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 心脏中心肌细胞的节律性源自窦房结
  • 兴奋通过兴奋-收缩耦连引发心肌细胞收缩

    心肌细胞的分类

    按功能分

  • 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

    • 特点:静息电位稳定,执行收缩功能
    • 包括: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 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

    • 特点:静息电位不稳定自律性产生传播兴奋 | 窦房结
      (sinoatrial node, SAN) | 房室交界区
      (atrioventricular node, AVN) | 房室束
      (bundle of His) | 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 | :—-: | :—-: | :—-: | :—-: |
  • 房室交界区是唯一联系心房和心室的兴奋通路

    心肌和骨骼肌的区别

骨骼肌 心肌
完全强直收缩 不能产生强直收缩,交替舒缩
髓意肌,受运动神经元支配 自律性
大小原则 左右心同步收缩,心房先于心室收缩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 心室肌:-80mV。
  • 离子机制:
    • K+的平衡电位(K+ equilibrium potential):IK1
      • IK1通道(内向整流钾通道):非门控通道,对K+的通透性膜的去极化降低(内向整流)
  • 钠背景电流(Na+ inward background current)
  • 生电性钠-钾泵 (electrogenic Na+-K+pump)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image.png

工作细胞

去极化期过程:0期(phase 0)

  • AP的升支(去极化+反极化-70~40mv,1~2ms
  • 特点:除极幅度、速度大。
  • 机制:
    • 快钠通道(INa): Na+快速内流
    • 河豚毒(TTX)阻断。
  • 快反应细胞:以快Na+通道介导0期去极化心肌细胞

复极化过程:1,2,3期(200-300ms)

Phase 1(快速复极初期)
  • 跨膜电位: +40mv —> 0mv
  • 时间:10ms
  • 机制:
    • INa通道关闭
    • 瞬时性外向离子流(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 Ito通道) —> K+外流

0期和1期快速膜电位变化合称为锋电位(spike potential)

Phase 2(平台期,plateau)
  • 心室肌主要特征
  • 跨膜电位:0mv等电位,时间:100-150ms
  • 机制
    • Ca2+内流(L型钙通道)少量Na+内流
    • K+外流(IK通道)
  • L型钙通道
    • 慢钙通道激活、失活复活缓慢
    • 阻断剂:Mn++, verapamil(维拉帕米)
  • IK 通道:延迟整流钾流
    • 激活、去激活缓慢
    • 2期抗衡L型钙内流3期形成膜复极化主要电流
  • 生理学意义

    • 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 心室肌动作电位持续较长的主要原因,与心肌不应期长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特性密切相关
    • L-Ca2+开放触发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有关
    • 神经递质化学因素调节药物治疗作用环节
      Phase 3(快速复极末期,late repolarization)
  • 膜电位:0mV —> -90mV

  • 机制:
    • L型钙通道失活关闭
    • IK ↑
    • IK1 ↑
  • 动作电位时程: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去极化完毕,约200~300ms

    Phase 4(静息期,resting stage)
  • 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与自律细胞区别

  • 机制
    • 恢复膜内外离子浓度梯度
    1. Na+-K+泵
    2. Na+- Ca2+交换(3:1)
    3. Ca2+泵

image.png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 自律性细胞跨膜电位特点: 4期自动去极化(spontaneous depolarization)

  •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
  • 快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细胞

    窦房结P细胞

  • 最大复极电位:-70mv,阈电位:-40mv,无稳定的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分期及形成机制:
    • 去极化(0期):去极化幅度速度均较小L型Ca2+通道开放
    • 复极化(3期): 0mv → -70mv, IK通道开放
  • 慢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慢钙通道介导
  • 4期自动去极化

    • 特点:自动去极化速率(斜率)最快自律性最高
    • 机制
      • 外向电流↓ (为主)
      1. IK通道:在接近最大复极电位开始关闭,导致K+外流进行性衰减
      • 内向电流↑
      1. If电流(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离子流):Na+内流进行性增强(慢钠内流)
      2. T型钙通道后期去极化-50mv激活,钙内流


    image.png

    浦肯野细胞

    Purkinje cells

  • 快反应自律细胞

  • 最大复极电位:-90mv
  • AP分期及形态(0,1,2,3期)与心室肌细胞相似快反应细胞
  • 4期自动去极化
    • 特点:去极化速度慢,自律性低
  • 机制

    • 内向电流If (Na+内流) 逐渐增强(为主)
    • 外向电流IK逐渐衰减


    两种钙通道的比较

L型钙细胞(慢通道)
L-type(long-lasting)
T型钙通道
T-type(transient)
参与AP过程 慢反应细胞0期,工作细胞2(平台)期,抬升跨膜电位 慢反应细胞4期自动除极后期
阈电位 高(-30~-40mv) 低(-50~-60mv)
电流持续时间 激活失活慢,持续时间长 激活失活快,持续时间短暂
阻断剂 维拉帕米


两种纳通道的比较

INa(快钠内流) If(慢钠内流)
参与AP过程 快反应细胞0期去极化 自律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
膜电位影响 去极化快速激活 复极化逐渐激活
阻断 TTX


参与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重要离子通道特征

电流 通道 门控机制 功能
Ik1 K+通道 电压
- 在4期维持K+高通透性
- 延缓4期去极化
- 抑制0期-2期
INa Na+通道
(快通道)
电压
- 参与动作电位0期
- 其失活是引起1期的原因
Ito K+通道
(短暂外流)
电压
- 参与动作电位1期
Ica Ca2+通道
(慢内流,L型)
电压与配体
- 参与动作电位2期
- 失活是引起3期的因素之一
- 交感神经兴奋和ß受体激动药可加强该电流
Ik K+通道
(延迟整流)
电压
- 参与动作电位3期;
- 细胞内Ca2+浓度的升高可加强该电流
IkATP k+通道
(ATP敏感型)
IkAch k+通道
(乙酰胆碱敏感型)

- 迷走神经兴奋可加强电流
- 减慢4期去极化和心率
- 使静息膜电位超级化
- 缩短动作电位2期
If Na+通道
(起搏电流)
电压与配体
- 超极化激活,参与4期去极化
- 交感神经兴奋和ß受体激动药可加强该电流
- 迷走神经兴奋可抑制该电流

心肌的生理特征

  • 心肌细胞生理特性:
    • 电生理特性
      • 兴奋性(excitability)
      • 自律性 (autorhythmicity)
      • 传导性(conductivity)
  • 机械特性:收缩性(contractivity)

兴奋性(excitability)

  • 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能力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 静息电位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反比

  • 引起0期去极化离子通道功能状态

image.png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与兴奋性的变化

image.png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分期 Na+通道 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失活或少量复活 0
> 绝对不应期 失活 无反应
> 局部不应期 少量复活 局部电位
相对不应期 部分复活 <正常
超常期 基本复活(与阈电位距离缩短) >正常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引出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幅度速率均低于正常钠通道未完全复活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引出的动作电位(AP),其0期的幅度和上升速率均低于正常。 这样的动作电位(AP)传播速度较慢,易成为心律失常折返形成的原因之一。


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不发生强直收缩
  • 有效不应期(ERP)特别长,保证心肌收/舒交替进行不发生强直收缩
  • 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引出的动作电位(AP),其0期的幅度上升速率低于正常。这样的动作电位(AP)传播速度较慢,易成为心律失常折返形成的原因之一。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代偿间隙(compensatory pause)
  • 期前兴奋和收缩: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肌受到外来刺激(人工来自异位起搏点激动)提前产生的兴奋收缩

  • 代偿性间歇(代偿间隙(compensatory pause))一次期前收缩后往往有一段较长心室舒张期
  • 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紧接期前收缩后的一次窦性兴奋传到心室时,刚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故不能引起心室新的收缩,收缩曲线上表现为脱失了一次活动。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自律性

概念

  •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 衡量指标:频率(次/min),规则性

    不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

    窦房结(100)> 房室交界(50)>浦氏纤维(25)
    ↓ ↓
    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 异位起搏点
    窦性节律: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脏节律。

    窦房结控制心率的机制

  • 抢先占领(capture)

  • 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在人工起搏的情况下,如因故需暂停起搏器时,在中断之前其驱动频率逐步减慢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斜率):正比
  • 最大复极电位阈电位差值反比

**

传导性(Conductivity)

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 心肌细胞间兴奋的传播
    • 以局部电流形式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传导, 实现心肌细胞同步性活动
  • 兴奋在心脏内部的传播: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左右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内膜侧-外膜侧)

浦肯野细胞 房室交界结
传导速度 最快(1.5-4m/s) 最慢(0.02-0.05m/s)
意义 利于心室肌同步收缩 利于房室交替收缩
  •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需经一个时间延搁
  • 机制:房室交接区(兴奋从心房心室的唯一通路)细胞传导速度
  • 意义:心室收缩发生在心房之后,两者不会发生重叠,有利于心室充盈射血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结构因素
  • 细胞直径正比
  • 缝隙连接数量及其功能状态

    生理因素
  •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幅度(最重要)

    • 0期除极速度快 - 局部电流形成快 - 临近未兴奋膜达到阈电位快 - 兴奋传导快
    • 0期除极幅度大 - (兴奋未兴奋部位之间)电位差大 - 局部电流强,扩布距离大,使下游更远处兴奋
浦肯野细胞 房室结
传导速度 最快(1.5~4m/s) 最慢(0.02~0.05m/s)
细胞体积
缝隙连接
0期去极化幅度和速度 快反应 慢反应
意义 利于心室肌同步收缩 利于房室交替收缩

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定义

  • 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到整个心脏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电变化的图形。
  • 心电图导联:12个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 P波(0.08-0.11s,0.25mv):表示两心房去极化过程
  • QRS波(0.06-0.10s):表示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 T波 (0.05-0.25s,0.1-0.8mv):表示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 PR间期(P波起点-QRS起点,0.12-0.20s):表示房室传导的时间
  • PR段(P波终点-QRS起点)
  • QT间期(QRS波起点-T波终点):表示心室兴奋去极复极时间
  • ST段 (QRS终点-T波起点)表示心肌各部分均处于AP平台期


    image.png

    正常ECG波形与心室肌细胞AP的关系

    | | 对应AP时期 | | :—-: | :—-: | | QRS波 | AP的去极化0期 | | ST段(平台期) | AP的复极化2期 | | T波 | AP的复极化3期 | | QT间期 | AP的整个过程 |


    心脏的泵血功能

    概述

  •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依靠心脏收缩与舒张的交替活动而得以完成。

  • 心肌收缩的特点 | 特点 | 描述 | | :—-: | :—-: | | 同步收缩 | 左右心房/室形成两个功能合胞体 | | 不发生强直收缩 | 有效不应期长 | | 对细胞外钙的依赖性 | 肌浆网不够发达
    钙触发式钙释放(胞外钙内流引发肌浆网钙释放)
    兴奋-收缩脱偶联:当胞外钙浓度很低甚至无钙时,心肌细胞虽仍能产生动作电位,却不能引起收缩。
    |


    image.png

    心脏的泵血机制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概念:心脏一次收缩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 组成
    • 收缩期(systole)
    • 舒张期(diastole)
  • 计算

心动周期=60s/心率
成人平均心率75次/分心动周期0.8s
image.png

心房首先收缩(持续约0.1s),继而心房舒张心房舒张后不久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s); 全心舒张期

心动周期的特点

  • 房室活动规律性

    左右心同步进行,心房先于心室收缩

  • 收缩期<舒张期(使心肌得以充分休息

  • 心动周期长短心率有关

    心率升高 - 心动周期下降 - 收缩期舒张期下降 - (舒张期缩短的比例大) - 心肌休息时间相对缩短

心脏的泵血过程

以左心室为例
以左心室为例,心动周期可分为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

心室收缩期

分三期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

  • 心室压力:房内压<室内压↑ ↑ < 动脉压
  • 瓣膜开闭:房室瓣关闭(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到动脉瓣开启前
  • 血流方向:
  • 心室容积:不变
  • 室内压增高速度最快主动脉压最低时期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 心室压力:室内压↑ >动脉压

  • 瓣膜开闭:动脉瓣开放
  • 血流方向:心室→动脉
  • 心室容积:
  •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最高

    减慢射血期(period of slow ejection)

  • 心室压力:室内压↓<动脉压

  • 瓣膜开闭:动脉瓣开放
  • 血流方向:心室→动脉
  • 心室容积:心室容积↓直到达到最低(减慢射血期末是心室容积最小的时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 心室压力:房内压<室内压↓ ↓ < 动脉压

  • 瓣膜开闭: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
  • 血流方向:无
  • 心室容积:不变
  • 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的时期

    快速充盈期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 心室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 瓣膜开闭:房室瓣开启动脉瓣关闭
  • 血流方向:心房→ 心室
  • 心室容积:↑ ↑
  • 心室容积上升最快的时期

    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 心室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压力梯度减小

  • 瓣膜开闭:房室瓣开启,动脉瓣关闭
  • 血流方向:心房→ 心室
  • 心室容积: ↑
  • 室内压发生回升的时期

    心房收缩期(Atrial systole)

  • 心室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 瓣膜开闭:房室瓣开启,动脉瓣关闭
  • 血流方向:心房→ 心室
  • 心室容积:心室容积↑最大
  • 心房收缩期末是心室容积最大的时期

image.png
心动周期中的几个“最”

心室容积最低 减慢射血期末(心室收缩期末)
等容舒张期
心室容积最大 心房收缩期末(心室舒张期末)
等容收缩期
室内压最高 快速射血期末

心房压力的变化

  • 左心房压在一心动周期中有三次明显的波动。
    • a波:心房收缩
    • c波:心室开始收缩,关闭房室瓣并凸入心房腔内。
    • V波:大静脉内的血液回流,使心房内压升高。
  • 心房起着初级泵(primary pump)的作用,对心脏的射血静脉血液的回流有利

心脏泵血机理


image.png

  • 心房和心室泵血中的作用
    • 心室:主要动力
    • 心房:使心室进一步充盈,起初级泵作用。
  • 左右心室泵血过程机制相同,只是肺动脉压力主动脉的1/6右室内压变化幅度较小

心音的产生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性质 音调低、时间长 音调高、时间短
主要成因 心室收缩;
房室瓣关闭;
血流冲击房室瓣
动脉瓣关闭
生理意义 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最佳听诊部位 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第二肋间胸骨左右缘
临床意义 心室肌收缩力大小,房室瓣功能 动脉压高低,动脉瓣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搏出量

  • 概念: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 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25ml)-心室收缩末期容积(55ml)
  • 正常值:60-80ml

    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

  • 概念:每分钟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 每分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 正常值(静息)

    • 男4.5-6.0L/min
    • 运动: 25-35L/min
    • 麻醉:2.5L/min

      心输出量

  • 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

    心指数(cardiac index)

  • 概念: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心输出量。(静息:安静、空腹

  •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 正常值:3.0-3.5L/(min.m2)
  • 意义:排除身材个体差异

    射血分数

  • 射血分数指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即心脏前负荷)的百分比,正常值为50-70%

  • 正常值为50-70%

    心脏做功量

  • 概念及正常值

    • 每搏功(stroke work):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作的外功
    • 每搏功=博出血液所增加的压强能(博出量*射血压)+动能(比例很小)
    • 每搏功=搏出量血液比重(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
  • 意义:评定心脏泵血功能心输出量更有意义-适于衡量不同血压的个体
  • 心脏做功所释放的能量,一方面表现为压强能,将静脉内较低的血压提升为动脉内较高的血压;另一方面表现为动能,驱使血液向前流动。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

    • 前负荷
    • 后负荷
    • 心肌的收缩能力
    • 心率

      前负荷(preload)

  • 心室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房舒张末期内压**

    异长调节(heterometric regulation)

  • 通过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前负荷), 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

    • 前负荷↑ →心肌收缩力↑ →博出量↑

      心的定律(Law of the heart or,Frank-Starlin)

    • 现象:心脏能自动地调节平衡搏出量回心血量的关系:回心血量愈多,则心肌舒张时被牵拉愈长,其收缩力也愈强搏出量愈多

    • 机制: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一定范围内增大增强心室收缩力

      心室功能曲线

  •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压力搏出量/搏出功影响所作出的曲线

  • 原理:改变肌小节中粗、细肌丝重叠程度活化横桥的数目。
  • 心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原因

    • 心肌具有抵抗被过度拉长特性(难以超过最适初长度):
    • 心肌细胞外间质含大量胶原纤维
    • 肌节内连接蛋白
    • 心室壁肌纤维交叉排列
    • 最适初长度时的静息张力较大

      影响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因素

  • 静脉回心血量:(主要因素)

    • 心室充盈期的持续时间:心率
    • 静脉回流速度
    • 心包内压:积液
    • 心室顺应性:心肌肥厚、纤维化
  • 心脏射血后残余血量血压、心肌收缩力

    异长调节的作用

  • 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静脉回心血量之间能保持平衡(使心室容积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

例如:体位的改变、血压的改变

后负荷(afterload)

  • 后负荷

心室的后负荷=动脉血压

生理意义

动脉血压力升高的一定范围(80-170mmHg)内可维持接近正常心输出量

  • 血压升高的一定范围内,搏出量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 直接效应:后负荷(动脉血压) ↑ →心室等容收缩期↑,射血期↓ →博出量↓
    • 短期:→心室残余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肌收缩↑博出量↑(异长调节)
    • 长期:→心肌收缩能力↑博出量↑(等长调节

      心肌的收缩能力

  • 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 等长调节(homometric regulation):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心脏泵血功能调节
  • 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 活化横桥数:Ca2+
      • 交感神经、儿茶酚胺:激活L型钙通道
      • 茶碱肌钙蛋白Ca2+亲和力
    • 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 甲状腺激素、体育锻炼

image.png

心率

  • 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40- 180次/分),心率增加可使心输出量相应增加心率超过180次/分钟低于40次/分钟时心输出量将明显降低(动脉脉搏压降低可以体现出心输出量的降低)。

  • 心率>180次/min时舒张期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 搏出量显著降低心输出量下降

    影响心率的因素
  • 神经:交感→心率↑ ,迷走 →心率↓

  • 体液:肾上腺素、去甲、甲状腺素心率↑
  • 体温:体温↑1度心率↑ 12-18次/分钟

心泵功能的贮备,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 概念

是指心输出量机体代谢需要增加的能力

  • 心输出量
    • 安静状态:5L/min
    • 剧烈运动:25-30 L/min
  • 心泵功能贮备的组成
    • 搏出量贮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
      • 安静:70ml,运动:150ml。
      • 舒张期贮备:15ml;(125-140)
      • 收缩期贮备:35-40ml(主要)(55-15)
    • 心率贮备:可为静息时的2倍多。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180次/分钟)
  • 正常体力劳动: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动用心率储备收缩期储备
  • 运动员:心肌纤维变粗收缩期储备↑心率储备↑ →心力储备↑
  • 心衰: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心率储备 →心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