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观察之道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译文】
    追溯到虚无的极致,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
    我们就可以观察到万物生长发展、往复循环的规律。
    【道家思维】
    在阐述了道家思维的基本模式之后,本章老子介绍了在现实社会中观察认知“道”的思维方法——观复。
    观复思维方法的要点是观察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循环特征的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观复思维方法看似简单平常,却包含有无限的深意。首先,观复的方法是一切学科建立的基础,假设事物不存在重复性和循环性,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对于一个不停变化的世界,人们是无法理解和把握的,更谈不上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建立可以流传后世的知识体系。
    其次,如何选择观复的立足点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实世界中事物是千姿百态的,虽然我们比较容易观察到它们的特征和运动变化过程,但如何将芸芸万物的千差万别统一起来,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却是困难的,如果我们把观察的立足点选在“实极”,那就会得出“七条鱼”和“七天”是不同的两个东西这样的实在结论。如果这样思考的话,人类的大脑容量即使再扩大十倍也装不下眼前的那点东西,人们看到的将是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一个杂乱无序的世界。因此,老子提出“致虚极”,也就是要把观察的立足点选在“虚极”上,只有这样,才能看出“七条鱼”和“七天”之间相似的地方。以此推而广之,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虽然变化万千,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本质特征还是运动过程,它们其实都存在着极其相似之处。
    【思维案例】

    结构类比
    田熊常吉原是一位木材商,文化程度很低。后来他在维修英国布克和维乐克斯公司生产的先进锅炉时,觉得他们的热效率不高,耗的燃料多,于是就产生革新锅炉的想法。
    锅炉体积庞大,构造复杂,革新它如何下手呢?他首先将锅炉体系简化成“锅系统”和“炉系统”。锅系统包括集水器、循环水管、汽包等,主要功能是尽可能多吸热、保证冷热水循环。炉系统包括燃烧炉排风、鼓风机、烟道等,主要功能是给“锅系统”供热,减少热损失。简言之,锅炉的要素就是燃烧供热和水循环。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事物也具有与锅炉相同或相似的这两种要素呢?想呀想,他终于想到了,人体就具有燃烧供热和血液循环这两大要素,所不同的是,人体燃烧的是碳水化合物,不是煤;循环的是血液,不是水。人体不就是一个热效率很高的锅炉系统吗?应该将锅炉与人体加以类比,然后确定锅炉结构的具体改造方案。
    于是,田熊马上画出一个锅炉的结构模型,再画出一个人体的血液循环模型,将二者并列或重叠加以比较后,他发现,心脏相当于汽包,瓣膜相当于集水器,动脉相当于降水管,静脉相当于水管群,毛细血管与水包相似。据此,他构思出新型锅炉的结构方案:在45度倾斜的水管群上部设置汽包,下部安置水包,这样可以使加热水管群所产生的大量蒸汽进入汽包,以增加汽包的压力。随后,他又设计了一个烟囱状的集水器,利用气压差将水吸入,通过降水管再进入水包。经过这一番改造,使锅炉的热效率提高了10倍。革新后的锅炉被命名为田熊式锅炉。 :::info 仿生学 ::: 【原文】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译文】
    万物尽管变化纷纭,但最后都还是会各自回到它们出发的始源。
    返回始源这种情况叫做静,
    这种静也叫循环法则。
    循环法则也被称之为常理,
    能认识常理叫做有智慧。
    【道家思维】
    “归根”、“复命”、“知常”是老子对事物循环之道的三点强调说明。“归根”指出了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具有回归本原的特征。“复命”则强调了这种回归的必然性和规律性,说明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不可改变的命运。“知常”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循环之“道”的基础上,顺应“道”的这种运动变化过程,不要试图改变和破坏这种常态,否则会引发各种灾祸,遭受惩罚。
    【思维案例】
    有远见的父亲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拥有一家工厂和其他的生意,此外,他还是镇上唯一一家酒店的主人。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行为端正,受人尊重;另一个却是浪荡公子。
    终于有一天富翁觉得自己大限已到了。因此他立下遗嘱,把工厂和所有的财产都留给浪荡子,而只把酒店给了那个正直善良的儿子。
    他的朋友听后都纷纷责备他说:
    “你怎么会做出这种傻事?为什么要把家产留给那个没用的儿子,他只会挥霍掉你一生辛苦累积的财富呀。”
    “相信我!”
    富翁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要是我把酒店留给那个浪荡子,他会马上和那群狐朋狗友把酒店喝垮的。”
    “为了防止这样,我把酒店留给我那规矩的儿子,而其他的财产给他弟弟。这道理非常简单嘛。因为我的酒店是镇上唯一的一家,我那浪荡儿子一定会伙同那帮朋友去喝酒的。毫无疑问,他会把工厂和其他东西都花在那上面。这样一来,从长远上看,我的好儿子便会既得到我的酒店,又得到我其他的财产了。”
    【原文】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译文】
    不懂常理,而轻举妄动,就违反了天道,必定有凶险。
    认识了常理才能产生包容的胸襟,
    有包容的胸襟才能大公无私,
    能大公无私就能获得周围人的拥戴,
    这种受拥戴是必然的,
    这种必然性就是因“道”作用所致,
    与天道相符就与“道”同体,与“道”同体就能永保长久。那么,终生不会有危险,也不会因遭受挫折而精神涣散。
    【道家思维】
    “知常”心态才会宽容,遇事才能从容,这样才能使身心与“道”融为一体。在道家思维中,不论是认知还是实践,其思维的目的不是真与假、虚与实、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和验证,与“道”相合才是思维的终极目标。所以,道家思维不承认什么权威,不固执己见,不盲从他人的判断,不迷信公认的准则,一切的认知和实践最终都要由“道”来检验,合于“道”则取,不合于“道”则弃,使身心始终与“道”保持一致。
    “知常”即得“道”。
    【思维案例】
    绝世美玉
    古时候,有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当两兄弟都成年以后,他们的父亲把他们叫到面前说:在群山深处有绝世美玉,你们都成年了,应该做探险家,去寻求那绝世之宝,找不到就不要回来。
    两兄弟次日就离家出发去了山中。
    大哥是一个注重实际、不好高骛远的人,有时候发现的是一块有残缺的玉,或者是一块成色一般的玉,甚至是奇异的石头,他都统统装进行囊。过了几年,到了他和弟弟约定的会合回家的时间。此时他的行囊里已经满满的了,尽管没有父亲所说的绝世完美之玉,但造型各异、成色不等的众多玉石,在他看来也可以令父亲满意了。甚至那些酷似各种动物树木的奇石,在他看来也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后来弟弟来了,他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弟弟说,他一直未找到父亲所描述的绝世美玉。
    弟弟看了哥哥的所获后说,你这些东西都不过是一般的珍宝,不是父亲要我们找的绝世珍品,拿回去父亲也不会满意的。
    弟弟说,我不回去,父亲说过,找不到绝世珍宝就不能回家,我要继续去更远更险的山中探险,我一定要找到绝世美玉。
    哥哥带着他的那些东西回到了家中。父亲说,你可以开一个平石馆和奇石馆,那些玉石稍一加工,都是稀世之品,那些奇石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短短几年,哥哥的玉石馆已经享誉八方,他寻找的玉石中,有一块经过加工成为不可多得的美玉,被国王选中做成了传国玉玺,哥哥因此也成了富人。
    在哥哥回来的时候,父亲听了他介绍弟弟的探宝经历后说,你弟弟不会回来了,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探险家,他如果幸运,能中途醒悟,明白至美是不存在的这个道理,是他的福气。如果他不能早悟,便只能以付出一生为代价了。
    很多年以后,父亲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哥哥对父亲说要派人去寻找弟弟。父亲说,不要去找,如果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和挫折都不能顿悟道理,这样的人即使回来又能做成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