越不是。
比方说,相比于搬到运作方式完全不同的 Farawavia(译注:作者虚构的一个地名),你呆在老家就不太会感觉是个菜鸟。但是你如果搬了,你会懂得更多。
也就是说,“菜鸟感”与实际上的无知呈负相关。
但是,如果菜鸟感是好的,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它?这种厌恶在进化上有什么好处呢?
我想答案是,菜鸟感有两个来源:愚蠢,做没做过的事。我们不喜欢菜鸟感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告诉自己:“来吧,来吧,把这弄清楚。”
这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是对的。狩猎、采集的原始人的生活也复杂,但并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日新月异,比如他们就不需要突然弄明白比特币是怎么回事。
所以进化倾向于解决现有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是有道理的。人类不喜欢菜鸟感,就像在食物匮乏的世界里,对饥饿的厌恶一样有道理。
但现在食物太多比太少更成问题,对饥饿的厌恶反而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我想,我们对菜鸟感的厌恶也是一样。
尽管这种感觉并不愉悦,尽管人们有时会因此嘲笑你,但是菜鸟感越强,越好。
原文结束,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作者的前半篇是老生常谈:菜鸟感与实际上的无知呈负相关。
这个观点最经典的比方来自芝诺。圆圈里的区域是已知,圆圈外的是未知,一个人的圈越大,接触到的未知也越多。
这恐怕大多数人会同意。
然后,作者开始讨论人类本能对菜鸟感的厌恶的根源。
他好像默认我们都会厌恶菜鸟感,但我的直觉说不是这样。
有谁会讨厌在业余看一本新书,理解了之前从未想清楚过的问题?
有谁会讨厌在闲暇时跟着王刚老师尝试一个新菜,即使弄得一团糟?
对未知的好奇仿佛是在人类骨子里的东西。确实会有心痒难搔的感觉,想要把它弄清楚。但这种痒,应该不是痛苦或厌恶吧?
即使真有讨厌新知识的人,靠思考出名的作者格雷厄姆应该不会在此列吧?
但后来又想想,这有时候也有道理。
比如你饥肠辘辘地到常去的超市,准备买完回家做饭,发现它关门了,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没去过的超市,烦躁。
或是当你新接手一个项目,还没有熟悉起来就有大量问题要解决,纷繁复杂,不知从何下手,烦躁。
是什么造成了这两种不同的感觉?期望不同。
那些让我们愉悦的菜鸟感,往往出现在未必真需要掌握的事上,我们是在主动探索开阔自己的舒适区。
这样,要是我们脱离了菜鸟阶段,会有努力后的成就感。即使不幸没有脱离,也会敬畏它的复杂,赞叹它的精彩,一笑了之。
就像酒足饭饱后散步走进一家从未涉足的商店,眼花缭乱,但你绝不会因为找不到想要的东西而懊恼。
而那些让我们不快的菜鸟感,是在我们有了期望之后,被一只无形的手空降到不舒适区。
就像那个饥肠辘辘,又在陌生超市里找不到想要的东西的人,能不烦躁?
呆在舒适区是本能,但即使是这样,也未必要“回到”舒适区。完成挑战,解决新问题,把不舒适区变成舒适区不也是一条路径?
听上去有点鸡汤,而且很多时候,我真觉得这条路明明更爽啊?
如果要我说,为什么进化会让我们对菜鸟感心痒甚至讨厌。我会说,没准这是在敦促我们成为大虾呢?
最近看了点MBTI性格分类法(未必靠谱),越发注意到不同人的性格本就不同,我的感觉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
也许我只是足够幸运,刚好拥有这个所谓更“有价值”的性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