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oWStudi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71688/answer/807032363

1、关于“风动幡动心动”,我的现代理解:
首先,我要表达的观点是“话语是有语境的”(话语的情境感),而且只有放到当时的语境里理解才更能了解那个人想说什么。所以这里意味着理解一句话至少有两个层次:①首先,清楚说话人在当时的语境里在讲什么?②第二个才是,自己听这句话理解到的是什么?
①故事出处:维基百科摘录 (因为我不信奉佛教,没有很深的佛学理论研究,所以这第一部分“说话人在讲什么”怕是不太能用佛法把这句话解释清楚,所以这里仅作摘录) 惠能归> 岭南后,于> 唐高宗> 仪凤元年(676年 38岁)正月初八到> 广州> 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 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 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②个人理解:有关理解的层次与深度,我现代语境里的个人理解(这里我仅从第二个角度,结合我们的现代语境,谈谈我对于这句话的个人理解)
A施动者:风动;B被动者:幡动;C观察者:心动。就像是A推了一把B,被C看到了。
仔细想想:这里到底是“谁动了呢”?
A施动者:风动了吗?答案,风动了!风是空气对流把动力施加了出去
B被动者:幡动了吗?答案,幡动了!幡是风的作用对象,幡被吹动了
C观察者:心动了吗?答案,心动了!人是观察者,风吹幡动被人心所注意到了
所以,到底是“谁动了呢”?答案,都动了!这三个是同样都在发生的客观现象。
想到这里你也许会有些矛盾和疑惑,那纠结这个“谁动了”本身似乎并没有了多大意义。所以,我这里就要讲到接下来的重点:这句话并不是在讲表面上的“谁动了”的问题,落脚点恰恰是“心动”这里。准确来说,这里的“心动”应该从个人内心“理解的层次或深度”去考虑,表达的应该是“人心与外物的思辨”
A一般的人只看到了“幡动”:像是一个小孩子在对妈妈讲“妈妈,你看风车在动哎”;
B思考深一点的看到了“风动”:不只看现象,而且思考原因,追溯到了“施动者-风”;
C思考再深的人则看到了“心动”:风吹幡动只是被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而已,外在世界尽管纷繁喧闹,而把握这一切和理解这一切的关键正是在于自己的内心。
这里,惠能大师很明显是这里的C情形,他思考的更深,也更加强调了个人本身的能动性和“人心与外物的思辨”
「幡动风动心动;心静风静幡静」
这里惠能大师给我的启发是:外物或一件事情的产生,或许无法掌控,但我们至少可以把握自己的内心,在当下就是“消解情绪上的冲动,强调理性的深层次反思”,这是内心导向的,惠能大师更强调人心本身的作用
所以,我理解到的就是:理性思考与心智成长,个人能动性与个人价值的信念,以及对个人生命的重视。像是一句”你可以的,相信自己,你有这样的能力“的一种鼓励。

前言:

2、由《让子弹飞》影评联想到的“风动幡动心动”
最近看《让子弹飞》的影评,逃不开的就是大家对于这部作品背后的所谓政治隐喻的各种解读,看过太多影评,像是“一千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会发现不同的人理解还真是大有不同。但也有很多影视私以为是过分解读了的,让人感觉「扯」得太远,匪夷所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电影,弱化了对电影价值和这个影视作品本身美的探求~
A幡动:说简单点,这就是一部充斥着雄性荷尔蒙快意恩仇的「爽片」,张麻子有种中国武侠片里剑客,美国西部片里的持枪牛仔的感觉,是这部作品里塑造的英雄式的人物,只是这个英雄不仅看起来正义,有胆量,关键还很聪明,有谋略。而且反派黄四郎同样有手段有谋略,反派角色塑造十分饱满。中间派的汤师爷同样塑造的市侩狡黠。所以中间最精彩的三个影帝的饭桌上的飙戏对峙,看着三个人精在这撕逼角力,还真是精彩。
B风动:再深层次理解,会看到这个简单故事下面三股势力的象征意义。张麻子代表的革命理想主义,黄四郎代表的当地势力,还有师爷则代表的投机中间派。当前还有潜在的自私蒙昧随波逐流的鹅城群众。
C心动:在我看来,“心动”就是这里的开放结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都有他能理解到,感触最深,和让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内心感受。

阅读拓展:

惠能 禅宗大师- Wikiw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