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精华版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不是弗洛伊德的弟子。
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如果一个人不想出门,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不存在什么心理创伤,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自卑感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这种自己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与他人的比较、自己赋予自己的意义,带来了自卑感。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而越自负的人越自卑,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包括“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说,哪怕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在英语中,个体心理学叫作“individualpsychology”。而且,这里的个人(individual)一词在语源上有“不可分割”的意思。像这样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作“整体论”。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只要有两个人“我和你”存在,就会产生社会、产生共同体,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而实际上,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也不可以批评”的立场。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鼓励和援助就是“横向关系”的人际交往。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幸福就是“贡献感”。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廉价的优越性追求”。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幸福的勇气-精华版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最容易被误解也是最难理解的思想。假如有人一接触阿德勒思想便立即感激地说“活得更加轻松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大大误解了阿德勒。因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阿德勒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就一定会震惊于他的严厉。
人人都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并不是什么魔法,而是非常严肃的事实。你也好,其他什么人也好,都可以踏出幸福的第一步。但是,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幸福的第一步,就是“人生最大的选择”,也即“爱”。
对阿德勒来说,教育不仅是中心课题之一,更是最大的希望。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并不被认为是“治疗”,而被看成是“再教育”的机会。我们也可以认为,心理咨询师就是教育者,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
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哪里呢?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上司要尊重部下。“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因为是其实不想改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是两种情况“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遭到的不幸,抑或是深恶痛绝地控诉责难自己的他人或者将自己卷入其中的社会。
孩子的问题行为有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争斗-复仇-证明无能
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会“总是”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这最好地证明了“批评”这一手段在教育上没有任何效果。
厌烦了争论的人或者在争论中无望获胜的人,最后选择的交流手段往往是暴力。如果老师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行为。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一切都是为了支配孩子,不允许他们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即使十岁的孩子也能够自立,也有人即使到了五六十岁依然无法自立。自立是精神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年龄问题。
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以阿德勒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弗洛伊德经过这场大战之后开始提倡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死本能”的“死亡驱力”;与之相反,直接在战场上做过军医的阿德勒则提出了“共同体感觉”。
“被动坠入的爱”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而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阿德勒所说的爱完全不同于此。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爱是人生唯一的“两个人共同的课题”。爱的本质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去爱的生活方式”便是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命中注定的爱人”根本不存在,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真相是: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这一威力十足的武器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作为孩子的我们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去爱的生活方式”便是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命中注定的爱人”根本不存在,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真相是: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与其他人无关,也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看起来是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
“自卑感”并不是一件坏事,它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但有的人会因为自卑变得特别消极,拿自卑当借口,把自卑当作自己的保护伞,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做不到。这种情况叫“自卑情节”
自卑情节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有的人喜欢到处跟人比较,炫耀自己。这种心理叫做“优越情结”,这类人一旦觉得有人超过了自己,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会不择手段地夺回优越感。
三、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我们必须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区分开来。
例如,孩子不学习,最终的后果可能是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学校等,但这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所以,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推崇放任主义,而是要将课题分离,把帮助孩子成才的课题和孩子对自己学习的课题分开来,随时准备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去干涉他。
总的来说,我们的很多烦恼,并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需要一种主动赋予过去经历意义的勇气,需要主动改变的勇气,也需要在各种关系中被讨厌的勇气。
四、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和喜欢。如果意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课题。
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但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幸福之源。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可以是“低级的幸福”,也可以是“高级的幸福”。
所谓“低级的幸福”指的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福上的幸福。例如上学的时候,你的考试成绩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时候,你的收入比同龄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优秀,你依然会感到很幸福。
而“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一种持续的贡献感。家庭、学校、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但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种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他们感到不幸福。
但是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不要为了共同体牺牲自己。这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来实现。你追求幸福的起点和终点,依然汇聚在自己身上。你的贡献和价值,虽然是在这个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
:::info
我们现在很多人,在人际交往中吃了亏,总结自己的不足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缺点怪罪于原生家庭以及童年时候的成长环境。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改变未来。
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知道了自己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把原因当作借口和保护伞,却没有主动去重新改变自己的勇气。我们应该在学会接受过去的事实的同时,去反思过去的经历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正向的影响,能从错误中学习到什么,积极地看待并解决问题。
我们无法被所有人的喜欢,有时候也要厚脸皮地觉得:你不喜欢我那是你的事情,与我无关,做自己就好。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和认可当中。
幸福到底是什么?把赚来的钱花掉,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就能获得幸福吗?取得好成绩,获得领导的认可,升职加薪就是幸福吗?
大多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幸福,不过都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幸福太低级了。真正的幸福是来自人际关系中的价值感和被需要感,这样的幸福与他人无关,因为它从始至终都汇聚在你自己的身上,你不会再想要寻得他人的肯定和回报,这才是高级的幸福。
一切烦恼与幸福,你都要回归自己这个个体。承认一切事物的因果都是自己的选择,并不干涉他人的选择。
:::
微信读书笔记
<br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br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br />30个笔记<br /> <br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br /> <br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是这样吧?<br /> <br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br /> <br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br /> <br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br /> <br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br /> <br />**弗洛伊德说错了**<br /> <br />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你认同这种价值观吗?<br /> <br /> <br />钢笔。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这就是哲人的主张。哲人所倡导的“目的论”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这对青年来说根本无法接受。那么,该从何处破论呢?青年深吸了一口气。<br /> <br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br /> <br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br /> <br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br /> <br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br /> <br /> <br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br /> <br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br /> <br />也许你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许你连生活方式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当然,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出生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父母,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选择。而且,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你也许会有不满,也许会对别人的出身心生羡慕。<br />但是,事情不可以仅止于此。问题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无论是继续选择与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br /> <br /> <br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br /> <br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br /> <br />也就是说,目的论之类的学说只是一种诡辩,精神创伤确实存在。人既不可能忘记过去,也不可能从过去中解放出来。<br /> <br />**为什么讨厌自己?**<br /> <br />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br /> <br /> <br />哲人: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德勒曾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br /> <br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br /> <br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br /> <br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br /> <br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br /> <br /> <br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br /> <br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br /> <br />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br /> <br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br /> <br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br /> <br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br /> <br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br /> <br /> <br />我们从“工作课题”来考虑。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br /> <br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br /> <br />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br /> <br /> <br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br /> <br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br /> <br />在恋爱或夫妻关系中,过了某个时期之后,有时候对方的任何言行都会让你生气。吃饭的方式让你不满意,在房间里的散漫姿态令你生厌,甚至就连对方睡眠时的呼吸声都让你生气,尽管几个月前还不是这样。<br /> <br /> <br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br /> <br /> <br />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我就去捏造别人的缺点?<br /> <br /> <br />哲人:那就是,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br /> <br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br /> <br />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br /> <br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br /> <br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br /> <br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br /> <br />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br />青年:谁的课题?<br />哲人: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br /> <br />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