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段 闭环如何对抗完美主义

聪明人最大的自我陷阱是聪明会成为前行的障碍。在做一件事情时,聪明人会想得更深,看得更远。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时候我们必须不管不顾地做一些“走一步,看一步”的事情。

在找到可大规模复制的内核之前,我们要勇于做“一次性”的事情,关键是完成、交付、射门,哪怕跌跌撞撞。 :::info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2016年,腾讯联合创始人陈一丹先生设立了一个神秘奖项——“一丹奖”。这个奖项虽然只针对教育事业,但是它的奖金却高达3 000万港元,几乎是诺贝尔奖奖金的三倍半。

首届“一丹奖”颁发给了谁呢?获奖人之一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鉴于该奖项的含金量很高,人们难免好奇:德韦克教授究竟做出了什么教育研究成果,才能获此殊荣?这里先卖个关子,因为德韦克的研究正是九段心法初段的谜底。

懂围棋的朋友知道,对于很多职业棋手而言,一辈子最难忘的就是入段,也就是拿到初段。我们在本章论述的正是九段心法当中的初段——闭环。

认知的闭环

“闭环”这个词来自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一个模型。管理学上的闭环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戴明提出,PDCA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知识增长模式,每一层都是一个独立的PDCA循环;新的循环把上一次循环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于是越来越接近螺旋结构顶端的终极目标。

当我们拆解大脑认知的时候会发现,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的过程同样包含4个动作,分别是感知、认知、决策、行动。我们积极地做以上4个动作,就可以完成认知的闭环。

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视角来看,闭环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完。我们平时夸一个人靠谱,也就是说他 :::success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 你可能觉得这些听上去无足轻重,但它对于一个人、一家企业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扎克伯格在创业初期,在脸书的办公室墙上贴了一条标语——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这条行动准则,就是要激励每一位员工按时交付,快速行动。

闭环这么重要,似乎也不难实现,但为什么在真实生活中它又显得那么稀缺?一个人要做到靠谱,一个企业要做到及时交付,并不容易。根据我的观察,这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第一,事情本身难以形成闭环。比如,有阵子海外地产特别热,但是这个生意要做大却不容易。
一方面,在海外买房的链条特别长,看房需要跨国飞行,沟通成本高,付款麻烦,交易难以形成闭环。
另一方面,客户分布特别散,要在全国撒网捕捉客户,营销难以形成闭环。因此,海外地产项目的规模一般不大。

第二,个人或者企业的能力难以形成闭环。我接触了很多创业的朋友,观察到一个很反常的现象——烧烤摊老板比明星企业的副总裁更容易创业成功。烧烤摊的生意虽然小,老板的受教育程度也未必那么高,但是他需要完成找场所、进原料、生产、销售等步骤。也就是说,烧烤摊老板具备闭环能力,并从实战的角度把生意的整体逻辑过了一遍。大公司的副总裁呢?学历高、职位也高、经验很丰富,但他的工作只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环节,一旦独立创业,他很有可能无法独立完成闭环。 :::info 打工人 ::: 第三,不愿意把手弄脏。定战略大家都愿意,卷起裤腿下地干活,很多人就不肯了:“这种脏活累活,怎么可能由我干呢?”这是他们真实的想法。这种只负责战略、不肯实干的人,自然也无法完成闭环。 :::info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第四,坚持完美主义。完美主义通常的做法是把每种路线都尝试一遍,找出最优解。这种方式追求高质量,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大多数时候,它的操作成本过高,因为现实生活中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最优解。完美主义继而容易陷入拖沓的境地,阻碍闭环的完成。

完成闭环的要求

那么完成闭环有什么要求呢?很多人认为要靠谱,完成任务,给别人一个交代。这么想的人其实掉入了“讨好型人格”的陷阱:你在意的是他人的评价,事实上并没有从事物最终的对错出发进行判断。

如果不是给别人一个交代,那么是“给自己一个交代”吗?也不对。完美主义者就是典型,他们总想证明自己聪明、正确、高瞻远瞩,绝不轻举妄动,这本质上就是害怕失败。那应该怎么办?一种不起眼的小动物——蚂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科学家们发现,蚂蚁出动搬运食物的时候,不管地形多么复杂,距离食物多么遥远,它们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线。原来,每只蚂蚁一开始都会随机选择一条路线,并且留下一种叫作信息素的物质。若干只蚂蚁找到了食物,也就留下了若干条搬运道路的信息。最后,短路径上的蚂蚁数量总是比长路径上的蚂蚁数量多。因为路越短,相同时间内蚂蚁往返的次数就越多,在路上留下的信息素也就越多,蚁群就会慢慢聚集到最短的路径上。

蚂蚁不停重复这个过程,最终总能找到一条最优路径,这就是著名的“蚁群算法”。同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每一个小闭环,就像蚂蚁随机选择的路径,单个闭环或单条路径可能非常简单,但当多个闭环或多条路径的信息聚集起来的时候,就能找到最优解。

遇到问题,我们与其闷着头想,憋大招儿,不如迈开双腿,先完成一个闭环再说。勇于尝试,不停修正,自然能一步步逼近问题的最优解。因此,我们在闭环这件事上吃的亏,并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做不做”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了思维方式上。这就需要揭开在本章开篇埋下的谜题了。“一丹奖”得主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获奖课题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区别。

做个成长型思维的人

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具备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被决定了,不会变化,而别人的评价就是给自己下的结论,所以他们极度在意外界的评价,他们看重的不是事情本身的乐趣,而是获得正面评价。

你可能觉得具备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太傻,没有人会这样想。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证明自己的强烈目标,我们自己身上可能就有一些固定型思维的影子。至于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在真实行动中的区别,德韦克教授先用测评把学生分成“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类,然后观察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真实反应。

在香港大学,英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有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英语并不流利,他们理应尽快提高英语水平。德韦克教授调查了两类学生参加“英语提高课程”的意愿,统计显示: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非常踊跃,而具备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却反应不积极。这是因为,固定型思维的学生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宁可拿自己的前程冒险。

试想一下,在你的身边是不是有很多这样“怕犯错的聪明人” ?应如何培养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德韦克教授和其他团队合作开发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游戏。学生们每一步的努力、策略和进步都会受到奖励,而不会像应试教育那样,只奖励结果,只有高分才算成功。随着游戏的深入,学生们想出了更多的策略,当遇到特别困难的问题时,他们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儿。

德韦克教授的这套成长型思维教学已有不少成功案例。美国纽约州南布朗克斯区的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在当地小学采用成长型思维的教学模式后,四年级学生的平均数学成绩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升至纽约州第一名。这就是成长型思维带来的巨变。

回到初段的核心问题——闭环。 :::success 闭环是为了形成一个反馈系统,给自己的未来按下启动按钮。 ::: 我们通常认为,闭环是为了给别人一个交代。其实不然,它不是为了给别人,抑或给自己一个交代,而是给未来一个交代。采用一种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迈出用行动改变自我的第一步,你就能获取和未来的某种连接。

复盘时刻

1在闭环这件事情上,大概可以分为4个层次:无法闭环,为别人闭环,为自己闭环,为未来和真理闭环。你属于哪个层次?

2有些人的“成长型思维”是假的。他们看起来很乐观,积极向上,但骨子里并非如此。

3“Chutzpah”这个单词源于希伯来语,字面意思是“厚颜无耻,胆大包天,傲慢自大”,同时它也指一个人即便不断失败,也会重新站起来积极尝试。

4本章提及的蚂蚁的案例,蚂蚁的特点是积极、勤劳、勇敢,有系统。

5人会受挫,受挫的时候就很难积极思考。看一支队伍是否厉害,关键看其打败仗时队伍是否依然严整。人想太多,就会太在乎即时结果,太在乎别人的评价。

6真正的冒险家并非只是胆子大,或者能力超强,而是他们能够接受有些冒险不会有结果。闭环,正是面对不确定性要培养的第一个能力。

7再说蚂蚁的“系统”:通过信息素,蚁群形成了自己的算法。每只蚂蚁的探索,不管成败,都是在服务一个系统。你会发现,蚂蚁既简单,又有系统。兼顾两者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8卡罗尔·德韦克说:“相信才能可以被培养(通过努力工作、好的战略以及向他人学习)的人都具有成长型思维。”相较于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才能是天生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收获更多。这是因为他们很少担心自己看上去是否聪明,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把好事和坏事都当作成长必须经历的磨炼。用稻盛和夫的话说,“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info 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 9马克·吐温说:“20年后,让你感到失望的不会是你做过的事,而会是你没做过的事,所以,请解开绳索,驶离安全的港湾,扬帆起航吧。去探索,去梦想,去发现!” :::info 年轻就是机会,就要会折腾 ::: 10我们的文化钟爱大道理,或者大招儿。成长型思维看起来既不是大道理,也不是大招儿。但这就是“初段”要强调的能力,也是通往九段的第一步。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入不了段,只在人生的大门口担忧、彷徨。

二段 切换掌控大脑的两种模式

当直觉与算法结合,才能产生魔力。

我更喜欢把直觉视为大脑的涌现。所以,突破性思想偏爱受过训练的、积极的头脑。

有灵感的人不擅长干可重复的“笨事情”,不够聪明的人又无法理解可重复的“笨事情”需要基于一个了不起的灵感。

而厉害的人,则可以自由切换。

在初段——闭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入“九段修炼”的下一个段位——切换。你需要理解大脑运行的两种模式:“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还要学习在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切换。

我先给你讲碧昂斯的一个秘密。她是世界级的超级巨星,其唱片在全球已经卖出一亿多张,还拿下了22项格莱美奖。碧昂斯在巡回演唱会的舞台上激情四射,气场强大,引吭高歌。可是演唱会一结束,她就会化身为一名产品经理,在酒店房间反复回放刚刚结束的演出的录像,从各个角度研究,寻找需要改正和可以突破的地方。翌日早上,碧昂斯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乐队、伴舞、摄像师等,都会收到她写的几页笔记,上面写着他们在接下来的演出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碧昂斯如何做到在台上激情四射,在台下又理性十足?”她身上就好像装有一个开关,可以在激情和理性之间自由切换,这是厉害的人物具备的一项重要特质。

大脑运行的两套系统

事实上,人之所以可以迅速调整状态,并且在激情与理性之间切换,与大脑独特的运行模式有关。

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脑里并行着两套系统:一套是快速、自动并且基本无意识的,一套是缓慢、刻意和深思熟虑的。我把大脑的这两套运行系统称为“自动驾驶系统”和“主动控制系统”。举个例子,一个人在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会特别紧张,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到了路口东张西望,打个方向盘还要数圈儿。这个时候,就是“主动控制系统”在发挥作用。等到他成为老司机,一切驾轻就熟,开车回家几乎都不用动脑筋了,此时的思维是高度自动化的,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这个阶段就是“自动驾驶系统”在发挥作用。这时,你甚至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或想点儿心事,看看沿途的风景。

“自动驾驶系统”的特点是快。例如,你在驾驶汽车遇到突发事件时猛踩刹车,这是一个自动处理的动作,包含反射、本能、直觉、冲动。“主动控制系统”则显得有些迟钝,因为它需要深思熟虑,调用经验、记忆、分析和理性。

在大脑中,这两套运行系统时常发生错位:该自动驾驶的时候控制太多,而该主动控制的时候却又自动驾驶。比如,一位男士在买价格为一两千元的手机时会反复研究,在买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股票时却不过脑子;一位女士为了选一条裙子能跑几十家店,选结婚对象却只用了三分钟。 :::info 正常说话还行,越刻意说话越别扭 ::: 为什么大脑会形成两套截然不同的系统呢?这需要我们追溯大脑的进化历史。人类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由大脑进化较早的部分——包括小脑、杏仁核和基底神经节等——支配。而“主动控制系统”则在前额皮层运行。两个系统各有优劣,但大部分时候,大脑都是靠“自动驾驶系统”在运行。
image.png
这是因为“自动驾驶系统”非常优秀,能帮我们快速处理日常事务。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把球抛向高空,然后又把球接住,他在完成这个动作时好像事先计算了一组预测球的轨道的微分方程。他对微分方程可能一窍不通,也不想知道微分方程是什么玩意儿,但这种情况不会影响他抛球与接球的技术。在某个下意识的层面,他进行了某种在功能上相当于数学演算的活动。

2011年,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员雷·阿伦投出职业生涯的第2561个三分球,打破了世界纪录。记者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在投球的时候会想什么。阿伦回答道:“如果你在投球时刻意瞄准,那么瞄准的那一刻,也就是你把球投到篮筐左边或右边的时候。只要瞄准,就会有各种错误发生。要想投进,你只需走到一个能够舒服投篮而不必瞄准的位置……接着只要身子跃起,手腕一翻,球就自己飞进篮筐了。”阿伦的答复告诉我们,在实战中,你必须把投篮、射门这类动作交给“自动驾驶系统”,因为这就是它的特长。

我们依赖“自动驾驶系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主管“主动控制系统”的大脑前额皮层实在太“年轻”了。加州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科林·凯莫勒表示:“前额皮层是人类独有的,它非常薄,很容易超负荷运行,指望它来做更多深思熟虑的决策,让我们少干拍脑袋的蠢事,其实不太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天天都在说理性,说思考,但真要做起来就觉得很不舒服,很反人性。 :::info 理性注入感性 :::

驾驭大脑两套系统的混合策略

那该怎么办呢?我们是不是只能听任“自动驾驶系统”的指引?事实上,你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混合策略。就像我们提到的碧昂斯的秘密:在演唱会上启动“自动驾驶系统”,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到晚上复盘的时候,就切换至“主动控制系统”,自我审视,主动改善,探索创新。

至于三分球世界纪录的创造者阿伦,他经常提前三个小时到赛场练习投球。大量由“主动控制系统”主导的练习,让他在比赛中“自动”找到了投篮命中的感觉。

这样看来,高手做好一件事的秘密,就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通过“主动控制系统”管理、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再交由“自动驾驶系统”接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混合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和“主动控制系统”。比如,我们用无意识的视觉系统将光线加工成图像,用有意识的视觉系统观察体验周围的景物。简单来说,一个是用眼睛看,一个是用心“看”。

有时,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会说他眼中有没有活儿。几乎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自动驾驶系统”看到外部世界,但只有那些眼中有活儿的人,才能调用“主动控制系统”发现问题和机会,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抓住机会。

那么,如何培养在两种模式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呢?结合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我发现了三个特别实用的攻略。

第一,把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系统”。
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自己将琐碎的日常决定自动化,从而将精力集中在重大决策之中。他在接受《名利场》的采访时表示:“人们会看到我只穿灰色和蓝色西装,会减少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做决策的次数,不那么频繁地想吃什么、穿什么,把精力集中投到重要决策上。”按照奥巴马的说法,删繁就简的诀窍就是 :::success “给自己的生活设计一套刻板动作,这样就不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分心”。 ::: :::info 比如祈祷SOP ::: 第二,使用“自动驾驶系统”后,积极用“主动控制系统”复盘。
当你将自己熟练的工作交由“自动驾驶系统”处理后,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会慢慢降低,你也就失去了进步的空间。相反,通过“主动控制系统”复盘,自我审视,不仅可以给“自动驾驶系统”做体检,还能提升其性能。这方面,我们要向碧昂斯学习。

第三,在大脑中用“主动控制系统”模拟“自动驾驶系统”。
我曾问世界游泳冠军庄泳是如何训练的,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很懒,有时候我会在脑子里训练,想象自己拿到冠军时的场景、节奏和动作。如果我能够在比赛的时候找到这种感觉,成绩就会很好。”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老虎伍兹的父亲回忆这位高尔夫天才的逸事——每年的大赛之前,伍兹都会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调整精神和身体状态,比如,开车到比赛现场,在那里练上几轮;等到回家后,伍兹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在脑海里练习在比赛中要打的那些球。

这种精神备战法,被称为心理演练。它能增强成功意识和比赛信心,助力运动员取得较好的成绩。难怪传奇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曾说:“高尔夫球赛发生在一块只有5英寸 宽的场地上,那就是你的两耳之间。”

没错,我们就是用自己的大脑,在“主动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的切换之间驾驭我们的一生。

我想用我曾经和朋友分享的一句话作为总结:一切脑力活动,最后拼的都是体力;一切体力活动,当然只是那些看起来以体力为主的活动,最后拼的都是脑力。如果你能同时掌握两个系统,并且在中间自由切换,那你就可以成为“人生算法”的二段高手。

复盘时刻

1有人说,大脑的自动驾驶和主动控制,不就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卡尼曼所说的系统1和系统2,又或者就是“直觉和理性”吗,有什么新鲜的?

2没错,概念很多人都知道,但是概念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不懂得其深层机制,概念就只是几个字而已。

3知道一个东西叫什么和知道一个东西是什么,完全是两回事。即便知道了是什么,想进一步了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4我试图探索“自动驾驶模式”和“主动控制模式”的系统结构(静态)和动力学机制(动态),这样才可能和我们的现实产生关联,也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所裨益。

5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跳出自己的思考并审视自己的思考。可惜,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飘浮到自己的头顶进行鸟瞰式自我审视。

6这种自我审视,不是小学生写检讨,而是去做科学实验: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这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也是获取经验事实和检验科学假说、理论真理性的重要途径。对公司而言,也应如此审视。

7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大脑这个司机在操作我们自己这辆车,基本动作除了转动方向盘,就是踩油门、踩刹车。

8再看“大脑刹车”原理:大脑可用来控制闭嘴、止步,但常常控制不了自己。如同驾驶,有时踩刹车比踩油门重要。我在某次下棋过程中,在一个可以痛砍对方的点刹车,改为自己先稳活;又在一个想妥协的点刹车,选择痛下杀手;结果是,中盘胜之。

9在决策点,类似于在“三段”要讲的“内部控制点”,大脑刹车的意义是:决定是或否,决定方向,决定力量大小。

10对于实现杰出心智而言,前额皮层有一项重要功能,即说“不”和控制我们冲动的能力。《史上最强的大脑书》给出了强化刹车的方法:
形成卓越大脑;在纸上列出你想要的并经常审视;犀利专注;长痛不如短痛,直接说“不”;说“我要考虑一下,如想要,我会找你”。

一切脑力活动,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一切体力活动,最后拼的都是脑力。

三段 内控跑好大脑的四人接力赛

大脑最神奇之处,也许在于它会思考自己。

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并非他的思考,而是他对自己思考的思考。 :::info 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 何谓“健全”?就是指一个人思维内控点的完整性。

为了让大脑更好地思考自己,我绘制了一个认知飞轮,就像物理里的原子,化学里的分子,生物学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学里的0和1。

这是大脑认知的基本单元,也是一个可视的、可感知的甚至可以操控的模型。

如果说,人生算法二段介绍了大脑的两套思维系统,并要求我们在二者之间自如切换,三段的学习则会更进一步地拆解大脑的认知,帮助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点。

我想先通过两位学者的研究,向你介绍内部控制点这一概念。你可能听过《富豪的心理》这本书,它是财富研究领域的学者雷纳·齐特尔曼博士在采访了45位高净值人士后发表的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人格特质与成功创造财富之间的关联。齐特尔曼发现,成功的公司创始人有8种人格特质,其中一个和内部控制点有关,即人们的行为由自己控制。成功者坚信:“我的命运掌握在我自己的手中。”

内部控制点,或退一步讲,控制点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罗特认为,具有强大的内部控制点(相对于外部控制点)的个体会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并且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这些后果取决于他们是否要主动控制这个结果。

从心理学的层面认识内部控制点后,我还想借用一句话,从侧面助你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主动控制。这段话出自一本在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的图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提及,作者史蒂芬·柯维在某学院图书馆的书架间漫步时被一本特别的书吸引了,其中的一段文字,据柯维所言,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柯维看到的这段文字,阐释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success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

想象一下,这就像一块夹心饼干,外部世界的刺激是上面那层饼干,你的感受和回应是下面那层,中间空出来那块放夹心。
image.png
很多人没能善用刺激与回应之间的距离——中间夹层,在应对外界的刺激时,不假思索,条件反射式地做出回应,就像我们在二段——切换中讲过的“自动驾驶系统”一样。我们本可以更好地利用夹心饼干中间的那块甜美地带,捕捉、理解、反馈外界的刺激,主动控制自己的言行。

你可能会觉得,善用这段距离,做到主动控制,并不容易。这是因为:

第一,人的专注力带宽本身就是非常有限的。《决策的力量》一书提到,大脑每秒钟能够接收1 000万比特的信息量,但其中只有50比特会被大脑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加以处理。
第二,信息泛滥让人的持续专注力下降。微软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人们的持续专注力达12秒,到2013年就下降到8秒。
第三,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智能手机和网络使人类不再那么敏锐。

信息泛滥,注意力缺失,人变得不再敏锐,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建立内部控制点、主动掌控呢?

飞行员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他们大多数时候依靠自动驾驶系统飞行,而会在起飞、降落等关键的时间节点介入。也就是说,他们不会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个细节。同理,巨星碧昂斯在酒店回放演出录像,到关键之处“啪”的一声按下暂停键,就是为了在那个时间节点唤醒主动模式复盘,思考还能改进的地方。

你可能会继续问:“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叫停自动模式进行主动控制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学习一下认知飞轮。

认知飞轮再探

科学研究需要找到基本的颗粒:物理学找到了原子,生物学找到了细胞和基因,信息学找到了比特。我则把“认知”的基本颗粒叫作认知飞轮。

我在本书使用指南部分提到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的过程,也就是认知的基本颗粒——认知飞轮,它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4个环节构成。
image.png
你可以把一个完整的“认知飞轮”理解为一场4×100米的接力赛跑:

“感知”跑完了把接力棒交给“认知”, “认知”跑完了交给“决策”, 并由“行动”完成最后一棒。

事实上,我们的认知经常在这些“交棒”时刻出现问题。例如,扮演情报员角色的“感知”获取了某条信息,但因为掉棒了,没能将信息交由扮演分析师角色的“认知”处理。“感知”本身因为有敏感、情绪化的特质,所以在此环节我们很难对信息做出客观的评估分析。于是,认知飞轮的接力赛跑就无法继续下去。

提升思考率与设立大脑立项决策者

我发现,有两类人经常在认知飞轮的环节之间掉棒。

第一类人有点儿懒,他压根儿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认知的“交棒时刻”)主动思考。正如科学家保罗·卡拉汉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人们做不出聪明行为,并不是他们缺乏动机或能力有限,而是他们缺乏对思考时机的敏感性。就好像在一条路上走,明明有个岔路口,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多半能分辨正确路径,但大部分人压根儿没有停下来想想。

那应如何提升思考的敏感性,在认知的“交棒时刻”,开启主动模式呢?我给你一个评判思考覆盖范围的指标——思考率。这是我创造的一个词。

思考率等于主动思考的次数占认知飞轮交棒次数的比例。整体的思考效果=思考质量×思考率

有些人的思考质量很高,但是思考率却不够,在该停下来好好想一下的时刻,仓促行事,不过脑子,所以,尽管他们看起来很聪明,但整体的思考效果却不怎么样。 :::info 有的人 思考率低,思考质量反而很高,比如庖丁解牛、卖油翁,唯手熟尔 ::: 有些人的思考质量未必出众,但是思考率很高,在关键节点三思而后行,整体的思考效果就非常好。

我有个很厉害的朋友,他看起来不那么聪明,遇到问题思考得也很慢,但他就是能在认知的每一个“交棒时刻”停下来,慢慢想,死磕,然后再走向下一个“交棒时刻”。我认为这一类人的思考率就很高。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时候需要高智商思考呢?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都是一大堆繁杂的简单思考。要想提高思考质量,很多时候并不是努力就有用,但是要想提高思考率,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第二类人爱耍小聪明,总是自圆其说。他们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总想跳过“交棒时刻”,把认知飞轮这场接力赛快点儿跑完。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迈克尔·加扎尼加博士发现,大脑会为此编造理由。

爱耍小聪明的人随便得到一个解释就觉得自己把某事弄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他们输了就说运气不好,赢了就觉得自己实力强大。这样其实会堵死自己成长的路径。

为了避免这样的小聪明,你需要在大脑里设立一个立项决策者的角色。立项决策者是认知飞轮接力赛的总教练,指挥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4个角色。你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挥舞小皮鞭的狠人,督促我们完成每个角色的任务,顺利交棒。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对自己狠一点”,说的就是你脑海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不跳过、不逃避“交棒时刻”,主动思考。

单个认知飞轮里边会进行交接棒,事实上,不同的认知飞轮之间也有这样的交接。就好像羽毛球比赛打的每个球,从一个来回结束到开始准备打下一个球,中间会有一个可以主动掌控的时间节点。

我们需要在这个时间节点正确地复盘:充分利用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经历和反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用相关经验提升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你能把下一个认知飞轮的决策过程和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结果分开,因为好的决策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也可能是由错误的决策“撞”来的

在思考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点,主动掌握自己的言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想与你分享巴菲特的内控法,帮助你主动思考。巴菲特说, :::success 如果自己没有在一张纸上写下决定交易的理由,就绝不会进行交易。这个交易可以是错误的,但自己必须有一个交易答案。 ::: 比如,他在纸上写道:“我今天要花500亿美元收购苹果公司,因为……”如果不能写出收购苹果公司的理由,他就不会收购。 :::info 结果可以错,逻辑不能错 ::: 你可能会问:“写下交易理由有什么用呢?”其实,巴菲特这么做就是人为制造了一个内部控制点,给自己主动思考的机会,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不管人生多么紧迫,你都有权利按下自己的暂停键。在那些关键时刻,你只用说:“且慢,让我想想!”然后激活大脑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开始计算你的答案。

复盘时刻

1大脑的运行机制,至今仍是宇宙中最深奥的谜团之一。
2夹心饼干的比喻,是我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启发得到的。该理论认为,在外部刺激与由此引起的人的内部感觉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因为人的思维会以多种稀奇古怪的形式介入这个过程。形象地说,在外部世界对你施加的影响和你内心的感受之间,应该预留一个缓冲空间,并在这部分空间进行决策。否则,你就会活得如同一只惊弓之鸟。
3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条件反射般地过此一生。以下棋为例,多少人下了一辈子棋,几乎毫无长进。原本是智力游戏,不是应该越玩儿越聪明吗?现实是,很多人就是把下棋当作往水里扔石头的游戏,对手走一步,自己跟着走一步。我称之为不动脑筋的“动脑筋”。
4其实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大脑的效率。假如大脑是发动机,有些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很大,持续输出功率很小;有些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未必那么大,但是持续输出功率不小。
5我们为什么要把“思考”想得那么复杂呢?因为鸟不懂空气动力学也能飞,但你不懂空气动力学就没法儿造出飞机来。 :::info 由体验入,追根溯源,顺瓜摸藤,为我所用 ::: 6内省地去思考“思考这件事儿”,本身就不容易。而我们还要通过慢镜头分析,透过显微镜,可视化地观察“思考的微观结构”。能够真正理解这一点的人不会太多。

7认知飞轮的四个环节和“六顶思考帽”不是一回事。后者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行思维工具,而“认知飞轮”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决策过程的慢动作分解。

8我有一个建议,你可以闭上眼睛,演练一下认知飞轮,想象你的大脑中有4个性格迥异的人,由你来指挥。 :::info 角色 ::: 9本章提到的诸多概念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先讲内控点,再讲认知飞轮四个环节的“交棒时刻”,然后从一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出“思考率”。这是一个递进的理解过程。

10本章的内容不简单,但最后说的就是一个——内控。内控之于决策,就像挥杆动作之于高尔夫,看似那么简单,要做好太难了。你只有理解这一点,才可能通过练习不断提高。

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四段 重启重新启动的精神装置

五段 增长增长黑客的三大步骤

六段 内核找到可复制的最小内核

七段 复利营造长期的局部垄断

八段 愿景设计人生导航系统

九段 涌现在自己身上发挥群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