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心做一件事情,不用多长时间,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绩。
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真实地做自己,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
那么多束缚,我们自己进去的,然后再努力去挣脱。

什么是在乎,什么又是不在乎

  1. 这几天我在微信上卖围巾,真是玩兴奋了,收获也很大。当然,现在还有好多事情没处理好,包装、退款和快递都没结束,七星会的小伙伴们都在忙这些事情,反而我可以偷个懒了。<br /> 下午我捧一杯茶,在阳台上看书,是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是个很有意思的作家,他的杂文写得很好玩,看书名起得多好啊,活着活着就老了。一句话,把人生就说完了。<br /> 后来加措活佛说要到我的小办公室来坐坐,我很开心。于是约了几个小伙伴过来一起听活佛讲他的故事,讲他的执着。活佛也有执着,对传播佛教的执着;我也有执着,对自己的执着。<br /> 活佛问我:“围巾卖得怎么样?”<br /> 我说:“还不错,很多网友都很支持我,这个经历很好玩,以前没玩过,虽然有些波折,但总体很有意思。”<br /> 对于为什么是围巾,很多人都很好奇,也不理解。<br /> 我理解他们的不解,因为我自己也很好奇。羊绒围巾,不是每个地区都用得上;价格这么高的围巾,已经算是轻奢品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消费的。如果是想赚钱或者是扩大影响力,干吗不选一个其他商品,或者搞个会员费什么的?但我后来还是决定卖围巾。有人猜我是要测试系统,或者把粉丝分类吧?我只好尴尬地笑了笑。<br /> 其实只有一个最傻的原因:**我很喜欢这个围巾。当我想要传递某种东西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它。这个跟商业没有多大的关系,真相就这么简单。**<br /> 晚上送加措活佛去住的地方,是他一个信徒的房子,条件很好。我跟朋友聊天说:**出家人什么都没有,但正是因为他们不要,他们才什么都有。**<br /> 这让我想起,这次活动中也有不少不同的声音。<br /> 有人在微信上留言说:“太矫情了,越来越像个商人!”<br /> 我回复说:“要是能像个商人一样,多好啊。”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能做商人真的挺好的,只是我现在没这个能力。<br /> 有人说:“有的粉丝很失望,你不担心?”我说:“是他们失望不是我失望,我担心什么啊?”<br /> 有人说:“有人在微博上黑你呢?”我说:“没事的,卖不卖围巾都会有人不认同我。”他们怎么评价都可以,我实在没空看。<br /> 晚上那个朋友说:“你这个状态我总感觉有点怪,好像很自我,好像很固执,好像很自大,但好像又跟这些不一样。”<br /> 我说:“当我能清晰地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我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别人对我的评价。”<br /> 朋友说没听懂。我说:“我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就是接纳所有人的评价。就像做电商去掉了地域维度,反而拥有了所有地域;出家人不追求住房的时候,他们可以住在任何地方。”<br /> 过了一会儿,朋友说:“这个思路,真有意思!**当我们不在乎某种事情,才真正不被它控制。这种不在乎,不是接受好的,拒绝差的,而是接受所有的可能性**。”我听了开心地哈哈大笑。<br /> 有时候理解比支持更让人开心!<br /> 咱们再看看互联网上的一些案例,当淘宝和360免费的时候,这些公司能赚所有人的钱;当腾讯的游戏不在乎硬件的时候,几乎在每个人的手机上都能玩他们的游戏……<br />** 当你不再执着于工资有多高的时候,你可以选择的工作范围就大了很多很多,你可以真正选择你喜欢的工作;当你不在乎对方是否爱你的时候,你可以爱任何你想爱的人……**<br /> 你问我到底预售了多少?其实不重要,因为我之前根本没有设目标。**这件事情做完了、做好了,才是最重要的。**<br /> 当我们不执着于某个东西,才真正拥有了它。**没有期望,一切都是惊喜!**<br /> 这时候,世界,是多么的精彩;生活,又是多么的轻松!

:::info 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做事心态?
奥林匹克精神 告诉我们要更高更快更强,这里回归到原本,just do it ,do better 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

“匠人精神”的反思

  1. 之前我讲过一位武夷山老人的故事,讨论关于“匠人精神”的话题,引起很多朋友的共鸣。微信后台收到一百多位朋友的留言评论,有些留言居然好几百字。大概意思是说,看了文章很有感触,一直希望做某一件事情,但遇到太多的阻碍和困难,这些困难中最大的阻力,反而来自最亲近的人:父母、爱人、朋友。看到这些留言,我沉思好久,回顾自己做自媒体的历程,感触颇深。<br /> 三年前,我在公司负责比较重要的业务,业余时间写写文章,微博、微信做得都不错,还参加一些电商会议,在外界小有名气。一次跟几个关系很不错的同事吃饭,酒过三巡,有位同事语重心长地说:<br /> 兄弟,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所有在公司外部比较活跃的人,最终都离开了公司?你在外名声越来越大,有这种趋势!别人离开就离开了,但你现在负责的业务很重要,公司对你也很看重,前景不错,如果因为一些原因离开,太可惜了!还是建议你注意点。<br /> 我知道他的意思,那个同事跟公司的高管关系也不错,估计是有人私下议论过。但我当时没有太在意,还是坚持写文章。2013年年初,我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文章。那时为了避免影响工作,我每天晚上十点以后写文章,经常写到凌晨一两点。我自己兴致很高,但家人受不了。父母希望我注意身体,多次强迫我十二点前睡觉,其实父母还好说,因为不住在一起。最大的抱怨来自老婆,因为经常没时间陪小孩,没时间外出活动,也没时间陪她。这么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我找了个时间,语重心长地跟老婆谈了一次,我说:<br /> 做自媒体这件事情,我真的很喜欢,也很有意义。但开始这一两年,会对家庭有影响,需要占用很多时间。但我真心希望你能支持我!<br /> 那次谈话以后,老婆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爱一个人,不就是要全力支持他吗?无论对错。后来,我真的离职了,全职做自媒体,再后来我想转型到文学方面,逐渐淡出电商和互联网行业。所有的决定都得到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br /> 但要坚持做好一件事情,并不是有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就能可以的。**真正的阻力,一定是来自自身,来自内部。**<br /> 内部有两大阻力,第一个阻力是**“诱惑”**!<br /> 每个人坚持用心做一件事情,不用多长时间,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绩。这是真的。现在太多人不会坚持用心做事情,总想取巧走捷径。那些不走捷径的人,反而能走得更远,就像现在有很多成功的人说**“慢就是快”**,背后也是这个意思。靠投机取巧的方式取得发展,最终容易夭折。<br /> 我做自媒体也一样,坚持一年,小有成就,有一定影响力。这时,各种溢美之词开始出现,很容易让人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记得那段时间,我写了几篇不错的文章,一些大网站未经允许转载了,我当时火冒三丈,公开跟他们叫板。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无知又无聊。<br /> 当我的自媒体粉丝超过十万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跟我谈合作,甚至送股份,我自己也竞拍广告、卖商品、招会员、做培训……发现钱真好赚啊,一年赚几百万并不难。这时的诱惑是赤裸裸的。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抵挡住钱的诱惑,特别是这种来路很正、纯粹靠自己劳动赚钱的诱惑。<br /> 这种诱惑是潜移默化的,就像吸毒一样,慢慢成瘾。**人都有个毛病,就是一旦赚到钱就会觉得理所当然,然后想怎么继续赚钱**。例如,如果我的目标是一年赚一百万,但第一天就赚了一百万,我就会把起初要做的这件事情放下,想着接下来怎么继续赚钱。不只是我,你也是,绝大部分人都是。**所有的目标在被满足后,有短暂的快感,但很快就会有新的目标来替代。**<br /> 一直到现在,我都在抵制这个诱惑。今年,我发起的七星会不再扩大规模,新媒体研究院交给三寿,七招聘业务交给无忌,一些战略合作的项目我退出,不再搞培训,不再演讲,不再参加商业活动等。所有的广告,只做发布,不做定制,由助理全权处理等。这些都是在“砍掉”诱惑。

:::tips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菜根谭》 ::: :::info 为什么要抵制“诱惑”?
诱惑是前进路上的渣滓,遮蔽初心。 砍掉诱惑 实际上需要自己的战略判断,做什么,不做什么,看自己的价值取向 ::: 另一个内部的阻力是“惰性”。
最开始,惰性不明显。一个人只要下了决心,怎么着都能坚持一段时间。如果这段时间出了成绩,积极性会更高。惰性最大的挑战,是当整个事情步入正轨以后,新鲜感消失,金钱和名誉的刺激也变淡,就像最近两个月我的状态一样。这两个月,我写文章的频率明显降低,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是“惰性”的影响。
平时能多睡一会儿就多睡一会儿,小朋友放暑假了,陪着旅游,自己看看小说,和朋友喝喝茶聊聊天,加上我还说不要勉强自己写文章,就没有花更多精力在做自媒体上。《老子》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大概意思是:平常人做事,经常在差不多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如果做一件事,结束时跟开始一样谨慎,则没有事情做不成。
“慎终如始”,说得多好啊!
但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做不到。除非真成圣人了。怎么办?那就也和我一样,静下来,时而反思一下,对克服“惰性”也会有效果吧。
关于“匠人精神”,不只是手艺人的事情,对于上班族,如果具有匠人精神,同样会受益匪浅。
编程的码农,如果给自己订十年计划,专心于某一两种计算机语言的钻研和学习,我相信一定能成为大师。有人担心码农是青春饭,其实不然,阿里的一位合伙人叫“多隆”,现在还在写代码。做产品的,每天专注于产品体验,也容易成为专家;做营销的,坚持学习和实践,不断研究案例,成为大师也不难……回想我自己,毕业后十几年的工作,真正用心和专注的时间还是太少,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如果当初就有现在的体会,应该就不是现在这样了吧。 :::tips 《专注力的技术》 ::: 再说说“匠人精神”对于创业的影响。
现在创业氛围很好,很多创业者跟我讲创业计划,我也看过很多项目计划书。他们大多有想法、有野心,做好了确实也有前景。但我知道绝大部分项目都会死掉,具体原因我就不细说了。上次无忌跟我谈七招聘的规划,被我打击得很厉害。他的规划很宏伟,做平台、做规模、做流水等。我说:“咱们能否专注在招聘本身?招聘是个刚需,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十年、二十年的企业。每天积累十个人才信息,积累二十年,也是好几万人啊。完全不用考虑其他平台的竞争。”
贝佐斯2011年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
如果你所做的每件事都围绕三年规划展开,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就太多了;但如果你愿意投资一个七年期的规划,你的竞争对手就少了很多——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这样干。 :::info 未来的不可预测性,需要有迭代试错的模型 ::: 如果有人用“匠人精神”创业,我相信他是无敌的。
但匠人精神,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写这篇文章,并不因为我在这方面做得多好,反而说明自己做得还差得很远,和有缘之人共勉!

趁还年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 还记得办离职的时候,我心情蛮淡定的,因为早就知道这一天要到来。<br /> 其实提前两个多月,我就已经提出离职了,那时候我刚从甘孜禅修回来,觉得自己应该换一种方式生活。但因为公司有一些事情,加上当时阿里集团的校园招聘项目马上就要启动,也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实在走不开。一直到所有事情都基本完成,也找到了新的同事来接替我的工作,我才正式办理离职手续。<br /> 很多人很好奇我离职的原因,很多人都猜和我做自媒体有关,事实也是如此。并不是公司反对我做自媒体,而是我自己的精力实在不够。最理想的方式,当然是既可以上班,又可以做自媒体。阿里的待遇福利都很不错,而且我在公司人脉广,工作难度也并不大,如果还能兼顾自媒体,那就是名利双收了。只是生活永远不可能那么理想。<br /> 在阿里上班,每天工作都很忙,加班到晚上十点也是常事。如果每天还要花两三个小时写文章和处理自媒体的事情,就会导致我每晚都要十二点以后睡觉,早上七点以前起床,而且周末的时间都用来写文章了。这么一坚持就是好几个月,坚持的时候并不觉得有多累,当我禅修完了之后,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些改变。<br /> 如果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写文章,要么占用白天的工作时间,要么离职。长期用工作时间做自媒体,属于利用上班时间干私活儿,既违背了阿里的价值观,也不符合我自己的原则。所以可能的选择只有:要么离职,要么放弃自媒体。可写作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会放弃,于是我选择了离职。<br /> 工作了九年多,离职时还是有很多不舍。但我不希望搞得太伤感,离职之前,我连离职通知邮件都没有发给大家,只是小范围通知了一些熟人。我宣布离职消息以后,微博、微信、来往上有一万多条留言祝福,让我甚是感动,也有很多人问我一些问题,我在这里就一一回答了。

:::info 想起了 敖丙的离职 ::: 有人问:阿里就快上市了,你为什么不等上市了再走呢?
其实吧,我考虑过这个问题。阿里内部的股权机制是这样的,层级达到一定级别,每年都发一些期权,分四年到期,每年到期四分之一。我是有不少阿里的股票期权,但就算我离职,已经到期兑现的股票期权也还在。当然还有不少期权未到期,如果我每多待几个月,就会有更多的期权到期。但这样就永远也不可能离开了。 :::info 永远有诱惑,放不下的东西 ::: 有人问:自媒体真的那么赚钱吗?
自媒体做得好的应该很赚钱,只是我的自媒体还不怎么赚钱,但目前我的自媒体用来养活自己应该问题不大。我计划在微博、微信上偶尔在文章最后做一些广告推荐,赚点生活费吧。说实话,我在商业化方面的能力不强,不擅长谈生意。如果你希望支持一下鬼脚七,想在自媒体投一些广告合作,可以给我发邮件:iguijiaoqi@qq.com。我的微信有六十多万订阅者,微博有四十五万的关注用户(微博也可以推私信文章)。
有人问:阿里平台发展这么好,你会后悔你的决定吗?
我离开阿里,不是因为阿里发展不好,也不是因为公司对我不好。我真的挺喜欢这个公司的,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公司。公司对我也挺好的,这些年带给我很多,也让我改变了很多,我从内心里感谢她。我离职除了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以外,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我希望换一种方式生活。
今天是周一,上午的时候我有些不习惯,因为我忽然没有工作了。以前,我每天都知道明天我该做什么,明天会发生什么,下周该做什么,下周会发生什么。现在,我忽然不知道了。我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反而让我变得有些期待,我觉得很精彩。更重要的是,我心里没有常规的工作任务,也没有老板来安排工作。走在大街上,我有些无所适从,但又无比轻松,这种感觉真好。我知道,这就是自由,内心还隐隐有些庆幸。
我对自己说:趁还年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假期思考:旅游、独处和忙碌

  1. 清明节三天假期,其实只放了一天,加上周末是三天,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长假。春节假期也是,向前挪一天,向后挪一天,连着放了七天,实际上只放了三天。但人就是这样,觉得这种假期长,一下放了七天假。这让我想起了庄子讲的《朝三暮四》的故事:<br /> 养猴子的老人对猴子说:“早上吃三个桃子,晚上吃四个桃子。”猴子大怒,死活不肯。过了一会儿老人说:“那好吧,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br /> 猴子大喜。<br /> 猴子真傻啊。是的,猴子很傻,有时我们的头脑跟猴子的差不多。<br /> 清明节真正回家祭祖的不多,出去旅游的多。现在的节假日无论是清明节、劳动节,还是中秋节、国庆节,都跟节日本身没多大关系,只跟旅游有关系!我也喜欢旅游,工作太累,希望远离人群,放松一下。相信很多出去旅游的人跟我的想法一样。<br /> 但真是如此吗?每当我去旅游,会发现经常被堵在高速公路上,周围都是人,到了景区也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海滩上巴掌大块地方,有几百人躺着晒太阳,那里人口密度估计比菜市场的人口密度还大。若真想远离人群,应该去菜市场转或者在家待着。但是我又不想在家待着,有点矛盾。我也没有真的放松身心,旅游好像比上班还累,舟车劳顿估计就是这个意思。<br /> 我慢慢对外出旅游不太感兴趣了,只是对旅游的矛盾现象感兴趣。<br /> 我有个朋友,特别爱旅游,我问她:<br /> “你真热爱大自然啊,几乎每个星期都出去旅游。”<br /> “最开始我是想看看大自然风景,后来就不全是这个原因了。”<br /> “那是为什么?”<br /> “我节假日不出去旅游,我能干什么呢?**我害怕一个人待着。**”<br /> 她好诚实!害怕一个人待着,或许才是背后隐藏的原因。所以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上了很多次当,还是要继续去。去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出去了,不要一个人待着。<br /> 之前微信后台有人同样给我提问:七哥,我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容易胡思乱想,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了。有些害怕。<br /> 一个人的时候,确实有些寂寞。当你没有事做,闲下来的时候,头脑总想找点事情来做,就像猴子一样,闲不下来。据调查,周末的犯罪率远远高于工作日。一到周末,更多人偷东西,更多人抢劫,更多人强奸,更多人跳楼自杀。听上去好像跟我们预期的逻辑不一样,大家辛苦工作五天,周末休息应该心情愉快才对,为什么犯罪率会更高呢?因为周末的时候大脑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越孤单,越恐惧。<br /> 人们害怕一个人待着,为什么会这样?我以前不明白。当然,很多事情我以前都不明白。<br /> 以前有人说去丽江去大理发呆、晒太阳,我也不明白,在自己小区里发个呆、晒个太阳不就好了吗?非得跑去丽江。后来我明白了,**一个人发呆不行的,需要很多人一起发呆才行。**<br /> 人为什么害怕一个人待着?后来我看了不少书,伟大的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说:<br /> **你是在关系中,在社会关系中,在与你的妻子、与你的丈夫、与你的兄弟和他人的关系中发现自己,而不是在与世隔绝和遁世退隐中发现自己。**<br /> 说得真好,“自我”其实不是个实体,是虚假的,是由关系组成的。人们忙的每件事情,都是在完善和加强虚假的人格。**一旦一个人待着,各种关系就会减弱,这个虚假的人格就无法支撑。一旦虚假的人格破裂,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多恐怖啊!当你一个人时,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疯狂。<br /> 为了避免这种恐惧和疯狂,为了支撑虚假的人格,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让自己很忙碌。工作日忙于工作,非工作日忙着旅游。旅游是个很好的借口,不只是可以看风景,而且还可以跟很多人在一起,继续保持着某种平衡。<br /> 有很多事业有成的人,为什么还要那么忙碌?因为他们同样害怕一个人待着。他们觉得越忙碌,越充实。<br /> 有人说:他们是为了追求事业,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要明白一点,恐惧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贬义词。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为了事业,而且是为了以后长远的事业。<br /> 我有个朋友,以前在联想和惠普做过副总裁,后来又做过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前两年他创业要做一个自己的服装品牌,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创业啊。他说:“这件事情可以一直做到老,我最担心的是老了不知道该干什么。”<br /> 还有个朋友在淘宝上一年销售额几个亿,他很忙,没有假期,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但他还想启动新的创业项目,我问为什么啊?他说现在淘宝遇到瓶颈,政策风险很大,担心以后万一淘宝不行了自己就无事可做。<br />** 他们都是为了事业,也是担心以后停下来了不知道该干什么。**<br /> 猴子除了睡觉,从来不会停下来,你什么时候看见过猴子安静地待着?唉,人确实跟猴子一样,总是停不下来。**其实并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人害怕停下来。**<br /> 看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事可做了。除了自己忙碌以外,你还可以看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无论他们处于什么家庭或者经济条件,都在不停地忙碌着,而且还不知道为什么。

:::info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一个人呆着?
关键词:在关系中 认识自我 :::

微笑一个给他看

1

  1. 有个朋友从北京过来,一起吃饭。之前我们只是在微信中聊过几句,没有真正见过。我们吃饭时聊互联网、聊新媒体、聊文学,非常投缘,有种相见恨晚之感。<br /> 他说我和他的写作风格很像,没有太多的修辞,喜欢用大白话讲故事,**看重文字要传递的信息而不是文字本身**。<br /> 我想他只说对了一半。我并不是不想让文笔更优美,而是我不会,真不会,我只会用大白话写。我认为文字能让读者有感触、有收获就好,能让读者读完以后还能有所回味或者产生一些思考。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br /> 朋友年纪不小了,儿子从英国留学回来也参加工作了。朋友现在是某互联网公司高管,公司发展很快,估值已超过百亿美元。朋友说他现在工作很辛苦,几乎每天都工作十二个小时。<br /> 朋友还说等三年后公司上市了,他就离开公司,然后专注于文学,要写小说。朋友很坚定地说要奋斗三年,先做到财富完全自由,然后专注于文学!<br /> 我们都有同样的梦想,这也是我们相见投缘的原因吧,我想。<br /> 只是,我内心还有个想法,没好意思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太不吉利。<br /> 我想:万一,我说**万一,过了三年他遇到车祸去世了呢?岂不是很不值得?**

:::info 斯多葛学派,它强调对万事都做好最悲观的打算,但是这种悲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观,它的背后是积极的拥抱生活,为可能发生的最悲观的事情做好准备。 ::: 你知道,我没有诅咒的意思,只是在假设。
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这几年好好带小孩,等小孩上大学了,我就可以去过我想过的生活。”但万一小孩刚上大学,你遇到车祸去世了呢?
可能你在期待看鬼脚七如何解答这个假设的问题。
让你失望了,只有问题,没有回答。
这个问题在问我,也在问你。

2

  1. 很久没有订过杂志,我上次订杂志还是在高中,预订过《数理化》《英语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br /> 晚上我心血来潮,在网上订了五本文学杂志《小说月报》《十月》《人民文学》《收获》《小说选刊》。正如你看见的,我想成为文学青年。<br /> 我不知道这个热度会保持多久,不知道会不会认真看,会不会像上大学时制订英语学习计划或者晨跑计划一样,开始坚持了两天,很快就放弃。<br /> 后来我说服自己了:没关系,总会翻一翻吧,翻一翻总比没有翻要好吧。于是我就心安了。<br /> 但心还是没安住,因为我又好奇如何在那些杂志上发表作品,说不定以后还可以投稿。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有点忧伤。<br /> 因为我看见网络上有接待业务的老师,于是我们开始对话。<br /> “老师您好,如何在××杂志上发表小说呢?我有两篇小说要发表,一篇4000字,一篇8000字。”<br /> “那个杂志是核心杂志,版面费有点高。”老师很直接地跟我讲。<br /> “版面费没问题,多少钱啊?”我上研究生也发表过几篇Paper,版面费也就是几百块,现在涨价也涨不了多少吧。<br /> “近期的没有版面了,你一定要上的话,5000字以内的,51600元。”<br /> “啊,这个,这个实在有点贵,我考虑一下。”我有些吃惊了,行情这么高了?<br /> “价格是有点高,但可以保证下个月就出版,**这个杂志对于评定职称很有帮助,是核心刊物……**”

:::info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生意 ::: 天啊,比我自媒体的广告费贵多了!
这也不是主要的问题,问题是,我花钱订的杂志上看到的内容,不会都是那些花了钱才上的内容吧?
我把这个事情跟小昭讲,小昭说:“有什么好奇怪的,这和在你自媒体上发软文不是一样的吗?”
噗!我差点一口鲜血喷了出来!

3

  1. 卖车的老板个子不高,平时总阴着个脸,看上去有点凶。<br /> 买车交钱时,老板听说我要刷信用卡,脸更阴了;听说我要刷三张信用卡,更是怒容满面。我有点莫名其妙,他解释说:刷一张信用卡,信用卡公司需要收200元手续费,三张就是600元!不能刷,除非费用由我承担。我当然不乐意,后来他说一人一半,我也不同意。最后的结果是,我只刷两张信用卡。<br /> 临走的时候,老板还阴着脸,好像股票刚满仓马上就跌停的那种表情。我笑着说:“老板,好几十万的车卖掉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笑一个吧!”<br /> 老板起初愣了一下,然后真笑了。我忽然发现,他笑起来蛮帅的。短短的头发,浓浓的眉毛,瘦瘦的脸颊,是那种有点腼腆,但真诚的笑。然后他说:“慢走啊,有问题随时找我。”<br /> 我对那个笑容印象很深,过去几天了,还能想起来它的样子,和那张阴沉的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每想起那张笑脸,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微笑。<br /> 原来微笑的力量这么强大!<br /> 这种强大不像子弹的强大,而像玫瑰花开的强大。<br /> 我开着车,行驶在马路上,听着收音机。不知道哪个频道的女主播在说:<br /> 欢迎大家参加《微笑一个给他看》的活动!有人插队怎么办?微笑一个给他看!<br />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活动!我想,接着不由自主地笑了。

:::info 微笑面对危险,微笑面对生活 :::

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

  1. 在从无锡回杭州的高速上,车爆胎了。我把车停在路边,由于备胎不可用,只能等待救援车到来。等待的时间很漫长,我坐在马路边开始回顾自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br /> 我辞职之前,会担心离职以后的不确定性,也有点留恋,因为阿里的平台确实很好。<br /> 离职以后,我发现世界真的好大,更关键的是,很精彩。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让生活很精彩。<br /> 最近我遇到一些人,他们无一不是各个行业的精英。**有宗教领袖,有旅游大亨,有娱乐明星,有电商大佬,有艺术老师,有媒体怪才,有文化名人,有国学大师**……我发现这个圈子越来越精彩,也很有意思,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跟他们有联系。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从农村出来,也就在两个公司上过班,不是企业家,更不是富人,那是什么因缘导致我和他们会建立联结?<br /> 昨天晚上在餐桌上偶遇朋友胡世辉,他给我介绍项目时,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有些触动:“**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br /> 我身边最近发生的这些变化,结合这句话,我好像明白了。遇见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我的自媒体“鬼脚七”。<br />从201313日开始,我开始做我的微信公众号,最初我只想在微信上做真实的自己,持续了几个月,得到了几十万人的支持。线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通过自媒体认识了我,好像一夜之间,我成了一个网络名人。<br /> 我经常问自己:古人云“厚德才能载物”,鬼脚七何德何能来接受这么多赞誉,还有这么多朋友愿意跟我合作?<br /> 如果非要说有原因,我想原因可能就是那句话: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br />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有的人知道得早,有的人知道得晚,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我的使命是什么?**我不禁问了问自己,或许你也可以问问你自己。<br /> 就像我的自媒体第一季的主题: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真实地做自己,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

:::info 找到自己,是一句漂亮话,什么是自己?如何找到?目标有了,策略、流程在哪里?自媒体很多话只能提供漂亮话,但是无法深入核心解决问题。你只能看着做自媒体的人讲道理,但是你得到短暂安慰之后呢?生活还是要继续。
你需要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漂亮话!! ::: 高速救援车很快过来了,我坐在高速公路边,看着路边的那棵小树,我对小伙伴说:“这棵树好漂亮啊。”小伙伴说:“或许这棵树这辈子只听过你对它的赞美。”
我笑了笑,想起加措活佛的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月亮和六便士

  1. 所有人看月亮都觉得美,所有人对一枚硬币都不会那么在意,六便士,只是一枚硬币而已。<br /> 这里问一个问题:“你是要追求梦想,还是甘愿沉寂于生活的琐碎?”<br />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我要追求梦想!”那么,月亮就是梦想,硬币就是生活琐碎。<br /> 接着问一个问题:“梦想和正常的生活,必须要做个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br /> 这是个极端的问题,会被不少人嗤之以鼻:没有正常的生活,要梦想又有何用?愚蠢的假设,幼稚的陷阱!<br /> 其实我今天要介绍的是一本书,著名文学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是目前为止最触动我内心的小说,没有之一。我在文章中经常说:做自己。但我看了这本小说后,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做自己。<br /> 毛姆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画家的故事:<br /> 思特里克兰德,四十岁之前,是住在伦敦的一位证券经纪人,有两个孩子,和妻子结婚十七年,蛮恩爱的。忽然有一天,这个人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伦敦去了巴黎,告诉妻子说他不能跟她在一起了。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男人一定是遇到了某个漂亮女人,然后抛妻弃子私奔了。作者也是这么认为,受人之托,他去了巴黎,找到了这个人,发现真相居然是这个人只不过是想画画。<br /> 为什么想画画就要抛妻弃子?难道他不觉得对不起家人吗?看到这里,和你一样,我有很多疑问,作者也有很多疑问,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作者和这个人的对话:<br /> “你想过没有,你的妻子痛苦极了?”<br /> “事情会过去的。”<br /> “你这样对她,说得过去吗?”<br /> “说不过去。”<br /> “你有什么不满意她的地方吗?”<br /> “没有。”<br /> “那么,你们结婚十七年,你又挑不出她的任何毛病,你这样离开了她不是太岂有此理了吗?”<br /> “是太岂有此理了。”<br /> “……你还爱不爱她?”<br /> “一点儿也不爱了。”<br /> “他妈的,你得想想自己的孩子啊!”<br /> “他们已经过了不少舒服的日子了,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享过这么大的福。”<br /> “可是,你难道不喜欢他们吗?你的两个孩子多么可爱啊!”<br /> “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br /> “你简直太没有人性了。”<br /> “我就是这样的。”<br /> “你一点儿也不觉得害臊?”<br /> “我不害臊。”<br /> “谁都会认为你是个没有人性的坏蛋。”<br /> “让他们这么想去吧。”<br /> “所有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儿都无所谓吗?”<br /> “无所谓!”<br /> “你有什么要说的?”<br /> “我要说的只有一句:你是个大傻蛋。”<br /> 接下来的五年,这个人真的一直在画画,生活过得很艰苦,没钱的时候就去给人家干点活,他的画从来不卖,也不参加展览,甚至都不给别人看。<br /> 为什么他要这样?和你一样,我有疑问,作者也有疑问。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作者和这个人的对话:<br /> “为什么你不把自己的画送到展览会上去呢?我想你会愿意听听别人的意见的。”<br /> “你愿意听吗?”(他说这句话的时候那种鄙夷不屑劲儿简直无法形容。)<br /> “你不想成名吗?大多数画家对这一点还是不能无动于衷的。”<br /> “真幼稚!如果你不在乎某一个人对你的看法,一群人对你有什么意见又有什么关系?”<br /> “我们并不是人人都是理性动物啊!”<br /> “成名的是哪些人是评论家、作家、证券经纪人、女人。”<br /> “想到那些你从来不认识、从来没见过的人被你的画笔打动,难道你不感到欣慰吗?”<br /> “滑稽戏。”<br /> “那么你为什么对于画得好还是不好还是很介意呢?”<br /> “我并不介意,我只不过想把我见到的画下来。”<br /> ……<br /> “你丢掉了舒适的家庭,放弃一般人过的那种幸福生活,可是你现在在巴黎连饭都吃不饱。再叫你从头选择,你还愿意走这条路吗?”<br /> “还是这样。”<br /> “这几年你根本没有打听过你的老婆孩子,难道你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吗?”<br /> “没有。”<br /> “你给他们带来这么多不幸,难道你就一分钟也没有后悔过?”<br /> 他咧开嘴笑了,摇了摇头。<br /> 多么独特的一个人啊!他几乎没有人性。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你还会知道这个人不懂世故,不讲礼节,不知羞耻。他真的不懂吗?当然不是,他四十岁之前跟其他人一样,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四十岁以后,才开始不正常的。<br /> 这个不正常太不正常了,从下面的情节中你就能看出来:<br /> 这个人在巴黎病了,病得很严重。一位叫施特略夫的朋友救了他,还把他从破旧的房子里接到家里,和老婆一起来伺候这个人,帮他养病恢复。后来这个人身体好了,经常把施特略夫赶出家门,原因是他画画不想被人打扰。再**后来这个人和施特略夫的老婆好上了**,他们一起在家过日子,而施特略夫只好离开自己的家。<br /> 这个人怎么能恩将仇报?多么令人厌恶啊,难道他在道德上没有一点内疚?和你一样,我有疑问,作者也有疑问。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作者和这个人的对话:<br /> “你不觉得内疚吗?”<br /> “我为什么要内疚?”<br /> “让我把事情的经过向你摆一摆:你病得要死了,施特略夫把你接到家里,像你亲生父母一样服侍你。为了你,他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金钱和安逸的生活。他把你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br /> “那个滑稽的小胖子喜欢为别人服务,这是他的习性。”<br /> “就算你用不着对他感恩,难道你就该霸占住他老婆?在你出现在他们家门以前,人家生活得非常幸福。为什么你非要插进来不可呢?”<br /> “你怎么知道他们生活得幸福?”<br /> “你为什么要把她拐走呢?”<br /> “我没有,当她说她要跟着我的时候,我也非常吃惊。我告诉她当我不再需要她的时候,她就非走不可,她说她愿意冒这个险。她的身体非常美,我正需要画一幅裸体画。等我画画完了以后,我对她也就没有兴趣了。”<br /> “她可是全心地爱着你啊。”<br />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br />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细讲了,很多细节很精彩。<br />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这个人很自私,很自我,很无耻?!但你有没有觉得这个人才是真的不自私?**他已经没有自己,只有画画。他比所有人都活得坦荡。**

:::info 专注、热爱、投入。艺术加工出来的虚拟人物,为的是唤醒读者心中的 自我。 ::: 这部小说之所以触动我,不只是因为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还因为里面其他几个平凡的小人物,生活态度都很鲜明,他们都在做自己。
就拿施特略夫来说,那个画家看不起他,总嘲讽他,但施特略夫却一直在帮他,其原因是施特略夫觉得这个画家是个天才!施特略夫很爱他老婆,当老婆要跟那个画家过日子的时候,施特略夫担心他老婆受苦,把自己的房子留给他们,自己离开了。离开以后,施特略夫一直不肯离开巴黎,因为他担心老婆在需要他的时候找不到他。再后来,他老婆死了,他对画家没有一丝怨恨,反而还邀请那个画家跟他一起回荷兰住。
多么勇敢的一个男人!虽然他忍受很多痛苦,但他的原则很清楚也很坚定。
施特略夫的老婆也同样是个原则坚定的人。她最早很讨厌那个画家,后来爱上了他。当施特略夫发现后,她坚持要跟着那个画家过苦日子,她也知道那个画家并不爱她。不久后她就死了。
多么勇敢的一个女人!我想就算让她重新选择,她也一定还会这么选择。
月亮和六便士,梦想和现实,总是残酷地考验着每一个人。
看完这本小说,我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忽然感觉有点羞愧难当。我一直拿着六便士跟别人说,这是月亮,好虚伪!
有个声音在耳边说:生活就是这样,你陷进去,爬不出来。
我笑了。

两个导游的故事

  1. 最近半个月,我去了两个地方旅游,遇到两个导游。<br /> 导游丫丫,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以前在旅游公司做接待工作,最近几个月才出来带团。她带我们去武当山旅游,二十多个人。和其他导游一样,她把行程重复了几遍,时间强调了几遍,接下来就很Happy地跟我们一起玩耍了。她玩得最出色的是自拍,别人要给她照相,她坚决不同意,必须要自拍才行。丫丫说:人家拍是大妈,自己拍是一朵花。丫丫自己还准备了自拍神器,一根带蓝牙的自拍杆。后来我们整个团队的人都跟她学自拍,一路上欢歌笑语。分开的时候,好多人还记下了她的微信号,说以后有旅游服务还要找她。<br /> 导游小董,是带我们去黄山的导游。一个团有几个老人,几个小孩,还有二十多个青年男女。他的知识很渊博,但一路上很松散,对时间不怎么控制,让我很不适应,总担心他出错。上车时间他基本上只说一次,到点后他就开始等大家,迟到半小时也没关系;集合地点他只说一次,然后到地方等大家;路线方案他也是只说一次,大家有问题他才回答。这样经常出现一些小误差,导致他跑上跑下,一路上他服务很好,帮助提东西,扶老人,随叫随到,而且很乐观,一直乐呵呵的,整个行程也顺利结束了。<br /> 我印象中的导游,都是那种时间、行程安排得规规矩矩,确保不出一丝差错的。导游带着去购物,带着去吃饭等,都是要拿回扣的,导致游客和导游总有一种对立关系。<br /> 对于丫丫,我们去武当山当天下大雨,但因为这个导游的热情,大家心情也不错,对她的印象很好。<br /> 对于小董,我一开始跟朋友说:这个导游不专业啊,安排得太不完善了。到后来,我开始欣赏这个小伙子了,因为他的随性和信任。<br /> 回来后,我开始思考:这两个导游明显都不是最专业的,但为什么我会对他们印象那么好?这个事情有点意思。<br /> 我想起以前一位同事的故事。<br /> 他做事情非常专业,工作效率也很高,任何同事的项目,只要是他涉及的那一部分,他绝对不会出任何问题。他对待同事也是彬彬有礼,很少跟人红过脸。后来有一次他问我:“鬼老师,为啥大家跟我关系都很一般?”我那个时候才意识到:好像是哦,**我跟他走得也不近。**<br /> 你周围有没有类似这种做事一板一眼很少出错的人?你跟他关系如何?<br /> 以前刚毕业的时候,总有人跟我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不要让工作影响生活,也不要让生活影响工作。”我当时奉为教条。现在想来,**工作和生活哪里分得开啊。如果真的分开了,还有意思吗?**

:::info 职业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和自己的惯性和习惯作不懈的斗争 ::: 那两个导游,完全把他们生活的状态带到工作中了,他们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成了游客的朋友。这时候他们身上已经不只是一个导游的标签了,他们自己开心,游客也开心。当然,他们确实不一定是最专业的导游,但我确实很喜欢。
以前有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看过几遍,里面有个在监狱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人Brooks,刑满出狱后,去一家超市工作,工作很努力,但就是不适应。他习惯了以前被管理的模式。在超市,他想上厕所,还向主管提申请。这个老人很怀念在监狱的生活,后来,他在一个简陋冰冷的旅馆上吊自杀了,留下几个字:Brooks was here。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不是也有很多看不见的墙?我们从小就痛恨那些墙,后来慢慢习惯了,反而依赖它们而生存。慢慢长大,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那种人。
写到这里,或许你也看见了很多墙,但无力去改变,或许你也有些伤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矛盾的社会中。我们建立体制,但又不希望体制化;那么多束缚,我们自己进去的,然后再努力去挣脱。
再看看丫丫和小董。他们没有那么体制化,也许是他们在这个行业时间还不够长,也许他们经常被领导批评不够专业。
他们以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但我祝福他们,也祝福你! :::info 职业化与人性,有的放矢。
如果是专业化工作,比如做数学题、下围棋,最需要的是缜密的思维
而心理医生、教师,他们需要与人沟通对话,更需要人性感染和帮助 :::

评价

我今天看完这些文字,说实话不是很喜欢,(以下带有很多自我主观判断)
我发现这些文字的毛病,太多“漂亮话”,没有切实的解决方案,只有大而空的漂亮话。
也许是自己接触真材实料的内容多了,对这些内容反而失去了兴趣。

这些文字流畅自然,常常引经据典,是意识流的表现。
其实作者序言就讲清楚了,这不是工具书,不要期待能学习到多少知识,可以从中看到一个近四十岁有点故事有点成绩的男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窗。
比较适合休闲读物。
所以里面的话,需要有选择、有筛选,切莫当真。

因此,不适合孩子阅读,因为他们的视野、判断力都很有限,不能发现其中的逻辑漏洞
当然,一篇文章,实际上可以抛出很多问题,作为引子追问自己,就看你有没有兴趣去发现探索了

从产品角度:这类文字也有它的好处,容易理解,目标用户群体广,有利于积累大量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