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为什么要弄个EV,而不是直接采用AC和PV做偏差分析。原因很简单,直接给结论:项目有可能提前进度了~~

为什么?

举个例子:以铺地砖来,一块瓷砖10元钱,要铺1000块,计划每天铺100块
好明显:
预算:BAC=计划单价计划工作量=101000=10000元


如果,我在第5天测量绩效的时候,发现
一共铺了600块砖,挣得值EV=计划单价实际工作量=10600=6000元
(其实有个更简单方法,就是看目前铺了600块砖,600/1000,说明进度是60%
同样可以得出,EV=BAC*60%=6000元)
跟承包商核算了一下,发现实际成本直接给出是,AC=5500元


好了,上面说明什么问题,来简单计算一下进度绩效指数和成本绩效指数
首先,我们来明确,第5天的PV是多少?
计划价值PV=计划单价计划工作量=10500=5000元
SPI=EV/PV=6000/5000=1.2
这个数值说明了,进度其实是提前了!
而对于CPI=EV/AC=6000/5500=1.1
这个数值,同时也说明,成本其实有节余的!


且慢!好像有什么问题

明明PV=5000元,AC=5500元,这个一作差PV-AC,不就是”-500元”吗,不正就是超支500元?
其实,忽略了项目是不是其实【提前了】【多做了】
这里并不是指,范围蔓延,而只是,可能因为工作进展顺利,工人铺砖的速度比预期是要更高,用了5天时间做了6天的工作量。在第五天的时间点看起来,因为本来做的工作量是更多,某程度上,实际支持AC要比原定计划价值PV(忽略其他价格波动因素)。

结论:

对于成本绩效的偏差分析,一定要用挣得值EV作为衡量的关键。而不能直接对比AC和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