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丁又专
日期:2021-05-28

得到品控手册7.0

1.被看见,及被看见的方式(一对一表扬,作业亮点公开,班主任使用说明书)。

  1. 得到品控手册,可实操性太强了。每一个理念的表达,都标配具体的落地实例。

班主任要想取信于学员,不是靠讨好,而是让他们被看见。必须让学员能感受到班主任为他好、想他成、看见他的努力。他们就会愿意按照你的节拍,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班主任点亮学员的标配动作包括:
每个学员都应该至少经历一次一对一表扬,题材不限,只要是挖掘他的一个亮点即可。

对突出学员进行班级内级别的公开表扬,典型的方法是作业的亮点提取,你不需要点评作业,你只需要完整地看一遍作业,把学员的名字放大,把其中的亮点提取出来即可。

在知识城邦中发自己的工作笔记,赞美学员。特别优秀的学员和行为,班主任应该积极的、不停地向启发俱乐部、运营团队等推荐,为学员整理宣传案例,让更多人都能看到你服务的优秀学员。

要用专门的文档记录班级一起完成过的事情,记录三个月你们的成绩,在毕业的那一天作为一封峰终体验的信呈现给学员们。

2.选题标准:其他学员收获(具体场景,真实挑战)

  1. 这样看得到学员分享,回忆起来印象深刻的有 博世电动螺丝刀的案例,如何研发一个在小空间的电动螺丝刀,而且扭矩要得到某个标准,价格还要在2-300元这个价位。<br /> 现在还记得如何调研,某个使用者的参与,中间被否决,某个领导暗地里支持,最后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研发了一款卖出数百万台的螺丝刀。<br /> 挑战很真实,场景很具体。

打磨教练在判断选题时,不应该从自身的兴趣和知识结构出发,而应该从学员需求的角度出发。打磨教练应该考虑的是:其他学员是否能从这次分享的内容中收获启发。另外一个长期主义的判断标准是:如果眼前的这个选题要被纳入高研院的经典案例库,是否合格?是否精彩?

打磨教练判断选题价值的标准有两条:具体场景和真实挑战。
班级分享日中,学员们分享的必须是自己的独特经验。一个值得被分享的经验,不是大而全的道理,而是一个在具体的场景中解决的真实挑战。
例如,“怎样管理时间”就不是一个具体的场景,不是一个真实的挑战。这样的内容容易变得大而全,也容易写成正确的废话。如果改成“经常加班不在家,怎么提升亲密关系”,就把“时间管理”这个大的主题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挑战。围绕这类选题做的分享,就能让其他学员收获到真实的经验。

3.得到筛选高研院学员的方式,借鉴到社团协会。

得到高研院找学员的标准是找老师。那什么是好老师呢?实干家!真正在某一个方面,有值得其他学员学习与借鉴。
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提升?哪些能力不能提升?
演讲能力、表达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但实干、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高研院3个月的时间里面,是难以有效提升的。
在手册中提供了两个例子,其一是录取了一名一所医院的清洁工(知识城邦中有其分享);其二是某一个报名者面试中表达并不是很流畅,但却是解决了挑战性难题(如何一年内使一个5000头的奶牛场产量翻倍),后来的分享日分享也非常打动人。
一个学期大概4个月,和得到3个月有一些相似。那如何通过一门课程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呢?
从得到高研院招收学员的角度,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是挖掘一批“高质量”学生,通过这批学生来带动课程范围与获得。

4.得到高研院班主任管理学员预期的方式:匹配不同级别的需求,并告知服务方式。

3个月,不同程度的付出,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根据一对一的交流中,了解学员自身的预期;并根据学生的预期与精力/实际,制定合理的目标(个性化)。
但班主任有3个多月的服务时间,如何做到精力足够,就必须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如何做到?
比如晚10点群熄灯后,就严格执行;班主任回答学员疑惑,不超过10点半;利用企业微信功能保存学员信息(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起来?!)
休息本身也是保障高质量工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