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争雄之道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
    想争雄独霸整个世界的行为,我看是不会成功的。
    整个世界的主宰权,是不可能被独占的。
    妄想独占的行为必然会失败,既使得到了终究也会失去。
    【道家思维】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两种强国富民的思想交替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一种主张用“王道”使天下归心,一种主张以“霸道”争雄天下,这两种思想各有各的道理,而且都打着“道”的旗号,以示顺应天意,但最后还是实行“霸道”的秦国征服了诸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治的大帝国。但是靠“霸道”起家的大秦帝国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就被不堪暴政压迫的农民起义给推翻了。随后建立起来的大汉帝国吸取了前人的经验,采取以“王道”治天下办法,其统治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其实,不论是“王道”思想还是“霸道”学说,它们所阐述的都不过是治国的“道法”而非“道”本身。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治国之道各有其利弊,“霸道”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王道”其兴也缓焉,其亡也缓焉。尽管明明知道其弊之所在,但急功近利是人之天性,所以,为了达到目的,也只好不顾手段了,至于以后会出现什么恶果,就不是眼前考虑的问题了。
    正是认识到人的这种劣根性,所以老子极力反对那些急功近利的“霸道”主张,因为这种速成的“道法”虽然效果显著,但背离了“大道”的根本原则,会遗祸后世,是不值得推崇的。

    陆贾(约公元前240—前170)汉初思想家,政治家。楚人。早年随刘邦平定天下,口才极佳,常出使诸侯。刘邦即帝位后,他受命出使南越,说服尉佗接受汉朝赐予的南越王印,称臣奉汉约,被任为太中大夫。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以“居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议重视儒学,“行仁义,法先圣”,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统治方略,遂受命总结秦朝灭亡及历史上国家成败的经验教训,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思维案例】
    马上与马下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位流氓皇帝十分粗俗,瞧不起读书人,曾经当面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
    陆贾在皇帝面前时常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刘邦听到这些,很不高兴,对他大骂说:“老子的天下是靠骑在马上打出来的,哪里用得着《诗》、《书》这些东西!”
    陆贾回答说:“您在马上取得天下,难道您也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和周武王都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然而,他们都顺应形势,以文治天下,文治武功并用,这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晋国的智伯都是因过分炫耀武功而使国家灭亡;秦王朝也是一味使用严酷刑罚而不知文治的功效,最后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如果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仁义之道,效法先圣,重视文治,那么,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刘邦听后十分不快,但脸上露出了惭愧的颜色,对陆贾说:“那就请您试着总结一下秦朝失去天下的教训,我们得到天下原因,看看问题究竟在哪里,并探究古代各个朝代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在。”
    这样,陆贾就奉旨著述,论述古代国家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一共写了12篇,这部书被称为《新语》。
    陆贾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名垂青史,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学问和建树,而是因为他曾经劝说过汉高祖刘邦,让他实行文治,并写下了阐述这一宗旨的著述《新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原文】
    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原因就在于一切事物,
    有前行的,就有后随的;
    有轻嘘燃火的,就有急吹灭火的;
    有希望强大的,就有希望将其削弱的;
    有希望创生的,就有希望将其毁灭的。
    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求过、不执多、不至极。
    【道家思维】
    道家思维认为对立是无所不在的,不仅普遍存在于事物的静态特征中,比如有高就有低,有难就有易,有轻就有重。也普遍存在于事物的动态互动中,比如有前行的,就有后随的;有希望强大的,就有希望将其削弱的;有希望创生的,就有希望将其毁灭的。
    通过对客观事物对立的普遍性的深刻认识和思考,老子领悟到:有速成,就有速败;建立的功业越大,背后的损害也越大;眼前利益掠夺得越多,未来的祸患就越严重。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心苦不知足,贪得无厌。所以,老子提出要从基本的人性改造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即“去甚,去奢,去泰”,这既是对本原人性的纯朴回归,也是“大道”虚无的要求。
    【思维案例】

    吴起(?—前381)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论治国之道
    魏文侯因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颇得将士欢心,便拜吴起为西河(魏郡名,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郡守,把他放在最为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以抵御秦国和韩国的进犯。魏文侯死后,吴起便侍奉他的儿子武侯。魏武侯刚刚即位,为了了解国家的形势,便于当年 (公元前395年)来到西河,乘船顺黄河而下,察看地形。在视察途中,武侯见高山大河险要奇伟,十分感慨。他回首对吴起道:“山河环抱,形势险要,这是一道攻不破的天然防线,阻挡着敌人的入侵,这真是魏国的国宝呀!”
    吴起听了,觉得武侯不懂定国安邦之策,便摇了摇头,说:“国家的兴盛衰败,在德不在险。”
    武侯见吴起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便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吴起便援引历史上不以德治国,不施恩德于民,尽管国家的山川地势险要,终遭失败的实例,对他说:“国家的兴盛衰败,在于是否施德于民,不能只依赖山川的险要。从前,三苗氏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阳湖,所处地势险要,由于疏于国家的治理,没有德行,不讲信义,被夏禹灭亡了。夏朝末代君主桀的所在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华山,南有龙门山,北有太行山,地势也很险要,由于不施仁政,商汤放逐了他。商朝末代纣王的国都,左有孟门山,右有太行山,北有恒山,南有黄河,同样因政治腐败,不行德政,被周武王杀死。如此看来,治国在于有好的政策法令,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地形的险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连您乘坐的船上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
    武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敬佩地说:“你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