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是一个用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人

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我小时候很不喜欢读书,曾经认为“读书很苦”。

我父亲是一位数学教授,受他影响,我很少能读到与数理化无关的书。有段时间,我把读书和考试视为生命中最大的“敌人”。

2001年,我在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硕士学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刚开始工作量不大,我总担心节目的未来。加上那段时间在生活上受房贷压力困扰,我整天焦虑惶惑,无所适从。

没办法改变外在环境,那就只能努力改变自己。我心想,读书也许会改变我的未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拿起了《论语》。 :::success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俸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 书中的这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压力瞬间得到了纾解。读完《论语》,我的心态平稳了,不再忧虑,而是想着努力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我从未想过《论语》是天下最厉害的“治愈书”。

实际上,那些让你苦思冥想的问题——关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写成了书。可以说,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读书给了我为生活“增量”的勇气

后来,我以客串嘉宾的身份给企业家讲课,运用自己积累的主持技巧,使讲台下原本昏昏欲睡的企业家们兴致盎然。于是渐渐开始有高校邀请我给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讲课。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下课时还意犹未尽,让我推荐书单。我每次都非常认真地列出书单,他们会很仔细地记录下来。

但奇怪的是,事后在我追问他们是否看过我推荐的书时,很多学生都说“买了”,就没了下文。这让我明白,光列书单不行,得把书的精华提炼出来分享给大家,可这样做的结果依然是有人不愿意看。

直到微信群盛行,我尝试了一次微信群直播讲书,没想到这种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这次意外的收获,使我深受触动——原来大家喜欢这种把书“讲”出来的学习方式,这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于是我干脆把课堂搬到互联网上。让没有时间和能力读出精髓、读出味道的人,也能走进书香世界,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获得真正的改变。2013年,樊登读书会[1]就这样成立了。
[1] 樊登读书会现已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以下均称“樊登读书”。——编者注 :::info 出发点,使命 ::: 在此之前,我压根儿没有经商的经历,创办“樊登读书”时,我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照搬硬套,就是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做,我甚至要求员工有什么想法和改变都要告诉我这是哪本书上讲的。我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书上讲的未必全对,但总比自己想的强

读书给了我为生活“增量”的勇气。别看我敢做“樊登读书”,我以前可是连PPT(演示文稿)都做不好的人,我最高的IT(互联网技术)能力,就是发电子邮件。

但我还是去做了。

读书会让一个人充满力量和使命感。你想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做一件事时最重要的出发点,而不是说你会什么。即便你什么都不会,只要想解决问题,就努力去学,去读书,你就都能够学会。

阅读“不舒服”,练就强悍的自学能力

现在,“每年一起读50本书”已成为“樊登读书”的口号。我经常和朋友说:“别人家的书论本,我们家的论捆。”从浩瀚书海中找出值得分享的书,我一直乐在其中。

21世纪,人们对于阅读、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但问题是很多人没时间读书,或者读书效率很低。“樊登读书”一方面是把我们读过的书讲给大家听;另一方面是在解决国人身心安顿的问题,事业、家庭、心理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考验,我希望通过读书会这种模式,帮助更多人养成阅读习惯,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提升国人的生活幸福感。

社会已经进入指数级增长时代,一个人在学校学的知识往往无法与社会很好地衔接。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学能力,不能快速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他很快就会被社会淘汰。

直至今日,我仍然信奉“不舒服”的读书原则,一本书读得太舒服了,反而容易故步自封。所以遇到不懂的问题我就买书来看,看不进去也要坚持。我是一个非常相信书的人,通过读书解惑,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

读书能改变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我从不爱读书到痴迷读书,再成长为一名讲书人,这个转变历程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很重要的财富

在我心中,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我始终坚信,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总有一本书能指引我砥砺前行。

同时,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读书人的队伍。读书不一定能使我们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但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01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这几年在做“樊登读书”的推广,陪伴上千万会员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在后台收到这样的评论:

听完樊登老师讲书,你会迸发出很多灵感,产生一些奇思妙想。

听樊登老师讲一本书,听过几遍之后我发现,每听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悟。

“樊登读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内容解读平台,遇到我感兴趣的领域,我可以把纸质书买来读。

永远不要对一个你没有了解过的事物说“不”。如果轻易拒绝,不经意间,说不定你已经错过了一个宝藏。

“樊登读书”一直认为,向别人讲书的本质并不在于你花了多长时间,也不在于你有多好的包装,而在于你有没有给他人带来改变。听书不是一个新行业,也不是知识付费的新行业,而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学习习惯的改变。教育和商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的本质是迎合,而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我希望通过引导与推荐,让大量的人学习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也希望通过自主读书、讲书,让越来越多有用的知识进入大家的视野

所以我为这本书想了一个口号,叫作“为世界而教”。

复杂时代,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一次,我遇到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叙利亚人,他的普通话说得很好。他跑来跟我说,我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介绍到他们国家去。我就问,为什么呢?他说,他们国家为什么有战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恐怖组织或者不安定因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量不足。经过统计,叙利亚人均年阅读量只有5页——只翻了5页也算?他说叙利亚的国民平均阅读量就这么多。

据他所说,大量的叙利亚人是完全不读书的。从出生到去世,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就是别人的讲述,比如传说、故事,世世代代的人就靠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认识世界。所以叙利亚人没有建立基础的科学观和批判性思维,更不知道世界是多元化的。他们似乎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从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

听完他的话,我就开始认真思考,阅读在很多地方是一种“奢侈行为”,是属于少数人的习惯。读书本身很重要,如果在不适合读书的场景下,讲书可以变成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那么讲书值得被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没有办法快速普及教育的地方的人,利用讲书的方式获得知识并传播知识

我讲过一本书叫作《反脆弱》,这本书的作者写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他说,现在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无效的原因是“哈佛苏联模式”。为什么叫“哈佛苏联模式”?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们以为是自己把学生教育成了精英。

实际上真不是,这些人本来就是精英。

他们一起到了哈佛大学,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然后自己不断钻研,“泡”图书馆,慢慢地就成了社会精英。哈佛大学教的东西叫作“教小鸟飞”。小鸟迟早是会飞的,哈佛大学把小鸟飞的过程解构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好了,你现在按照我这个来,结果小鸟在哈佛大学“学会”飞了。基本上,现在大环境下的教育方式都是教小鸟飞式的。

我看了牛顿的传记,看了爱因斯坦的传记,我发现,这些人在大学里基本上没学什么。爱因斯坦进大学之前,已经差不多学完物理学了。牛顿在剑桥大学没待几天,就遇上伦敦的大瘟疫,然后躲回家里,可以说没怎么上学。他所有的知识储备都是自己读书得来的,他到处搜集各种类型的书,慢慢阅读,逐渐成了大师。 :::info 名师、名著 ::: 我在回忆我的教育经历时发现,大学是煎熬的。有些课是必修,但我实在是不想学,却又必须通过考试,因为挂科很丢人,又是罚款,又是重修的。现在想想,我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基本上被我忘光了。

但是在大学里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东西,是你读的那些书,那些你自己去图书馆借来的书,它们是能够浸润到你的身体当中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坚信教授讲书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这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讲书是21世纪快速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同时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变成自我发声的平台,影响身边的人,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你焦虑吗?如何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极速变革,在现有的生活压力下,现代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压力来自哪儿?情感、金钱、房、车、学历、尊严、梦想、存在感……这些都是。但核心的焦虑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对抗脆弱的能力。

你能否在职场中做出一番事业,靠的是反脆弱的能力。

大多数人喜欢消除不确定性,希望能进入一家大公司。其实,在大公司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人,脆弱性最强。如果我们整天想的都是用“短平快”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符合别人的期望,那么你的脆弱性将会变得越来越强。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里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因为阅读有两个特点:
● 主动性。
● 针对性。

● 第一,读书是主动的学习方式

原因很简单,一般人很少随随便便就找本书去读,你所读的一定是你需要的。比如,你觉得自己对哪些问题不明白,去找本书来看,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反观爱因斯坦的成长,他是一位典型的科学家,但是他的成长是源于自己的兴趣。再去看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这些人,没有人教他们,没有人给他们一个系统,让他们按照这个系统去做。他们的共同点是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去找一本本好书,弥补自己的知识缺口,填充自己认知框架中欠缺的部分。

● 第二,读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读书所带来的收获是个性化的,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一部分,有的人看重的是那一部分,它带来的启发、安慰或思维升级都可能完全不同。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
● 第一个是事实。在科学语言里只有事实,只有每个人能看到的事实,每个人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数据才可以进行分析、做决策。
● 第二个是逻辑。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能够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这些知识应该是从小开始渗透的,但大多数人掌握得并不好。
●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要对所有的事实和结论保持怀疑态度,问清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从事实到审辩式思维的循环,是在思维科学体系中不断训练的思维方式。

“多向度的人”同时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性能力与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并不是学好数理化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 沉浸式学习vs观光式学习

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叫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学习跟观光式学习是对应的。拿旅游举个例子,就特别容易理解。

假如我们到上海旅游,观光式旅游是什么呢?就是你跟着一个旅行团:

第一天,东方明珠。 第二天,城隍庙。 第三天,野生动物园。 第四天,回家。

这时候你会发现,整个旅程结束了以后,你甚至都不知道上海风貌到底是什么。与之相对,沉浸式旅游的特点是你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下来,待上两个月:

每天早上起来去看看上海大妈们怎么跳舞。 他们早餐吃什么,然后你变着花样地把早餐都吃遍。 上海人怎么跟别人在路边吵架。 为什么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搞得这么火热。

你沉浸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田子坊、新天地……各种地方你都跑过。你了解了上海当地人的生活,相信你对上海的感觉会和观光客有天壤之别。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有大量的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观光式的学习,它的特点是“打卡”。

这一章学会了没有?考试检验。下一章学会了没有?考试检验。表面看起来,每章都学会了,但是这样“学会”的结果可能是“学得快,忘得快”。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那些电工学、电路、C语言,你说我学了吗?全学了,我C语言考90多分。但你现在让我写一个程序,我就一点儿都写不出来,压根儿就不会。

“樊登读书”的CTO(首席技术官)田君琦是同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他学C语言的方法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一次课,上来就是让学生们先去写一个程序,完全自学。自学写程序,编一个射击飞机的小游戏,之后,游戏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后来他们这帮人全都成了很棒的程序员。

而我学C语言的方法跟学历史的方法差不多,就是把所有的地方全背过,填空别填错,问答题背答案。到最后的结果就只是打了个卡,但是根本不会写程序。这就是沉浸式学习和观光式学习的本质区别。 :::info 观光:记忆、打卡、检测
沉浸:学以致用、主动设计解决问题 :::

● 沉浸式学习对思维成长的重要意义

● 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分为沉浸式和观光式。很多人把这一辈子过成了观光式的,一路上了大学,工作,谈恋爱,结婚,买房子、装修,接着生孩子,养孩子。你会发现我们永远活在程序之中,没有乐趣,也不喜欢,更没有成为专家。

其实,我在上大学前,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但我很幸运,在大学辩论队体会到了沉浸式学习的好处。很有意思的是,学校根本没有一门课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辩手”。假如有这么一门课,有三个学分,所有人都报名学习,我相信培养不出多少好辩手。

培养出好辩手的方法就是有这么一个比赛,你来不来吧?你要来这儿比赛,好,想想怎么赢。这时候你根本不需要教练和老师天天督促你,跟你说你该读书了,你该记笔记了,等等,这些都不需要。你反而会特别勤奋,每天沉浸在那个比赛当中,不断地研究怎么能够把这个事做得更好,怎么能够准备更多的素材,甚至激发出内心的潜能。 :::info 辩论的好处 ::: 当时我们想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一群大学生就热血沸腾地去请知名教授来给我们做讲座。因为没钱,便硬觍着脸请人家免费来讲。

教授好不容易来了,讲得很精彩,说了一些书的名字。我们也没听说过,怎么办?赶紧去查,查了以后去图书馆借回来就赶紧看,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我们沉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要去争取,想要赢得比赛。

● 沉浸式学习往往是目标导向的。
印度人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测试人员在一个贫民窟里安装了一台电脑,嵌在墙里边,只露出了键盘、鼠标和屏幕。没有人给贫民窟的人讲授任何关于电脑的知识。

过了两周,大家发现贫民窟里的小孩几乎都学会了玩电脑、打游戏,扫雷、扑克牌全学会了。

小孩子喜欢玩游戏,他们就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他们学习使用电脑,这个过程是非常快乐的,能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

在工业标准化的时代,大学设置了好多专业,输出的人多数只是为了好就业,找个好工作。我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学打字还交了98块钱学费。这种学打字的行为,并不是以目的为导向的,而是为了学而学——“打卡”,所以过程很痛苦。人家印度的小孩在贫民窟里自己就学会了,这就是沉浸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 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很多书友跟我反映说,这本书我读了,为什么没觉得有你讲的那么好呢?你换个角度想,如果你不是听众或者普通读者,你现在就得把这本书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的邻居听,讲给同事们听,你是不是就得努力找出这本书的意义呢?

每本书都自带使命,那这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如果我们没有主人翁意识,都希望别人告诉自己书的意义在哪儿,那么很有可能别人告诉你了,你还是不相信或者挑剔。

:::success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当作别人的责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成长得非常慢,他永远在怀疑,永远在排斥,永远在挑剔。 ::: :::info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

他甚至希望你把一本书浓缩成一页纸,再之后一页纸也不行,只接收最关键的三句话……这个人一定会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最终停止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说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呢?

当你成为老师,成为那个向别人传播知识的人,你会发现,讲书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
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
你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再加上准备的过程当中你的专注力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记不住什么,但每次我绘制完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我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累,感觉很费劲,但这时候大脑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就是《认知天性》那本书里所说的“摩擦”,有了足够多的摩擦,你的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你才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

● 以讲书为目的的深度学习

我在准备一本书的时候,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准备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天。今天想起来看几页画一句,然后去吃饭,吃完饭回来再看看,画几句话出来——我绝不会这样看书。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贯通感、连续性和兴趣点都没有了。我读书的习惯是,从头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后过几天再回忆。这时候大脑是警觉的,处在高度兴奋当中。这就是二次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而且是不容逃避的。在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

例如,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叫作《未来战争》。这本书很有意思,讲未来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是我觉得它不能用来讲书,因为这跟大部分人没什么关系,所以我决定不讲这本书,但我还是很有兴趣地把它读完了。“普通”的阅读过程是放松的,这个过程一点也不累,怎么看都行,躺着看、趴着看、在飞机上看,都可以。

当我真的去准备讲一本书,或者以讲书为目的提示自己的时候,我就需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我会把自己封闭在一间书房里,手机扔到其他房间,不让手机打扰我,并开始想:
● 架构是什么?
● 开篇先说什么?
● 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info 播客结构是什么?
播客开头怎么设计的?
播客里有哪些打动你的瞬间?
最有价值,给自己启发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 我大脑中寻找价值的雷达一直开着,一直在这本书中不断搜寻。如果我遗漏掉了书中几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很大的遗憾。为什么我在准备一本书的时候很少有重大的遗漏?因为我是一页页翻过去的。因为我看过一遍了,所以可以很快地翻过去,看看书中最有价值的那个点在哪儿,记下来。

● 讲书带来的长期影响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讲书给大脑带来的长期影响,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我自己感受很深的一点。比如在我看来,《复杂》《反脆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赋能》《高绩效教练》是“同一本书”。

读者一定很奇怪,光从书名看,这几本书就千差万别,一个是复杂科学,一个是哲学探索,一个是儿童教育,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绩效教练,你怎么说它们是“同一本书”呢?

其实,在我看来,它们的结构和知识逻辑都是相同的。通过累积阅读和无数次绘制思维导图的洗礼,我的大脑建立起来了足够多的交叉和神经元连接。

我现在明显感觉自己了解的事比过去多了很多。我站在讲台上经常要讲三个小时,以前都要提前准备好,一条条地列出来,再演练。现在基本不需要准备,脑海里似乎有讲不完的知识。遇到任何主题我都可以调动知识库里的内容,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我可以非常快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条理清晰地围绕主题来论证它。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我强烈建议你开始讲书。不一定要挣钱,你可以给家人和朋友讲,甚至看完一本书以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给自己讲,让知识和学习形成一个循环。

你会发现自己在讲书的过程中需要旁征博引,而这种引证来自你现在的知识库。不断地积累和练习,会让你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而且所有的知识连接都会逐渐建立起来,而这种连接数的指数级增长,会令你的大脑更强健。

这个学习过程在一开始会非常艰难,我也不例外。我一直坚信,每个人的大脑其实差不多,每个人大脑的容量、活跃度、营养程度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刻意练习》一书里提过一个原则——这个世界上的事只要有一个人能做到,其他人就都能做到。我采访过《最强大脑》节目的冠军,我问他,他的记忆力是不是天生的,他说不是,有些病症会使一个人记忆力变异,那是天生的,而像他这种是练出来的。

讲书的最大好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得不去逼迫着自己,让大脑里的神经元联系起来。孔子讲 :::success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讲书就是当老师,你要当老师靠什么呢?靠的是温故而知新。你光把书上的内容念一遍,不就是复读机吗?

如果你能够温故而知新,你能够从这本书联想到那本书,联想到之前的那个方法,联想到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案例,这时候,你就把这本书读活了。在它活跃起来的那一刻,其实是你的大脑神经元建立起连接、整个大脑产生质变的那一刻。 :::info 如何把播客听活了?建立联系 ::: 这就是我说的读书所带来的对于我们大脑的好处,而讲书所带来的挑战比读书更大。

小结
1.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2.阅读有两个特点:主动性和针对性。
3.阅读使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4.“多向度的人”思维体系的三大支柱:事实、逻辑、批判性思维。
5.“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