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很少聊宏观,但近期国内监管、国际形势、舆论环境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个「虚」一点的话题,就是中国企业家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我们怎样自处才能跟上时代?

赴美上市被降温

前段时间滴滴被查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件事也致使很多准备赴美上市公司临时中断 IPO 计划。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1

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赴美上市接受美国规范已经习以为常。

一旦中国开始监管,就觉得准没好事,甚至怀疑是在阻碍企业发展。

这样想不仅错误而且危险,作为一家中国公司,首先符合中国规范才是常理。

那么,中国的监管是否过度了呢?我觉得不是,反而监管长期处于缺位状态。

我刚刚经商的时候特别推崇自由主义经济,相信市场调节完全可以交给那只看不见的手。

后来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太 naive。

毫无监管往往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早期可能行业发展一片大好,但后期随着竞争加剧就越来越卷,劣币就会越来越多。

近的就拿教育行业来说,大家比的根本不是课程质量,而是比谁更能获客、转化率更高,最终卖课的广告也越来越 low。

手机软件启动页的广告也是越来越多,变着花样诱导用户误点击。

甚至于搞美容的人现在也开始搞起了贷款……

很多行业搞到最后就是一地鸡毛。

正规经商的最后往往都竞争不过这些野路子的。

所以如果按照亚当斯密的那套来看,每个人只顾利己,这样的确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社会一定会变得非常糟糕。

到底该不该监管?

监管的意义就在于圈定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

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一家美国公司在中国上市,那美国的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会不会来管?

估计美国商务部、FBI 都会把这些公司查个底朝天,不会说单方面符合中国上市条件就能上市。

如果按照对等原则来看,中国应不应该查呢?当然应该查。

中国对待新兴行业的态度往往是先发展再规范,而目前的互联网行业,也正处在一个需要被规范的节点。

监管的核心逻辑

很多人也在猜测国家是不是在限制互联网发展,转而振兴制造业。

我个人不太同意这种看法,互联网虽然创新属性日渐变弱,但基础设施的属性变得越来越强,制造业也已经很发达。

目前的互联网产品基本已经囊括了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其实新创公司很难在满足基础需求上产生重大创新。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2

另一方面,人们的各种隐私数据都被各大互联网巨头把持。

互联网的的属性也从创新转变基础设施,从而关系到了国计民生,这就不能不管。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说对用户了如指掌。

滥用隐私与数据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那谁来限制这些科技公司行使数据权利的正当性呢?

以前人们的社交关系网都是依托于手机号,而现在基本上都在微信上,如果说微信把你的号给封了,几乎就等同于断绝了一个人的社会关系。

当一家公司有了这种权力,无论是从用户还是政府,都肯定希望它能被法律法规所约束。

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监管从全球来看也是一种趋势。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3

中国对数据安全的重视,加上数据体量的庞大,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积累,很有可能会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优势。

这里还要提一嘴互联网创业,以上海为例,有了一定用户量的 App 就可能被要求做等保测评。

测评费用至少十几万,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现在创业的门槛。

前几年创业,一个人可能业余时间开发了一个 App,有了一定用户量就可以直接去融资。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的整个创业热潮其实已经在全方位降温了。

从宏观上来说,国家也是想要加强管理,而不是鼓励大家再做创新。

企业如何调整?

一:拥抱变化

抱怨既无用且有害,汇源走向破产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作为企业家应该尽早看到风向的变化,并留意相关风险。

特别是涉及数据和隐私安全以及涉嫌垄断、影响社会资源分配的企业。

即便暂时没有受到波及,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强化这方面的监管在我看来会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趋势。

二:提高国家意识

从国际形势上看,今年疫情一直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

中国经济算是一枝独秀,整体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美国的70%~75%,所以中美关系里竞争仍然是主旋律。

很多有出海业务的公司也不好过,中国互联网出海印度几乎团灭,几个大公司在美国的制裁下也压力山大。

在历史的车轮下,其实企业甚至是行业都不值一提。

以前的互联网人不太会有国家意识或者说国家意识不强,这也是因为早期互联网确实很开放。

对一些理工创业男来说,很容易抱有这种理想:做出一个世界级的产品,改变世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前几年这种想法特别正常,所以也才会有那些火星视角。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4

从个人角度看,我自然也是会偏向理想主义,但事实上我们面临的就是一个两强相争的局面。

企业是有国界的,企业家也是有国界的。

我们仍然在一个竞争的大背景下,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地顾全大局。

以前习以为常的很多事都有可能改变,包括中国企业还能否去美国上市,甚至美国基金还能不能投中国项目,也都存在变数。

舆论的转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全世界的民粹主义都在逐渐抬头。

简单说就是年轻人开始爆锤资本主义。

所以企业家群体承受的风险也在不断走高,另外民族自信心也在空前高涨。

以前的人出国总会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但现在的年轻人会觉得在国外点外卖选择很有限;在电商买东西送货速度也不如国内快;去线下手机还付不了款。

然后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国外怎么这么落后,当然也不妨碍他们回国之后继续骂中国这些做 App 的人。

从大众角度来看,一些企业家确实有些问题,但是他们也有不少贡献,但现在的舆论都倾向于全盘否定。

而且这个也不只是中国的问题,现在西方那些叫得上名字的高科技企业家,口碑也不太行。

所以现在我们的舆论环境空前复杂。

我自己也在新媒体行业有些业务,所以也了解一些内幕,比如很多年前就有一些国外NGO的组织,给一些自媒体钱,让他们黑中国。

当然他们也很聪明,不会明确说,他们往往是在一堆真话里面夹带私货,偶尔恶心你一下。

另外他们也赞助了不少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

所以之前大家能看到大量视频说国外有多么多么好,其实背后很多是拿了钱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无脑吹中国,可以说是掌握了财富密码。

利用当前的舆论环境来收割流量,表面爱国,背后还是为了赚钱。

这些对企业家来说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很多人煽风点火之后,经常会恶意曲解一些企业的决策。

当然,做企业的人也并不是无辜的,也经常会请水军什么的,所以整个事情就很复杂。

所以我们目前面临的舆论风险可能比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高。

这里也从道、术两个层面给大家两个建议。

术:重视风控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保持低调,少说话风险就少了,但事实没这么简单。

罗翔老师是我挺喜欢的一个人,他法律出身,学法律的人特点就是说话严谨。

去年9月8号罗翔老师发了个微博,是一段自省的读书笔记,里面有句话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

没想到当天正好赶上钟老授勋,结果被人歪曲为在含沙射影、暗讽钟老师。

其实罗翔发的还更早一些,但依然是百口莫辨。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5

最后罗翔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迫退出并清空了微博。

还有之前索尼发布会因为时间选在了七七惹了众怒,任何做出海的人都知道,熟知并尊重当地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稍有不慎就会招致风险。

但话说回来,各位最近发消息会特地去看历史事件么?会担心自己的话被过度解读和联想么?

即便是注意了,也可能挂万漏一被有心人刻意歪曲。

说实话很多联想和解读在我看来都挺奇葩的,但大家都这么看,你也没办法。

像我们公司内部也有整理一些时间点,避免涉及任何敏感或者忌讳的话题。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6

另外还有很多在特定圈子很正常的话,大众往往就不能接受。

比如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比较专业的人拍视频,和大家说如何做营销、引流、获客。

被大家骂死,大家觉得你怎么能这样收割、愚弄客户,去设计话术引诱大家消费。

但其实干我们这一行的,都知道这是一个常规操作,我们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大家未必这么觉得。

像张一鸣在自己的公司管大家玩游戏,舆论都炸了。

包括王兴在饭否发点东西,虽然这是他的自留地,但其他平台还是有很多他动态的搬运工。

《李自然说》-环境变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做出改变? - 图7

即便你是在特定场合发表的言论,但一旦放到公共讨论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风险。

还有种说法叫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在我看来也是挺扯淡的。

每个人的心智都在变成熟,很多年前的不成熟言论未必就是现在的看法。

过了很多年,还是可能被人挖出来抨击。

前几年比如刘翔被人骂挺惨,近期舆论又开始反转,但其实迟到的正义往往于事无补。

如果刘翔是一个企业,那前几年可能早就凉透了,道歉又有什么用呢?

还有就是商业互吹也有风险,前段时间有几个明星在综艺节目里面称赞了吴亦凡,后面就被人骂。

商业互吹其实也是一种礼节,难道称赞一个人还需要做背景调查、把一个人的细节都摸清楚?

大家见面互相吹捧一下一下其实特别正常,但是网民不管那么多。

如果这个人犯错之后这些言论被翻出来,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现在这舆论环境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是说少说就可以。

而且有时候你能控制自己少说,但是公司的人仍然要对外发布消息,所以对上面提及的风险点要重视,让专业人员处理。

少说话不一定代表安全,多和网民打交道也不一定就风险更高。

你和网民多交流,反而更能明确的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

道:选择正确的事

对企业来说,利润很重要,但不能唯利润论,以前有人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给股东回报。

但是即便是美国这种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也会干预经济,更何况你是一个在中国的企业家,必然需要考虑更多东西。

比如在教育行业,让大家都能享受公平教育就是红线;互联网贷款不过度诱导超前消费是红线;游戏行业不影响学生学业是红线。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太过于看重数据,太精于计算,也太擅长搞一个模型不断优化。

天天盯着资金回报率,但除此之外不能忘了还有「人心回报率」。

前段时间河南发洪水,鸿星尔克捐了五千万,网民知道之后去直播间一天野性消费了一个多亿。

更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更多人心,这种回报也不仅仅只是账面上的收益。

其实现在大家也逐渐有了这些意识,比如有些大公司也开始取消996、大小周。

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教里面的一句话。

只有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家,成为人民的企业家,才能走得更长久。

另一方面,这样做之后你也相对来说不太怕舆论的风险,毕竟你的贡献大家都能看到。

最后的话

今天这些话其实不是在讲空泛的大道理。

更多的是一个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行业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

这些思考未必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但在我看来,可能会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做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