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36kr.com/p/1386627522362758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最近,我们发现2021华语网络热词排行榜又增加一元猛将——社交牛逼症

社交牛逼症的7大临床表现,你中了几个? - 图1

有人解释:社交牛逼症是社交恐惧症的反向极端表现,指在公共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毫无包袱且肆无忌惮地散发着自身魅力,并乐在其中的一类人。

人来疯是他们的别称,放飞自我是他们的外在表现,骨子里反映了他们不在意世俗眼光的不俗品质。

他们具有一句经典名言: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或者他人是不是一个社交牛逼症资深患者呢?

1 社交牛逼症临床表现

判断自己是不是职场社交牛逼整患者很简单,对号入座一下即可,看看以下现象,中了3个以上的,基本就稳了:

海王式打招呼

跟谁都自来熟,见到谁都说亲爱的,或者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叠字,语气亲热、言辞热络地令人怀疑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思。要让外人看到,不知道的还以为整个公司都是他后宫。

无门槛式交友

对于社交牛逼症患者来说,别说整个公司,就连整个写字楼都是他家后花园,恨不得整栋楼的人都跟他聊过天,从保洁到保安,从外卖小哥到快递小哥,在他们身上真正诠释了“一回生二回熟”这句话的真谛。要是见了3次以上,甚至那熟稔程度绝对堪比社恐们的普通同事。

社交牛逼症的7大临床表现,你中了几个? - 图2

百科全书式聊天

他们还有一大特征就是跟谁都能聊,别人聊啥都能接,可以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把16年所学都运用在聊天中了。

更神奇的是,不论你在茶水间、电梯里、卫生间,哪里聊天,聊的内容与他有没有关系,他都会凑上前来插一杠子,什么娱乐圈的八卦、最近大热的综艺电视剧,他都如数家珍,更可怕的是他还能插得进来,而且还有那么几分道理;更更可怕的是,面对他的侃侃而谈,你竟然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

王熙凤式大驾光临

未见其人,先闻其(……)一切。

他们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就是哪怕你没看到他们,也一定知道他们来了。

比如像王熙凤一样的声音,比如一阵幽幽的香水,比如微信群里汇报的详细行程,从出门到上地铁再到还有几站,遇到了什么都事无巨细地显露出来。

当然,最最神奇的就是你甚至可以通过别人的反应,知道他来了。

比如大家的目光齐齐往一处去,哪里引发了骚动等等。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存在感。

打鸣式悄悄话

想让他们保持安静?不,不可能的。

即便是讨论个小方案,他们也能恰到好处地让周围人都听到,这样才能彰显出他的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让别人发现他好厉害,好有深度哦。

C位式存在感

不论在哪,他妥妥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全公司他是人气王,团建聚餐时,大家也最愿意和他坐在一起,有他在,场子分分钟就能被热起来,接梗抛梗不亦乐乎,才艺表演不在话下。

社交牛逼症的7大临床表现,你中了几个? - 图3

狮子座式自信

别问到底是什么能支撑他如此优秀的表现力,问,他们大概率会认为:自己这么优秀,别人不喜欢我喜欢谁?

这种上天入地舍我其谁的高自尊认知,其实就是他们面对别人眼光的自我保护机制,只要自己觉得不是问题,那么别人的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2 有的人不是社交牛逼症,只是外向型社恐

当然,我们眼里的社交牛逼症,有时也并不完全像我们想的那样。

社交牛逼症的7大临床表现,你中了几个? - 图4

有的人确实是天生如此,自信、阳光、快乐,但也有的人,虽然看上去他们在社交场上风生水起,其实本质上是假性外向,当社交结束那一刻,他们才终于卸下面具,“整个身体被掏空”

这一切是因为他们其实是害怕冷场、怕尴尬,最怕空气突然安静,而自己如果先开始,就显得气氛能够不那么尴尬。

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害怕被拒绝,如果释放100分的能量可能会被拒绝,那么放大到120分、150分,被拒绝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可以说,“自来熟”是他们的保护色,他们看到那些真正阳光、自信的人是这样社交的,他们内心也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便不自觉地模仿他们,久而久之,就像一种习惯和本能,让他们觉得这就是和人相处的正确方法。

但是也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不是所有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真正的社交牛逼,如果我们给别人造成困扰,那就是没礼貌。

3 当我们羡慕社交牛逼症,我们到底在羡慕什么

此次社交牛逼症之所以登上热搜,并下面有着花式赞叹,那是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有一点社恐,很多人都羡慕这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以及对他人眼光的不在意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单机式社交,自己吃饭、自己看电影,虽然自由,但偶尔也会觉得寂寞;有的人待机式社交,想要出门却停留在想象中;但我们会不自觉地崇尚“外向”,有的是自己本身希望外向一点,有的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外向的社会,”觉得如果将自己扮演成一名外向者,工作和生活会变得更好一点。

社交牛逼症的7大临床表现,你中了几个? - 图5

性格内向的人在生活中很可能会被别人说“放不开”、“上不了台面”,而外向的人收到的评价则更多是“大气”、“受欢迎”。在职场中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家的印象里,领导一般都要外向一点,和谁都能聊得来。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成为外向的人。

但事实上,是否外向根本无所谓。研究证明,内向也能成为很好的领导者,因为内向的人在独处中,更能有新的思辨和思考。

内向也好,外向也罢,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完成自洽,让自己接受自己。

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自我评估:

1. 意义:我想要成为外向的人,意义到底是什么?与我的人生规划有什么关系?

2. 胜任:我能否通过练习成为外向的人?我需要做哪些练习?

3. 联接:让自己变得外向,我的内心感受到底是什么?变成外向的人,我的状态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差?如果变得更差,自己是否能够接受?

4. 选择: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真的只有变得外向这一条路吗?还有别的办法能够实现吗?

做完这些自我评估,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能否接受自己处于外向状态中?如果一直处在扮演的环境当中,只会损耗自己。

不用太担心社交会成为你变得更好的障碍。《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一个优质的社交圈只要12-18人就足够了。所以别担心,勉强自己去认识更多人,不如将认识的、重要的人维护好。

所以,社交牛逼症也好,社交恐惧症也罢,找到一个你最舒适的状态,将这份舒适和自然展现给他人,这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猎聘”(ID:liepinwang),作者:奥斯特窝头斯基,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