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散聚──发散联想,收敛聚焦
先自由自在地发散,再有系统地收敛聚焦
从发散思考中跳脱原框框
从收敛思考中发现新框框
聚散交错,混搭,融合
跨界思考的两项基本功
当你进入本章时,我们建议你按照章节顺序阅读。从本章开始,我们将严格按照跨界思考的演练步骤依序讲解说明,我们会提供必要工具,也会举出范例参考,让你进行练习。让我们开始这一段不一样的跨界之旅吧!
还记得“插线板解决方案”吗?我们经历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到跨界思维的不同解法。但实际上,这三种思维,彼此之间是互相包容与互补的思考技巧。我们可以善用逻辑思考来分析问题,寻找真因,接着,用创新思考来激发灵感,广纳异见,最后,再用跨界思考模型与技巧来发现超乎预期的答案,找出更突破、更创新的解决方法。因此,可以说逻辑思考和创新思考是跨界思考的两项基本功底。
逻辑思考
逻辑思考是一种线性、垂直、聚敛式的思考(如表5-1)。单纯的逻辑思考是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强调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习惯性地二选一。逻辑思考的特征包括:爱问“为什么”、强调实证、强调根据、系统化、强调理论/学说、强调科学/数据、强调“因为……所以”的句式。逻辑思考的常用工具诸如MECE思考法、金字塔原理、五个为什么、6W3H、本质思考法等。
表5-1 跨界思考的基本功——逻辑思考
创新思考
创新思考则是一种非线性、水平、扩散式的思考(如表5-2)。创新思考的特征包括:是一种跳跃性思考,有可能破坏和颠覆现状,是框框外思考,有时候凭直觉,没有为什么,是反向/逆势思考,是开放/发散思考。创新思考的常用工具诸如九宫格思考法、思维导图思考法、六顶帽思考法、彩虹思考法、6D思维延伸思考等。
表5-2 跨界思考的基本功——创新思考
回顾了逻辑思考和创新思考的特征之后,我们再来看跨界思考。
相比逻辑思考和创新思考,跨界思考既不是线性思考,也不是单纯的非线性思考,而是一种立体思考;
跨界思考既非水平思考,也非垂直思考,而是框框外思考(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知道了跳出个人旧框框的方法);
跨界思考既非单纯的发散思考,也非单纯的聚敛思考,而是从发散到收敛,最终达到“收发自如”的状态;
跨界思考可能不需要你事先有命题或假设,而是从没有关联到发现关联,从没有为什么到发现为什么。
从跨界思考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跨界思考的初级阶段仍是先发散再聚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建立和演练跨界思考时,先从发散思考到收敛思考训练开始。
现在清空大脑,让我们一起完成这一段不一样的跨界学习之旅吧。
跨界思考的发收双拳
任何武功都有基本的招式。跨界思考的初学者,可以先练习发散思考、收敛思考这两个最基本的双拳招式。在打好发/收双拳的同时,还要学习找到起点站位,也就是跨界思考的输入点(或称刺激点)。
学会找到输入点(或刺激点),也就是跨界思考的起点后,再透过发散思考的连结,继而用收敛思考聚焦于可能的跨界发现。如此一来,一发一收之间,隐藏在传统逻辑思考与创新思考下的盲点,便有机会因跨界而现形。
图5-1 跨界思考——发散思考之lnput,Output示意图
图5-2 跨界思考——收敛思考之Output,Finding示意图
我们先介绍跨界思考的三大元素:(1)Input,(2)Output,(3)Finding。
(1)Input:即输入点/刺激点,可以是人物、事件、场景、声音、影像、照片、文字、概念等,只要能作为刺激跨界联想的源头,都可大胆使用。在图例5-1中,“家”就是一个作为输入点/刺激点的概念,成为我们发散的起点。
(2)Output:即输出/发散/关联,这是跨界思考过程的发散联想,如:关键字、想法、点子、创意、灵感、直觉等,建议以简短、醒目、易懂的关键字词为主,如此将有利于后续的收敛思考。在图例5-1中,由“家”我们可以发想出爸爸、妈妈、爱、温暖、卧室等。
(3)Finding:即发现/收敛/聚焦,借由发散关联思考的多个关键字词,刺激大脑中去探索多字词组的共同源头(HindsightSame Clue),或是去抓住多字词组的瞬间灵感(Insight-Fast Thinking),或是去发现多字词组的前瞻创新(ForesightInnovation)。在图例5-2中,丈夫、妻子、生活等概念是Output,我们可以将其收敛归聚到“家”。
:::info
处理,发现联系规律
:::
如果说跨界思考的输入点/刺激点是武功中的起点站位,那么发散思考与收敛思考就是双拳。我们先从两套“拳法”讲起。
从关联思考、发散思考到收敛思考
几年前,笔者老陈应邀到台湾慈济大学演讲跨界思考时,就以该校校徽为例开始发想。
这是慈济大学的校徽(如图5-3),假设我们完全不曾去过学校网站看过校徽设计者的理念,或该校校徽代表的意义,凭直觉,从这个校徽中,你看到什么?
图5-3 线性关联思考法
我首先想到了花,由花想到美,由美想到心,由心想到爱,由爱想到善。这是一种线性的思考。
接下来我们继续用慈济大学校徽的例子做进阶思考。
我们要让“花”“美”“心”“爱”“善”每一个事物再发散出四个新的思考。
“花”我联想到莲、草、对称、呼吸;“美”我联想到舒服、柔和、化妆、洁白;“心”我联想到医学、心法、动力、引擎;“善”我联想到好人、不朽、积德……如图5-4,这是在线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考。
图5-4 关联思考法(进阶)——先线性关联思考,再逐一发散思考
我们再试着更进一步。刚才的思考都是平行递进式的思考,从A推到B、从B推到C、从C推到D……是典型的逻辑思考。现在让我们试一试,从A直接发散出a1、a2、a3、a4……比如,我从这个慈济大学校徽分别联想到“绿”(校徽的颜色)、“洁白(莲花的意象)、“人”(校徽中有一个人的形态)、“天地”(天、地、人的寓意)、“守护”(托举的动作)。
然后在发散的基础上再发散,从“绿”我们联想到球场、护眼、能源、和平、环保;“洁白”我联想到洗衣粉、单纯、洁癖、白纸、漂白剂;从“人”我联想到男女、好坏、贫富、高下……如图5-5。
图5-5 发散关联思考法——先发散思考,接着逐一再次发散思考
当然,我们不可能无限联想下去,发散到一定阶段,就要开始收敛。从图5-5的发散结果,我们来试着做群组收敛。比如说,我从医生、冬虫夏草和好坏,联想到“健康”;从上通天文、高下和洁癖(道德标准高),联想到“哲学家”。
图5-6 聚敛思考法,利用多个关键字刺激,让灵感收敛
从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发散思维或收敛思维都带着强烈的个人经验与个人体验,和每个人的知识基础有关。每个人的积累不一样,发散时想到的东西不一样,收敛后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善用不同思考者或思考团队,以发挥出不一样的结果。
从发散到收敛这两阶段思考过程中,就算你每一次联想都是一板一眼,处处都要有根据、甚至都要有为什么的逻辑思考,仍有可能在收敛思考后发现,你得到的结果已经远离了原来的思考起点──慈济大学校徽。当然,如果你在联想过程中,刻意让自己天马行空,加入跳跃式联想,收敛后的结果,将会有更大可能的跨界发现。
从下一节开始,我们要介绍发散思考和收敛思考的具体技术和工具,让你在进行相关思考时更加得心应手。
利用发散思考工具,看见跨界的影子
请各位读者回想,你在第三章填写人生九宫格时,是否觉得九宫格会填不满,想不出还有什么内容可以填入,或是你完全没有这些问题,很快就填完了?
这就是关联思考能力的差异。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发散思考工具,希望能够为你的发散思考赋能。
·九宫格思考法
在运用九宫格法时,我们在九宫格的正中间一格写上主题,然后在周边的格子中进行发散思考或依序纪录。例如,在“生涯规划”中,就可以利用发散思考,在周边的格子填入工作、家庭、学习等。但是在“一周计划”中,因为周一到周日有时间顺序,因此应该按顺序写上周一到周日,九个格子可能星期数填不满,你可以在剩下的格子中写上备忘。有顺序的九宫格填写法,较常见的排列方式是左上角或十二点钟位置,均可以作为起始格,一般常用顺时针的次序填写,如图5-7。若你有自己的喜好习惯,如从右上角起始、Z形顺序,也可以。
图5-7 发散思考工具箱1:不同用途的九宫格思考法
接着进行发散思考,将九宫格拓展成八十一宫格。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或称心智图,是由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m)发明的思考工具,用核心关键字以辐射形式连结所有相关概念和事项,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视觉化工具。现在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如Mindmanager、Xmind、FreeMind,成为很多人计算机上的必备。思维导图法的经典应用场景就是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书籍的章节和文字编排是线性的,但是很多时候书中传递的思想并不是线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对书中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构建,如图5-8。
·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博士开发的一种思考工具(如表5-3)。分别用六种不同颜色的帽子代表六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任何人都有能力使用以下六种基本思维模式:
表5-3 发散思考工具3:六顶思考帽
(1)白色思考帽:白色代表中立而客观。戴上白色思考帽,人们关注的是客观的事实和实证的资料。
(2)绿色思考帽:绿色代表茵茵芳草,象征勃勃生机。绿色思考帽代表创造力和想象力。它具有创造性思考、头脑风暴、求异思维等功能。
(3)黄色思考帽:黄色代表价值与肯定。戴上黄色思考帽,人们从正面考虑问题,表达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
(4)黑色思考帽:黑色代表质疑批判。戴上黑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运用否定、怀疑、质疑的看法,合乎逻辑地进行批判,尽情发表负面的意见,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5)红色思考帽:红色是情感的色彩。戴上红色思考帽,人们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还可以表达直觉、感受、预感等方面的看法。
(6)蓝色思考帽:蓝色思考帽负责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它负责控制各种思考帽的使用顺序,它客观规划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冷静沉淀后的结论。
举个经典的例子(如图5-9),看到半杯水,
客观中立的白色帽子只看到了有半杯水;
富有想象力的绿色帽子想到印象西湖、水舞表演;
正面积极的黄色帽子觉得好棒,还有半杯;
质疑批判的黑色帽子觉得好逊,怎么只剩半杯;
富有情绪的红色帽子大叫好无聊,这有什么好问的;
负责控制调节的蓝色帽子出口成章说心如止水、上善若水。
图5-9 六顶思考帽实际应用案例
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可以依据情况调整帽子使用的顺序。比如,
先戴上白色帽子陈述问题,描述现象,
再戴上绿色帽子激发创意,提出方案,
戴上黄色帽子找出方案的优点,
戴上黑色帽子质疑方案的缺点,
然后戴上红色帽子对方案进行直觉(或情感)判断,
最后戴上蓝色帽子总结陈述,做出决策。
专栏让思考更全面的新工具
前面介绍的九宫格思考法、思维导图法和六顶思考帽都是经典的发散思考工具,额外再为大家介绍两套新工具,分别是由陈龙安教授研发的“彩虹思考法”和笔者老陈的“6D思维工具箱”。
·彩虹思考法
彩虹思考法有点类似六顶帽思考法,用彩虹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加上黑白两色,代表九种不同的思考模式(如表5-4)。
表5-4 发散思考工具4:彩虹思考法
你可以依序使用这九种颜色思考,每次使用一种颜色,也可以随机或特定挑选其中几种颜色。
使用时有一些原则需要注意:
(1)集中焦点:每次使用一种颜色思考,聚焦于探讨目标。
(2)随时转换:可以依使用情况随时更换思考颜色;当思考陷入瓶颈时,立刻转换思考颜色。
(3)结合他法:可结合其他创意方法使用,例如九宫格、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
(4)弹性使用:可以个人使用,也可以团体使用,亦可用于口头讨论或书面书写方式。
(5)回到原点:化繁为简的系统思考,万法归一,所有的思考尽量回到原点,也就是一切以人类福祉为本,心中保持正向意念。
(6)快思慢想:先利用扩散思考,快速列出各种思考颜色的思考结果,再运用聚敛式或逻辑思考,将思考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评估,归纳出结论或抉择。
·6D思维工具箱
6D思维是笔者多年探索的一门“向不一样学习”“向错误学习”的正面思考术。
6D是指宽度、高度、深度、过去、现在、未来。
心有“宽度”,才能尊重不同声音;心有“高度”,才能包容不同世代;心有“深度”,才能理解不同答案;
能谦逊面对“过去”者,必能弯腰倾听;能平衡活出“当下”者,必懂得失取舍;能乐观面对“未来”者,必能知足幸福。
6D思维,可以应用在延伸思考的宽度、高度、深度,突破思考的瓶颈,也是一种自我修炼,因此对于人际沟通、创新思考和幸福人生都有很大的助益。
笔者为6D思维研发了一组工具箱(如表5-5),包含相对论、格局论、洞悉论、自否论、开放论和智慧论,原本看似不对、错误或正在批判的人、事、物,运用6D思维工具箱慢慢解析之后,就有机会发现新思维、新观点,进而看见错中对,非中是,失中得或败中成。
学习6D思维,你将懂得尊重不尊重你的人,包容不包容你的人,理解不理解你的人。当你能做到包容对立时,就已经往一流人才的修炼路上踏出一大步了。
表5-5 发散思考工具5:6D思维工具箱
利用收敛思考工具,发现跨界的机会
下面我们来介绍两款收敛思考的工具。我们目前收集到的经典收敛工具要比发散工具少,或许也是比较符合“收敛”这个字眼吧。
·检核表法
检核表法是头脑风暴法发明人艾力克斯·奥斯朋(Alex Osborn) 所开创的技巧。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可以利用检核表逐一评估各种可行性,如表5-6。
表5-6 收敛思考工具1:检核表法
·奔驰法
美国心理学家鲍伯·伊瓦尔(Bob Eberle)参考艾力克斯·奥斯朋(Alex Osborn)的检核表,发展出另一种名为奔驰法(SCAMPER)的检核表法,经常运用在制度与产品的改善。透过七个切入点──替代(Substitute)、合并(Combine)、调试(Adapt)、修改(Modify)、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s)、消除(Eliminate)与重组(Rearrange)来检核新构想,如表5-7。
表5-7 收敛思考工具2:奔驰法
如何寻找跨界思考的起点?
在跨界思考的第一步,有些读者可能会面临把握不到跨界思考起点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大家以下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刻意”选择,用九宫格的方式呈现,如图5-10:
图5-10 跨界思考的起点
你随意打开报纸、电视、广播、网页、脸书、微信、微博、朋友圈、推特,看到的时事、科技、人文、自然、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都可以当成跨界思考的起点。
第二种方法是“随机”选择。如果你实在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联想,你可以按图5-11的方式进行:
图5-11 随机思考的技巧
这是一种随机选择技巧。
(1)现场:抬头看到什么,就由此开始联想
(2)出门:出门看到第三个路人,由他的穿着、打扮开始联想
(3)上网:上网看到第三条新闻标题是什么,由此开始联想
(4)翻书:翻书(或字典、课本、杂志、广告册……)看到的第十页第二行第五个字是什么,由此开始联想
(5)对话:听到对话,有哪一句话打动你,由此开始联想
(6)回忆:回想十六岁那年最难忘的经历,由此开始联想通过这样的练习,你会发现,选择跨界思考的起点并不难。
如何自由地进行跨界发散思考?
接下来,你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发散,或是觉得发散的结果数量不够多,或是觉得发散的结果不合意、没把握、心虚等。
为此,我们提供了二十四套跨界联想技巧。
(1)快思与慢想
快思是第一时间、直觉上想到什么;
慢想是根据经验、知识,理性上想到什么;
(2)逻辑与创新
逻辑是有所因,有所果,可解释;
创新是自由联想,天马行空,可跳跃;
(3)批判与附和
批判是从质疑、反对立场切入思考;附和是从支持、赞同角度切入思考;
(4)正面与负面
正面是从接受、机会点切入思考;负面是从拒绝、危机点切入思考;
(5)开放与封闭
开放是不设限地往外扩展思考;封闭是在自我设限之内的思考;
(6)系统与局部
系统是以同一体系内组成元素来思考;局部是逐渐内缩在某个范围内来思考;
(7)宏观与微观
宏观是以较大的格局和高度来思考;微观是聚焦于某个微小细节来思考;
(8)框内与框外
框内是在自己划订的框框内思考;
框外是勇于跳出既定的框框外思考;
(9)假设与实证
以尚未发生的假设状况来思考;以亲眼所见或实证结果来思考;
(10)科学与人文
以科学思维进行逻辑、推理思考;以人文观点进行软性、感性思考;
(11)局内与局外
在划定的格局或组织内思考;
跳出划定的格局或组织外思考;
(12)理性与感性
抛开情绪,以客观性、中立性来思考;以情绪或感受为出发点思考;
(13)时间与空间
从与时间有关的角度思考;从与空间有关的角度思考;
(14)拆解与组合
以拆解式的角度切入思考;以组合式的角度切入思考;
(15)前向与后向
以时间前推(未来,下一步)切入思考;以时间后移(过去,上一步)切入思考;
(16)上推与下推
以阶段或层次上移(上升层级)切入思考;以阶段或层次下移(下降层级)切入思考;
(17)浅层与深度
以表象的所见所闻来进行浅层思考(不一定是事实);以深入问题或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度探索式的思考;
(18)形状与色彩
从与形状有关的联想来思考;从与色彩有关的联想来思考;
(19)声音与味道
从与声音有关的联想来思考;
从与味道有关的联想来思考;
(20)是非与善恶
从与价值观判断相关的是非、善恶角度切入思考;
(21)往/今/来
从与时间流转相关的过去、现在、未来角度切入思考;
(22)点/线/面
从与立体空间相关的点、线(轴)、面(象限)角度切入思考;
(23)你/我/他
从与人际相关的你(们)、我(们)、他(们)角度切入思考;
(24)身/心/灵
从与生理、心理和灵性角度切入思考;
不妨现在就做一个练习,可以参考5-12范例,随机把你看到的东西当作跨界思考的起点。
练习跨界思考发散技巧
以“茶”当作跨界思考的起点,然后按照上面提供的技巧开始发散一下,看是不是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得到不少结果,如图5-12。
图5-12 跨界联想技巧练习表
这是笔者由“茶”展开的一些发散联想:
(快思)茶好喝,(慢想)莺歌老街陶艺茶具;
(批判)有人贩卖劣质茶叶,(附和)这杯茶味道不错;
(局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局外)英国也有茶,但喝法不一样;
(科学)茶叶的植物来源、属性,(人文)茶道;
(宏观)茶文化,(微观)杯子里茶叶的状态;
(框内)茶叶,(框外)茶叶蛋→日月潭;
(时间)什么时段茶叶最好,(空间)什么地方茶叶最好;
(拆解)红茶、绿茶、乌龙茶……(组合)奶茶、茶冻、茶油香肠;
(前向)喝多了晚上睡不着觉,(后向)种茶,采茶,卖茶;
(形状)茶叶的形状,(色彩)茶叶的色彩;
(声音)泡茶有国乐相伴,(味道)甘甜、苦涩;
(身)茶缓解疲劳,(心)茶放松心情,(灵)茶涤静心灵……
我们可以无限发散下去,相信你一定能举出更多发散技巧,希望你在开始的时候可以检视这些技巧,往后能够将这些技巧化于无形,通悟了,就形成自然。
如何有系统地进行跨界收敛思考?
发散和收敛一向是一同出现的,我们也相对应地提供了二十四种跨界收敛技巧:
(1)取代与替换
如何以创新的解决方案取代、替换这些发散的成果?
(2)合并与组合
如何合并、组合发散的效果,成为具创新思维的发现?
(3)微调与改写
如何微调、改写发散的成果,成为具创新思维的发现?
(4)修正与精进
如何修正、精进发散的成果,成为具创新思维的发现?
(5)更新用途与更新功能
如何更新发散的成果,成为具创新的用途或功能?
(6)删除与排除
在创新思维下,哪些发散的成果可以删除或排除?
(7)重组与反向
这些发散的成果是否可以重组或反向运作?
(8)为什么出现
这些发散的成果会一起出现的原因为何?
(9)可能做什么
这些发散的成果可以做些什么?
(10)何时会出现
这些发散的成果会一起(或依序)出现的时机为何?
(11)哪里有这些
在哪里可能看到这些发散的成果?
(12)谁来做这些
这些发散的成果可以交由谁来执行(或创造)?
(13)为谁做这些
这些发散的成果可以为哪些人而执行(或创造)?
(14)如何使用
当这些发散的成果群聚一起,可以如何使用?
(15)需要多少钱
要多少经费才能让这些发散的成果得以执行(或被创造)?
(16)需要多少人
要多少人力才能让发散的成果得以执行(或被创造)?
(17)进入封闭系统
发散的成果属于哪一个封闭系统?
(18)虚实转移
让发散的成果进行实体与虚拟之间的转换;
(19)求同求异
在发散的成果中找出相同点与相异点;
(20)聚焦目标
将发散的成果聚焦收敛到如何达成目标;
(21)聚焦正面
将发散的成果从正面思考来收敛;
(22)聚焦负面
将发散的成果从负面思考来收敛;
(23)聚焦趣味
将发散的成果聚焦到如何产生趣味点或创新点;
(24)知识金字塔
将发散的成果以知识金字塔形式,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来提升思考。
笔者为发散思考与收敛思考制作了两张练习,如图5-13和图5-14,为练习上述各种发散与收敛思考技巧学习使用。
图5-13 综合各种发散跨界思考技巧的混搭练习
练习跨界思考收敛技巧实用案例
以下是一位学员完成的范例,他看见桌上的台灯,便以台灯为刺激点,开始进行发散思考,如图5-15。
图5-15 综合各种发散跨界思考技巧的混搭练习范例
在进行收敛思考时,由于这位学员家中有个读小学的女儿,他聚焦在如何让亲子关系更好,如图5-16。
如何进行类比关联思考,引发跨界效应?
本章开始时说到,寻找跨界思考起点,决定了我们跨界思考的起始站位;而发散思考与收敛思考是跨界思考的双拳;不过最终应该如何施展双拳、走位移形,还是要靠发挥跨界思考的核心技巧——类比关联,这也是引发跨界效应的关键。
类比关联思考可分为5个步骤,如表5-8:
表5-8 类比关联思考步骤解析
第一步,明确你要解决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
问题导向与问题驱动,构成了主动跨界思考的动因,带动跨界的跃升。当跨界思考已融入你生活日常时,触发你进行跨界类比的,不一定是看起来负面的问题,而是随机的各种境况,无论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消极的、欢喜的、厌恶的局面,都可以立足并起始于此,再通过寻找跨界标的开启类比关联思考之旅,从而跳出不满意的旧局面,让认知“瞬移”到充满希望与机会的新局面,或是将原有满意的局面加以延续、升华和拓展。
第二步,寻找跨界标的,找出有共同关键词的类比标的。
从不同的领域、时空中寻找一个进行类比的对象。这是类比联想中的关键一步,有助于你跳出旧框框与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1)跨界标的的选择,尽量选择跨出原问题领域,却又是自己的兴趣领域或擅长领域。因为若非自己熟悉或擅长,将无法深入探究,也不易得到跨界类比后的效果。
(2)跨界标的中,应与原问题的瓶颈或困难点有共同的关键词,或是互相对立的关键词。共同的关键词,可以让我们在跨界类比过程中,找出可参考或模仿的学习点。对立的关键词,则可以在跨界类比过程中,发现反其道而行的灵感或方案。例如:软性屏幕的瓶颈关键词为软、薄。会找润饼皮当跨界标的,是因为润饼皮制程中,也有“软、薄”。再举一例,若企业因为绩效不公平而产生纷争,可以找公平竞争下的职业运动,如NBA。NBA的“公平”就与企业的“不公平”为互相对立的关键词。
(3)所谓跨界标的,最好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跨界”这个属性,因此你选出的跨界标的越出奇、越出离、越不着干系、越不着边际、越天马行空、越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效果越好!只有这样的跨界标的,才有利于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的羁绊。
第三步,分析跨界类比项目的细部流程或组成。
这一步需要列出跨界标的物可供类比的关键或流程。我们面前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原问题,另一个是跨界标的。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理性地对跨界标的物进行解析。
其次对比原问题,观察标的物身上有哪些可供类比、可供迁移、值得借鉴之处。
你可不要轻易以为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之间怎么有可能类比,其实通过笔者多年的培训经验,发现在打开头脑的那一刻,万物万理都是相通的,启示与线索也许就隐藏在跨界标的物中。
第四步,拆解原问题,并从类比细部组成中找寻关联。
这步是解决问题或化解问题的过程,需要比照跨界标的物解析出的特征,列出原问题相对应的关键或流程。上一步跨界类比,旨在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而这一步则是“解锁”的过程。我们要把传统的问题解析和新引入的跨界标的物结合对应起来。
这一步是一个轻松奇妙且充满成就感的过程。我们在上一步跨界类比项目、列举跨界标的物可供类比的关键或流程时,已经是带着问题在分析,心中的答案已经借标的物这一载体来浮现,我们现在只需把答案整理在对应的问题之下即可。
第五步,形成跨界类比与分析后的创新解答。
最后一步,我们只需对上一步得到的针对原问题的关键点与流程加以整理,便可以得出解决方案。这时如果将这个过程中的二三四步遮蔽,只看第一步和第五步,就是针对问题,找出解法。
与传统解法不同的是,通过使用跨界类比,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和创新性的解法。这个被遮蔽的部分,恰恰正是能够产生创新效果的“跨界思考黑盒”,关于黑盒中的思考路径与每一步环节如何运转,我们将在下一章展开。
现在,我们使用类比关联五步法重新复盘本书一开始提到的润饼皮引发屏幕制作创新的例子,来看看类比关联思考是如何体现在实际应用中的。
在这个案例中,科研团队想要解决的原问题比较明确——如何制作轻薄且可弯曲、可折叠的软性电子屏幕。因为依照原有的线性设计思路与传统开发工艺,制作已经走入了瓶颈。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薄、软、弯。
图5-17 跨界类比关联练习表——从润饼皮到软性电子屏幕
原问题确定之后,第二步,寻找跨界标的。我们已经知道,在本例中,跨界标的就是润饼皮制作,因为从润饼制作过程看见薄、软、弯等关键词。从相关的报道中得知,这个标的物是研发人员偶然捕捉到的,并且和原问题所在领域相差较远:一个是传统手艺,一个是高新科技;一个是入口食物,一个是数码用品。但恰恰是这样两个天差地别的领域,科研人员却在润饼的制作过程中,发现了相关联的玄机——亦即软、薄、弯等关键词,从而触发了进一步思考,进入了跨界思考黑盒。
发现可以类比标的后,就是第三步,找出标的物可供类比的关键或流程。在本例中,带着制作屏幕的问题,科研人员发现润饼制作可供类比的关键或流程包括了:
润饼皮薄得像纸(满足了屏幕轻薄的需求);
将面粉团做成润饼皮(将原材料制作成屏幕形态);
润饼皮与烤盘之间有一层“油”(在屏幕材质中加入中介材料);
用高温烤盘制成润饼皮(屏幕玻璃基板烘干);
润饼皮可以顺利脱离烤盘(塑胶屏幕可轻松从玻璃基板上取下)。
当找出了类比物的关键流程后,就需要根据类比物的关键流程来拆解原问题。这就是第四步。
科研人员通过比照刚才分析的润饼制作工艺关键流程,获得了在电子屏幕制作上的经验迁移,找到了拆解原问题的关键:
制作轻薄可折叠的软性面板(润饼皮),利用电子塑胶(液)制作软性面板(面粉团制成润饼皮),在塑胶液和玻璃中加入无黏着力的离形层中介材料(润饼皮与烤盘之间的“油”),采用烘干工艺(润饼烤盘),让塑胶基板可以轻松从载体上取下(润饼做好后顺利脱离烤盘)等。
经过原问题的关键流程与类比标的物的关键流程的分析,解决原问题的方案已经形成。最后获得国际科技创新大奖的软性电子屏幕制作解决方案,灵感来自润饼制作,其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
创新研发的无黏着力离形层材料,将软性电子塑胶材调为液体状,直接涂布在玻璃平台上,烘干再切割取下,这种材料的组成与涂抹方式都具有独特性,而且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
经过复盘“可折叠软性电子屏幕”的研发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类比思考关键几步的操作技巧。
如何有系统地进行跨界类比思考?
上一节我们已经介绍了跨界类比思考的五个步骤,这是类比思考的最基本的方式,作为可以引爆跨界效应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有许多变体和演绎,形成更为丰富的跨界类比模式。下面我们就有关技巧进一步介绍。
如果将跨界类比与知识管理中的典型做法——标杆学习结合,刻意在类比思考的过程中寻找跨界的成功或失败案例、相同或近似案例,这样的跨界类比思考,将自然形成跨界标杆类比,因此,得到的解答,不仅跨界,而且是得到站在成功的巨人肩膀上的成果。
·问题描述与拆解的技巧
我们应该如何描述问题呢?面对问题,需要分析拆解出其要因和关键。对于运用发散思考,进行头脑风暴,解析出的要因与关键罗列出来,形成一个因素集合,如图5-18。
之后,基于这个集合再做两个方向的延伸思考。
延伸思考方向1:可以依据初衷、目的、原则、关键成功因素(KSF)、价值、瓶颈、变革因素、期待等进行思考发散。
延伸思考方向2:可以从字面上,找出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等。
经过两个方向的延伸思考,形成了一些新的关键词。我们可以从原问题分析、拆解的要因关键词,加上延伸思考-1、延伸思考-2的关键词中,挑一个最核心、最重要或最关键的词,进入Step-2。
·主动寻找和分析跨界标的的四种方式
在上一节中,我们谈到寻找跨界标的时,主要介绍了运用想象、直觉、创意、情绪、艺术、音律,随机地、无意识地寻找跨界标的物或是刻意寻找与原问题困难点、瓶颈处有相同关键词的标的物进入类比跨界。其实在有些情况下,运用逻辑分析推理,主动地、有目的地寻找跨界标的物,也有其价值和特色。尤其是在需要尽快确定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时候,就需要有更具专业性、更有针对性的跨界标的物寻找方法。
在这里我们就来介绍主动寻找跨界标的物的四种方式,分别是:寻找相同案例、寻找近似案例、寻找成功路径以及一次到位。
第一种方式(Type-I):寻找相同案例。
在这种寻找标的物的方法中,针对第一步问题解析出的关键词,有两个方向,
一是找到一个同类型的成功案例,拆解出其若干个成功因素;
二是找到一个同类型的失败案例,同样拆解出其若干失败因素。
针对拆解出的成功和失败因素,采取取长补短、去粗存精、取优汰劣、学习经验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建议解决方案,如图5-19。
图5-19 类比跨界第二步之第一种方式解析
第二种方式(Type-II):寻找近似案例
与第一种方式类似,针对第一步问题解析出的关键词,有两个方向,
一是找到三个近似型的成功案例,拆解出其成功因素共性;
二是找到三个近似型的失败案例,同样拆解出其共同失败因素。
针对拆解出的成功和失败因素,采取处理的方式是标杆学习共同成功点,针对失败特性反其道而行之,规避雷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建议解决方案,如图5-20。
图5-20 类比思考第二步第二种方式解析表
第三种方式:寻找成功路径
在这种寻找标的物的方法中,针对第一步问题解析出的关键词,我们可以依据经济、民生、社会、科技、市场、趋势、行销、获利等维度,定义出若干个成功指标。接下来将这些成功坐标作为关键词,进入前两种方式的流程。具体的形式如图5-21所示。
图5-21 类比思考第二步第三种方式解析表
完整的跨界类比路径如图5-22:
图5-22 完整跨界类比路径
第四种方式:一次到位
由于新兴科技的进步,如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物联网IOT、万物联网IOE、大数据、工业4.0、机器人、无人商店、无人车等,许多传统的工作流程或成功模式已经一一被打破。因此,出现许多一次到位的成功机会。
与第三种方式类似,针对第一步问题解析出的关键词,依据经济、民生、社会、科技、市场、趋势、行销、获利等维度,定义出获得成功的终级目标。接下来思考结合新科技、新趋势、新工具、新观念、新策略,找出直抵问题核心的成功策略。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建议解决方案,如图5-23。
图5-23 类比思考第二步第四种方式解析表
·对跨界类比得到结果的应用与延伸
经过前面的“千辛万苦”,我们终于得到了跨界类比的结果,获得一系列发现、方法或答案。这时候我们希望你不要停留于此,因为跨界的结果不止在“跨”,还在于“跨”后的“悟”。因此,我们最好能够复盘过程并总结规律,对有关结果做进一步发散和延伸,从中发现新的机会与洞见,从而上升到智慧层面,实现跨界的真谛,如图5-24。
专栏跨界入门随身表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为初入跨界之门的你提供一个随身锦囊——跨界入门随身表。此表有两个功用:
一是“入门”,它将本章所讲的跨界思考的一系列基本动作(寻找输入点和刺激点、发散思考、类比关联、收敛思考)加以整合,集中到一张表中,并按照难度划分成“热身”“起步”“起飞”三个阶段,带你进阶练习,逐步提升。
在设计理念上,该表体现了跨界入门的基本技巧,即类比关联思考技巧 (包括正标的/负标的)、发散关联思考(包括单一输入,多重输出;多重输入,多重输出)、收敛聚焦思考 (包括探索共同源头、抓住瞬间灵感、发现前瞻创新)。
二是“随身”,我们特意将表格设计得浓缩紧凑,方便随时取用。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强调随机选择跨界思考起点和跨界标的物的妙处,这张表“随身”的功用便在于此,无论你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有恰当的“刺激点”、有趣的“输入”,都可以打开本表,借助本表引导开始跨界思考。因此,这张表既是一个练习工具,也是一个实战工具。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指导大家如何使用这张表。我们按照图三大块来分析:热身、起步、起飞三部分。
举例来说,假设要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心境不佳,心情沮丧。
确定问题之后,我们运用类比关联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找出跨界标的物,并拆解出它的三个特质,如图5-24。
针对要解决的问题,
从正面找到的跨界标的物,确定为“阳光”,然后拆解出阳光会让人联想到的特质——希望、光明、恒久;
再从负面找一个跨界标的物——“阴影”,拆解出三个特质——沮丧、黑暗和短暂。
在收敛时,采取积极取向,我们从正向标的物的特质——希望、光明、恒久顺向思考,迁移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从负面标的物的特质——沮丧、黑暗、短暂逆向思考,迁移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得出启示:当我们背对阳光,眼前尽是阴影,但只要大胆转身,便能迎向阳光。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简单的跨界思考。
图5-25 跨界思考热身练习
当你已经能够运用跨界思考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进入第二阶段——起步。
在起步阶段,我们主要练习发散思考与收敛思考。
第一步先随机选择一个联想刺激物;
第二步以该刺激物为中心,发散思考出四个联想字词;
第三步到第五步,将依次基于上一步的联想物进一步发散联想;
在第六步基于前几步联想词的共同线索得到新的刺激联想物;
在第七步用上一步得到的新刺激联想再发散思考更多联想字词;
第八步开始类比思考,随想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第九步,基于以上所有发散步骤得出的关键词,刺激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
可以发现,这一阶段,相对热身阶段,思考次序上有调整:
相比于热身阶段直接就问题寻找跨界标的物,这一阶段,以随机出现的客观物为刺激点自由联想,在输出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答案。
然后,根据答案再来匹配问题。这种逆向的思考,相对于传统的“问题-解法”模式已经更进了一步。
通过这一步,可以在日后突破已有的问题解决模式与思维定式,有时候我们找不到答案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的问题提错了,因此不妨先抛去问题的设定,从随机选定联想刺激物的发散开始。
以图5-26的思考过程为例,让我们来理解这种逆向推导的思考方式。
图5-26 跨界思考起步练习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面对着学生,他们都是新世代低头族,因此第一步以低头族作为刺激联想对象。
第二步,由低头族世代发散出四个联想字词。一般课堂上有四种学生,认真听讲的、神游的、睡觉的、玩手机的,这就是四个联想到的字词。
第三步到第五步,我们由低头族联想到APP,由APP联想到二维码;然后在第六步,我们可以寻找低头族、APP、二维码等概念的共同线索,将它们整合成一个主题,再由此联想到一个新的概念“智慧教室”。
因为我们想到既然很多学生都是低头族,手机APP、二维码等技术又是如此发达,教师何不顺应人与环境的变化,将这些移动智能技术引入课堂,打造更为人性、灵巧、效率、前卫的智慧教室呢?
第七步,我们就以“智慧教室”这个新刺激物为中心,进而再发散出四个联想字词。我们觉得智慧教室的特点应该包括:学生不用再像传统课堂上一样只有举手才能发言,而是能够像发送微信消息一样,随时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用害羞怕丢脸,而且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和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发表意见,甚至打破教室空间的局限,将课堂上传到云端,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从网络云端查询知识乃至获得场外知识援助。
第八步,我们由此随想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手机和APP融入教室和教学。
第九步,从已有联想的关键词中,刺激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可以发现其实答案已经浮现于我们上面的陈述之中了。比如我们的智慧教室需要有基于数据工具和移动应用的智慧工具,需要有掌握少说多听技巧的智慧老师,需要有善于、乐于且易于思考发问的智慧学生。那么基于这个例子,我们是不是在创新解决方案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呢?
大家都知道思考都是可逆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娴熟地掌握各种思考方法和技巧,那么当我们的跨界思考已经能够在顺向和逆向上运用自如时,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第三个阶段——起飞。
在起飞阶段,我们将结合发散思考、类比关联、收敛思考三项思考技术,融会贯通。
第一步:仍是设定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随意写下三个关键字词;
第三步和第四步:将这三个关键词填入另外两幅图中;
第五步到第七步:针对这三个关键词,分别找出其共同源头或线索、给人的直觉印象、给人对于未来的启示;
第八步到第十步,分别针对以上三种收敛结果,再发散思考三个联想字词;
第十一步,从以上各步得出的关键词中,刺激自己找出可能的解答。
现在我们以解决一个普遍性问题为例来阐述上述步骤。
第一步列出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人的执行力不佳,想太多,做太少。
第二步,我们随机选择三个词作为刺激点——灯光、脑袋、地板(随机选择,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恣意放入,不用遵照任何逻辑)。
第三步和第四步,将这三个词语重复列出。
第五步,找出这三个词的共同源头或线索,比如“顶天立地”。
第六步,找出根据这三个词给你的直觉感受,比如“发亮的光头”。
第七步,列出这三个词刺激你看到什么未来前瞻,比如“开发一种当你回到家踩到地板就能自动开灯的智慧家居”。
第八步,由第五步的“顶天立地”我们再发散出信心、成就、脚踏实地三个关键词。
第九步,由第六步“发亮的光头”我们再发散出省钱不用理发、打蜡、秃头三个关键词。
第十步,由第七步“智能家电”我们发散出人工智能、身心障碍、打扰邻居三个关键词。
最后第十一步,从上述关键词的刺激中,找到对原问题可能的解答:如利用人工智能,管理梦想列表,如果累积太多梦想,自动展开除梦模式;脚踏实地,敢说敢做,用信心成就行动,用行动实现梦想,如图5-27。
图5-27 跨界思考起飞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