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市场的潜力:
- 首先,印尼对于创业者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市场;
- 印尼市场规模大约是中国的 1/10 ~ 1/5 ;
- 中国创业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创业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美国创业者对印尼市场的重视程度不高,中国创业者有很多机会;
- 印尼由于人才匮乏,当地创业者没有优势;
- 建议复制国内估值 10 亿以上的公司的模式,打入印尼市场;
- 印尼市场是东南亚第一,而雅加达人口是 3000 万。公司可以沿着:雅加达—印尼—东南亚这个顺序扩张;
- 印尼当地的数据统计可能不准,有严重的滞后性;
- 印尼人口非常年轻,单用户价值随着时间发展会越来越高
- 印尼是增量市场,而国人很擅长做增量市场,可以复制国内增量的逻辑去印尼;
- 中国目前是个彻底的存量市场,人口和单用户的移动互联网的使用时长也不再增加。而在国内进行移动互联网创业要面临的问题是不仅要和竞争对手打,还要和 BAT 等巨头抢夺用户时间;
- 印尼市场很多领域都是空白的,这都可能成为机会;
印尼市场特点:
- 在乎道德评价,进行市场调查的时候要注意;
- 很慷慨,有同理心。适合做小费、打赏等功能;
- 虔诚、有信仰,做产品时要注意当地文化方面的禁忌;
- 喜欢走捷径、爱占小便宜。羊毛党水平高、有韧性。搞现金补贴要注意;
- 购买力有限、价格敏感。收入水平大致为中国 1/3;
- 闲暇时间多、贪图舒适和享受。适合做一些杀时间的产品;
- 以本土制造、本土文化为骄傲,有一定排外思想。产品最好让当地人以为是他们自己公司做的产品;
- 社区文化观念强,喜欢集体决策及行动;
- 政府效率不高,办事有操作空间;
本地化:
- 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
- 尊重当地文化;
- 穆斯林占 9 成,但比较世俗化;
- 繁华地区每天凌晨 4 点开始念经,持续 1 小时;
- 每周五要安排祷告时间,去祷告室做祷告,祷告大约 10 分钟;
- 最好不要暴露着装,一方面是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是因为写字楼空调开比较冷;
- 政治比较稳定,治安还行。但是深夜最好不要走窄路,被两头堵就凉凉;
如何在印度尼西亚当地开设公司?
- 选择办公场所 :共享办公空间如WeWork GoWork Co-Hive等 比较方便灵活,李总团队选择的是GoWork 相对其它家更划算 低端好。独立办公室,建议找中介,较好品质2元—4元每平米 物业费较高占三分之一,注意合同
- 注册公司:花费将近两万元人民币 可以找中介办理,有些行业对外资有一定限制 需要打听清楚,
- 财务:建议找财务顾问 省去很多麻烦
- 人员招聘:印尼当地员工招聘,当地优质员工较少,互联网人才更少。人员配置方便可以将运营团队放在当地,技术团队放在国内。建议招聘双语(印/英)员工。
- 避税:避税较难 正常流程即可。
- 员工不愿意加班
- 当地优质人才也很多,但是比较佛系,需要管理者指定明确计划和KPI,营造奋斗的工作氛围。
为什么是印尼
- 人口 2.7亿,百亿美金互联网公司
- 40%增速,互联网经济占 GDP 总量不高。2C市场仍有红利。
- 收入不高但消费力高,互联网支付发展快
印尼互联网还有什么机会
- 选择次级赛道,对标中国公司(将中国验证的模式进行复制)
- 体量:中国的1/10-1/5
- 搬到印尼,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
步骤:将中国独角兽公司清单列出,看印尼是否有对应机会,选择方法论比较突出的复制在印尼市场;调研印尼的竞品情况(本土竞品or美国竞品);评估客观条件&时空条件的变化
个人判断:
- 两年的窗口期;
- 逐渐填坑,快填完了;
- 机会仍在,行动要快;
为什么在印尼做音频
- 对标公司价值高(喜马拉雅50亿美金,头部总共500亿RMB)
- 不需要验证真伪需求,可以看作互联网基础设施
- 具备方法论的输出条件
- 用户粘性好,长期主义(沉淀内容)
- 传统FM广播一定会被互联网电台取代
印尼互联网之外的机会
印尼的消费机会
- 对比中国:品牌老化
- 印尼特色:品牌缺失,供应有限
Q&A
如何对当地市场做调研,
- 问卷调查不真实
如何克服语言问题
- 过去生活
印尼本地员工
不像中国人这么勤劳。需要靠谱的合伙人在当地带领团队。
出海印尼团队组织架构建议
研发在中国,本土化在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