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丁又专
日期:2020-07-25
image.png
通过第一阶段“教育场景”的学习,有如下收获。

一、收获

1.更高的视角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反思复盘】我的学习笔记-教育场景 - 图2

2.专创融合与课创融合。

从“社会、市场、行业”来重新构建我们专业培养体系,教育是一种产品,就需要遵循产品思维。
设计与开发一个产品,前提是需要进行市场调研,解决社会/市场/行业的某一个痛点;同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教育这个产品是同时面向当下与未来的。
从高处(专业)着眼,可以更全面的进行设计。我们作为课程教师,更多的是先从课创融合入手。在课程中融入真实场景,解决真实的问题。比如自己的《社会调查与统计》课程,根据所教专业的需求,通过真实的任务来驱动、引导学生(团队)学习;同时通过“过程+结果”来进行考核。

3.学习方式的变革:用以致学。

专创融合是需求导向,知识学习其实也是需求导向。有真实的任务、困难,需要去攻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来解决这个困难。
特别认同专创融合中,通过引入场景,很多知识性、工具方法性的学习,应该是自学为主,有问题不懂得时候通过教师、同学来解决;而不是如现在从第一章教到第十一章,进度达到了,但效果没有达到。
没有输出的学习,没有经历与反思的学习,不叫学习。做真实的任务,就是强制输出,快速反馈。
痛苦+反思=学习。为何会痛苦,因为是解决真实的问题,与真实的人产生碰撞;为何需反思,因为我们不希望这次的错误下次重犯,所以反思总结,吃一堑长一智。前天“传媒实习通”项目组负责人于蒙同学,就在活动海报这个环节出错踩坑了,但踩坑不能白踩,所以要求其写了“于蒙:我踩到的海报坑”。至少于蒙同学再犯类似错误的概率低很多了。

4.“对,就去做;做,就对了”。

高老师讲到专创融合这件事情推进很难,但不能因为难,我们就退缩。如果一件事情是对的事情,就去做;而且只有去做,才能够做对;想起了慈济基金会的“甘愿做,欢喜受”。

“甘愿做欢喜受”,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心甘情愿、毫不迟疑去做。无论别人怎样回报你,是喜是骂,都应欢喜接受。

不能因为你做对的事情,就要求别人无理由的支持你。所以无论外界反馈如何,都能够欣然接受。

5.专创融合的生源选拔。

专创融合,由于变化较大,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需要进行严格选拔,就像公司招聘员工一样,发出招聘需求、岗位描述;然后学生来申请,面试,合格的加入到试验班。
而且,对于在试验班不适应的同学,还要有能够回到平行班就读的机会。就如公司员工,还可以辞职换一家公司。
对于课创融合,可能难度会大一些。但也可以划分一定的标准,思路如下:

(1)第一节课就说明课程的学习目标、方式、考核评价方式。 (2)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难度与挑战度的级别,比如高难度、高真实,最高100分;中等难度,最高85分;较低难度,最高70分。鼓励学生挑战自己,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的任务。 (3)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跪着也要走完。

记得清华大学于歆杰老师的《电路原理》课程,就有4个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版本修读即可(具体见著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力荐。

6.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改革。

如果经验不成熟,是否可以用在培养学生身上?我个人倾向于“Yes”。教育就是一场试验,不管是走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是一个新的探索的体系,都是一场试验,而且都没有回头路。
我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教育试验:

  • 泉源实验班:《新校长》旗下张良老师举办,第一届只有6名学生,大部分都是分数很低,上不了普高的;教学方式完全不一样,第一次课就是烧饭,轮班,一周菜式不重复;买回所有高中课本,撕开重组成20多个专题,每人领回去若干专题开始研读。6名第一届学生成果如何,培养过程如何,张良老师的微博记录了一切,也可以从泉源实验班: 民间教育创新标本部分了解。
  • 密涅瓦大学:创始届学生,好像才录取2-30人;在第一年学习后,所有学生停学了一年,作为学校员工来完善相关工作,所以第一届与第二届是同时毕业的。感兴趣伙伴可以阅读比哈佛还难申请的密涅瓦大学究竟是什么来头?
  • 南方科技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这些学校最开始1-2年的招生分数都不高,但现在都在一本以上高几十分了,而且越来越难进了。当然,第一届是需要勇气,但如果认可其教育理念,认可办教育的人,则不妨大胆尝试。因为前几届,特别是创始届学生,其实是和学校在共建这所学校,其经历类似于联合创校人。

当然,改革可能会失败;但正如效果推理理论五条中之一,“可承担损失”,如果这个损失有下限,但收益可能很高,那就可以值得尝试。

二、笔记

先学习了其他老师的作业后再写的自己思考,关于教育场景与转船融合,有如下几点印象深刻:

1.可测量,可考核。

我还想加上一个“可留痕”。就如没有截止日期的任务,就几乎不能完成,截止日期就是可测量;可考核则是我们需要有脚手架,引导、推动学生/小组行动,这个脚手架就是考核方式。如果是概念考核,那肯定就是期末背诵;如果是对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比如不仅卖出东西(营收金额),还要有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做了哪些活动(过程付出)。
所以,可留痕就很重要。留痕就是证据说话,不要空对空的概念。做了一个策划,把策划稿写出来。
突然想到一个词,“分组、分工”,我们比较普遍的分组分工,比如一个组参加卖蜂蜜的营销大赛,卖可能全员参加,但PPT为A负责,路演接受B负责,报告C负责。最后做出来的结果是拼凑不到一处,同时问题很多,大家仅仅关心自己这一块,对其他人的不熟悉。

2.教师自己去构建场景。

这也是我们的真实痛点,特别是一开始我们就想企业来参与,其实是不可行的。想起了北京大学与今日头条在数字营销方面的合作,“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数字营销实战教学改革与实践”(见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营销传播实战教学创新入选“2017年度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智能营销实战教学创新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一方面我们老师要积极的寻求企业合作(首先自己到企业中去)。其次,在当下的环境中,把部分企业真实实践的问题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不断优化、迭代我们的教学设计/场景设计。在这个推进的过程中,就会逐步链接到更多资源(不管是学校的政策支持,还是校外的企业/市场资源)。
当然,教师哪有这么多时间?比如我自己就是二孩父亲(2岁+7岁模式),还是唯有我们自己挤出时间、规划好、迭代好课程,同时尽可能“UGC”(用户产生内容),比如一开始就要作品思维的设计、留痕的设计,这样这一届的课程输出,就是下一届课程的案例输入,真实学长学姐的案例。

3.每个学生与团队有不同的任务。

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团队的方向都不一样。自己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暑假有短学期(教学时间3周),这个暑假我所在的小组就是拍摄短视频,上传到抖音上。
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所以通过想法来聚集小组(当然,绝大部分是先有小组,再思考想法);然后通过邀请业界导师进行分享交流;先完成再完美的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