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 主/肺动脉、大动脉
  • 管径大管壁厚,富含弹性纤维
  • 可扩张性、弹性
  • 作用:弹性贮器作用

这类血管口径粗管壁厚弹性纤维成分较多,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弹性。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大动脉被动扩张容量增大,把一部分血液暂时储存起来。射血停止后主动脉大动脉弹性回缩,驱使储存的血液向前流动。故主动脉大动脉“弹性储器”的作用。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 中动脉,输送分配器官血流量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s)

  • 小动脉微动脉
  • 管径细,富含平滑肌
  • 作用:外周阻力、控制微循环血流量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 真毛细血管起始部的平滑肌

  • 控制毛细血管开闭

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 毛细血管
  • 特点:管壁薄,由单层内皮细胞基膜组成,通透性较高
  • 作用:血液与组织液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s)

  • 微静脉
  • 管径小—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的比值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 静脉:多、粗、薄、容量大—容纳循环血量的60-70%—贮存库

短路血管(Shunt vessel)

  • A-V 短路体温调节


    image.png

    血液动力学

  • 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应用物理流体力学理论,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血流量(Blood Flow )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ml/min或L/min)

  • 血流速度(velocity,V)

血液中一个质点血管移动线速度
血流速度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截面积成反比 主动脉→微循环:总横截面积↑, 血流速度↓ 静脉:血管横截面积↓ ,血流速度↑

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

image.png

Q 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血流量)
P1-P2 管道两端的压力差
r 管道半径
η 液体粘滞度

血流的形式

层流

  • 液体中各个质点的流动方向一致的,与管道长轴平行,接近液体的轴心处流速越快,接近管壁流速越慢
  • 红细胞——轴流

    湍流

  • 当血流的速度超过某种临界速度时,液体中各质点的流动方向不再一致,呈现漩涡状流动血流阻力>层流

  • 特点:振动、声音、消耗能量多
  • 原因:血流遇障碍、血管口径突然变大、血流速度快、血管分叉等
  • 部位:心室及主动脉,血管狭窄区

血液阻力(R)

  • 血液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
  • 来自血液内部摩擦以及血液在流动时血管壁之间的摩擦-转变为热能
  • 血压驱动血液流动时,因需不断克服阻力逐渐降低
  • 湍流时要比层流时消耗更多的能量血流阻力增大

    层流状态下的动力学

    血流量Q=△P/R
    Q:血流量;
    △P :血管两端的压力差;
    R:血流阻力
    image.png

    image.png

    影响血液粘度blood viscosity η(内摩擦系数)的因素

  • 红细胞比容(最重要)

  • 血液的切变率η随切率增高减小流速之差/液层厚度=抛物线斜率切率↑红细胞轴流↑η↓
  • 血管口径(Fahraeus-Lindqvist 效应) :在微血管内, η随血管口径减小降低
  • 温度η温度降低升高

血压(blood pressure)

  • 血压:指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侧压力,即压强。单位:千帕(kPa)

1毫米汞柱(mmHg)=0.133 K Pa

  • 平常所说的血压=动脉血压.
  • 静脉血压、心房压:较低

1厘米水柱(cmH20)=0.098 Kpa

动脉血压形成条件

  1. 前提:充足血液充盈-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 动力:心脏射血
  3. 阻力:小动脉微动脉外周阻力
  4. 调节:主动脉大动脉弹性贮器特性

动脉血压形成过程

  • 心缩期:主动脉被动扩张2/3血储存于A中,1/3射向外周,形成收缩压
  • 心舒期:主动脉弹性回缩,剩余2/3血流出,形成舒张压

弹性贮器作用

  • 使心脏间断射血外周血管呈现连续的血流
  • 缓冲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波动的幅度

动脉血压概念及正常值

  • 收缩压:心室收缩主动脉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收缩中期
  • 舒张压:心室舒张主动脉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舒张末期
  •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
  •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 =舒张压+1/3脉压
    • =2/3舒张压+1/3收缩压

BP正常值
  •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 脉压为:30~40mmHg(4.0~5.3kPa)
  • 平均动脉压:100mmHg

动脉血压的测量

直接测量法:导管插入-压力换能器-生物电放大器
间接测量法:Korotkoff听诊法-肱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与昼夜节律的关系

image.png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JNC7,2003)

分类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mmHg)
Normal <120 <80
Prehypertensive(高血压前状态) 120-139 80-89
Hypertension I 140-159 90-99
Hypertension II ≥160 ≥100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 收缩压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变化
  • 舒张压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变化

    • 每搏输出量(SV)

      SV↑→收缩压↑↑, 舒张压↑→脉压↑

    • 心率(HR)

      HR↑→舒张压↑↑,收缩压↑→脉压↓

    • 外周阻力(R)

      R↑→舒张压↑↑,收缩压↑→脉压↓ **

    •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顺应性(弹性)↓→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比例减小(失血时循环血量↓/ 过敏性休克时血管容量↑) →收缩压↓↓ ,舒张压↓->回心血量↓→BP ↓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血压.
  •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右心房胸腔内大V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影响中心静脉压因素

  • 静脉回心血量
  • 心脏射血

    心脏收缩力增强,则中心静脉压降低

临床意义

  • 判断心功能的一个指标
  • 衡量输血、输液速度快慢的指标

    • 偏低(<6cmH2O):输液量不足
    • 偏高(>16cmH2O):输液过快心功能不全

      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 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受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

    • 参与构成血压
    • 取决于该血管所在位置右心房间的垂直高度

平卧位:全身静水压相等
直立位:心脏水平以下↑以上↓

静脉的充盈程度易受到重力的影响

静脉管壁薄,可扩张性大,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大。受重力作用,心脏水平以下的静脉较充盈,而头颈部静脉几乎是塌陷的。

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了解)

  • 静脉阻力小(占总阻力的15%)
  • 影响静脉对血流阻力的因素:
    • 微静脉收缩状态(节律收缩):调节组织液的生成
    • 大静脉管壁塌陷时, 阻力增大
    • 血管周围组织对静脉的压迫
  • 不会塌陷静脉:胸腔内的大静脉, 颅腔、脊柱、骨和肝、脾等器官内的静脉。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 静脉回心血量:单位时间由外周静脉返回右心房的血液量

    • 取决于
      • 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充盈程度):正比
  • 心脏收缩力(心泵)。正比
  • 骨骼肌挤压作用(肌肉泵):直立步行
  • 呼吸运动 (呼吸泵)
    1. 吸气时,胸腔容积增大,负压加大,使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回心血量增加
    2. 呼气时相反
  • 体位改变(重力作用):卧位→立位,回心血量↓

心泵减弱

判断心衰看入心血管淤血

  • 左心衰竭 left heart failure:

左心房压肺静脉压升高,肺循环回流障碍(肺淤血肺水肿)

  • 右心衰竭 right heart failure:

右心房、大静脉压力增高体循环回流障碍(颈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浮肿等症状)

肌肉泵

  • 肌肉收缩可挤压肌内肌间静脉,使静脉回流加快
  • 此外,静脉瓣的开启方向确保血液只能单向流回心脏
  • 这样,骨骼肌静脉瓣膜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为“肌肉泵”。
  • 当肌肉收缩时,可将静脉内的血液挤向心脏,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的压力降低,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
  • 所以,肌肉有节奏收缩舒张可使回心血量增加

    微循环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 微动脉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

  • 基本功能
    • 血液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 控制流经组织血流量
    • 组织液的生成回流

      微循环的组成

      image.png
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途径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常见部位 肠系膜、肝、肾 骨骼肌 皮肤
特点 长而迂曲,阻力大,流速慢,容量大,流域大 短直,阻力小,流速较快,流域小 最短,最直,阻力最小,流速最快,流域最小
物质交换 +++ + 0
开放情况 部分(20%)轮流交替开放 经常开放 平时不开放,体温升高时开放
生理意义 “营养通路‘
物质交换主要场所


保持血流量恒定
少量交换
“非营养通路”,无交换;
辐射散热,调节体温

微循环的血液动力学

  • 微动脉和微静脉主要受神经(交感)体液调节
  • 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局部代谢产物调节
    • 安静:20%-35%真毛细血管开放。
    • 运动局部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组胺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微循环血流量↑物质交换↑
    • 代谢产物↓->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关闭

      血液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方式

      微循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1. 扩散:溶质分子顺浓度差转运(最主要)
  2. 吞饮血浆蛋白
  3. 滤过(血管内→血管外);重吸收(血管外→血管内)

    血浆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

  4. 概念:血浆中溶质分子所产生的吸引水移动的力量

  5. 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正常值:300m0sm/(kgH20)(mmol/L)

血浆渗透压的分类、组成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主要)

  • 组成:由晶体物质所形成,主要为Na+、Cl-
  •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和功能

(=组织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 约1.3m0sm/L
  • 组成:由蛋白质所形成(以白蛋白为主)
  • 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正常

(>组织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是由血浆毛细血管壁滤过组织间隙而形成,是细胞直接所处液体环境。是物质交换的中介

组织液的生成机制

image.png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状态 有效滤过压 效果
较大 较小 动力>阻力 组织液生成
较小 较大 动力<阻力 组织液减少

组织液生成增多或回流障碍-水肿

  • 水肿(edema)

image.png

  • 临床常见的水肿

营养不良、炎症、右心衰竭、肾病综合症、丝虫病患者

影响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因素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 机理 例证
毛细血管血压 微动脉扩张 生成↑ 毛细血管血压↑ 炎症部位
静脉回流受阻 生成↑ 静脉压↑ 右心衰竭
血浆胶体渗透压↓ 生成↑
有效滤过压↑

营养不良性水肿,肾病综合症、肝脏疾病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生成↑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烧伤、过敏
淋巴回流受阻 回流↓ 组织液积聚 血丝虫病

淋巴液的生成

成人每生成的淋巴液总量约为2-4L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 回收蛋白质
  • 运输脂肪其他物质
  • 调节血浆组织液体液平衡
  • 防御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