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明确的科学分析方法已经彻底工具化了,很多东西,放到计算机里运行一下,结果就出来了。那人该干什么呢?人要建立自己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他所做的事情,不是教你方法是什么,而是让他的想法成为孵化器,激发读者建立内在的思考工具。我觉得,一套理论的价值,不在于新不新,也不在于深不深,更不在于正确不正确,而在于能不能形成启发,调动起新的思想和新的行动。
乡绅精神
乡绅精神是一种自主精神,也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方法。
乡绅的思考方法还在:就是对自己所在的这个区域关心、有责任感的,同时,对大体制也有相当的理解,知道如何调和。
中心和边缘化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像水波纹一样,以自己为中心,按照亲疏关系,一圈一圈地向外扩散。而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像一捆一捆扎起来的木柴,是由某种关系组成的群体。
费先生的目的,是要用清楚地描述这个事实为基础,参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辩论。他和梁漱溟一样,认为中国社会这种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不完全适用西方的政治模式。西方的政治形态,要求团体内部的社会关系是等距离的。他强调“差序格局”的现实,是为了倡导用中国方法来办中国的事。而和这种现实匹配的思想资源,就是乡绅的方法。
我们重新来看这个格局问题:中国这么大,不可能人人都到中心去。我们生活得焦虑,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大家默认边缘就等于没有意义,边缘保留不住资源,所以都拼命地往中心挤,自己去不成,也得让孩子去。而类似乡绅的态度,也许更符合现实,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身处的地方,建设成一个局部的中心。
图景叙述
顾名思义,就是给世界划出一个图景来。
这个方法不在机械,而在精确;机械是拍照式的,而精确是通过看清方方面面的细节,抓住问题现在是什么,内在的矛盾是什么、将会是什么?发现不同事情之间隐秘联系,对未来做具体描述。
和图景叙述相对立的,就是宏大叙事,这是项飙不喜欢的,因为得不出有用的结论来。
你我都是普通人,也不懂内政外交,这么看世界,肯定看不到点子上,结论是一片模糊,只有一些语焉不详的大词儿。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实在的方式来想问题。你是一位老年人,那就去观察当地人怎么安排退休生活。你是个学生,可以看看当地青少年课余在做些什么。进行一番近距离的、图景式的观察。
它的完成标准是:从自己选的那个问题,用精确的观察来解释:事情为什么会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它和其他地方的事情有什么不同,这件事会形成什么走向?
怎么进行具体的图景叙述呢?
第一个关键词是“位置”,这是图景叙述常常采用的切入方式。
在当下世界,孤立、封闭的乡土已经发展不出真正的文化来了。现代的乡土意识,前提是知道自己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的位置在哪里,该怎么经营这个位置?你看一个地方有什么特产,只要有基本的发展观念,就会宣传自己是“中国某某特产之乡”、“世界某某特产之乡”,这就是起码的定位意识。
第二个关键词“距离感”,也有很多学者称之为历史感
图景叙述里的历史感,就是不去过多诠释象征意义。像一个人物去世了,说“一个时代结束了”,这就有点儿过度抒情,你是怎么知道啊?时代在哪里结束,要用“后眼”去看,我们未必知道后代评判今天的尺度是什么。
图景叙述怎么做呢?是做具体的提醒。它以现实观察为依据,是这样说话的:历史发生的事件,我不知道结果最终是好是坏,但根据我的分析观察,有可能出现以下危险,我的理由是什么……图景叙述也会尝试解释历史,但它更承认:历史可能是很多偶然因素造成的,首先要做的,是以当下的经验和道德原则,提醒人们可能的危险在哪里,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图景叙述中的历史,不像气象学,更像天气预报。
第三个关键词:分配权重
图景叙述建立在实证观察之上,而现实是复杂的,人是有遮蔽性的,观察者再专业,也可能会被带着走。
所谓分配权重,就是事先把复杂的情况列出来,分出来哪些占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的,人类学家搞田野调查,常常会事先建立量化图表。研究者更关注的问题,不是通过忧国忧民的阐述,而是在描述中把权重加进去,这样论述起来才立体,才有说服力。
如果把这种态度迁移到读书,称之为素读,不是迅速的速,是朴素的素。就是拿到一本书,不带自己的观点,抛开预设的东西,先读了再说。读完再回头思考,用自己积累的东西去分析对比。有一些学者对项飙的观点有异议和批评,用了很多倾向性的词儿,我觉得站队不重要。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不是他对不对,而是他的有些看法,我没想过,我有启发。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别人看问题和我不一样,我为什么就要大动肝火呢?项飙在书里也发问:遇到问题,是先愤怒还是先好奇?是尽量温和地把事情描述清楚,还是直接去判断?这就是一种能不能“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体现。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改变自己生活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