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人性之道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译文】
    有智慧的人无我没有成见,以大众的意志为意志。
    善待我的人,我善待他;
    不善待我的人,我也善待他。
    这样的“态度”就是善良之道。
    对我讲信用的人,我信任他;
    对我不讲信用的人,我也信任他。
    这样的“态度”就是诚信之道。

    【道家思维】
    对于智慧修炼道家思维是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一方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家思维的智慧之“道”要遵循“大道”的基本法则。另一方面,智慧之“道”的要点在于变化无常,不拘成规,其行为处世的“道法”有可能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这就有违老子心目中的“大道”理想。
    聪明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把聪明用于坏的方面那就是一件坏事了。
    智慧没有善恶之分,但若是将智慧用于为恶的话,那智慧越高造成的恶果祸患就越大。
    因此,老子以“德善、德信”的“无我”式智慧之“道”来区别那种以个人好恶决定亲疏厚薄的“自我”式智慧之“道”。他认为在智慧应用修炼过程中要经常追求“无常心”,把握“德善、德信”的大原则,不要受自我成见影响偏执一端,局限于一隅。

    【思维案例】
    模拟监狱
    美国学者菲利普·齐姆巴多曾在斯坦福大学的心理系地下室建立了一个模拟监狱。他把一组心智正常、发育成熟、情绪稳定、知识丰富的年轻人带进“监狱”,以扔硬币的方式决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一半是犯人,一半当看守,彼此各自模仿着角色生活。齐姆巴多要看看会造成什么结果。
    可是还不到一个礼拜,齐姆巴多就不得不中止实验。因为所见情景太令人可怕了:无论是“犯人”还是“看守”都已不能分清自我和所扮的角色,其行为、思想和情感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类本性中最恶劣、最丑陋的一面显露出来。“看守”把“犯人”当做最可恶的动物,以对别人施暴为乐。“犯人”则变成奴隶般的、失去人性的机器人,他们所想的只是逃跑、幸存以及对“看守”的百倍仇恨……
    这场实验的结果也被战争所证实。今天向对方作恶的敌人,在昨天还是亲热友好的邻居。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错误角色的模仿,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性的卑劣大大膨胀。有时神性与兽性只在一念之间。

    【原文】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
    为使天下和谐自然,会使自己的至高智慧纯朴无华。
    众人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看到的却是童心一般的纯朴自然,丝毫没有机巧伪诈。

    【道家思维】
    大智慧并非不懂得机巧伪诈,只是已经超越了那个层次和阶段,早已同“大道”融为一体,无需像世俗一般计较而已。
    大智慧的修炼道路是曲折回环的,
    既要精勇猛进,也要迷途知返;
    既要清静无为,也要有所必为;
    既要是非不分,也要择善固执。
    求“大道”,就必须由反入正,回归本源。
    求大智慧,就必须钝化小智慧,反璞归真。
    【思维案例】
    忠奸之辩
    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李世民清除奸臣。太宗问道:“我所任用的都是贤良忠巨,你知道谁是奸佞之臣吗?”
    “臣请陛下假装发怒以此试验群臣。如果谁能不怕陛下的震怒,仍敢直言进谏,就是忠正之臣;如果只是顺从陛下旨意,一味阿谀奉承,则是奸佞之人。”
    太宗听后,哂然一笑,说道:
    “流水是清是浊,在其水源。君主是政令的发出者,好比水的源头,群臣百姓好比是流水。君主带头伪诈而要求臣下行为忠直,就好比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是不合乎道理的。我想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想用伪诈的方法破坏社会风气。你的方法虽然很灵验,我却绝不能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