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系结构:
为实现互连而要求网络设备必须实现的通信功能的逻辑分布结构,以及必须遵守的相关通信协议所组成的一个集合
指导网络设备制造,构建现代通信网的基础

3.1 概念

3.1.1 网络体系结构定义

  • 网络体系结构是-套顶层的设计准则,是用来指导网络的技术设计,特别是协议和算法的工程设计。
  •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 网络的构建原则,确定了网络的基本框架;
    • 功能分解和系统的模块化,指出了实现网络体系结构的方法。
  • 必须完成的工作:

    • (1)按一定规则把网络划分成为许多部分,并明确每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
    • (2)建立参考模型,将各部分组合成通信网,明确各部分间的参考点;
    • (3)设置标准化接口,对参考点的接口标准化。接口标准化,实质就是从整体上使通信网最优化。

      3.1.2 网络的分层和分段

  • 1、分层

    • 任意一个网络可以从垂直方向分解为若干独立的层,相邻层之间具有客户/服务器关系。
    • 分层的好处
      • 各层相互独立
      • 灵活性好
      • 实现和维护方便
  • 2、分段

    • 在分层基础上,从水平方向把每一层网络化分为若千个分离的部分,即为分段。
    • 分段的好处
      • 允许层网络的一部分被层网络的其余部分看成一个单独实体,减少层网络管理控制的复杂性,网络运营可以自由地改变其子网或使其最佳化,而不影响层网络的其余部分。
      • 分段对于在同一层网络内对网络结构进行规定是十分重要的。

        3.1.3 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 1、协议(Protocol )

    • 专用设备
      • 规程(协议)分析仪
    • 协议的定义
      • 通信网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信息,每个节点都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确定的规则。
      •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通信中同步、时序、错误检测和纠正等所有有关的细节。
      • 为网络信息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协议。
    • 协议的要素
      • 语法:信息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 同步:事件实现的详细说明及严格的同一时刻通信问题。
  • 2、协议的功能
    • 分段和组装

image.png

  • 封装
    • 在分段后形成的数据块上增加控制信息的过程称为封装,当存在多层协议时,需要按层次进行封装。
    • 每个协议数据单元包含的控制信息有:
      • ①地址: 指出发送端或接收端的地址;
      • ②错误检测码: 包含某种校验序列,对收到的一段信息进行校验;
      • ③协议控制: 对流量和差错进行控制的信息。
  • 连接控制
    • 数据通信分为无连接和面向连接两种通信方式。
    • 面向连接的通信过程可以分为连接建立、数据传送、连接拆除三个阶段。
  • 流量控制
    • 指接收实体对发送实体送出的数据单元数量或速率进行限制。
  • 差错控制
    • 用来对PDU(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中的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保护。
  • 寻址
    • 寻址的过程涉及寻址的级别、寻址的范围、连接识别符和寻址的模式几个方面。
  • 复用
    • 复用是指在-一个系统上支持多个连接。.
  • 附加服务
    • ①优先权:信息的优先等级。
    • ②服务等级:对网络的服务质量指标提出要求。
    • ③安全:设置口令权限,以保护系统的安全。
      • 3、协议栈
  • 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议的集合称为协议栈(协议组或协议族)

    3.2 OSI参考模型

    image.png
  • (1)应用层(AL: Application Layer )
    • 应用层的作用是提供应用所经常需要的服务。
  • (2)表示层(PL: Presentation Layer )
    • 表示层的作用是使应用层能独立于不同数据表示方式,它负责定义信息的表示方法。
  • (3)会话层(SL: Session Layer)
    • 会话层通过对话控制增强传输层所提供的可靠传输服务,利用该层可控制数据交换方式。
  • (4)传输层(TL: Transport Layer)
    • 传输层的作用是实现从源端设备会话实体到目的端设备会话实体的端到端间报文传送。
  • (5)网络层(NL: Network Layer )
    • 网络层的功能是提供经通信网的分组数据传送,选择通信路由,将分组数据从源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网(数据网或电话网等)送到目的节点,在系统间实现“透明”的数据传送。
  • (6)数据链路层(DL:Data link Layer)
    •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在直连两节点的传输链路上传送帧或信息块。
  • (7)物理层(PhL: Physical Layer)
    •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要传送的信息比特逐个从链路一端进 入物理媒质,到达链路的另一端。

image.png

  • 网络传输部分就好像一根“透明的管道”,将数据单元从信源沿这“管道”路由及时传送到信宿;高功能层部分只在于正确地以帧形式收发数据,并不关心网络传送部分的具体情况。下图为传输网络“透明管道”服务

image.png

3.3 TCP/IP协议

3.3.1 TCP/IP体系结构

  • 1、TCP/IP体系结构

image.png

  • (1)应用层
    • TCP/IP的应用层整合了OSI模型的高三层的功能,
    • 应用层—TCP/IP协议的最高层,规定了应用程序怎样使用互联网。
  • (2)传输层
    • 传输层—负责应用进程之间的端一端通信。提供两种基本类型的服务:
    • 传输控制协议(TCP):为字节流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为各个消息提供尽力而为的无连接传输。
  • (3)互联网层
    • 互联网层—负责将数据报送到目的主机。包括:
    • ①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
    • ②处理接收的数据报,检查目的地址,若需要转发,则选择发送路径转发,若目的地址为本结点地址,则除去报头,将分组交送传输层处理;
    • ③处理互连网路径、流控与拥塞问题。
  • (4)网络接口层
    • 网络接口层—是TCP/IP的最低层,该层的协议提供了一种数据传送的方法,

image.png

  • 2、TCP/IP协议族

image.png

3.3.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UDP是一个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只提供在IP的范围外的两种额外服务:解复用和数据差错检查。

image.png

3.3.3 传输控制协议(TCP)

  • TCP在IP的基础上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流服务,它使用选择性重发ARQ (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和算法进行拥塞控制。
  • 1. TCP的可靠流服务
    • 在数据报网络_上的两个应用层的进程之间,TCP提供了逻辑上的全双工连接。TCP向这些应用进程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而有序的字节流服务。此外,TCP还提供流量控制,
  • 2、TCP协议
    • (1)TCP数据段

image.png

  • (2)连接的建立(三次握手)

image.png

  • (3)数据传送(TCP窗口的流量控制)

image.png

  • (4)TCP连接终止(TCP的礼貌释放)

image.png

3.3.4 应用层协议

  • 1.远程登录
  • 2.文件传送协议

image.png

  • 3.万维网和超文本传送协议

    3.4 传送网体系结构

  •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成高功能层和传送层两大部分。

  • 高功能层包括高级接续业务功能和网络运行管理维护操作功能;
  • 传送层主要是关于传送用户信息方面的功能,涉及用户信息传输和交换网络逻辑功能的所有内容。
  • 传送网主要用于传输和交换用户信息,它是网络逻辑功能的集合,要求具有严格的实时性。

image.png

  • 层网
    • 传送网具有多 层结构。存在于多层传送网中的一个单层内的网,称为层网。
    • 输入输出端就是层网上的访问点或接入点,层网是—组完全同类型的访问点的逻辑实体。
    • 在层网中,除了要提供各种连接形式的传送能力外,还需要提供诸如信息转换质量的测度,支持连接的有效性,有些层网连接输出端特征信息结构的监控等功能。

image.png
image.png

3.5 电信信息网络体系结构

  • 电信信息网络体系结构(TINA tele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architecture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计算技术的逻辑框架体系结构,将电信业务与管理业务综合到同一种体系结构中,使电信业务与电信网络技术分离,使新业务的引入与管理不受厂商网络环境的影响。

image.png

  • 计算体系结构(CA)
    • 定义了设计和构造分布式软件和软件支撑环境的概念和原则,用于交互式组件的规范和通信。
  • 业务体系结构(SA)
    • 定义了电信业务设计、规范、实现和管理的概念和原则,用于与业务有关的电信软件规格分析、设计及操作。
  • 网络体系结构(NA)
    • 定义了传输网( 包括传输和交换技术)设计、规范、实现和管理的概念和原则,用于为网络资源提供通信组件,包括业务所用资源的高层抽象及管理原则。
  • 管理体系结构(MA)

    • 定义了管理相关业务资源、软件和支撑技术的软件的设计、规范和实现概念和原则。
    • 它分成两种基本的管理类型:计算管理和电信管理。计算管理包含本地计算与通信环境(NCCE)、DPE及运行于DPE上的软件的管理,它主要关心安装、配置及软件运行和计算节点。
    • 电信管理同TMN相似,主要包含服务、资源及元素管理。
  • TINA物理体系结构

image.png

  • TINA分层体系结构

image.png

  • TINA体系结构可以从网络资源和计算资源两个独立的抽象层次上理解

image.png

  • TINA电信应用软件组件可分为三类:
    • (1) 业务组件:描述了业务的核心功能(业务逻辑)以及业务接入和管理,业务可通过资源组件间的交互使,用共同的资源
    • (2)资源组件:从高层描述可用资源的抽象并提供管理资源的机制;
    • (3)单元组件:单个资源如传输、交换设备及计算机等的软件抽象。
  • 业务角度
    • 从业务角度出发,TINA业务作为电信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成分,体现为彼此交互的业务组件,而任何业务或业务的组成均可视为构造和重用的单元一通用业务组件模型(USCM)
    • (1)业务核心部分:定义业务组件内在本质操作的逻辑和数据;
    • (2)使用部分:对使用该业务组件的外部组件提供访问接口,该USCM实体充当服务器,而外部组件作为客户通过此接口进行访问;
    • (3)管理部分:将此业务组件作为被管理对象而向管理者提供的接口;
    • (4)实体部分:提供该USCM实体所能够使用的外部组件的内部表示

image.png

    1. 业务体系结构(SA)
      • SA描述了分布业务如何构造以便给用户提供它的功能。有三种主要的会晤:
      • (1)接入会晤——专用于处理用户的鉴别与授权,可支持终端用户的移动性(如移动通信终端),支持用户优先权机制,还可以对业务的交互进行控制;
      • (2)业务会晤——给用户提供一个业务执行的环境;
      • (3)通信会晤——为用户业务建立通信连接。
    1. 网络体系结构(NA)

image.png

    1. 计算体系结构(CA)
      • CA是TINA的核心部分,提供对SA、NA的支持。
    1. 管理体系结构(MA)
      • 为管理TINA系统的实体定义-套原则,然后将这些原则与概念应用于网络、计算、业务结构中去,由它们各自实施相应的管理。
  • TINA与TMN ( Telecom Management Network 电信管理网)的对比:

    • (1) TMN是外在的管理, 与被管理网络之间有接口问题; TINA则是内在的管理,二网合一;
    • (2) TINA建模采用完全的面向对象技术,支持动态结构经,而TMN不支持动态结构;
    • (3) TMN的被管理对象定义采用被管对象定义指南半形式化方式,TINA则采用对象定义语言来定义;
    • (4) TINA的网络环境是分布式计算与处理环境,终端环境从低级终端进化到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