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inxiang.com/everhub/note/65568b4b-b62e-4c54-99ae-3f66c7a37964

    刘瑜最新演讲全文: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 - 图1

    大象按:11月1日,由印象识堂打造的“识堂开讲”内容分享栏目在线下开讲,邀请刘瑜,刘胜军,王赛,吴晨光,郭婷婷5位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在不确定的大象整理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老师的现场演讲全文,与大家分享《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 刘瑜最新演讲全文: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 - 图2

    刘瑜最新演讲全文: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 - 图3

    自西汉到1949年,中国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此时,生活没有不。刘晓瑜:不确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进步的代价。确定性。未来就是对过去的不断复制。你爷爷是铁匠,你爸爸是铁匠,你也是铁匠。但是,在过去200年间,各个国家经济曲线直线上升,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洽洽是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可能性。

    01

    不确定性,进步的代价

    无限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担忧。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业的自由;我们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应对风险和竞争,自由,好处就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于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大众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保障机制之一,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超越越好,技能越多越好。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无限的恶性竞争,很多家长号召从事素质教育。于乎,教育部积极响应,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搞素质教育,搞得我们家长现在一听到“素质教育”这四个字,就闻风丧胆。

    02

    “军备竞赛”的后果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前投入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个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刘瑜最新演讲全文: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 - 图4

    我当时看完这个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可能,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这种恶性竞争在我看来,它有几个后果。第一,它是对女权运动的伤害。无数的职业女性本可以在事业上绽放,结果却因为被卷入这种恶性竞争,必须把大多数的毒性放在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放弃自己的事业。第二,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本来非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你要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导致家庭关系鸡飞狗跳。第三,它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郁症,担心症很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每5位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就算不抑郁,不自杀,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03

    如何缓解军备竞赛压力?

    军备竞赛不可能完全逃离,却可能减速。

    01认识你自己

    首先,认识你自己。这可能比你认识世界,获取多种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们获得更多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我最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的超越越好,跑的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怀疑这一点。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超越,越快,越多,,找到合适的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如果因为高密集的补习或者昂贵的咨询服务上了一流大学,大学四年,八年都在凤凰群当中当个凤尾,未必有利于他的成长。假如,你身边有人男生因为运气,交了一个他配不上的女孩,他会过得很快乐吗?未必。他可能活得很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因为听父母的话考了公务员,无论升到处级或厅级,他可能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在穿一双不适合自己的脚的鞋。人生的目的并不是改变,越快,越多,甚至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这么多抑郁,这么多担心?就是因为这种错配。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出发去选择专业,去找工作,否则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如果你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因为“别人都报了”。如果你问大学生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如果你问职场人为什么干这个工作?是因为“稳定,收入高,让父母放心”。哪怕你换一个工作,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这个新的工作,还是因为你太讨厌上一个工作了。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无穷无尽地逃跑。要从竞争中胜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但是,这种随波逐流带来的安全感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么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竞争。

    硅谷的投资家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就是说这个投资原理。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从竞争中胜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去做10001,肯定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你前面已经有10000人了。我先生曾经跟我商量,要不要让孩子学弹钢琴。我就说,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一个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咱们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当然其实我就是懒,属于那种不战而降的妈妈。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人们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但是事实恰好相反。不幸的人都是一样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为什么?因为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时候,他去做互联网;人人都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他去拍电影;人人都在拍电影的时候,他去搞教育;人人都搞教育的时候,他又回来做金融。这就是独辟蹊径。

    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很多人都发现了中美教育的一个悖论: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相当于之下,美国很多中小学生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好。但是,到了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美国的优势开始出现了,最后各种诺贝尔奖,他们拿的最多,而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而又少。这种基础教育和更高之间的悖论,我觉得就和是否鼓励“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关。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而当大多数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他就很难出彩。他可能因为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他很难做到优秀,成就极致。

    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说,我不是没有勇气去尝试,但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也想跟随内心,但是我的内心里一点动静都没有。这不奇怪,你从小都在流水线上长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线应该干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父母,老师给为你指定各种前进的路标,前进,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盘交给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么办,迷茫很正常。

    自由双人一个空间,它是一个习得的能力。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突然就顿悟了,啊,我应该去干这个。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你最初发现的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02失败的勇气

    很多家长,教师,年轻人之所以不敢去试错,就是怕失败。既然是试错,肯定就会犯错,结果可能就会失败。

    刘瑜最新演讲全文: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 - 图5

    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实际上,成功有实力,运气,关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人腔热血,就能成功。

    临死前他写了一篇遗书,因为做实验失败,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然后就自杀了。这个当然非常有人痛心,人们想不通:为什么他宁愿自杀,也不选择退学休学?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社会有太多错误的失败观。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的兴趣限度失败的英文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但是我们的教育鄙视放弃,鄙视失败,还发明了很多褒义词鼓励这种极其痛苦的坚持: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你说你方向都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坚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为什么要决不放弃?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在我看来,中国损失一个这么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比所以,认识自我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失败的勇气,就没有发现的惊喜。

    那么,如果转机迟迟不来怎么办?冒险当然就有可能失败,而且可能是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但是,再失败也比自杀或慢性自杀要好吧?而且,作为一个勇敢的失败者,总比作为一个懦弱的失败者要好。最后哪怕你一事无成,你也变成一个勇敢诚实的人。

    03何谓成功?

    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当比率的官,有更多的粉丝……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你就失败了。

    一个社会哪有那么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朗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所以我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

    可能有人会说,刘老师您别假谦虚了,你们全家都是清华北大的,你也上过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优秀啊。我告诉你们,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满大街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凤毛麟角,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所以,这不是谦虚,这是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的尊重。当然了,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直到,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替代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帮他找到他所欢喜的事。

    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她/他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替代孩子的这种独特性,帮他找到他所欢喜的事。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没有任何比较优势,怎么办?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的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的比所有人都好,甚至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能够干的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某种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工作叫做“收纳咨询师”,你看,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非常懒,我怎么去改造他?一个方法是帮他找到自己的亮点,让他形成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但是,确实存在一种可能,就是有些人天性懒散,“干什么都不努力”。甚至是这种孩子,我觉得也不能去“失败羞辱”,完全是帮助他理解,性格即命运,他将来要为现在的一切人生态度承担后果。

    可能因为我从小是个很“要强”的人,所以很长较长的里,我一直试图别人也应该如此。虽然不可能人都都成为盖茨马云,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都应该追求卓越。但是,因为成长,我的这个想法也开始动摇了。为什么?因为我慢慢一点,所谓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相对应。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舒适,用从容,用轻松去交换成功,而追求舒适,从容,轻松也未必是什么罪过。如果一个人选择“自在”放弃“成功”,这也未必是坏事。

    我最近还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以前说起吃福利的人,我们都觉得是社会的负担,尤其是其中的懒汉,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但实际上,懒汉对社会也有很大贡献,懒汉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一句话,他们大大降低了社会竞争的烈度。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已经活得气喘吁吁起来了,如果每个人都是拼命三郎,我们得累成什么样?所以,在一个高度竞争性时代,社会需要懒汉,社会感谢懒汉。他们牺牲了自己,把无数人从崩溃的边缘挽救了回来。

    所以,我的教育观是什么?说起来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这使得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替代,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而言,都利大于弊病。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