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移动互联网,分布式,微服务盛行的今天,现在项目绝大部分都采用的微服务框架,前分离分离方式,(题外话:前重新的工作分配越来越明确,现在的前端都称为大前端,技术栈以及生态圈都已经非常成熟;以前官员人员瞧不起前端人员,那现在高层人员要重新认识一下前端,前端已经很成体系了)。
一般系统的大致整体架构图如下:
接口相互作用
前端和前端进行交互,前端按约定的请求URL路径,并合并相关参数,进入服务器接收请求,进行业务处理,返回数据给前端。
针对URL路径的restful风格,以及引用参数的公共请求头的要求(如:app_version,api_version,device等)。
前端服务器如何实现把数据返回给前端?
返回格式
最初返回给前端一般用JSON体方式,定义如下:
{
#返回状态码
code:integer,
#返回信息描述
message:string,
#返回值
data:object
}
CODE状态码
code返回状态码,一般是在开发的时候需要什么,就添加什么。
如接口要返回用户权限异常,加一个状态码为101,下一次又要加一个数据参数异常,就加一个102的状态码。这样虽然能够照常满足业务,但状态码太凌乱了。可以参考HTTP请求返回的状态码,下面是常见的HTTP状态码:
200 - 请求成功
301 - 资源(网页等)被永久转移到其它URL
404 - 请求的资源(网页等)不存在
500 - 内部服务器错误
可以参考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好处就把错误类型归类到某个区间内,如果区间不够,可以设计成4个数字。
#1000~1999 区间表示参数错误
#2000~2999 区间表示用户错误
#3000~3999 区间表示接口异常
这样前端开发人员在得到返回值后,根据状态码就可以知道,大概什么错误,再根据消息相关的信息描述,可以快速定位。
资讯
这个相对相对理解比较简单,就是发生错误时,如何友好的进行提示。一般的设计是和code状态码一起设计,如
再在枚举中定义,状态码
状态码和信息就会一一对应,比较好维护。
数据
返回数据体,JSON格式,根据不同的业务又不同的JSON体。要设计一个返回体类结果
控制层控制器
会在控制器层处理业务请求,并返回给前端,以orderorder为例
可以看到在获得订单对象之后,用的结果构造方法进行包装赋值,然后进行返回。有没有发现构造方法这样的包装是不是很麻烦,可以优化一下。
美观美化
可以在结果类中,加入静态方法,一看就懂
来改造一下Controller
代码是不是比较简洁了,也美观了。
优雅优化
上面看到在结果类中增加了静态方法,正确的业务处理代码简洁了。有没有发现这样有几个问题:
- 每个方法的返回都是Result封装对象,没有业务含义
- 在业务代码中,成功的时候调用
Result.success
,异常错误调用Result.failure
。是不是很多余 - 上面的代码,判断id是否为null,实际上可以使用hibernate validate做校验,没有必要在方法体中做判断。
最好的方式直接返回真实业务对象,最好不要改变之前的业务方式,如下图
这个和平时的代码是一样的,非常直观,直接返回order对象,这样是不是很完美。那实现方案是什么呢?
实现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几个事情
- 定义一个注解
@ResponseResult
,表示此接口返回的值需要包装一下 - 拦截请求,判断此请求是否需要被
@ResponseResult
注解 - 核心步骤就是实现接口
ResponseBodyAdvice
和@ControllerAdvice
,判断是否需要包装返回值,如果需要,就把控制器接口的返回值进行转换。注解类
采用标记方法的返回值,是否需要包装
拦截器
拦截请求,是否此请求返回的值需要包装,实际上就是运行的时候,解析@ResponseResult
注解
此代码核心思想,就是获取此请求,是否需要返回值包装,设置一个属性标记。重建返回体
上面的代码就是肯定肯定判断是否需要返回值包装,如果需要就直接包装。这里只处理了正常成功的包装,如果方法体报异常怎么办?处理异常也比较简单,只要判断body是否为异常类。
改造控制器
在控制器类上或者方法体上加上@ResponseResult
注解,这样就ok了,简单吧。到此返回的设计思路完成,是不是又简洁,又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