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对循环的影响

  • 心率变化
    • 心动过速→舒张期缩短→冠脉供血↓;
    • 心动过缓→心搏量↓→外周重要脏器供血↓
  • 心动规律变化
    • 房室收缩不协调,传导阻滞等→心室充盈量↓
  • 心脏收缩功能丧失
    • 房颤→心室舒张期充盈量↓ →心搏量↓;
    • 室颤→功能上等于停搏。

心律失常分类

缓慢型(<60次/分) 快速型(>100次/分)

- 窦性心动过缓
- 传导阻滞(分 I、II 、III度传导阻滞)
- 治疗药物(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 房性早搏
- 心动过速
- 心房纤颤
- 心房扑动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室性早搏
- 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 冲动形成障碍
    • 自律性异常
    • 后除极与触发冲动
  • 冲动传导障碍
    • 单纯性传导失常
    • 折返激动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及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根据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

  •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Ia、Ib、Ic 三个亚类
    • Ia 适度阻钠;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 Ib 轻度阻钠;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 Ic 重度阻钠;氟卡尼、普罗帕酮
  • Ⅱ类: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胺
  • Ⅳ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 其他类:腺苷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I类 钠通道阻滞药-Ia类

  • 共性:适度阻滞钠通道,降低0相最大上升速率,减慢传导;↓K+、Ca2+通透性,延长APD和ERP;膜稳定
    • 奎尼丁(Quinidine)
    •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 丙吡胺(disopyramide)

奎尼丁(Quinidine)

  • 药理作用:阻滞K+外流和Ca2+内流; 抗M胆碱受体;阻断α受体
    • ↓自律性:抑制4相Na+和Ca2+内流
    • ↓传导:降低0相上升速率;但抗胆碱→用前先服强心苷抑制房室传导;变单向为双向传导阻滞,消除折返。
    • ↑不应期:抑制3相K+外流,延长APD及ERP。ECG Q-T间期延长。
    • 负性肌力
    • 对自主神经作用

image.png

image.png

  • 广谱:治疗各种快速心律失常
  • 副作用

    • 心血管方面:低血压、心衰、室内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发生“奎尼丁晕厥”
    • 金鸡纳反应: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及耳鸣、视听力下降等胃肠道和CNS反应
    • 过敏反应: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小板减少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 药理作用:特点(与奎尼丁比较)

    • 对心肌作用与奎尼丁相似;无抗∂受体及抗胆碱作用。
  • 临床应用:对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作用快
  • 不良反应:较奎尼丁少且轻

    丙吡胺(disopyramide)

  • 与奎尼丁作用相似,延长APD、ERP程度同;有明显抗胆碱作用。用于房颤、房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


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

  • 共性:抑钠促钾,降低自律性,缩短APD,相对延长ERP

    利多卡因 (lidocaine)

  •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希-浦氏纤维系统和心室肌细胞

  • 机制: ↓Na+ ,↑K+
    • ↓自律性:
      • ↑K+外流→最大舒张电位↑→远离阈电位→自律性↓
      • ↓Na+内流→↓4相除极速率—自律性↓
    • 传导性:
      • 治疗量:无影响
      • 高浓度:↓传导
    • APD和ERP:
      • ↑K+外流→复极加快— APD↓;
      • ↓2相少量Na+内流→ 2相平台期缩短— ERP↓
      • ↑K+外流>轻度↓2相Na+内流—APD↓>ERP↓

ERP/ APD比值↑(相对延长)-> 折返↓

image.png

  • 体内过程:首关消除明显,静脉给药
  •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适用于急性心梗或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 不良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
    • 心脏抑制:过量↓心率、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
    • 禁用于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苯妥英钠 phenytoin sodium

  • 药理作用:膜稳定作用(↓Na+,↑K+)
    • 仅作用于希-浦系统;↓自律性,↓APD、ERP
    •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恢复因强心苷中毒而受抑制的传导
  • 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首选)
  • 不良反应:静注过快可引起低血压、心律失常孕妇禁用(致畸)。

美西律(mexiletine)

  • 又称慢心律、脉律定
  • 化学结构和电生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相似,可口服,常用于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Ⅰc类(重度阻滞钠通道)

  • 共性:抑制4相Na+内流,降低自律性;明显抑制传导;安全范围窄

普罗帕酮(propafenone,心律平)

  • 药理作用:具局麻作用
    • ↓浦氏纤维及心室肌细胞的自律性;
    • 延长APD和ERP;
    • ↓心房、心室、浦氏纤维传导速度;
    • 具有弱的β受体阻断作用,阻滞L-型钙通道,具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
  • 体内过程:首过效应明显,血浆蛋白结合率>90%
  • 临床应用: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伴发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
  • 不良反应
    • 消化道反应;
    • 严重可致心律失常,如增加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和发作次数;
    • 可致传导阻滞,心衰加重。

氟卡尼(flecainide)

  • 明显阻钠,↓心房、心室及希-浦系统Vmax而↓传导;↓自律性;延长APD。
  • 用于顽固性心律失常或其他药无效时。
  • 该药致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II类ß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共性:阻断ß受体


普萘洛尔 propranolol

  • 药理作用
  • 机制:
    • 竞争性阻断β受体,↓心率、↓房室传导
    • 抑制Na+内流,具膜稳定作用

  • ↓窦房结、心房和浦氏f自律性,运动和情绪激动时明显;↓儿茶酚胺所致DAD而防止触发
  • ↓房室结、浦氏纤维传导,
  • ↑房室结ERP。

  •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
    • 对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的窦性心动过速效果较好;对由甲亢及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也用于预激综合征及Q-T延长综合征引起的心律失常
  • 不良反应
    •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并能诱发心衰和哮喘。长期应用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停药有反跳。

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

  • 共性:阻滞钾通道药,抑制K+外流,或增加内向电流(如Na+和Ca2+内流);延长ERP

胺碘酮 amiodarone

  • 药理作用 阻滞钾通道;非竞争性阻断a、b受体;抑制Na+、Ca2+通道
    • ↓窦房结和浦氏纤维自律性;
    • ↓房室结、浦氏纤维传导速度;
    • 显著↑APD(动作电位时程)和ERP(有效不应期);
    • 扩张冠脉,降低外周阻力,↑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
  • 临床应用:广谱
    • 用于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好,对预激综合征引起者效果更佳。
    • 对室性心动过速,室早亦有效。
  • 不良反应:与剂量及用药时间有关
    • 常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偶见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 长期用可见角膜褐色微粒沉着,停药消退。
    • 少数有甲亢或甲减,监测血清T3,T4 。
    • 个别有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定期测肺功能,肺部X光检查。

索他洛尔 sotalol

  • 选择性阻滞IKr,非选择性阻断β受体。
  • 明显↑APD及ERP,↓窦房结及浦氏纤维的自律性,↓房室传导,延长房室不应期而中止折返。
  • 用于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房颤、房扑。
  • 不良反应较少,少数Q-T间期延长者可出现Tdp。

溴苄胺 bretylium

  • 延长APD、ERP,提高室颤阈值,增强心肌收缩力;
  • 用于利多卡因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并可预防其再发作

IV类 CCB-钙通道阻滞药

  • 阻滞钙通道,作用于慢反应细胞,↓心率,↓房室结传导速率,↑ERP。

维拉帕米 verapamil

  • 药理作用
    • 抑制ICa,L;抑制Ikr
      • ↓自律性;
      • ↓0相Vmax,↓窦房结、房室结传导
      • ↑ERP。
    • 抗α受体
      • 扩张冠状A和外周血管
  • 临床应用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药
    • 室上性和房室结折返激动引起的心律失常疗效佳
  • 不良反应
    • 口服有便秘、腹胀、头痛、骚痒,静脉注射致血压降低;
    • 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衰及心源性休克,慢性心功能不全者禁用,老人,心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 一般不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

其他类


腺苷 adenosine

  • 作用于G蛋白藕联腺苷受体,激活Ik(ACh),抑制窦房结、房室结传导,↓自律性,↑房室结ERP
  • 机制:与促K+外流,抑制cAMP激活的Ca2+内流有关
  • 需快速i.v给药,t1/2约10s。
  • 主要用于迅速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不良反应极短暂,治疗剂量下多有胸闷、呼吸困难。可见短暂心脏停搏。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用药

  1. 去除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1. 缺氧、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药物
  2. 明确治疗目的,合理用药
    1. 只有当心律失常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
    2. 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合理选择药物
  3. 减少不良反应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