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知识点

1、《航海条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为了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贸易条例 。当时荷兰在海外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并垄断了对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贸易。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于1651年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荷兰拒绝接受《航海条例》,双方于1652~1654年发生战争,荷兰战败并承认《航海条例》,英国由此确立了海上贸易优势地位。

2、英法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1756~1763),是英法争夺北美、印度和殖民霸权的一次决定性战争。战争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以法国、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瑞典为另一方,在欧洲、美洲、印度和海上同时进行。英国的战略重点是打击法国,摧毁法国的海上力量和夺取法国的殖民地。在欧洲战场上,普军拖住了法国大量兵力,并取得对奥军的胜利;在海上,法国海军被英国海军击溃;在北美和印度战场上,法国也惨遭失败。1763 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和《胡尔贝茨堡和约》,七年战争遂告结束。法国丧失了在北美的大片殖民地,在印度的势力几乎完全被排除,英国从此成为海上霸主,并取得了欧洲的霸权。

3、东方问题
欧洲各国为争夺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弓|起的国际争端。奥斯曼帝国19世纪中叶濒临崩溃,俄英、法等纷纷染指。沙皇俄国想肢解奥斯曼帝国,占领其领土,并寻求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英国想将奥斯曼帝国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遏制俄国势力的扩张;法国在遏制俄国的问题上同英国一致; 19世纪晚期,奥地利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同俄国的冲突也激化起来;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亲政后,也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东方问题是近代欧洲列强争夺的产物,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克里米亚战争和一战的爆发均和东方问题有密切联系。

4、瓜分非洲狂潮
历史背景:第一,黑奴贸易的废止为西方国家瓜分非洲准备了前提条件。第二,西方国家对非洲内陆的考察、探险为瓜分非洲提供了可能性。第三,非洲大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瓜分的目标。第四,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目标转向非洲。

5、明治维新
19世纪后半期日本从封建社会进人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时值明治天皇在位,故名。19世纪上半期,随着资产主义因素的增长、阶级矛盾
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四伏。1854年日本被迫开港后,西南强藩下级武士中的改革派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转为倒幕运动,经成辰战争,最终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明治政府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地税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使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6、《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1889 年2月,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首部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其主要以德国宪法为蓝本,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享有广泛权力,包括召开和解散议会、批准法令、任免官吏、对外宣战与媾和、统率陆海军等;国家立法权属于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帝国会议,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敕选议员”组成,众议院由选举产生;议会的立法须经天皇批准才能生效;财政预算由内阁提出,如果被议会否决,则按上一年预算执行;内阁对天皇负责,陆海军大臣有权直接上奏天皇;另设枢密院,名义上是天皇的咨询机构,实际是最高决策机关;规定了臣民的权利,如言论、集会、出版、结社、信教、迁徙等自由,以及担任公职和非依法律不受逮捕、监禁、处罚的权利。《大日本帝国宪法》带有浓重的保守色彩,但日本总算实行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