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卫星星座设计
- 多卫星构成系统
- 以最少数量实现对指定区域的覆盖
卫星星座类型
每个轨道面有相同的固定的倾角90°
- 每个轨道的卫星数目相同
- 每个卫星的轨道高度相同
- 所有的轨道平面在南北极形成两个交叉点
- 星座卫星在高纬度地区密集,在低纬度地区稀疏
-
1.1.1 卫星覆盖带
半覆盖宽度
- 星座
- 如图5个轨道组成的星座
- 由于存在逆向飞行现象,星座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轨道面的间隔小于其它相邻轨道面的间隔
- 相邻轨道面的几何覆盖
- 顺行轨道面间的升交点经度差
- 逆行轨道面间的升交点经度差
-
1.1.2 卫星覆盖条件
全球覆盖条件:
- 球冠覆盖条件:
-
1.2 近极轨道星座
倾角接近但不等于90°,80-100°
-
1.3 倾斜圆轨道星座
1.3.1 Delta星座
高度和倾角相同的圆轨道
- 轨道面升交点在参考平面内均匀分布
卫星在每个轨道平面内均匀分布
星座标识法
- Delta星座可以用一个3元参数组完整描述 T/P/F
- T:星座卫星总数
- P:轨道平面数量
- F:相位因子,取值0 - P-1
- 相位因子确定相邻轨道面相邻卫星间的相位差
- 例题
1.3.2 Rosette星座
- 玫瑰星座
- 圆轨道
- 所有轨道的高度和倾角相同
- 轨道面升交点在参考平面内均匀分布
- 卫星在轨道内均匀分布
卫星在轨道内的初始相位与该轨道面的升交点角成正比
星座标识,3元参数组(N,P,m)
- N:星座卫星总数
- P:轨道平面数量
m:协因子,影响卫星在天球上的初始分布以及星座图案在天球面上的推移速度
如果m是整数,意味着星座每轨道面仅有一颗卫星
- 如果m是一个不可约分数,意味着每个轨道平面上有S=N/P颗卫星,且m的分母值为S
1.3.3 Rosette与Delta的等价
- Delta星座的相位因子F与玫瑰星座的协因子满足如下关系
- 例题
- Rosette星座与Delta星座的对比
- 共同点
- 所有卫星的轨道倾角相等,全部卫星在同一轨道高度,每个轨道上的卫星的数目相同且均匀分布
- 不同点
- 评价标准不同:Delta星座从地面仰角出发,Rosetta从星下最大覆盖性能出发
- 相邻轨道相位差确定方法不同:Delta星座由相位因子F决定,Rosette由协因子m决定
1.4 共地面轨迹星座
- 星座中所有卫星沿相同的地面轨迹运动,心下点轨迹相同
- 由于自转影响,轨道面升交点在赤道平面内的分布不一定是均匀的,轨道面会发生变化
- 星座中的卫星在特定的区域上空相对密集
- 为使得地面轨迹与地面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轨道应采回归或准回归轨道
- 回归/准回归轨道是卫星的星下点轨迹在M个恒星日,围绕地球旋转L圈后重复的轨道
- 设计条件:
1.5 赤道轨道星座
- N颗卫星在特定高度的赤道轨道面上均匀分布
1.6 混合轨道卫星
2. 星际链路
2.1 星际链路的分类
- 面内星际链路
- 卫星间的相对运动几乎为零,星际链路天线的指向角固定,无需跟踪
- 面间星际链路
- 卫星间存在相对运动,需要采用跟踪天线
层间星际链路
卫星高度相同
- 仰角计算
- 距离计算
- 最大地心角
- 最大距离
- 例题
3. 系统体系结构
- 方案1:透明转发式卫星,无星际链路,依赖地面网络连接信关站
- 全球星系统
- 方案2:无星际链路,使用GEO提供信关站之间连接
- 方案3:使用星际链路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
- 铱系统
- 方案4:双层卫星网络构建混合星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