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一些朋友聊天,我聊到我2020年最大的收获是看了很多书,设计类的、商业类的、哲学社科类的……,什么书我都看了一些,而且还保持了每天听一本书的习惯(除去周末)。一年累计下来,看书+听书也累计了有两百多本了。
    关于看书的好处,我就不再赘述了。具体可见《关于知识体系、阅读、认知、思维》

    很多朋友说想让我推荐几本我认为比较好的书,我当时随便说了几本我脑海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也思考要不要写一篇关于年度书单的文章,也算是对自己过去一年读书的总结,也去看了一些其他人写的年度书单总结。但是我又思考:这件事的价值大吗?就算我列了几本书给你们,你们真的会去看吗?顶多是加入书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过去的我也是这样的,我经常没事就去看看各个平台的书籍排行榜,然后把这些书加入我的书架或者购物车,想象着我总有一天会阅读完,然而事实是,加入书架后好多书我再也没有翻开过,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每次看五分钟就没有耐心看下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陷入一种低水平勤奋状态。

    我回想起自己阅读一本书的开始,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因为看了某个书单上有这本书,而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个问题,或者对某个知识点特别好奇感兴趣才去阅读的。就像我经常说的:只有当你无比饥渴的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大鱼。

    而且每个人的认知水平、经历、教育都不一样。处在不同阶段的人,自然看的书单是不一样的。大佬看的书,你不一定能看懂;同一本书,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阅读,也能收获不同的感受和信息。


    李叫兽在他的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说过:很多人期待一个书单,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高考650分和450分的人,他们的书单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认知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那些厉害的学霸他们并不是因为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

    关于学习读书的正确方式,应该是: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看书的时候,没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会停下来去寻找联系——看看有什么其他的现象能够被这个理论解释。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其实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没有那么大,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人,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厉害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别其实就是学会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3、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以上,就是我决定不写年度书单的原因,和正确看待书单、排行榜,以及如何正确阅读的方式。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