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血管源性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 高血压病
  • 感染性疾病
    • 风湿病
    • 感染性心内膜炎
    • 心瓣膜病
    • 心肌炎
    • 心肌病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概述

  • 心血管最常见疾病之一
  • 部位:大中动脉
  • 基本病变
    • 动脉内膜中脂质沉积(原因)
    • 内膜灶性纤维化(机理)
    • 粥样斑块形成(机理)
  • 临床上常有心、脑缺血引起的症状

  • 动脉硬化
    • 动脉:大、中、小、细、微A
    • 硬化:纤维化、钙化、骨化、玻璃样变 | 发生动脉 | 硬化机理 | 病症 | | :—-: | :—-: | :—-: | | 大、中动脉 | 纤维化 | 动脉粥样硬化 | | 小动脉 | 纤维化 | 小动脉纤维性增厚 | | 细、微动脉 | 玻变 | 细微动脉玻璃样变 | | 中、小动脉 | 钙化 | 动脉中膜钙化(正常生理变化) |

病因

  • 严格病因尚不清楚
  • 危险因素
    • 血脂异常
      • 血脂:甘油三酯+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
      • 存在形式:脂蛋白

image.png

  • 危险血脂表型

    • LDL↑-易于被过氧化( ox-LDL ),促斑块
    • HDL↓-抗氧化,防止斑块形成

      LDL 基本功能:通过受体代谢途径将胆固醇输送至外周组织 LDL受体广泛分布于肝、动脉壁细胞等全身各组织细胞膜表面 “坏胆固醇”


      HDL 胆固醇逆向转运:“好胆固醇

  • 高血压

    • 与AS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等
    • 机械作用 应切力——内皮损伤——脂质沉积
  • 吸烟
    • 损伤内皮(尼古丁)、促血栓、激发炎症、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
    • 血中CO升高-生长因子升高-平滑肌细胞增生
  • 引起继发性高血脂的疾病
    • 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肾病综合症
  • 遗传因素
  • 其他因素
    • 年龄性别
    • 病毒感染
    • 超重或肥胖

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脂纹(fatty streak AS的早期病变) I期

  • 肉眼观
    • 动脉内膜面
    • 黄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
    • 宽约1-2mm、长达1-5cm,平坦或微隆;
  • 镜下观
    • 病灶处内皮细胞下大量泡沫细胞聚集;
    • 少量淋巴C,嗜中性及嗜酸性粒C等。
  • 脂纹是一种可逆性变化,可发展为纤维斑块
  • 泡沫细胞(Foamy cell,Fc)

    • 指吞噬了脂质的单核细胞或组织细胞,其胞浆中含有许多脂滴,在HE染色时呈空泡状。
      • 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在ox-LDL、MPC-1 PDGF、TGF-Β等因子的影响下,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内膜,经其表面的清道夫受体、CD36受体和Fc受体的介导下,源源不断地摄取已进入内膜并已发生修饰的脂蛋白。
      • SMC源性泡沫细胞:在上述趋化因子作用下,动脉中膜的SMC经弹力膜的窗孔迁入内膜,并发生增生、表型转化、分泌细胞因子(会发生正反馈促进更多趋化因子)和合成细胞外基质;SMC经其表面的LPL受体介导而吞噬脂质。
    • 泡沫细胞的来源
      • 巨噬细胞源性:血中单核细胞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而成
      • 肌源性: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移入内膜,摄取脂质而成。

        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II期

  • 肉眼观

image.png

  • 光镜下
    • 纤维帽:大量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
    • 纤维帽下方可见不等量泡沫细胞,SMC,细胞外脂质及炎细胞

image.png
(图示还有RBC和炎细胞)

  • FGF-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促成了纤维帽的形成

    粥样斑块(亦称粥瘤)III期

  • 肉眼观
    • 动脉内膜面见灰黄色斑块,既向内膜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 切面见纤维帽下方,有多量黄色粥糜样物。
  • 镜下观
    • 表面:纤维帽
    • 其下:无定形坏死物、胆固醇结晶、钙化
    • 底部及周边部: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 中膜SMC受压萎缩,弹性纤维破坏,该处中膜变薄;
  • 继发性改变
  • AS斑块的不稳定性是真正的危害损害
    • 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破裂-血肿
    • 斑块破裂-粥瘤性溃疡形成
    • 血栓形成(内膜破裂)
    • 钙化
    • 动脉瘤:严重的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病灶处局部中膜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管壁向外局限性扩张,形成动脉瘤(aneurysm)
    • 血管腔狭窄(中动脉)

发病机制

image.png

  • 也有研究表明AS是一种特殊的血管炎症(但不能称为血管炎)
    1. LDL升高
    2. 超出机体代偿能力
    3. ox-LDL升高,具有细胞毒性损伤内皮,释放趋化因子和SMC,趋化单核巨噬细胞
    4. 损伤的内皮通透性上升,脂质进入
    5.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血管中的脂质,形成脂纹与泡沫细胞(Fc)
    6. Fc产生正反馈,释放炎性因子,促成SMC形成重复3
    7. Fc促纤维化生长因子,促成纤维帽形成
    8. Ox-LDL对Fc产生毒性作用,加上纤维化作用,粥瘤形成(MMP可以使得粥瘤破裂)

主要动脉的病变

  1. 主动脉粥样硬化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3. 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4. 肾动脉粥样硬化
  5.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6.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 好发部位
    • 腹主动脉后壁
    • 降主动脉
    • 主动脉弓
  • 主要影响

    • 较小:口径大、血流急
    • 可形成动脉瘤

      脑动脉粥样硬化

  • 好发部位:willis环,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

  • 主要影响:管径狭窄长期供血不足-脑萎缩供血中断-脑软化形成小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肾动脉粥样硬化

  • 部位:多见于肾动脉开口处或主干进侧端
  • 后果
    • 肾血管性高血压
    •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 累积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刺激血管紧张素(AT)-醛固酮系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醛固酮上升,促进重吸收,导致钠水潴留
  • 体积变小,质地变硬,表面出现较大的凹陷瘢痕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 以下肢动脉常见且较严重
  • 较小动脉发生病变时,一般不出现严重后果
  • 如较大的动脉发生病变时,轻者,可因肢体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重者,血管闭塞,肢体可发生缺血性坏死,甚至坏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coronary artherosclerosis)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 心肌梗死(MI)
    •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
    • 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 | CHD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 :—-: | :—-: | | IHD | 缺血性心脏病 | | RHD | 风湿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 是A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占95%~99%;
  • 是AS中对人类构成威胁最大的疾病。
  • 病变多发生于血管的心侧壁,呈新月形,使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 按管腔程度可分为4级 | 分级 | 管腔的狭窄程度 | | :—-: | :—-: | | Ⅰ级 | ≤ 25%; | | Ⅱ级 | 26%~50%; | | Ⅲ级 | 51%~75%; | | Ⅳ级 | >76%。 |

好发部位

由高到低

  •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供血区:左室前壁大部,心尖部及室间隔的前2/3

  • 右冠状动脉

    供血区: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

  • 左冠状动脉左旋支

    供血区:左室侧壁

image.png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
  • 是由冠状动脉缺血所引起;
  • 习惯上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占冠状动脉病的绝大多数)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

  •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冠状动脉AS及复合病变冠状A痉挛等
  • 心肌耗氧量剧增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增加:血压骤升,劳累,激动等
  • 主要表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心绞痛

  • 是由于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 临床特点: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至右肩和右臂。持续几十秒至几分钟。疼痛缓解如常人
  • 类型

    根据疼痛发作的性质,强度,部位,频率及诱因等进行分类

    • 稳定型心绞痛:1-3个月内病情稳定;冠状A狭窄较稳定(>75%)
    • 恶化型心绞痛:3个月内病情进行性恶化;AS+部分血栓形成/动脉痉挛
    • 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梦醒时发作;主要因动脉痉挛而起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 指冠状动脉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坏死;
  • 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不能完全缓解;有濒死感,伴有炎症反应
  • 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心肌酶活力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 类型
    •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 透壁性梗死(又称为区域性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 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
  • 常表现为多发性、小灶性坏死,直径0.5~1.5cm, 不规则地分布于左心室四周。
  • 严重者病变融合或累及整个左心室内膜下-称环状梗死。
  • 病变基础
    • 严重的、弥漫的冠状动脉狭窄
    • 发病诱因(休克、心动过速、不适当的体力活动)

透壁性心肌梗死(区域性心肌梗死)
  • 病变累及心室壁全层;
  • 病变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
  • 病灶较大,
  • 最大直径在2.5cm以上;
  • 病变基础
    • 常有相应的一支冠状动脉病变突出;
    • 并常附加血栓形成或动脉痉挛。
  • 病理变化
    • 心肌梗死的形态变化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
    • 梗死后6h内,肉眼无变化;
      • 镜下:梗死边缘的心肌纤维呈波状和肌浆不匀;
    • 6h后,坏死灶心肌呈苍白色;
    • 8~9h后,呈土黄色;
  • 镜下:心肌纤维早期凝固性坏死,间质水肿、漏出性出血及少量N浸润;
  • 心肌梗死合并症
    • 心力衰竭
    • 心脏破裂
    • 室壁瘤
    • 附壁血栓形成(混合血栓)
    • 心源性休克
    • 急性心包炎
    • 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

Hypertension

概述

三高、三低、三不

  • 高患病率、高危险性、高增长趋势

  • 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 不长期规律服药、不坚持测量血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

  • 高血压是一种体征。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症状+体征。

  •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 收缩压>=140mmHg
    • 舒张压>=90mmHg
  • 高血压病通常是指原发性的,继发性高血压征不属于高血压病的范畴

原发性高血压

Primary 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

  • 原因未明
  • 主要表现
    • 体循环血压升高(140/90mmHg)
    • 独立性全身性疾病
  • 基本病变
    • 全身细动脉硬化
    • 常累及心、脑、肾及眼底

病因与发病集资

  • 发病因素
    •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
    • 饮食因素,高盐饮食
    • 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 体力活动
    • 神经内分泌因素
  • 发病机制:未完全清楚,大致涉及以下环节
    • 长期精神不良刺激,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皮层下血管收缩冲动占优势。
    • 血管紧张素的作用。
    • 多种基因变化。
    • 各种机制引起Na+贮留。

类型和病理变化

  • 缓进型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
  • 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

缓进型高血压

  • 可分为三期

    • 功能紊乱期
    • 动脉病变期
    • 内脏病变期
      功能紊乱期
  • 是高血压的早期表现

  • 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
  • 血压波动
  • 无血管及心、脑的器质性病变

    动脉病变期
  • 细动脉硬化

    • 指 Ø<1mm/中膜仅1-2层SMC的最小动脉
    • 以肾的入球动脉和视网膜动脉为代表。
    • 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

      细动脉硬化的机制

      • 细动脉反复痉挛-内皮细胞受损-血浆蛋白渗入内皮下间隙-平滑肌细胞凋亡-渗入管壁的Pr及增生的基质玻璃样变-细动脉壁增厚腔窄
      • 肌型小动脉硬化
        • 肾小叶间动脉、脑动脉
        • 内膜-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增生
        • 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伴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增生
      • 大动脉
        • 可伴发粥样硬化病变

内脏病变期
  • 心脏
    • 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
      • 心脏重量增大,达400g
      • 心肌肥大,室壁增厚可达1.5-2cm
      • 乳头肌和肉柱增粗
      • 心腔不扩大,反而相对缩小(左室壁正常值<1.0cm,心腔正常下维持大小,不会扩大,扩大示心衰)
    • 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
      • 病变进行性发展,肥大的心肌细胞血供相对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失代偿,
      • 心腔扩张-离心性肥大
  • 肾脏-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双侧肾脏体积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表面布满均匀颗粒。

    • 镜下观

      • 入球A及肌型小动脉硬化
      • 肾单位病变 | 部位 | 坏死部位 | 健康部位 | | :—-: | :—-: | :—-: | | 小球 | 纤维化-玻璃样变 | 肥大 | | 小管 | 萎缩坏死 | 管型增大 |

      • 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 高血压脑病、脑软化、脑出血
      • 高血压脑病
        • 概念:脑血管病变及痉挛-Bp上升-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侯群
        • 临床:颅内高压
      • 脑软化
        • 动脉硬化+痉挛-缺血-脑软化-筛网状坏死灶-液化性坏死
      • 脑出血
        • 最严重,致命性
        • 部位:基底节和内囊,大脑皮质
        • 原因:动脉硬化,管壁变脆,微小动脉瘤形成,豆纹动脉的特殊解剖学特点
  • 视网膜
    • 病变
      • 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
      • 晚期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 眼底镜检查:血管呈银丝样改变,动静脉交叉处V受压

急进型高血压

  • 多见于青少年
  • 血压显著升高,>230/130mmHg
  • 病变进展迅速,预后差
  • 常于一年内死于:肾衰,心衰,脑出血-恶性高血压

  • 病因

image.png

风湿病

Rheumatism

概述

  • 是一种与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链球菌感染相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主要侵犯结缔组织
  • 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

最常累及部位 病症
心脏 心脏炎
关节 多关节炎
皮肤 环形红斑
皮下组织 皮下结节
Sydenham舞蹈症

发病机制

image.png

基本病理变化

  • 变质渗出期
  • 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 瘢痕期或愈合期(纤维化期、硬化期)


病程4-6个月,可新旧病变并存;纤维化形成疤痕,破坏组织结构,影响器官功能

变质渗出期

image.png

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image.png

image.png

纤维化期或愈合期

image.png

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1. 风湿性心脏病(RHD)
  2.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
  3. 皮肤病变
  4. 风湿性动脉炎(rheumatic arteritis)
  5. 风湿性脑病

风湿性心脏病

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
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风湿性全心炎

风湿性心内膜炎

image.png

image.png
赘生物:灰白色细小,单排呈串珠状,“白小珠”,不易脱落,易机化。

  • 结局
    • 心瓣膜病变纤维化、疣状赘生物机化-瘢痕-病变反复发作-心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粘连、钙化,腱索增粗变短-瓣膜狭窄和/或闭锁不全 (慢性瓣膜病)
    • 房室内膜:增厚、粗糙、皱缩,以左心房后壁为著,出现 McCallum’s patch (马氏斑)。
  • 临床
    • 心脏杂音:血流通过狭窄和/或闭锁不全的心瓣膜产生
    • 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

风湿性心肌炎

  • 心肌间质内小血管附近出现风湿小体
  • 灶性间质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外膜炎

  • 浆液-心包积液
  • 纤维素-纤维素性心外膜炎(绒毛心)-机化-缩窄性心外膜炎(盔甲心)

风湿性关节炎

  • 多累及大关节
    • 如膝和踝关节,其次是肩、腕、肘。
  • 呈游走性,多发性
    •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 病变以滑膜的浆液性炎为主
    • 浆液性渗出物可被完全吸收
    • “舔过关节,咬住心脏”

皮肤病变

渗出
  • 环形红斑
    • 淡红色环状红晕
    • 真皮浅层血管充血,血管周水肿渗出(多见儿童)
  • 发生于风湿热急性期,1-2天可消退
  • 躯干和四肢皮肤

风湿性动脉炎

  • 以小动脉受累为主
    • 急性期: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 晚期:血管壁纤维化增厚,管腔狭窄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 好发于5~12岁儿童,女孩较多
  • 主要部位: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及小脑皮层
  • 病变:风湿性动脉炎和皮质下脑炎
  • 临床表现:小舞蹈症(锥体外系受累的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

  • 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犯心内膜、特别是瓣膜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 主要由细菌引起,亦称细菌性心内膜炎
  • 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因心内膜病变溃烂或脱落,又称溃疡性心内膜炎
  • 急骤、严重
  • 毒力较强的化脓菌入血至败血症,侵犯心内膜,多累计二尖瓣心房面或主动脉瓣心室面
  • 肉眼:瓣膜赘生物大、灰黄或灰绿色,质地松软,易脱落,带菌的栓子致器官梗死和多发脓肿;重者瓣膜穿孔、破裂和/或腱索断裂,急性心瓣膜关闭不全而猝死
  • 镜下:瓣膜溃疡底部组织坏死、大量中性粒;赘生物为血栓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 概念
    • 病程经过6周以上,可迁延数月甚至1-2年。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病菌:毒力较弱的草绿色链球菌常见

病变

  • 原有瓣膜病变
  • 赘生物形成
    • 大小不一
    • 单个或多个
    • 息肉状或菜花样
    • 表面污秽
    • 质脆易脱落

镜下观

血小板、纤维素、细菌菌落、坏死物、中性粒细胞、肉芽组织增生

结局、合并症

  • 慢性心瓣膜病
  • 动脉栓塞
    • 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心脏
    • 栓塞致皮下动脉炎,皮肤(足底、指、趾末节腹面或大、小鱼际)出现红色、微隆起压痛小结,称Osler小结
  • 肾小球肾炎
    • 病原菌长期释放抗原入血,免疫复合物沉积
  • 败血症
    • 赘生物中的细菌和毒素不断侵入血流
    • 皮肤、粘膜和眼底出血,脾肿大,单核巨噬系统增生,脾窦扩张,贫血


风心与亚心赘生物的区别

风湿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病原 溶血性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
机理 免疫反应 直接感染
大小 粗大
数量 多个串珠状 多为单个
脱落 附着牢而不易脱 易脱离造成栓塞
成分 血小板为主 多种成分
细菌

慢性心瓣膜病

(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
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心瓣膜或先天性发育异常-器质性病变-瓣膜口狭窄、瓣膜关闭不全(心瓣膜病)-常致心功能不全,血液循环障碍

概念

  1. 瓣膜关闭不全:指瓣膜关闭时,不能完全闭合使部分血液发生返流。
  2. 瓣膜口狭窄:瓣膜口开放时不能完全张开,使血液通过发生障碍。
  3. 联合瓣膜病:二个或二个以上瓣膜同时或先后受累。
  4. 瓣膜双病变:瓣膜狭窄与关闭不全同时发生在一个瓣膜。

二尖瓣狭窄

Mitral stenosis

  • 正常成人:二尖瓣面积约为5cm2(可通过二指)
  • 狭窄时:可分为三度
    • 轻度:1.5-2.0cm2
    • 中度:1.0-1.5cm2
    • 重度:<1.0cm2
  • 发生机理:瓣膜粘连、增厚
  • 病变特点
    • 瓣膜变形
    • 轻者如隔膜,重者如漏斗或鱼口

二尖瓣狭窄血液动力学改变

image.png

image.png

临床病理联系

  1. 听诊: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
  2. 缺氧:二尖瓣面容(面颊潮红等)
  3. 肺淤血症状:咳泡沫痰,呼吸困难、紫绀等
  4. 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肝脾淤血,腹腔积液,下肢水肿等。(右心衰典型特征)
  5. X线检查:肺动脉园锥膨隆,梨形心

二尖瓣关闭不全

发生机理:瓣膜增厚缩短,穿孔腱索融合变短

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液动力学改变

image.png

image.png

临床病理联系

  1. 听诊:心尖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2. 缺氧:二尖瓣面容(面颊潮红等)
  3. 肺淤血症状:咳泡沫痰,呼吸困难、紫绀等
  4. 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肝脾淤血,腹腔积液,下肢水肿等。(右心衰典型特征)
  5. X线检查:球形心

主动脉瓣狭窄

image.png

临床病理联系

  • 心排血量降低,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猝死;头晕或晕厥
  • 血压下降、脉压减小
  • 主动脉瓣区听诊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 X片:靴形心

心肌炎

  • 概念: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最常见为病毒性及细菌性心肌炎。
  • 类型
    • 病毒性、细菌心肌炎
    • 孤立性心肌炎
    • 免疫反应性心肌炎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