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金斯提出的“自私的基因”到底是什么?

自私基因假说认为自然界真正参与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而不是生物个体。我们以为基因是为生物个体的生存而服务的,但这只是我们的错觉,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我们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则是我们的宿主。

了解“自私的基因”这个概念有什么用?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用自私基因假说才能合理解释的自然现象,我们在这里介绍了社会性昆虫、脊椎动物和人类三个例子。道金斯认为,自私的基因是一种普遍现象,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

既然基因是自私的,那为什么我们还能在大自然里看到那么多并不自私的行为呢?

熟悉博弈论的朋友对“囚徒困境”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囚徒困境有各种不同的表述版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个单次博弈,在一场比赛中,两个玩家如果同时选择合作,那么双方都会可以得到奖励;如果同时背叛,那双方都会受到惩罚;但如果一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背叛,那么背叛的那个人会得到比双方合作时更高的奖励,而被欺骗的另一个人却会受到比双方同时选择背叛的情况下更严重的惩罚。所以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不论对手打算怎么选,每一个游戏参与者的理性选择都是背叛,这样吃亏最少。

在针锋相对占主流的情况下,生物之间可以产生稳定的互利行为,习惯背叛的生物则更容易被淘汰。

首先,作者破除了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幻觉。作者指出,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都只是基因的载体,生物体的存在只是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体内的基因而已。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基因为了传播自己甚至会伤害携带它的生物。这就是自私基因假说。
其次,自私基因假说为我们开启了认识大自然的全新视角。在这个假说的帮助下,我们对自然界的计划生育等复杂现象可以给出更加简洁优美的解释。
最后,作者认为,尽管基因是自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自然里只能充斥各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这是由于自然界有着大量不固定次数重复博弈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自私的基因也可以进化出利他行为。

讲完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后,我想在最后跟你说说道金斯在书中埋下的一个伏笔。其实,《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并不是只说了生物学上的事儿,作者道金斯的视野没有局限在自然界,他大胆地将进化论推广到了人类文化领域,并提出,人类文化中的大量现象,比如语言、歌曲、宗教、时装、饮食习惯,乃至工程技术这样的科技知识,其实也经历了和自然界类似的进化过程。基因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文化现象也能通过人类所特有的模仿能力,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不同的文化现象之间也和基因一样会彼此竞争,那些对人类更有工具价值或者更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现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存下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说基因是生物体的宿主,那么这些文化现象就是人类大脑的宿主。道金斯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meme”,这个词在中文里有各种翻译,其中传播最广的叫法是“模因”。
到现在,模因这个概念已经被收录到了《牛津英语词典》中,它的影响力也不低于自私的基因这个词本身了。所以,我们今天已经不会再觉得用进化论的视角去分析人类社会是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对世界影响这么大的一个概念,其实道金斯只在书里说了短短一章,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章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自私的基因》出版的二十多年后,英国学者、普利茅斯大学客座教授苏珊·布莱克摩尔,沿着道金斯开创的道路,详细分析了模因的起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模因和基因的关系等等话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著作《谜米机器》。这个“谜米”,就是模因英文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