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

  • 是一类无细胞壁,能通过滤菌器(0.45μm)且具多形性、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并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主要特点

  • 无细胞壁,形态为多型性;能通过除菌滤器;

  • 细胞膜含有固醇;
  • 二分裂方式繁殖为主 ;含有DNA和RNA;
  •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对人致病的支原体

  •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

  • 人型支原体(M. hominis)
  • 生殖器支原体(M. genitalium)
  • 溶脲脲原体(M. urealyticum)
  • 穿透支原体(M. penetraus)[HIV感染者可分离]

    衣原体

    Chlamydiae

    定义

  • 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细菌学范畴。

    共同特征

  • 形态:革兰阴性,G-,圆形或椭圆形体;原体小,始体大;

  • 代谢:有核糖体和复杂的酶类(独立的酶系统),能进行多种代谢。但缺乏代谢所需的能量来源,必须利用宿主细胞的三磷酸盐和中间代谢产物作为能量来源;
  • 发育周期:独特的发育周期,二分裂方式繁殖;
  • 核酸:具DNA和RNA核酸;
  • 构造:具有细胞壁,与革兰阴性菌相似,不同之处是无肽聚糖,只含微量胞壁酸;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分类

    image.png

    image.png

    生物学性状

    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发育周期以两种不同的颗粒形式表现:

  • 小而致密的原体(EB)——球形、椭圆形或梨形;0.2~0.4μm;有细胞壁,为成熟的衣原体;具有高度感染性,但无繁殖能力;Giemsa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是人感染到的形式

  • 大而疏松的始体/网状体(RB)——圆形或椭圆形;0.5~1.0μm;无细胞壁,代谢活跃,二分裂繁殖;不具感染性,是衣原体的繁殖型;Macchiavello染色呈蓝色

image.png

所致疾病

沙眼

  • 通过眼-手-眼途径直接或间接密切接触传播。由A、B、Ba和C血清型引起。
  • 早期流泪、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睑内翻、倒睫及角膜血管翳引起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

包涵体结膜炎

  • 婴儿结膜炎,引起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包涵体脓漏眼),不侵犯角膜,能自愈;
  • 成人结膜炎可经两性接触、经手至眼或污染的游泳池水感染,引起滤泡性结膜炎,又称游泳池结膜炎,无角膜血管翳,无结膜瘢痕。一般经数周或数月痊愈,无后遗症。

泌尿生殖道感染

  • 经性接触传播,由沙眼生物型D~K血清型引起
  • 男性多表现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并可合并附睾炎、前列腺炎、直肠炎等;女性表现为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与盆腔炎等。

    婴幼儿肺炎

  • 沙眼生物型D~K血清型均可引起

    性病淋巴肉芽肿

  • 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侵犯男性腹股沟淋巴结,引起化脓

  • 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肉芽肿,常形成瘘管;亦可侵犯女性会阴、肛门、直肠,引起会阴-肛门-直肠组织狭窄。

    螺旋体

    Spirochete

    定义

  • 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分类上划归为广义的细菌范畴。
    • 引起人类疾病的有关菌属:
  • 密螺旋体、疏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3个菌属

    分类

    image.png

    钩端螺旋体

    分两个种:

  • 问号状钩端螺旋体(L. interrogans)

  • 双曲钩端螺旋体(L.biflexa)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呈钩状;运动活泼(能穿透完整的粘膜或经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菌体呈C、S或8字形;
    • 革兰染色阴性,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棕褐色。

致病性与免疫性

  • 所致疾病:
    •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
  • 人畜共患传染病,多宿主(鼠和猪为主);
  • 传播途径有
    • 人与污染水或土壤接触
    • 黏膜或皮肤侵入
    • 消化道黏膜(污染食物/饮水)
    • 胎盘垂直传播
    • 吸血昆虫
  • 基本病变:毛细血管的感染中毒性损伤

image.png

  • 防治原则
    • 防鼠、灭鼠,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接种多价钩体疫苗:
    • 在常年流行地区,对易感人群和与疫水接触者宜接种包含当地流行株在内的多价钩端螺旋体疫苗。
    • 治疗:青霉素首选,注意赫氏反应。

梅毒螺旋体

俗称梅毒螺旋体,又称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人类是唯一的宿主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染色
    • 8~14个致密而规则的小螺旋,两端尖直运动活泼
    • 革兰染色阴性 G-常用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色,呈棕褐色;
    • 新鲜标本可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及运动方式
  • 抵抗力:极弱;对温度和干燥特别敏感(离体1-2h死亡);50℃ 5分钟死亡;1%~2%石炭酸数分钟死亡;血液中4℃3天可死亡;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或砷剂敏感

致病性

  • 致病因素
    • 荚膜样物质
      • 为酸性粘多糖,具有抗吞噬作用
    • 主要外膜蛋白
      • 粘附作用,激活人皮肤微血管内皮上的血管粘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促进T细胞增殖,释放炎症因子(TNF-α和IL-1α)。
    • 透明质酸酶
      • 分解透明质酸有利于扩散并造成组织损伤。
  • 所致疾病
    • 据感染方式分:先天性梅毒和获得性梅毒/后天性梅毒
    • 先天性梅毒:多发生于妊娠4个月之后
      • 亦称胎传梅毒,易致流产、早产或死胎;也可致先天畸形,出生后被称为梅毒儿,常呈马鞍鼻、 锯齿形牙、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等症状。
    • 后天性梅毒:分三期
      • I期梅毒:感染后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外生殖器,出现无痛性、直径约1cm的硬性下疳(称为硬下疳),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此时传染性极强。4~8周后,下疳自然愈合。经2~3个月无症状潜伏期后进入第二期。
      • II期梅毒:感染性强,破坏性小。发生于硬下疳出现后2~8周。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不经治疗一般在1~3个月后症状自然消退而痊愈,经2~4年, 又可被激活进入第三期。
      • III期(晚期)梅毒:感染性小,破坏性大。感染2年(亦可达10~15年)后,基本损害为慢性肉芽肿,局部组织坏死。损害常进展和消退交替出现。可侵犯内脏器官或组织,出现慢性肉芽肿病变。重症患者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梅毒瘤、动脉瘤、脊髓瘤。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 概念: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共同特点
    • 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人类引起发热出疹型疾病;
    •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 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 革兰阴性;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 多数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