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缘起——跨界的必然
从软性屏幕的研发到美第奇效应
跨界成为不同问题的共同解决方案
新知识经济时代,群体智慧崛起
跨界使每个人都有成为专家的可能

跨界的缘起

·从一张润饼说开去

润饼是一种流行于闽南、潮汕和台湾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别名春饼、春卷,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类似于北方吃的摊煎饼。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三及清明前后,民间都有吃润饼的习俗。

可是各位读者,你可曾想到这种深植于民间的传统美食,竟然能够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年度科技创新金奖联系起来——并不是润饼工艺拿到了创新金奖,而是通过跨界思考,研发人员借由润饼工艺获得灵感,在屏幕面板研发上实现创新,让屏幕可以又软又薄像纸一样折叠,从而获得了创新金奖的肯定。

我们印象中的传统屏幕面板都是又硬又厚的,尽管全球的研发人员在面板厚度上不断下功夫,制成了越来越多的超薄平板,但是在屏幕的硬度方面始终无法实现突破,这也大大影响了屏幕面板的应用范围与场景。

面对屏幕面板硬度、材质与制作工艺的困局,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有一天一位研发人员正好想到家乡经典小吃“润饼”:润饼皮不仅薄得像纸,而且师傅在制作过程中,还能让润饼皮顺利脱离烤盘。究其原因,就是在润饼皮和烤盘之间加入了一层“油”,这种中介物质可以让润饼皮能轻易地从高温的锅底上完整地撕下,同时又不损害饼皮上的馅料。

润饼制作过程与当时这位研发人员正在开发的软性塑料基板有异曲同工之妙。借由这种灵感,将润饼工艺迁移到面板制作过程中,在制作面板时像烤润饼一样加入一种易分离的中介材料,使得塑胶基板可以轻松取下。就这样,可折叠的On-Cell Touch AMOLED面板被成功研发出来。这种面板让屏幕区别于传统的玻璃基板,不再硬邦邦,而是具备了柔软的特性,能够像纸张一样弯曲、卷起和折叠,而且不怕敲也不怕折。这种软性屏幕的设计无疑会给数字阅读、可穿戴设备、导航指示等各个领域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应用前景。

正如一位《华尔街日报》科技创新奖评委所言:这是解决制造问题的一个简单而优雅的办法。创新,带来了屏幕面板制造和应用领域的发展变革。而这种创新的背后正体现了跨界的方法。

·从中世纪的美第奇家族到新世纪的“美第奇效应”

提起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可能有些读者还不太熟悉。但是要说起美第奇家族曾经资助过的对象,那么你一定耳熟能详,让我们仅仅罗列一小部分受到美第奇家族赞助的人士吧:艺术家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文艺复兴三杰)、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科学家伽利略……而且这个家族还产生了三位教皇,两位法国皇后。

美第奇家族作为意大利佛罗伦萨13-17世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家族,是欧洲的“四大家族”之一。美第奇家族对于美和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情,资助了当时很多雕刻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财经专家、画家、建筑师等,这些当时的“新锐人士”在定期聚会中打破彼此间的专业领域界限和壁垒,相互交流学习,彼此影响,使得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思维创造出惊人的成就。由于美第奇家族的存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成为历史上最富创造力的文艺复兴的爆发点,亦成为震撼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震源中心。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佛罗伦萨的辉煌,也没有文艺复兴所带来的丰富文化遗产。甚至可以说,美第奇家族对于当今的社会样式和文明风貌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难怪有人称美第奇家族是“史上最成功的天使投资人”。

今天,美第奇效应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当你跨入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汇点时,因结合现有的观念而创造出大量的、突破性的、不同凡响的新想法,这就是美第奇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交会点上爆发出灵感。

2004年,弗朗斯·约翰松(Frans Johansson)出版了《美第奇效应》(The Medici Effect)一书,再一次在全球掀起了“美第奇”旋风。在书中作者指出创新的最佳机会存在于“交叉点”上。在那一点上,我们有更大的机会发现非凡的思想组合。而所谓交叉点,是各种领域的集散地,这里的领域可以是一个学科、一种文化,或是任何一种通过教育、工作、爱好、习惯、经历而获得的经验和专长。通过把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都可以踏上交叉点。而一旦发现了这些交叉点,便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世界。

在新世纪,我们正前所未有地面临着交叉点涌现爆发的时代。过去曾经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的个人和组织在今天可以轻易地连结在一起,在不同人文背景与专业技术知识中发现交叉点。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创造美第奇效应,但幸运之神钟爱那些思想开放,愿意把探索活动拓展到他们专业知识领域以外的人们。

跨界的时代背景

·新知识经济时代大趋势

笔者认为,当新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将迎来“新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新知识经济,就是新经济与知识经济的融合体。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高新技术所驱动的经济形态。新经济具有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财政赤字、高速成长等特点。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核心,包括观念创新、运营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等。

新经济的主要特色有:
(1)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媒体、移动设备、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
(2)网络应用商业化,如电子商务、电子市场、供应链管理、企业起源整合、O2O(Online To Offline,即线上线下电子商务)……
(3)新的营销模式层出不穷,如会员即时分析、数据画像、精准营销……
(4)企业经营方式持续变革,如虚拟企业、企业联盟、小微企业、个人创客……
(5)消费者意识觉醒,如经营网络社群、客户关系管理、消费者权利意识、个性化定制、体验式消费、知识客户化……
(6)知识经济兴起,如知识管理、知识资本、IP(知识产权)、大规模网络课程、开放数据……

新经济的优点在于,资讯来源丰富及时,组织实体与虚拟并存,客户服务方式更新,营销策略活泼多样,商业模式容易复制、灵敏精确,但是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例如增加了商业环境的复杂性,组织发展速度太快而且容易造成盲目跟进,人才培育速度跟不上企业前进步伐,员工流动性增大,忠诚度降低,竞争对手增加且难以预料,成功模式容易复制和抄袭,组织核心竞争力难以固守,经营模式无常态、需不断变化等。 :::info 商业模式可以相似,但是产品服务是差异化的 ::: 知识经济是新经济发展演化的产物。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了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认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形态。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世界各国的产业、就业与投资将明显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200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亨利·加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 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其核心是企业应该同时利用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来实现创新。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任何企业无论技术力量多么雄厚,都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与技术,企业过去那种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2004年,OECD发表了《知识经济中的创新》(Innovation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报告,其中提出了创新的4项驱动引擎的观念。报告中假设创新是一辆汽车,要让这辆汽车向前推进的四个动力分别为:
(1)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
(2)使用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协同合作
(3)模块化的架构——创新过程的自由,创新结果的整合;
(4)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这一论述进一步说明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资讯与跨组织/跨专业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强调的“知识”,不仅是专业、学历、技术或专利,更是日新月异、动态改变的新工具、新流程、新资源、新思维与新行动。当科技发展对个人与组织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越来越深入之际,掌握组织无边界的特色,延伸企业合作范围,迈入跨领域交会创新,倾听顾客需求并让顾客参与研发设计,建立多向与实时化的沟通管道,整合虚拟与实体资源,发挥群众智慧的力量,善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技巧,快速建立人脉关系网络,以及充分使用知识分享的力量,都是组织和个人能够实现发展突破的契机与关键。

早在2005年,笔者老陈就曾提出“后知识经济”(Post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认为后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结合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实时化的协同创新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与知识整合(Knowledge Integration)。

所谓协同合作,是指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来共同完成,或一个企业无法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来共同完成。利用协同合作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概念、新的流程,即将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所谓知识整合,是指整合公司内部所有的信息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KM(知识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并与公司内、外部的知识管理内容结合应用。在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整合强调的是企业内部所有的资讯系统与知识内容的整合能力,整合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具备未来的竞争力。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老陈对于KM3.0(第三代知识管理)也提出了自己的界定标准。 :::info 飞书的战略价值所在,实现知识整合,通过提高 企业内部 所有的资讯系统与知识内容的整合能力,提升竞争力 ::: 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在于内与外、虚与实之间的资源整合;
知识管理的过程是要将知识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整合
知识管理的衡量标准要看内部与外部的知识能不能整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的价值链
知识管理的评价更注重考验线上线下整合的能力。总之,在新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一定是跨领域的知识管理。

要做好知识管理,就必须具备比较力、领悟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群体智慧时代来临,人人都可成为专家

在新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又面临什么样的机会和挑战呢?开放的世界需要跨界,需要赋能和增值给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专长,每代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行为方式,我们过去的很多固有认识需要重新定义。

《哈佛商业评论》早在2008年就曾发表过一组文章,列举了对于未来商业管理发展趋势的20大创见,其中有一条创见即名为“靠专家不如靠大家”。文中指出,随着电脑运算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互联网能够让群众发挥智慧,专家做预测和解决问题的独特价值正在滑落,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专家式微”(the expert squeeze)。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最厉害的专家,应该能清楚自己的专长和定位,也能够看清楚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另一方面,与专家知识式微相对应的,是群众智慧的崛起。

在2006年末,知名的美国《时代》周刊选出了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这一次当选的既不是流行明星,也不是企业大亨,而是只有一个词:You(你)。在周刊封面上显示的是一个白色的键盘和一个电脑显示器的镜面,从镜面里购买者可以看到自己的镜像。《时代》周刊给出的获奖理由是:2006年的时代年度风云人物授予我们每一个人,因为在2006年,互联网发生着重大的转变,随着博客、网络社区、视频网站的兴起,网络正在从公共机构或组织向个人转变。

从2006年到2019年,互联网从“可读可写”发展到万物互联,通过语义网、物联网,人流、物流、知识流可以自由流通,我们阅读的,几乎都是我们集体创作的内容,这将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趋势。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开放和交流。自20世纪末以来发生过两次“开放要素”涌现的浪潮:
(1)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制度和政策的开放,为开放环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称其为Open1.0;
(2)第二次浪潮是21世纪头十年中以Web2.0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架构的开放,为开放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一轮开放进程的主要成果就是由Web2.0催生的各类开放应用及开放实践,形成了以开源运动(Open Source)为滥觞,以开放协作(Open Collaboration)、开放交流(Open Communication)为手段,以开放社群(Open Community)为组织,以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硬件(Open Hardware)、开放工具(Open Tool)为支撑,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为新的生长点,以开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等为新趋势的“开放族群”,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我们可以称其为Open2.0。

在前两轮开放浪潮的基础上,跨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第三波开放要素正在形成——在各种开放性基础设施、开放性制度和开放性架构的多年作用之下——大量(甚至是海量)的开放内容(Open Content)产生出来。我们将这一轮开放浪潮称为“内容要素的开放”,这其中以开放获取资源、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数据、开放专利为代表。我们可以称其为Open 3.0。

在从Open1.0向Open3.0的进化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连结触手可及的海量开放资源。你只要有心,懂得如何获取和利用开放资源,懂得将开放的自己和开放的世界相连结,并经过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专家和高手。 :::info 苏苏的厉害之处 :::

跨界的价值

·未来工作领域的人才需求

通过上文对新知识经济时代的描述,我们能够发现:当前知识能力的比拼已经不是比谁听的课多,或是比谁看的书多,当前竞争力的来源并不是依靠谁占有的资源多,因为在日益开放的年代,各类数据和信息在网络上越来越公开和透明,知识资源的获取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竞争将是领悟力和思考力的比拼。

你的优势并不是拥有别人没有的书,而是拥有别人没有的思维方式

在信息海量、免费、随处可及的时代,人人都是知识的所有者,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时候组织与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来源于连结与跨界。

很多来自管理界、教育界的观点印证了这种论断。

2008年时任Google副总裁的李开复在广为流传的《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一文中,指出未来需要“融会贯通者”和“跨领域综合人才”。李开复认为:在知识换代越来越快的时代,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会不会考试和能够记住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融会贯通才是学习的最好境界,而融会贯通的一个要点就是必须具有清晰而灵活的思维,意味着你必须学会解决那些从未见过的、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学会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info 产品经理为什么高薪?解决的是前人从未面对的问题 ::: 在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时代,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转向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我们不仅要对某个特定专业具有深厚造诣,而且需要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多个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问题……你可以把时间花在寻找你的专业和爱好中的“跨领域”机会。今天的热门产品,没有一个不是跨领域合成的结晶。这些趋势在未来只会更加明显。

2010年“π型人”的概念风行职场。π型人是由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所倡导和肯定的概念。如果说I型人主要是指完全聚焦和依赖于唯一的专长领域,T型是除了精专于第一领域,还具有第二专长,那么π型人则是指对于专业技能具有高掌握度,同时拥有第二、第三项专业技能,具有跨领域的观察视角与经验,能够创造出相当于一般员工双倍或者三倍的价值的人。 :::info 王慧文 ::: 哈佛大学认知教育和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决胜未来的5种智能》(5 Minds for the Future)一书中,着眼于管理者和员工需要在21世纪成功发挥的智能手段,介绍了抢手人才必备的5种关键智能,这5种智能分别是:
(1)修炼心智(Disciplined mind),(2)统合心智(Synthesizing mind),(3)创造心智(Creating mind),(4)尊重心智(Respecting mind),(5)道德心智(Ethical mind)。

在这其中,修炼心智的内涵包括拥有一技之长,也就是核心能力;统合心智意味着需要跨领域学习新知,并能够融会贯通,加以整合;而创造心智则要求整合前两项,是具有开发创新的能力。

世界顶级创意公司IDEO的联合创始人汤姆·凯利(Tom Kelley)在《决定未来的10种人》(The Ten Faces of Innovation)一书中以比喻的方式指出了推动创新的10类关键角色,分别是“人类学家”“实验师”“异花授粉者”“跨栏高手”“共同合作者”“导演”“用户体验设计师”“舞台布景师”“关怀者”和“讲故事的人”。在这其中,异花授粉者就是需要不断吸取其他行业中的有益成分加以改进,从而为自己所在的机构服务;而共同合作人则是能够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带领大家找到综合的、跨领域的解决方案。

著名作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A Whole New Mind: Why RightBrainers Will Rule the Future)一书中提出了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等6种全新思维能力。其中交响力是一种把独立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是分析能力;是发现看似无关的领域之间联系的能力;是识别大模式,而不是解答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是把别人都认为无法匹配的因素组合起来,得出某种新观点的能力。作者特别指出,精通某一领域已不再是成功的保证,今天能取得最大回报的,是那些在迥然不同的领域也能游刃有余的人。

前面提到的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提到了他初入职场的故事:由于他是研究原子能出身,刚进麦肯锡咨询公司时,对于经济用语一窍不通,但是他在现金流和原子动态之间找到了关联,通过用原子动态来理解和解释现金流,他发现经营分析和科学研究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正是凭借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在麦肯锡得到了快速成长。

近年来“斜杠现象”“斜杠青年”的概念日渐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突破传统“专业/职业”限定的格局,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Susan Kuang在《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一书中提出,斜杠青年的核心并不是拥有几份兼职,而是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斜杠青年是一种天性、一种自我发展策略,也是一种思维突破。 :::info 未来想做副业,这本书可以看看咯,修炼心法 ::: 我们整合以上的各种论著、论点、论断,可以发现,许多有成就、有洞察力的人士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概念和描述,但是他们其实都指向了同一种趋势——跨界。

此类论述也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身上体现了跨界的背景。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例,2018年诺贝尔奖揭晓之后,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标题是“诺贝尔化学奖又被生物学家抢走了”。原来继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物理学家之后,2018年该奖项又被具有生物学背景的科学家获得。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诺贝尔化学奖“花落别家”了,2014年三位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就引发了热议,他们将光学显微技术带到了纳米尺度,让科学家能够在显微镜下一瞥纳米级别的微小世界。而他们的技术结合了物理与化学方法。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正在跨界融合的趋势(或者说各个学科研究对象之间本身就是无界和交叉的)。

其实,诺贝尔奖的“跨界”现象完全不是个例,比如2015年我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科学家屠呦呦,她和团队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使用的主要是化学逻辑与方法,但是被授予的是生物医学奖;而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他们关注的DNA分析修复其实是一个分析生物学问题。

除了自然科学,在经济学领域,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一位心理学家,诺贝尔奖旨在表彰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而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更是一个横跨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计算机科学,拥有9个博士学位的“跨界达人”。 :::info 有目标了 ::: 也难怪有学者呼吁诺贝尔评奖制度亟需改革。因为相比以前,如今的跨学科研究以及学科融合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些“跨界研究”对于解决当前科学领域和社会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诺贝尔奖作为最具盛名的科学认可体系,仍然是高度分科化的。我们可以发现如今诺贝尔奖获奖者很多都涉及多个学科,越来越难单独将其归为某一个领域。因此,承认杰出的跨学科研究迫在眉睫。或许在未来我们需要一个类似于“诺贝尔跨界奖”的奖项来认可跨学科研究的贡献。

相关的例子还能够举出很多。总结以上各种案例、现象,可以发现从最简单平常的润饼制作,到最高深的诺贝尔奖,从中世纪的美第奇家族,到新世纪的“美第奇效应”,它们其实都揭示了不同问题的同一个解决方案——跨界。

·翻转未来职场的新工作范式

2013年以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和美国《时代》周刊先后发表了关于“共享经济”的专栏文章,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融合拥有权与使用权的市场模式,借由社群平台的在线服务,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共享与取得。

稀缺和价值都不是绝对的,在共享经济的年代,任何不起眼的人、事、物、知识都可能具有重要的相对价值。这让我们对个人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也印证了《哈佛商业评论》中的未来创见——每个人都是一个经济体。

几乎同期,2013年德国政府正式提出了“工业4.0”战略。所谓4.0,是较传统工业形态而言的:工业4.0主要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

权威咨询公司Gartner在2016年就预测“万物互联”将成为未来技术趋势。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催生一系列智能功能,包括物理设备(如机器人、无人车)以及应用服务(虚拟个人助理和智能顾问);智能APP将日常生活中很多工作变得更容易;智能产品让人类与周围环境更加自然地互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会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数字世界,将改变人与人、人与软件系统的互动方式……

从Web1.0到Web3.0,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再到“万物联网”,通过网络,人、流程、数据、所有物品都将被联系起来,这正印证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句话。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提出了未来翻转职场人力资源发展的9大核心关键词,可以凝练为“显·传·智;跨·新·容;群·变·优”。前三个字是面向虚实混搭学习,最佳实践分享;中间三个字是面向扩大学习范围,创新知识价值;最后三个字是面向启动大众力量,找出潜力人才。

所谓“显”,核心观念是促进知识的显性化,做到虚实混搭、延伸学习,需要依赖培训中心的支撑;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撰写培训教材、丰富影音等呈现方式,注重学员心得交流,构建培训专家库,设置课后交流区,搭建开放课程体系等。

所谓“传”,核心观念是专家/主管/新人/离退人员之间的经验传承,需要依托隐性知识传承体系;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中高层领导、资深员工、专家的技术经验分享,形成项目结案报告,进行知识萃取,完善新人培训等。

所谓“智”,核心观念是最佳实践与分享、加速知识增值、促进智能决策,需要依托最佳实践社区(COP);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运营实践社区、延伸式O2O读书会、各式内部O2O主题研讨会等。

所谓“跨”,核心观念是开放式创新思维、扩大跨领域学习范围,需要依托开放式学习体系;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进行跨部门/跨领域思考训练,搭建跨部门自主学习体系、跨组织开放学习体系等。

所谓“新”,核心观念是知识输入、增值、输出,形成知识创新价值链,需要依托客户/合作商外部交流体系;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保留企业外部名额参与内训,建立协同问题解决中心,设置外部经验交流时间等。

所谓“容”,核心观念是容许犯错、发掘特殊人才,抛弃平均值思维或“多数决”思维,需要依托做中学/错中学系统;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奖励找出“有意义的错误”,建立如“球探”“星探”式的人才挖掘管道等。

所谓“群”,核心观念是激活大众力量,建设基于知识螺旋的学习型组织,需要依托智库系统;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建立员工交流系统,建立非正式决策支持系统,向90后、00后学习系统等。

所谓“变”,核心观念是创造15%~20%的思考时间,向下学习,倾听多方面声音,需要依托众包众测系统;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建立创新提案制度,批判式思考,咖啡时间,设置集成研讨厅等。

所谓“优”,核心观念是放大优点、摆对定点,找出具前瞻潜力的人才,需要依托动态核心优势与发展系统;在具体操作实施上,包括员工动态优势分析、扬善/补弱培训双轨制、表扬优秀T型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