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丁又专
日期:2021-02-06
美国梦,中国梦——读《乡下人的悲歌》有感 - 图1
这两天在看《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由于是得到会员,直接看的电子书,感受较为深刻的方面如下。

一、作者基本信息

作者J.D.万斯,1984年出生,这本书英文版是2016年出版,2017年出了中文版(亚马逊豆瓣),基本上写作本书的年龄在30岁左右,英文名《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可以看成是作者前30年的传记,同时包括较多的家族介绍。
为何这本书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写出了特朗普赢得总统大选的深层次因素,祖辈(大概是1925年这个年代)这代获得了制造业的时代红利,从贫穷的人成为了中产阶级;但80年代后美国制造业的衰落,产生了“锈带”,工作岗位大幅减少,很多底层白人失去了工作,城市开始了衰落。以自己及家族为例,刻画了这一个地带的时代变迁。

二、美国梦、中国梦

从书籍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祖辈与父辈、孙辈的境遇对比。祖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制造业发展的红利基础上,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过上了较为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但父辈,特别是孙辈,一出生就逐步感受到家乡走向衰败,从而整个地区人内心的改变。

祖辈,只要个人努力,就可以过剩体面的生活。
父辈,工作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依靠政府福利过日子算了。
孙辈,即使努力,未来也没有希望。即使想大不了以后到工厂工作,但这已经属于奢望了,曾经的城市支柱产业、企业,已经搬离了城市(搬离,和工人罢工也有较大的影响)。

一个地方为何会衰败,首先就是从人口的逃离开始。书中说,有能力的人看到产业转移后,离开了;然后剩下能力不够的,“只能”留在本地,看着家乡走向没落。
即使很努力工作(作者高三时在超市打工),但看到那些领着救济券的人过得日子还更好一些,心中很不舒服;有些人仅仅工作过很短的时间,就靠着政府救济,过的日子还比很多努力工作的民众过得好。
这样一个对比,就催生了更多人宁愿领救济,也不去找工作,形成了恶性循环。

中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景吗?是否已经有地方已经显示了迹象呢?
就像在杭州,高昂的房价,生活成本,对于刚毕业来到杭州的人来说,其实要过下去也很艰难;已经在这里的人,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同名电影(《乡下人的悲歌》)

有两幕印象非常深刻。

1.外婆接万斯来家里住。

当时外婆正在医院住院,但迷糊中感觉到万斯如果留在女儿身边(不断搬家、换继父),可能会被毁了。于是偷偷的拔掉了针管离开医院,开车到万斯的“新家”,把万斯接回了家。
万斯数学课需要计算器,84美元,非常贵。考虑到家里没钱,于是想偷一个被发现,最后外婆来到商店买了一个。在回家的路上,两人吵了起来,万斯把计算器抛到了车外面,外婆说了下面的话:

如果我死了,谁来保护这个家?本来我以为你妈妈可以,但现在她已经放弃了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当我年轻的时候(20-30岁,当时外公还是醉鬼一个),我可以做到更多(可能你妈妈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了,所以现在外婆承担起了照顾外孙的责任)。

当我们感觉生活难熬的时候,想想,“以后,谁来保护这个家呢?”。不管怎样,家人,需要更多的关爱与时间。坚持!

2.万斯耶鲁毕业季紧急回老家照看吸毒妈妈。

万斯本科毕业后申请到了耶鲁法学院,在毕业季一个晚会上(有很多潜在雇主),不知道使用以前哪把叉子,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还是打电话给印度裔女友度过去的。
就在这个晚上,万斯妈妈吸毒过量送进了医院,姐姐希望他能够回去一起相互支持。姐姐也很忙,家里有几个孩子。即使知道后天还有一个面试,但不忍心老家的妈妈,于是驱车10小时来到了老家,在医院见到了妈妈。
医院让她们赶快出院,求情后也才延迟到下午3点(到医院是上午)。中午打各种电话,看是否有戒毒中心的床位,可惜没有。还是一个朋友偶尔提及一个新开的中心于是赶过去,千求万求找到了一个床位。缴费2-3000美元,刷了好多张卡才办到(这张500,那张1000,刷了很多次,因为很多卡都没有额度了)。
但妈妈坚决离开,不想被施舍(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不想花钱;二是还有毒瘾),于是离开了戒毒中心,但妈妈的“相好”把她的衣物全部扔了出来,妈妈无家可归。
找到姐姐,姐姐说目前妈妈这种情况不能住在自己家,于是又找了一个汽车旅馆把妈妈安顿下来。在外出买晚餐回来,发现妈妈又在厕所吸毒(注射毒品),抢过针管扔到厕所冲掉后,妈妈也后悔,问是否可以留下来陪她?但万斯第二天上午10点还有一个面试,需要赶回去。希望妈妈不要放弃,不要离开,在姐姐来看望前。
还好在停车场上,姐姐已经赶了过来(交了班),于是再连夜赶回学校。女友的鼓励真的很重要。

从吃西餐那天算起(第一天),假设早上8点起床,当天晚上西餐(不知道如何用叉子);当晚驱车10小时回老家。 第二天上午到医院,联系戒毒中心床位,最后晚上安顿妈妈在汽车旅馆;继续连夜驱车回学校。 第三天上午9点赶到学校,相当于至少50个小时没有休息一下。

只有海军陆战队锻炼过,才可能坚持下来。

那种艰难的时刻,没有体会过,很难感同身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