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节制之道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译文】
    兵器这个东西啊,实在是不吉祥的东西,
    谁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仰仗它。
    有道的人平时以左边为尊,
    打仗时就以右边为尊,道理就在于此。
    【道家思维】
    “节制用柔”是道家思维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通常在遇到问题时,道家思维不会首先想到如何去解决它,而是先考虑能否通过自我的节制回避这个问题,实在是回避不了的问题也会采取柔和的手段来解决。这就像两个人要过一个独木桥,如果彼此谦让的话,大家都很快能过去;如果面对面互不相让,通过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或是两败俱伤,都掉到水里,或是以一方屈服,另一方胜利为结果。这种“刚强直进”的思维模式在道家思维看来颇不可取,因为它容易导致矛盾激化,制造更多的问题和纠纷。
    “节制用柔”的思维模式表面看似乎有些消极和不思进取,但其本质还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只不过采取的是“化解”的方式予以处理,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终也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效果更佳。
    刘秀(公元前6—57)字文叔,西汉皇族,汉高祖九世孙。九岁丧父,寄养在叔父刘良家。早年从事农业生产。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与其长兄起兵。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如赤眉军、绿林军、铜马军、公孙述、陇西的隗嚣等,建立了东汉帝国。
    【思维案例】
    刘秀以柔取天下(一)
    光武帝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起义军的将士也很不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 (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原文】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译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它不是有道的人应当使用的东西。
    如果迫不得已而用它,还是看轻一些为好。
    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看成是美事。如果看成美事,就是喜欢杀人了。喜欢杀人的人,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了。
    【道家思维】
    虽然,道家思维主张以“节制用柔”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也不会迂腐地以为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情况,当不得不以杀止杀、以暴止暴,采取激烈的手段处理问题时,道家思维也会毫不犹豫地拿起“刚强直进”的武器。但与众不同的是,它不会因武器效果显著而乐此不疲,忘记工具应当服从于思想,行动应当服务于目的的“道”理。而要做到这一点,保持这样一份清醒的意识,就必须懂得适可而止,知道“刚强直进”的极限在哪里,知道以“节制用柔”来调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思维案例】
    刘秀以柔取天下(二)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三十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鲔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因参与过谋杀刘秀的哥哥的事,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计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决不加诛,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27年,赤眉军的樊祟、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急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处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原文】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吉庆事以左边为尊,凶丧事以右边为尊。
    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说用凶丧的礼仪来对待战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杀人众多,当然要带着悲痛的心情参与,
    就算是战胜了,也要以丧礼来处理。
    【道家思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道家没有“是非观”,其实道家思维不是没有“是非观”,不过是不执著于小是小非的划分罢了。
    儒家思维讲求“择善固执”,道家思维讲求“唯道是从”。虽然,“道”是在天上的,它离人间的“善恶”很远很远,但这并不表示它的影响力不会作用于“善恶”。
    “道”在“善恶”中的体现就是道家思维的“是非观”界定标准。
    历史学家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评价是:春秋无义战!
    道家思维的“是非”评价标准是:节制为善。
    【思维案例】
    刘秀以柔取天下(三)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末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绝不轻易杀戮将士。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唯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足以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始终如一地自戒戒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军中武将多好学,就是很好的证明。
    刘秀以“柔道”兴汉,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有天下,看来,“柔道”论并非迂腐之学,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好。只是千百年来,道学在这方面的光辉,已被凶残狡诈的人性给掩盖涂篡得不成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