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足。
许多人起早贪黑,像蚂蚁一样辛勤劳作,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增加自己拥有的财富。而一旦超出了赚钱的小圈子,他们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他们没有任何精神情趣,所以除了赚钱,对其他一切事物都无法感知。对他们来说,人的最高级的乐趣——精神乐趣,是遥不可及的。因此,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只能追求短暂的感官乐趣,这种乐趣费钱却不费时。
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前提。
不论是在客体方面还是在主体方面,一个人越靠近人生痛苦的某一端,那么他同时便越远离另一端。因此,每个人本能地会使自己尽量调解客体来适应主体,从而尽可能远离会更加敏感的痛苦那一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会首先努力摆脱痛苦和烦恼,从而达到一个宁静、安逸的状态,也就是获得一种简单、安宁,不受骚扰的生活。所以,只要对所谓的人有一定了解,他就会过起隐居的生活;如果他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他甚至有可能会独居。这是因为,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于他的意义也就越小。因此,一个拥有杰出的精神思想的人往往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确实,如果社交的质量能由社交的数量来代替的话,过一种你来我往的热闹生活也还算值得。但很遗憾,哪怕一百个愚笨的人在一起聚会,也无法产生一个智慧的人。反之,如果一个人位于痛苦的另外一端,一旦匮乏和需求稍稍放松了对他的要求,让他得以歇一口气,那么他就会千方百计地追求消遣和社交,随意地对待所有麻烦。他之所以这么做只是为了逃避自身,此外没有别的目的。因为当一个人独处时,他只能求诸自身,他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就会完全地暴露出来。所以,对一个愚笨的人来说,他的可怜的自身是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而他只能背负着它唉声叹气。而一个具有卓越的精神思想的人,却可以凭借自己的思想使周围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生机勃勃。
平庸之人只考虑如何打发时间,而稍有天赋的人则在计划如何利用时间。思想浅薄的人很容易感到无聊,原因在于他们的智力只是服务于意欲的工具而已。如果缺少诱发意欲的动因,意欲就会暂停,那么智力也就休假了——因为智力不同于意欲,不能自主激活。这样一来,人的身体具有的所有力量都停滞了,这种可怕的情况就产生了无聊。为了消灭这种无聊,人们就寻找一些琐碎、细微、短暂的动因来对意欲进行刺激,从而使智力活动起来——因为理解和把握动因本来就是智力的工作。
人类三大快乐源泉:
每个人都拥有一类适合自己的快乐,这是用他所具有的突出能力的类别决定的。
第一类是由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带来的快乐:包括进食、消化、休息和睡眠。一些国家认同这类快乐,甚至是全民的娱乐方式。
第二类是运用肌肉力量带来的快乐:包括走步、跳跃、击剑、骑马、跳舞、打猎和各类体育游戏;甚至包括战争和搏斗。
第三类是发挥感觉能力带来的快乐:包括思考、观察、感觉、阅读、冥想、写作、学习、发明、演奏和思考哲学等。
人相较于动物在感觉方面的优势就是人优于动物的地方,而人所拥有的其他两种基本生理能力动物也同样拥有,而且动物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远超人类。人的感觉能力属于认知能力的范畴;所以,出色的感觉能力让我们得以享受认知方面,也就是精神思想方面的快乐。情感能力越是突出和优秀,我们享受到的这一方面的快乐也就越强烈。
所以,一个拥有卓越的思想的人过着双重生活,第一重是他的个人生活,第二重则是思想领域的生活。逐渐地,第二种生活变成了唯一目标,而第一种生活则沦为了实现其目标的手段。不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他们的目标只是空虚浅薄、烦恼重重的生存罢了。拥有出色的精神思想的人最重视的是精神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程度逐步加深,他们的生活便得到了某种整体性的统一;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境界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完美,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样。而那种单纯以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现实生活,在上述精神生活的对比下则显得很可悲——因为这种生活所能发展的只是长度而非深度。如前所述,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就是他们的目的,而对于拥有卓越精神的人来说则只是手段罢了。
然而,普罗大众却总把希望寄托于身外之物上,希望财产、地位、妻儿、朋友、社会人群能够带给自己生活的快乐;在这些东西上面寄托了他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一旦这些东西没有了,或者得到这些东西的希望破灭了的话,他的幸福也就随之消逝了。这样说能够更清楚地说明这种情况:此人的重心位于他自身之外。
正因如此,普通人的想法和心愿总是在不断变化,如果他有足够的能力的话,他就会变换各种花样,或者在乡间购买一幢别墅和良种马;要么举行晚会,要么外出旅行。反正他要尽情享受奢华的生活,因为他只能从外部获得满足,就像身患重病的人希望通过服用药物来恢复身体的健康和力量一样。
如果快乐的外在源泉不足,或者那些外在源泉已经不能使他们感到满足的话,这类人就会选择一门优美的艺术或者自然科学进行学习研究,或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等,并且从中得到消遣和娱乐。我们可以说这类人的重心一部分存在于自身。不过,这类人对于艺术的爱好是业余的,与自发的艺术创造力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单纯的自然科学只涉及事物表面现象之间的联系,所以这些无法使人全身心地投入,无法占据人们的头脑,并且与其生命存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对其他所有事物都没有了兴趣。
只有那种被我们称为“天才”的那一类人,也就是具有最卓越的精神禀赋的人才能进入上述状态,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将存在本身和事物的本质完完整整地纳入研究的课题。然后,他们便使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式,将自己获得的深刻见解通过艺术或哲学表达出来。所以,这类人非常迫切地需要远离外界的打扰,以便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中。他们渴望独处,闲暇对于他们来说是上天的恩赐。其他任何好处都是多余的——假设它们真的存在的话,它们往往只会成为一种负担。唯有对这类人才能说:他们的重心就位于他们自身之中。从中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这类极为少见的天才,就算本身性格脾气很温和,但是对朋友、家人和集体也缺少其他人所拥有的那种息息相关的兴趣。他们自身拥有丰富的内在,所以就算其他所有东西都消失了他们也能够得到安慰。所以,他们总是有一种孤独的气质;特别是当他人从来未曾真正、完全地使他们满足的时候,这种特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他们无法将其他人看作自己的同类。确实,如果相互之间的差异巨大的话,他们对于作为人群中的另类生活其中也就习以为常了。他们在脑子里用第三人称的“他们”,而非第一人称的“我们”来称呼人群。
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的头脑拥有超常的神经活动,所以他对各种痛苦的感受能力也会更强。此外,他拥有超凡禀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激烈的气质,再加上与此相关的对事物和形象的更加鲜明、彻底的认识,都会使他所感到的情绪更为激烈。通常来讲,这些感觉带给人的痛苦要多于快乐。
【建议和格言】
第一部分 泛论
第一节
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
一个人最幸运的就是一生中没有遭受过巨大的精神痛苦或肉体痛苦,而并非曾享受过多少强烈的快乐。
第二节
想要知道一个人幸福与否,我们不应该问他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乐事,而应该了解他有什么烦恼和忧心事;因为使他烦恼的事情越少、越不重要,那他就越会感到幸福,因为如果我们连非常微小的烦恼都能感觉到,说明我们的状态很舒适、安宁——身处不幸之中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些小事的。
第三节
生活中会遭遇以下这样类似的情况:当旅行者走近景物进行观察时,看到的形状与他从远处所见的不一样;景物好像随着旅行者的走近改变了形状。我们的愿望就与此类似。我们最后获得的结果往往与最初追求的目标不一样——最终获得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比最开始追求的更好。
:::info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忘初心
:::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四节
就像当一个旅行者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回过头来完整、连贯地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与此相同,只有我们已经度过了一定的生命时光,甚至在我们的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才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创造的功业或作品联系到一起,包括其中正确的因果关系,甚至这时才能懂得它们的价值。
只要我们仍然身处其中,我们的行为就不得不遵循我们业已形成、无法改变的性格,并且受到动机的影响和自我能力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行为始终是必然的,每时每刻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当下我们认为正确的合理的事。只有之后产生的结果才能让我们明白事情的真相;我们只有在整体回顾这件事时,才能够清楚事情是什么样的,以及原因是什么。
所以,当我们正埋首于伟大的事业或不朽著作时,也许自己对这一点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这些工作只是为了完成当时的目标和计划而已,它们是当时该做的合理的事。只有把整个生命串联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性格和能力才会将自己的本色展现出来。
我们会发现:在遇到某件具体事情时,我们在自己的守护神的指引之下,从各种纷乱的岔路中选择出了那一条正确的路,仿佛灵感乍现一般。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理论上,也存在于现实中。反过来,这一道理也适用于那些我们所做的没有价值的事,和失败了的事。我们很少能当下就认识到此时此刻的重要性,而是要等到很久之后才能认识到。
第五节
人生的智慧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着眼现在和放眼未来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只有这样现在和未来才不会发生冲突。很多人对现在过于痴迷,他们通常知足常乐,随心所欲;有的人则过于担忧未来,他们则小心翼翼,满面愁容。很少有人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在一个恰当的尺度上。
我们应当快乐地迎接当下,有意识地去享受每一段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因而勉强可以忍受的短暂时光,亦即,不要因为以前的希望没有达成而导致现在的不快,也不要为了将来忧心而破坏了现在的心境。
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将来的担忧,让我们将现在的美好时光拒之门外,或者糟蹋了它,这是非常愚蠢的。某些特定时刻可以用来后悔过去和担忧未来,但当这种时刻过去之后,我们对待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应该这样看待:
不管多么悲痛的事,我们都必须让过去的过去,也许很难做到,但我们必须控制自己顽劣的内心。
第六节
一切局限和限制都对我们的幸福的增加有好处。我们的目光所及、活动范围和接触的圈子越小,我们就越幸福;反之,我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担忧。因为当范围扩大时,我们的意欲、恐惧和担忧也会增多。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追求简单的关系,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不会导致无聊,就会对我们幸福感的提升大有好处,因为这样做就能让我们更少地感觉到生活,从而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因为它是生活的本质。这样一来,生活就会像一条不起波澜、没有涟漪的平静小溪一样流淌。
第七节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暂停精神生活,这对我们应对现实生活有所裨益。
第八节
想要深思熟虑地生活,而且通过生活经验获得教益,我们就必须经常反省自身,常常回顾那些做过的事和感受和体验到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我们以前对某件事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之间,过去制订的计划、追求和最后获得的结果、满足之间进行比较。这是为了得到人生经验而进行的反复练习。
第九节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他才能完全做自己。一个不喜欢独处的人,是对自由缺乏热爱的人,因为一个人只有独处时才能获得自由。社交聚会中的拘束、干扰无法避免。它要求人们做出牺牲,一个人的个性越是独特,让他做出这样的牺牲就越难。所以,一个人具备的自身价值决定了他是逃避独处还是喜欢独处。
一般来说,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和谐关系只能在自我中寻找,而并非与朋友或配偶之间,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脾气,这必定会造成不协调,哪怕是微小的不协调。所以,只有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彻底的、真正的内省平和与安宁——这是世界上仅次于健康的恩赐;而只有深居简出才能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
在主观或者客观条件下,一个人越不需要和人们交往,他的生活就越幸福。
青年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忍受孤独,因为幸福和安乐就是从孤独中产生的。从此得出,处境最好的人就是那些只依赖自己,能从万物中感悟自身的人。因此,西塞罗曾说:“如果一个人完全依赖自己,所有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自身,那么他不可能不幸福。”此外,一个人的自身越丰富,别人能够给予他的就贫乏。那些具有丰富的内在价值的人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自身充足的感觉,所以不愿意通过必要的、明显的牺牲而换取与他人的交往;让他们主动追求这种交往而否定自我更是不可能的。
由于人们无法忍受孤独——其实是在孤独中无法忍受自己,所以人们迫切地进行社会交往。人们内心的烦闷和空虚使他们热情地投身于社交和外出旅行中。他们的精神缺少弹性,无法自发活动;所以,他们就用喝酒来刺激精神,很多人因此成了酒鬼。与此相同,他们需要从外部获得不间断的刺激——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与同类的交往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强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消失,他们的精神思想就会不堪重负,最后落得浑浑噩噩的悲惨下场。
因此,热衷独处并不是人的原本意愿,而是体验和思考过后做出的选择;而且,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喜欢独处。因此,通常来说,一个人的年龄越大,他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就越低。
从此可以看出,热爱孤独并非人原本的意愿,它的形成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主要是在具有高贵精神思想的人那里逐渐形成的。形成的过程中不得不压制住与生俱来的、想要与人接触的意愿,还要与魔鬼靡菲斯特的低声建议做斗争:
我们抛弃了各种各样的幻想和蠢行;这时生活也不再活跃和忙碌。既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期待,也不会有什么计划和目标。和我们同一辈的人大多已经逝去,围绕我们的都是陌生的新生代,我们客观上成了真正的孤零零的人。时间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逝,我们更想用此刻的时间用来思想。因为只要我们的头脑仍然精力充足,那么我们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逐渐完善的思想观点,和我们运用自身能力的高超技巧等等,都使我们在研究事物时比以前更加轻松有趣。许多以前朦朦胧胧的东西,现在都被我们看透了;很多事情都真相大白了,我们感觉到自己具有了某种透彻的优势。阅历的丰富性让我们学会不再过多地期待他人,因为总体而言,我们在对大多数人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都不值得我们喜欢和夸赞。反之,我们懂得,除了一些极少的幸运的特例之外,我们遇到的人只能都是人性缺陷的标本,此外什么都不是。我们最好对这类人敬而远之。所以,我们不会再被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幻象所迷惑。从一个人的外在我们就能对他的为人进行判断;我们不会想更深入地与他们接触。最终,和他人保持距离,独自生活的习惯就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特别是当我们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喜欢与孤独为伴。所以,对独处的喜爱成了最最简单自然的事。但是,在此之前,独处却必须与社交冲动展开一番斗争。在独处生活中,我们怡然自得。因此,所有杰出的人——因为他的杰出,所以不得不孑然一身存在于庸人之中——在青年时代一定都因为孤独而感到压抑,但是年老之后,他就可以放松下来了。
然而,在独处的众多不便之中,有一个坏处却容易被我们忽略:就像长期待在屋里会让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的影响变得十分敏感,一丝冷风就能让我们生病一样,长期孤身独处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非常敏感,一些无足挂齿的小事、言语,甚至他人的一个眼神或表情,都会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相较而言,如果一个人忙于繁杂的生活,那么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就不会引起他的注意。
要是一个人由于某些理由而厌恶他人,并因为畏惧而选择独居,那么他是无法长期忍受独居的坏处的,特别是在青年时代。对于这类人我给出的建议是可以培养以下习惯:带着一部分孤独走进社会人群中,学会在人群中保留一份孤独。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要学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立刻跟别人说;此外,也不要对他人的话语过于认真。他要减少对他人的期待,不论是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他应该用淡然、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人的看法,因为这是最有用的培养令人称赞的宽容的方法。
:::info 以前觉得自己喜欢孤独,是因为从小到大的环境所导致的,孤独让我感到压抑,让我想走出去,想要获得群体的认同,可是当我与一些人非常亲密的时候,又会容易感到失望、厌恶。原以为是因为我自己的原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我完全可以接纳自己的孤独。
我可以在孤独中,让自己的内在精神富足,也可以勇敢地去人际交往中碰撞,发现了解自己。利用孤独带来的敏感,去感受这个世界中的人和事,保持觉知和批判思维,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清醒的智识分子。
需要注意和改变的地方:
1、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立刻跟别人说,不着急反驳别人,
2、不要对他人的话语过于认真,有些人讲话就是带着自我保护机制以及“吹牛逼”,
3、减少对他人的期待,无论在道德方面还是思想方面,在对大多数人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都不值得我们喜欢和夸赞。但也要学会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多夸奖别人,学习别人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