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第一集)观后感 - 图1
资源链接:《公司的力量》(第一集解说词

一、背景

在参加“快车道”学习之前,已经看过一次完整的《公司的力量》纪录片,但更多是看看,缺乏思考。
这次重看《公司的力量》(第一集),强迫自己思考一下,自己想或记得关于公司的什么呢?

1.我了解的部分

1.公司是能够聚集陌生人力量一起做大事的工具。 2.公司也是很多人安身立命的平台。 3.能够成功发展的公司比例很低;即使是世界500强公司,平均寿命也不到50年。 4.公司的发展,绝大部分取决于创始人及团队,以及打造的文化。 5.公司刚成长时,更多是为了生存。宏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如果有,一开始也仅有少部分发起人理解,大部分人是因为相信创始人或发起人而加入到公司的。

2.我想进一步了解的部分

1.商业公司与公益机构(社会企业)有何区别? 2.公司对社会、国家有哪些正向价值?以及不利影响? 3.公司走向发展、衰败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哪些? 4.个人如何与公司同命运?

二、笔记

“公司最大的三个特征是有限责任、投资权益的自由转让和公司的法人地位,这三条是定义公司的最重要的特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是公司得以发展的根本之一。大家拿钱出来成立公司,赚了可以拥有投资权益;亏了有底线(全部的投入股本)。法人地位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性跨越在于它使得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它凝聚起生命个体的能力,将其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它给每一个想投身于奋斗的人搭建了平台。

陌生人得以合作,通过股份的形式。这时公司的人分成了两种:出钱(资本方)、出力(经营方)。出钱的人能够获得股权,不用承担经营责任;出力的人需要细心谋划,使个人利益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当然,既然是人运营,所以就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超越股东利益,从而损害股东利益的。
如果同时出钱出力,可能大概率属于公司的创始人团队。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于是,公司发明并传播了体臭和口臭的概念。有人说,需求决定供给,但公司决不墨守这个成规,公司制造了需求。

公司创造了需求。深刻的洞见;同时,没有绝对价值一说,你重视的,就是价值高的;而可能对别人一点价值都没有。
同时,很多时候需要公司开发了产品或服务,我们看到后,才“感觉到”被需要。

重大危机往往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记得在看《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中,提到苏世民先生以3.6亿美元把雷曼兄弟卖给美国运通公司,当时雷曼兄弟处于实质破产的地方(负债多于本金),但还有较大的声誉。
以及在书籍中有如下一段话,作为《公司的力量》第一集的笔记,非常贴切。

从雷曼兄弟退出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最糟糕的华尔街,每个人都只是为自己着想。雷曼兄弟合伙人没有人敢站出来跟刘易斯·格卢克斯曼较量,我从中看到恐惧和贪婪是如何扭曲了品行和道德。我曾见到他人的报复心和嫉妒心。我卖出了雷曼兄弟,又被迫留在雷曼兄弟,这个经历不仅使我认识到一个优秀律师的价值,还让我了解到,厄运当头,金钱也不是良方。

公司是一个法人,但做出决策却是由一个又一个人组成。里面的每个人的利益都不一样。也记得《利益风暴》电影中,投行破产前的24小时的众生相,为了自己的利益以极低的价格抛售债权和股票,当然,对方也愿意接手(是否还是人类的贪婪起了作用)。

三、思考

关于开始的几个问题,思考如下:

1.商业公司与公益机构(社会企业)有何区别?

商业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原始集资人(股东)创造财富与价值。所以股东利益优先于社会利益,特别是在如下两种情况时:(1)社会利益其实并没有合适而强有力的代理人;(2)公司处在关键转折点时,比如破产、IPO冲刺时刻等。
公益机构(社会企业)成立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该类问题一般企业很难关注到。但由于公益机构(社会企业)没有强大的压力(商业公司对盈利、成长有很大的压力),同时较高的道德位置,也会导致公益机构(社会企业)的价值难以发挥出来,甚至产生“解决的问题所花的中间费用,大于被解决的问题”的现象。
动力不足、怕犯错,可能是公益机构(社会企业)最大的弊端。

2.公司对社会、国家有哪些正向价值?以及不利影响?

这里指的公司是(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本质是为股东创造财富,所以如果看到合适的机会,通过某种产品或服务能够转到合适甚至足够的利润,就会有很强的动力去行动。加上投资公司的介入,可以适当的先投钱再赚钱,所以公司还可以承担一定的风险去捕获“大鱼”(当然,也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如阿里巴巴、京东、ofo等。
不利影响还是源于公司的本质,私利一定优先于公共利益。比如共享单车大战中,无限制的投放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街道)。

3.公司走向发展、衰败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句话,时代辈有人才出,公司亦如此。
走向发展: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衰败:大公司病,不再以客户为中心,而是部门政治挂帅,个人利益过于优先。

4.个人如何与公司同命运?

个人充分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公司这个平台,在实现公司目标的同时,努力成长自己。始终不要忘记:公司离开你,会照样运转;你离开公司,就需要思考下自己是否掌握了运转下去的本钱。

四、分享苏世民先生的一段话

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从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极力推销自己手里的东西,而总是选择倾听。我会静静等待,关注对方要什么、想什么,然后着手满足对方的需求。我很少在会议上做笔记。我只是非常关注对方说话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尝试找到一些可以与对方产生联系的触点,一些一致之处,或一些共同的兴趣或经历,让公对公的交流变得更富有人情味。这种做法听上去是常识,但在实践中,显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我会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由此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我可以回想起事件和对话的细节,好像这些细节已经印在了我的大脑里。许多人失败是因为他们从自身利益的立场出发,只选择性地听取与自己有关的话题,至于其他的话题他们总觉得“这对我有什么用”,他们永远无法从事最有意思和最有价值的工作。仔细聆听对方谈话的内容、认真观察别人表达的方式,这种做法能极为有效地帮我找到“我能提供什么帮助”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如果我可以帮助别人,并成为解决其问题的朋友,那么其他的一切都会随之而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永远是“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能发现对方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那么他们一定愿意跟你沟通,无论他们的等级或地位如何。问题越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为人人避之不及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才是竞争最小、机会最大的领域。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复制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