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 - 图1

    梨核—方法论02

    大家好,我是梨核。

    这个世界真的是不变的么?

    今天我们从商业和投资的角度,来聊一聊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会变化么?

    1994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吉姆·柯林斯出版了一本叫《基业长青》的书,这本书在过去十几年里被中国商业界称为圣经。

    《基业长青》通过逻辑性的研究,在美国商业史100年里,挑选18家龙头企业,并总结它们之所以可以基业长青的原因。

    讽刺的是,时至今日,18家公司中超过一半的公司都出现了问题。

    默克制药一直落后于其他制药企业;通用电气自杰克韦尔奇之后顶点滑落;索尼已经不能和以前同日而语;IBM也已经不再是蓝色巨人;摩托罗拉已然失去了当日荣辉;惠普在谋求合并;即使几年前一直坚挺的波音也因疫情备受打击。

    7年后,为深入研究业绩平平的公司是如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吉姆·柯林斯和他的团队历时5年,对1965年以来财富500强,近1400家公司进行研究。

    并于2001年出版了又一力作,《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的内容令人震惊,在吉姆·柯林斯研究的1400多家公司里,只有11家公司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过程。

    和《基业长青》一样,《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出版后的十几年,这11家公司只有5家发展的尚可圈可点。

    这11家中,电路城、房利美公司已经倒闭,必能宝、克罗格、雅培已经没有太大的声音,吉列已经被宝洁收购,只有纽克钢铁、沃尔格林、富国银行、金佰利-克拉克活得还算可以。

    无独有偶,2002年,当时拥有券商最强行业研究阵容的国泰君安证券在著名首席李迅雷的带领下,挑选出未来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蓝筹的行业龙头公司共30家。

    认识世界 - 图2

    20年过去,股价实现4倍增长的公司只有海螺水泥、五粮液、招商银行、稀土高科、海尔、中集集团、同仁堂、青岛啤酒、晨鸣纸业、沪杭高速。如果算上华为这家未上市的伟大公司,也就11家公司实现20年4倍的成绩。

    20年4倍,也就是每年7.3%的复合收益率,实际上对比美股50年的平均复合收益率也高不了多少。

    你可能认为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偏见或者思考的维度并不是那么全面,那么国家经贸局的数据可能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1996年,国家经贸局宣布将重点扶持宝钢、海尔、江南造船、华北制药、北大方正、长虹等6家公司,硬性目标是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这6个优等生的成绩现在怎么样呢?

    传统校企北大方正这些年不断的多元化,方正证券、方正人寿、方正物产、北大医疗,多元化的越来越像一家财团。

    今年2月14号,北京银行将北大方正告上法庭,因其明显不具备清偿债务的能力要求法院对其进行重整。也就是上个月底,北京第一中级法院裁定北大方正集团、方正产业控股、北大医疗产业、北大方正信息、北大资源实质性合并重整。

    一流名校最终没有孕育出一流企业。

    河北的小伙伴可能听过华北制药,它是石家庄的产业心头肉。当年国家将华北制药列为6家重点扶持企业,是因为当时的青霉素市场完全依赖于进口,而华北制药最开始的职责就是生产抗生素。

    这么多年过去了,国内能生产抗生素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华北制药仍在生产抗生素。每年生产抗生素销售收入100亿,净利润2个亿,而投入研发不足1个亿,这是高科技医药公司该有的样子么?

    这明显是医药代工厂!这还是带量采购实施没几年,未来带量采购之下,不知仿制药江湖是否还有当年的荣光。

    宝钢,第一个真正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是宝钢和武钢合并的产物。为了宝钢和武钢的合并,相关专门挑选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会计,去做了3年武钢集团的董事长。

    宝钢和武钢合并之后,无论那边都认为,是自己人当了带头大哥,而这位带头大哥,就是上一届武汉市市委书记马书记。

    今年4月,中国船舶发布,定增收购江南船厂100%股权的公告。

    公告中披露了江南船厂2017年、2018年、2019年1-7月份的财务情况,2019年1-7月份江南船厂实现12.14亿净利润,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就有17.99亿。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什么意思?根据公告披露这17.99亿为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储补偿,说简单点就是卖地卖了17.99亿

    认识世界 - 图3

    4月份的合并收购后,中国船舶的合并净利润从4.8亿直接下降到2.4亿。

    长虹,曾经中国电视机第一品牌,现在只能以6%左右的市场份额排到3名之外。有意思的是,现在中国电视机第一品牌,不是长虹,TCL,创维,而是小米。

    这6家企业中,海尔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现在海尔旗下上市公司市值约2300亿左右,而华北制药、四川长虹、宝钢股份、中国船舶四家公司市值加起来约为2500亿。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专业的机构和政府机关对于未来都会判断错误?

    那么投资、企业经营就是投资和经营未来岂不是一句废话?

    如果要搞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我们先要搞清楚世界因何而变。

    世界因何而变?

    1999年,美国知名学者Johnson·G与baiScholes·K提出了闻名管理学界的PEST模型,直到现在PEST模型几乎是每本管理学教材的必学内容。

    认识世界 - 图4

    PEST模型,是Johnson·G与baiScholes·K将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宏观因素总结为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nological)四个因素。

    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变化,可能自身特点和经营内容不同,具体分析的点也有差异,但总体来说,都可以用这四个因素来解释。

    不论现在的卖方研究还是买方研究,在行业和企业驱动因素上都可以用这四个因素解释。不妨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政治对于行业和企业变化的影响。

    之前宁德时代的视频里,讲述了宁德时代兴起的原因和宁德时代成功的秘密。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在新能源电池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政策。

    1.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之争,一直备受争议。不论是续航里程还是安全性上,新能源汽车都比不上传统燃油车。

    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补贴。这种补贴和上牌优惠,为新能源汽车早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双积分政策。 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补贴可以让行业热闹起来,当然也使得行业无序发展,而双积分政策则将传统车厂推向,不得不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边缘。

    没得逃避,自然也就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旦电车产量上去之后,之间的材料环节必然由于规模优势导致成本的下降。

    无独有偶,在新基建视频里,说到的水泥行业。同样是政策驱动的结果,供给侧改革使得中小水泥厂出清,错峰生产限制了产量,使得几年前的水泥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

    价格也就水仗船高,更有长远意义的是,水泥产能逐渐掌握在少数的巨头之中,行业进一步集中。钢铁、煤炭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些政策不但影响实体经济,同样为资本市场带来赚钱机会。有时资本市场的反应或许更快,甚至偏离正确的方向。

    2018年,加拿大通过工业大麻政策,允许工业大麻在市场上流通。

    紧接着2018年12月20日,特朗普签署农场法案,全面开放工业大麻和CBD,工业大麻完整打开了全美市场。

    可笑的是,牛X的A股企业已经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2019年初,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涉及工业大麻概念。股价随风一度涨停,1年过去了,这些工业大麻项目怎么样了?

    没人关心,因为工业大麻的概念已经转变成了口罩概念。

    聊完政治,我们再聊聊经济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商品和资本产生过剩的过程。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百废待兴。届时的日本将纺织工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纺织业占日本制造业生产的比重一度超过25%。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对重工需求的增加,日本纺织业逐渐衰退。为了适应,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和确立重工产业的主导地位。

    日本政府将衰退的纺织业向海外进行转移

    由于纺织业需求低廉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成为日本纺织业出海的承接者。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亚洲四小龙将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仔细观察目前较大的中国纺织企业,大部分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且处于东部沿海城市。申洲国际成立于1988年,公司位于浙江宁波。

    之所以这些中国纺织企业可以发展起来,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转移带来的结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工、电子通信行业开始转移,经过近30年的发展,

    现在的中国已然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大国不代表制造业强国,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移期间,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开始上涨。

    逐渐陷入了传统低端产业过剩、高端产业不足的困局。

    为改变这种格局,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和民间资本对于高科技产业的大力支持。

    有人说:”高科技的支持不免会产生科技泡沫。“我前几天,看到一篇投资大佬的文章说到:“没有经济泡沫,就没有经济繁荣。”

    纳斯达克泡沫之后,剩余的科技公司只有7%,但这7%的科技公司却深刻的影响了世界。

    泡沫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泡沫之后中国迎来了全面的大繁荣。

    那么泡沫也可以为科技行业提供大量的资金,科技泡沫之后,中国也将迎来更全面的大繁荣。

    当然,这其中的正确与否,小伙伴你们自行判断,不过对于坚持做多中国的我来说,比较信服。

    社会因素和政策、经济相同,一样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仍然以日本为例,讲一讲日本人口和产业变化之间的关系。

    由于大量的高等教育和大企业集中于大城市,日本大批的年轻人涌入东京,东京的房地产价格水涨船高。

    1993年,东京皇宫附近的房价已经超过了3450万日元一平米的高价,按照当时的人民币汇率,3450万日元约180万人民币。即使是日本经济泡沫后的2012年,东京中央区银座某店仍创下了2700万日元的高价。

    东京的高房价使得大量的劳动者不得不逃离东京,向东京周边的千叶、埼玉、神奈川县转移。

    到了1975年,三县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东京。而三县人口的增加又导致东京周边房价的增长。

    与其形成对立面的是,中小城市因产业、教育缺乏,阻止年轻人流入大城市十分困难。

    年轻人口的逐渐减少导致经济规模的缩小,经济规模的缩小导致企业的数量减少,年轻人被雇佣的机会减少,年轻人进一步流出,中小城市老龄化更加严重。

    随着房价的上涨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日本的单身人口和独居家庭的比例持续上涨。

    1980年这一比例还只有53%,而到了2005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70%。独居生活和老龄化下,催生了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1974年,日本711便利店不足100家,到了2015年日本711便利店的数量已经超过18000多家。

    至于技术对于行业和企业的变化,我想能说的有很多。

    比如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与传统传媒行业的衰落;电商的崛起对传统零售商的冲击;摩尔定律下,新技术的发展对原有技术的重塑。

    很多很多,这一节不妨,小伙伴们可在留言板留言。

    我们也能怎样?

    你可能会想,这些谁又不知道呢?更何况是大企业拥有战略部呢?

    所以它们肯定知道。没错,很多企业或者人可以感受到变化的来临,甚至互联网媒体发达之后,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问题在于面临变化有多少企业或者人可以做出改变,为什么他们又不能做出改变?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2010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创新者的窘境》的书,书中说到:“良好的管理是导致企业衰败的原因”。

    咋一听这句话很有歧义,既然管理良好,企业为什么最终会倒闭。书中提到两个词,渐进式创新破坏式创新

    渐进式创新:不断的微小创新,工厂的工艺改造是渐进式创新,社交产品的用户体验是渐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不会带来行业的变革,自然也很难颠覆掉原有市场龙头企业的地位。

    B站的董事长陈睿,之前在猎豹担任合伙人,我想那是他最累的一段时间。

    因为在猎豹,每当你在安全产品做出一点微创新的时候,第二天巨头就会模仿而去。最终你成为为巨头工作的打工者。

    虽然,巨头最有能力跟进渐进式创新,但在商业发展史上,很多巨头渐进式创新都没跟上。

    你还记得娃哈哈这个名字么?在过去的几年里,娃哈哈在饮料细分子行业已经完全掉队,取而代之的是农夫山泉、元气森林。

    很多人说农夫山泉既然不缺钱,为什么还要选择在港交所上市。我想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面对市场变化,农夫山泉希望获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去面对市场创新。

    破坏性创新: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颠覆了整个行业。而这种颠覆往往是连大企业都没法招架的。

    苹果智能手机之后,诺基亚迅速的衰退。互联网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移动支付对银行业务的侵蚀,微信之于短信,小米之于长虹。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行业内的人,而是行业外的入局者。

    当然,讲到破坏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还有很多的模式可以剖析,有机会慢慢给大家展开。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大企业没法适应变化,最终逐渐走向衰退呢?

    最后

    以前有朋友问我,一个典型的认知培养过程是什么样子的?我后来看了很多书,进行了很多思考,我把这套认知模型总结成这样。

    如果你想学习或认知某件事物,首先要有学习或认知这件事物的方法论。

    在形成方法时,按照这套方法,深度且有目的性的进行研究,最终形成对某件事物的认知。

    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结果还是过程,似乎都不是,而是方法论。但这个方法一定正确么?

    不一定,所以在认知某件事物的同时,要不断的修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渐渐的去寻求真相。

    学习中最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此,不是有多少知识要学习,而是你压根不知道从何下手。

    每当使用自己的方法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成就感就会越来越大,相应就越信服于自己的这套学习方法论。

    似乎是好事,但你知道会带来什么后果么?

    当对自己的方法论无比自信的时候,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会想方设法的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去服从自己的方法论,而不是用方法论去解决问题。

    但渐进式的创新,渐进式的学习尚可以,如果是破坏式的呢?

    当你的方法论,在现有问题的面前已经完全无效,你要怎么办呢?

    1992年,联想的销售收入是华为的17倍,2014年之后,华为开始反超联想。华为和联想走了不同的路线。

    在20年前,中国经济刚刚崛起之际,商品供给严重不足,联想的贸工技策略是当时最正确的策略,直到2015年,其研发投入也只有营业收入的2.6%。

    与之相反的是,在面对供需失衡,当年的华为却选择了最不紧急的事情,以技术为核心,直到现在华为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在15%左右。

    如果对比联想和华为当年的策略,联想选择了什么?重要且最紧急的事情。华为选择了什么?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很多小伙伴会说,这没错啊,不就应该优先选择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么。是没错,正是因为联想这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使得联想在之前的时间里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商。

    但之后呢,PC销量最终开始下降,互联网行业、软件行业的巨头纷纷入局,硬件的利润被逐渐摊薄。

    当联想发现应该去重视技术的时候,忽然发现它没有积累在这些领域的方法论。

    而华为呢,美国可以限制死中兴通讯,却没有限制住华为。我想其中原因就不必多说了吧。

    我们不会完全认识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多一点。

    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多一点?形成方法论并不断修正甚至颠覆它。

    这个过程不是让我们去证明我们是对的,虽然每个年轻人都想证明自己,但证明了又能怎么样呢?路还长。

    这个过程是让我们证明我们是错的,而且清楚自己错在哪里,只有不断的去否定自己,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方法论,这样才可以离真相更近一点。

    也许你会说,梨核,你开始玄学了。不,我一直都很玄学。

    我的每个视频里都会提到模型,都会说到模型有多重要。

    这个模型就是一套判断事物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把钥匙,或者带领我们寻找真相的一张地图。

    重要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寻找事物真相的方法论。

    所以,现在。

    是重新认识世界的崭新一页!

    我是梨核,下期见。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认为写得还不错,就给点个赞或者“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