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会带团队的技术人 - 前阿里本地生活研发总监 - 拉勾教育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用前 9 讲帮你搭建起一个简单易用的管理框架,那么当你做好本职工作,掌握管理的基本框架和方法之后,怎么灵活运用呢?答案是结合工作中的常见痛点问题进行参照性的演练。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最后一个模块 “技术管理的常见痛点”。
这个模块不再是纯技术内容和理论框架,更多的是一些实际场景,所以我会结合实际场景多讲一些亲身经历,以及观点、想法,希望给你启发。今天咱们先来看一下与晋升有关的场景。
假设你已经开始带团队,需要给团队内同学做晋升,那么你的考察点是什么?怎么做安排?是不是同学们技术到位、项目做好就能够晋升了呢?(换位来看,如果是你自己想晋升,也是类似的考察点与流程)。
经过多少 “关” 才能晋升?
国内各大厂的晋升流程大同小异,而中小规模公司对晋升则有不同的方式和理解,以饿了么和阿里的常规流程为例,大概步骤如下:
晋升启动——主管提名——部门提报——述职答辩——结果表决——公司复审——结果公布
大部分情况下,团队成员要达到一定的绩效条件(比如 2020 年是 A / 3.75)下一年才有提名资格,才会有机会得到 Leader 的提名申报。这个流程中,部门预审、公司复审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主要想讲四个关键环节:提名沟通、资料准备、晋升答辩、结果安排。
提名沟通
一个同学想要得到晋升,必须先获得提名的资格,现实中,你不太可能突然发现 A 最近的状态非常好、业绩优异,突然决定下个月就让 A 去晋升,而是要以半年甚至一年为期,为 A 准备合适的项目、角色、工作的内容,让他有足够的贮备与历练,加上亮眼的成绩去迎接下一年的晋升。
在我看来,合适的项目与工作内容来源于团队现状,要让环境赋予 A 晋升机会。比如团队接手一个重要的系统,但其稳定性做得非常差,对公司的业务影响也很大,如果 A 具备稳定性建设和治理的能力,这对他就是一个可以做出成绩并且为团队创造极大价值的机会。
总的来说,提名准备是双向的,你要注意准备期限,并为候选人安排合适的工作。
除了提名准备,我还想强调 Leader 提名的初衷。很多人会把 “提名” 当作给予团队成员的奖励,这会让团队同学形成一种错觉: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晋升,甚至有种“今年排队也该轮到我晋升的感觉”。但大部分情况下苦劳不等于功劳,是否具备下一个角色所需要的条件才是晋升考核的侧重点。 不要为了奖励某个同学而让他去晋升,这不仅是对晋升这件事不负责,也是对这个同学和整个团队不负责。
你可以在薪资、年终奖等激励上体现自己对苦劳同学的关注,而对于想要晋升的同学,应该更多给他能力培养的机会,因为对技术同学而言,技术是晋升的基础,战功与业绩也缺一不可,后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担当足以承载更多职责。
资料准备
当你提名候选人,候选人要为此准备一些资料来迎接最终的晋升答辩,在这里会涉及 4 个关键词:资料素材来源、证明实力、PPT 编写、赛前演练与心理辅导。
素材来源于 “过去财年总结 + 新财年的规划 + 汇报材料 + 分享材料 + 项目总结”,因为经过沉淀的资料才最有价值。有了一些素材资料后,就要把控准备阶段的核心:通过素材去证明你具备下一职级所需要的能力。我建议你围绕 5 个维度(架构能力、细节把控的能力、工程的能力、团队的能力、技术视野)去梳理和提炼关键信息,准备相关资料。
这五个维度是纯粹的技术维度,其中因角色和职级不同,有些同学也许不需要考虑团队和视野,具体要看他晋升的岗位是什么。
- 架构能力: 从业务或者现状复杂度以及你的改进切入,要有架构图做说明。
- 细节把控: 从一些隐蔽的坑、风险、线上问题或者技术难点来切入。
- 工程能力: 对规范、效能、质量做了哪些改进?有什么效果?
- 团队能力: 如何带人?培养人?最好有数据说话。
- 技术视野: 足够了解其他团队、其他 BU、整个集团、甚至业界在这个业务领域的架构与技术,并对比出优劣,可以想到哪些能力在未来可以沉淀输出,并表达出一定的技术前瞻性。
在明确你要通过上述 5 个维度证明自己有能力晋升之后,接下来就是编写 PPT 将证明你能力的框架可视化,我强调这样 5 点。
- 突出重点: 不要广而全,十几页看不完,也不要一页走天下,答辩全靠讲(这是我在做评委时遇到的两个极端情况);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评委才能针对性地对你建立认识,区分出该问的问题。
- 内容翔实: 你呈现的内容一定是你亲自做过,并有所思考的,假设 B 项目很成功,而你只负责其中的数据监控,但你却夸大其词地突出了整个项目,这很容易给自己挖坑,评委问的问题你答不上来,不但会怀疑能力,还会质疑你的人品。
- 数据说话: 技术要习惯用数据说话,比如你优化了 B 系统,运行时间由 1 分钟提升至 10 秒,为团队节省了 500 万,总而言之,用数据替换掉 “很好”“突出”“巨大” 等形容词。
- 功劳大于苦劳: 晋升看中的是能力,有挑战的功劳可以细说,如果你说自己为了完成 B 项目,一直在加班,那么这种堆砌时间和体力的表述没人在乎。
- 突出自我: 如果你提到某个产品或系统,那么评委关注的是你在这个系统中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你的思考、判断、决策、行动和结果。
当候选人素材准备得当,PPT 编写完毕之后,Leader 要做的工作是:为员工进行 “赛前演练 + 心理辅导”。
在团队内部让有提名的同学预演一遍自己准备的内容,其余同学从中指出存在的问题(是否紧张、是否突出亮点……)争取让他脱稿,逻辑严谨,减少紧张感;一些同学会格外在意晋升这件事,患得患失,所以 Leader 要帮他平缓心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把晋升当作一次分享和总结,就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不管结果如何,总有所收获。
晋升答辩
在正式答辩环节,评委其实核心就是要考察一件事:候选人牛在哪里?他如何思考某一个具体问题?之后如何行动?效果怎么样?未来还要怎么做?直白点儿说,就是:找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未来的能力。
另外,除了关注你技术上 5 个维度的能力之外,评委还会考察你 “拿结果的能力” 与“业务理解能力”。
- 拿结果的能力: 清晰的客户价值产出,有思考沉淀和可复制的方法论;
- 业务理解能力: 客户视角、前瞻性思考与判断、可以持续提升客户价值。
又因为现场晋升答辩会涉及 QA 的形式,很多情况下,评委会根据你的讲述以及 PPT 准备的内容进行提问,并不是对你某个项目,或者说法产生怀疑,并质问你。所以,回答问题一定要言简意赅,不要随意发散,更不要产生情绪,不停地反驳评委(我做评委时,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导致整场体验很差)。
另外,有的评委会问到 “你是否有项目失败的情况”,如果存在,那么你没必要抵赖,直接真实地说出经历,并表达自己过后的复盘与反思。在评委提问时,也会很大程度上考验你的临场发挥,如果平时没有足够的积累和思考,这时很容易翻车。
结果安排
晋升答辩之后,无外乎两个结果:晋升成功、失败。作为 Leader,你需要让候选人认识到这两种结果,并告知尽最大的努力,考虑最坏的结果,避免形成落差,候选人离职;如果候选人晋升成功,简单庆祝过后,还需要为其新角色明确新的要求和职责,让他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在团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要把晋升当作终点,而是后面工作的起点。
过去做晋升的一些感受
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我曾经做过很多次技术晋升的评委,也为自己的团队成员做过晋升的准备演练。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明确晋升是件什么事?对一些同学而言,可能意味着 “升职加薪”,对公司而言可能意味着 “组织建设”,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应该清楚:晋升不是奖励,是责任与担当,是为未来做的事。 我们希望一个同学晋升,是因为他有明确的战功、决策背后充分的思考、业务以及技术上深厚的沉淀,同时还具备未来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什么人晋升也是在对这个团体的其他人传递一个信号、一个风向标,它告诉所有人:
- 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
- 推崇哪些人,认可什么结果?
- “榜样” 应该什么样?
所以,一次晋升对于被晋升的同学和他的 Leader 都是一次照镜子,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而且,技术人的成长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很多时候容易被环境驱动,而往往想要获得能力上的提高就要克服一些环境的惯性。比如早期饿了么侧重于技术,随着业务体量增长,技术的话语权、决策力在减弱。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力跟不上业务体量的发展速度,类似 “这个功能对业务的价值是什么?有什么贡献?” 的言论日益增多,最终我们没有走向技术深度驱动业务,而是想办法最大程度满足业务、提高交付。
所以很容易出现一种情况,一位同学可能做着公司最核心、并发最高、风险最大、业务需求最多的系统,过去一年也搞定了很多需求和项目,但是都在做事,并没有思考怎么更好地做事,或者说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做事。另外,高强度的交付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创造力,导致一个创意工作变成体力劳动,最后还要在脑力环节(晋升场)证明自己,大部分人会在主观上轻视了技术沉淀的价值,这需要所有人,尤其是技术 Leader 反思。
总结
回到我们这一讲的核心问题 “晋升:是不是技术到位、项目做得好就够了?” 在我看来并不是的,晋升与其说是一个机会或者一件事,不如说是一套完整的人才梯队建设体系,从业绩到能力和潜力,缺一不可。
好的晋升机制可以让团队越来越强,优秀的人承担更多的职责,发挥更大的作用;反之,糟糕的晋升体系会让好的人才流失,糟糕的人 “留下”,最终团队肯定是越来越弱的。
本节课内容的脑图如下:
留个作业吧:你上次晋升是一个什么情形,对你有哪些触动?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