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的】

1、了解哲学到底是什么
2、思考学习哲学的意义,是否是个形而上的学科,能否给自己的生活or目标带来些实际行动改变?

【一句话读后感】

这本哲学类的书读起来大部分还算顺畅的,但有部分还是比较难懂,需要逐字阅读。
如果有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恐怕很难。因为每一节内容,我都读了两遍,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写笔记,可是写笔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写不出什么概括性的内容,也写不出自己的理解。所以以下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直接引用文中让我有感触的地方。
也许这本书带给我的,并不是书中的内容或者哲学的观点,我想它让我更多的收获到的是:
1、很多事情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多深入去思考和探索事物的多面性;
2、不断深挖、不断反问的思维方式;

哲学是一个动词,它不是一个我们能掌握于手的东西,而是一段不断在展开的追寻智慧和生活的旅程。

【这本书让我感悟最深的几点】

1、哲学的意义

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帮助我们激发思考和澄清思想:我们每个人在行动的时候,是依赖一些观念的,所有行动的背后都是有想法的,而这些想法都是有前提的,它们隐藏在那里,你自己都没有察觉。而哲学的讨论会把它们揭示出来,考察当中逻辑的谬误,转变你追问的视角或者焦点,辨析问题的关键与困难所在。 比如,有家长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他可能会问孩子: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努力成绩还是不好?你的学习方法对不对?但是,这样说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就是孩子应该甚至必须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其实,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于,家长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样就转变了整个问题的背景和视角。哲学会把你从一个习以为常的模式里抽出来,海德格尔把这个过程叫作“异乎寻常的问”和“异乎寻常的思”。

2、哲学中的思想实验

在哲学中,通常的思想实验是:(1)呈现一种想象的场景和情节(an imagined scenario);(2)由此激发直觉的或推理的回应,以及相关的讨论;(3)从而考察特定的观念和原则的有效性(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和原则)。

3、哲学中涉及的问题类型:真假问题、对错问题、好坏问题

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区分两类问题:一类是事实性问题,就是去查明事实本身是什么,而不关乎我们的爱好、态度、立场或者价值判断,是要去考察事情本来真实的状态或属性,这种研究有点像科学。另一类是规范性问题,面对这类问题,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于事物“应当”是什么,这里就涉及价值判断和衡量的标准。 真假问题属于“实然”问题,而“对错”与“好坏”问题都属于“应然”问题。

例如,地球绕太阳旋转,是真实的事情,与对错、好坏无关。

4、如何区别”对错”与”好坏”

有些哲学家将对错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好坏问题看作伦理问题。

“对错”(right or wrong)是一个道德概念,针对的是“他—我关系领域”,就是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情景中,某种行为举止或某种规则是否“应当”。在道德意义上不应当发生的行为,我们称作“错”(wrong),反之则称作“对”(right)。涉及的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

“好坏”(good or bad),主要不是针对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领域,而是“自—我关系领域”,关涉一个人自己的人生观、生活理想或宗教信仰等。

例如,你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是错的,但是杀了自己就不一样。
前者是他——我的关系,后者是自——我关系
所以,我们说”自杀是不对的”,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自杀是不好的”

真假问题

实在论问题

我们所感知的“现实”是确确实实的真的存在吗?或者说是“实在”(real)的吗?就像电影《黑客帝国》

  • TE1 如梦初醒
  • TE2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 TE3 缸中的大脑

    英文“realism”这个词在中文里主要被翻译成“现实主义”,而在哲学领域中,它一般被译作“实在论”。世界究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ontology)问题。而实在论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看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地在那里,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念。

同一性/身份问题

事物的同一性问题,人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以及时间意义上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 TE4 忒修斯之船
  • TE5 器官移植

一艘船的同一性不只是取决于它的材料,还取决于其结构和功能。那么对于人来说,我认为用单一要素来决定身份可能是错的。

叙事的自我(narrative self)。人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角色。我们是学生,是老师,是孩子的父母,是公司的员工等,我们怎么能把这么多的身份、这么长的历史,与我们的现在拼接起来呢?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连贯的、内部自洽的、一体化的故事,我们就有了统一的自我。

叙事自我理论的要点,不是说我们先有一个自我、再讲关于自我的故事,而是把故事讲出来以后,才有那个自我。否则我们的同一性是不存在的。并非有一个现成的自我,而是由我们的故事建构了统一的自我。

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会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你陷入分裂、强烈自我矛盾的时候,你就会失去你的身份(identity),你的同一性就会变得四分五裂。比如,陷入爱情后你突然失恋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分裂了(falling aparts),然后就像电影、电视剧里说的要把你自己装起来(put yourself together)。讲故事就是把自己装起来。

不仅是人,一个组织、一所学校、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人类或者组织的自我理解,是构建的结果。
讲好一个故事,重新或恰当阐释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对于维持同一性是很重要的。

我们何以知道我们知道?

如何判断我们的知识是真确的?什么是知识的标准?
知识源自感官认识,但我们必须有亲身的感知才能获得确切的知识吗?

  • TE6 黑白玛丽
  • TE7 你究竟知道什么
  • TE8 甲虫游戏

“知识是被确证的真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简称JTB理论

知识(knowledge)是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信念(belief)的,在此,“信念”是指你碰巧相信的某种陈述。JTB理论可以用形式化的语言表达为:某人S知道一个陈述P为真(S具有关于P的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当且仅当:(1)P为真;(2)S相信P为真;(3)S确证地或有理由相信P为真。比如,你知道今天下雨,也就是你具有关于今天下雨的知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今天的确在下雨,你也相信今天真的在下雨,而且你有理由确证——比如你刚才没打伞,身体被淋湿了——从而相信今天确实在下雨。

逻辑的力量与困惑

  • TE9 自由落体
  • TE10 芝诺悖论

对错问题

道德思考的两种视角

  • TE11 电车难题
  • TE12 器官偷窃

一种视角是,考虑行为的结果或者效应,这在道德哲学中被称为“utilitarianism”,在中文中一般译作“功利主义”or“效益主义”。
道德思考的另一种视角,就是尊重某些道德原则,甚至主张绝对地坚持某些原则,而不论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或效益。这种道德理论,被称为“deontology”,在中文中一般译作“义务论”。
。在义务论者看来,所谓道德的行为或者道德上正确的行为就是要遵守某种道德规范,比如不能杀人、不能撒谎,比如“将人当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无论你的选择是否会带来好处,都应该符合这些绝对的原则,这才是道德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道德视角呢?我想,在道德思考中,我们一般很少走向极端的效益主义立场,也很少持有纯粹的义务论立场。我们一般不会只讲原则而完全不顾后果,也不太会只看效益而不顾原则。这些思想实验呈现的情景,把这种矛盾突显了出来,使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然,在具体的处境中,我们可能需要平衡考虑原则和效益。

  • TE13 拒绝捐赠

    如何做出道德判断和决定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困难还不只是在义务论和效益主义之间倾向哪一边,而是要对特定的情景条件做出考量。捐赠者希望得到一个荣誉证书是一回事,要求一个政协副主席的职位是另一回事,两者是相当不同的情景。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做出道德上正当的选择,这是道德实践的难题。

所以,一般来说,遵守道德义务的人会平衡道德的后果和效益。但是,这里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为一个好的效果而放弃一些道德原则,那么什么叫“好的效果”?是对谁而言的“好的效果”?

道德判断

  • TE14 道德黄金法则失灵
  • TE15 木头好人

这样的问题在今天特别有挑战性,因为今天是一个充满各种各样陷阱和诱惑的时代,我们的道德原则变得越来越难坚守。当你遇到一个情景,内心就会出现“why not?谁管我?”,对不对?谁在对我进行道德审判,我的良知吗?良知是什么? 但我想问,在这样做了之后,你是不是还能回到过去的生活?它成了你对自己的秘密。我们对自己要有一个整合,要有一个integrity,这个词蛮难翻译的,我们在电影或者小说里把它翻译成“道德尊严”“道德完整”,它是自我的一种融贯自洽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在这样做了之后,你会找不到一个融贯自洽的状态。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干吗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我是一个非常放纵自我的人。”做一个道德底线比较低的人,好像更容易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更容易放过自己,更容易讲述一个完整的融贯自洽的关于自我的故事。那你又会失去什么呢?好像你没有失去什么。但在我们老派的人看来,你失去了一种道德成就感。道德成就感是什么?也就是,无论在人前还是独处的时候,你会为自己做了这样一个人,多多少少感到一些自豪:“我比别人做得要更好一些,在有些事情上,别人愿意这样做,我不愿意这样做。有的时候不做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让我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公正与平等

  • TE16 新年礼物

    这个争议的实质性问题是:增加总体收益如果会导致不平等的分配,这个收益的增加是可接受的吗?有人会坚持,平等应当被优先考虑,而另一些人会认为,应当追求总体收益的增加,因为这种增加并没有造成任何一个人绝对收益的损失。这个争议在家庭内部大概总会有办法解决,但如果是在一个大的社会中,就需要更复杂的思考。因为人不只关心自己的绝对收益,还关心自己的相对收益。攀比,深刻地植入在人的精神结构中。

  • TE17 无知之幕

    罗尔斯认为,理性的人们在“无知之幕”背后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后,对于一个正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结构会形成“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每个人有平等的权利享有一系列基本自由(包括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结社言论自由、政治参与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 第二个正义原则是我们这里关心的重点,这项原则主张平等的社会经济分配,只接受特定条件下的不平等分配。

罗尔斯认为,造成社会不平等最深刻的原因并不是自由竞争,而是源自人们的天赋差异,以及各自所在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地位的差异,源自那些“道德意义上武断任意的因素”,包括特定的种族、性别、年龄、天赋、爱好、财产状况和宗教信仰等。

  • TE18 冷漠的船长

好坏问题

幸福的含义

  • TE19 隐身魔戒

    我们美好的人生,我们幸福来源的一部分是获得社会或者他人的承认:让别人看到你的面目,尊重你的人格,肯定你的成就,承认你的价值。

  • TE20 幸福体验机

    我们的幸福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我的价值感和尊严感,而价值感和尊严感的达成往往是涉及过程的

信仰的意义

  • TE21 与上帝打赌
  • TE22 亚伯拉罕的献祭

信仰的最高要求超越你的理性,背离你的常识和一般的伦理与法律,要求你绝对虔诚。那么,通向信仰的道路是通过理性能够到达的吗?是你理解了之后才能信仰,还是因为特殊的机缘,你首先将信仰无条件地接受下来,再去获得理性的理解? 信仰与理性并不总是冲突的,有许多一致或兼容的方面,但两者并不等同。也就是说,信仰并不能完全转换为理性而无所损失。

——意志、自主与权利

心灵哲学: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我们的行动是自由选择的吗?

我们的意志所为,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完全被外在于我们意志的其他因素和力量所决定的?
自由意志论者的回答是: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up to)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

什么是“自由意志”(free will)呢?它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在下一时刻既可能实施某一特定行动,也可能不实施这个行动,这个人才具有自由意志。

决定论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每一个特定的选择都取决于“外因”和“内因”,而所谓“内因”(欲望、需求、偏好、判断、决心等)在根本上都是由意志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任何选择实际上都是被决定的。那么,我们只不过是物质力量与历史外因的木偶或者傀儡,这就否认了自由意志的存在。

我们的行动都是被决定的?

所罗门在《大问题》中阐述决定论:如果我们的整个历史、我们的基因构成、我们接受的所有教育、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我们的性格和大脑的运转已经预先安排了我们选A而不可能是其他,那么我们关于“选择”“决定”——因此还有“责任”——的讨论就只是一堆胡话。我们可以有选择的体验,但我们从不选择。事实上,这种体验只是因果链上的又一个事件,它由更早的情况所引发,同时又把事态精确地引向我们行为中的其他结果。[插图]

今天也有很多人相信性格、基因、占星术等,为什么这些东西这么受欢迎呢?因为我们的行为越是受到其他力量的支配,我们就越不需要对此负责,也就越不需要为做决定而担心,一切好像都已经注定。

生活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我们是生活的作者和主人。主人当得好的时候,我们就很骄傲;当人生很失败的时候,我们会说表面上是我的选择,实际上背后有别的原因,比如我从小英语学得不好,是因为英语老师太凶了,害得我不喜欢英语。也就是说,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归因于外界的力量。

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到底谁对谁错呢?对此,哲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也是哲学突出的一个特点,哲学讨论常常没有终极的标准答案,但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思考并非没有意义,而是激发我们去探索,去思考更复杂和更深刻的问题。你问这有什么用吗?我可以说这是人类智识的一种品格或者标志。

并非一切都是被决定的?

决定论是正确的吗(决定论是否为真)?
即便决定论为真,那么自由意志就必定不存在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辩论,存在两条主要战线的争论。
第一条战线,争论在“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展开;
而第二条战线,争论在“兼容论”(也译作“相容论”)与“非兼容论”之间展开。

现在,整个学界的趋势非常不利于自由意志论者,特别多的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研究越来越偏向于决定论,越来越认为自由是一种幻觉,但自由意志论者还在坚持。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自由,我们在感情和信念上会改变很多的想法。比如,爱上一个人,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爱上这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新奇和特别的,因为剧本都写好了,我们必须这样做。但人们愿意把它说成是“命中注定的”。我不知道“命中注定”有什么浪漫的,如果是命中注定的,你们俩无论如何都会碰到,这有什么浪漫可言的呢?就是因为充满不确定性,有一种可能性,而你们抓住了这种可能性,这才是浪漫的,对不对?因为你在努力,在寻求,在探索,在向往,你为此付出了时间,这样一份爱才是浪漫的。如果我们追求一个人、喜欢一个人,都不是因为我们的意志,都是背后的因果力量在起作用,那么,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蛮难接受的,爱情、友谊也就变得不可贵了。

所以,有些学者构想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能不能找到一种新的因果性(causation),它不是物理性的,是属人的,来自人的能动性。于是,他们就引入了一个概念叫作“行动者因果性”(agent causation),以这个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的行动确实是被引发的,但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被物理事件或状态引发的,而是由行动者本身引发的。人是一个有能动性的存在,是一个“发动者”(originator)。当一个人发起一个行动的时候,一个新的因果链条就形成了。

即使一切都是被决定的,我们也有自由意志?

在这里,有一个建构主义的看法,或者说有点接近尼采的视角主义的想法。没有什么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每一个视角都是特定的。在一个特定的现在的视角中,过去是“可塑的”,是可以被召唤出来的,是受到我们“邀请”来到现在,并展开对我们当下和未来的意义的。

道德哲学:“理性自主”论题

只有人可以摆脱因果链条?

康德对于自由持两面性的观点,应该说他既是一个自由论者,又是一个决定论者。什么意思呢?他认为自然世界是被决定的,而人的世界是自由的。在康德看来,人类的自由,最深刻的自由是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不是像物体或者动物一样,被自然规律(因果律)决定。自然法则明明决定要让我们如此,我们偏偏可以不服从。比如,生理需要并不能完全左右我们,人类可以“背叛”自己的生物欲望。我们知道有禁欲主义者,有做僧侣的出家人,他们不能吃肉,不能喝酒,能够违背自己生物性的基本需求。对于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你想让一个食肉动物(比如老虎或者狗)变成素食主义者,再怎么训练也很难做到,但是我们人可以做到。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因为只有人能够摆脱、逃出那个自然因果链的枷锁,可以超越自然的决定论,另做选择。

康德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在一个经验世界里解决这个矛盾,自然因果律不能覆盖整个世界。要摆脱这个矛盾,整个宇宙不能用一套法则来解释和规定,那就需要认识到人类理性的自主性,将自然世界与道德世界(人的生活实践世界)分开。也就是说,有两套不同的法则,把自然世界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世界分开。

心灵也有客观性?

大家需要纠正一种看法,好像人的内在精神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而外部的物质性存在才有客观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精神的东西可以有客观性,包括理性和意志,但是这些东西的客观实在性,不能完全通过物理世界的方式来把握。 其次,人类心智具有一些先天的认识能力,它们也是客观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依据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基础。形而上学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可能是个贬义词,大概是指脱离实际。但在专业哲学中,形而上学是一个中性词。 什么叫形而上学(metaphysics)?“physics”,大家知道是指物理,物理这个词的希腊文词根是指“自然”。而“meta”这个前缀是“在这背后”或者“在这之上”的意思,所以“形而上学”指涉的领域,是在自然或物理现象背后的领域,是你看不见的、更深的、更原本的,或者更“后设”的领域,这叫形而上学。

“自由的任意”vs“自由意志”

那么更高的自由是什么呢?康德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是“自由意志”,指一种上升到更为积极、自觉和一贯的实践理性(纯粹实践理性),依照的是道德原则的自律(自主),而不是自然法则的“他律”。为什么这才是更高的自由呢?因为只有这样,人才将自己作为目的性的存在,而脱离了纯粹的工具性。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

自由意志的最高标志是践行一种善良意志(goodwill)。什么叫善良意志?这是最高的善,是无条件的善,也是最高的绝对的自由。因为善良意志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为善,而是由于这种意志本身而为善,它只以自身为目的,它本身是纯粹的自足自在的善。那么,这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呢?在康德的理论中,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是自由意志,是纯粹的实践理性。这种自由意志或善良意志,是完全自足的、自在的、无条件的、自主的,不依赖也不受制于任何自身之外的力量,出于自身,也只为了自身,这就是自由。

“合乎道德”vs“出于道德”

你有一个善良意志,你把善良意志当作法则,这才是道德的,是出于道德的,因此才是自由的。善良意志体现于道德责任中。什么是纯粹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责任?就是纯粹出于责任的行动,与个人的爱好无关,也与是否能导致好的结果无关,只和你的内在动机有关。也就是说,你的动机是为了道德目的本身,而不是这个行动能达成其他什么目标的手段

比如,有人开了一个小超市,他这个店做得很好,不卖假货,对顾客也特别周到。这件事情是合乎道德的,但这是不是出于道德的呢?我们并不知道,这取决于他的动机。如果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争取有更多的回头客,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在康德看来,这就不算是真正道德的,或者只是非道德的。为什么呢?道德行动是把道德本身作为目的,不是为了道德目的之外的效益。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你珍爱自己的生命,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当然是好事,对吧?但这可能只是合乎道德的,但未必是出于道德的行为。这要问你,你珍爱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什么?如果你说生命本身就值得珍惜,那可能是出于道德的,但如果你说,我要享受生命,吃喝玩乐很快乐,所以才要保持健康,这就很难说是一个道德行为,因为你好像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享乐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普遍立法”“意志自律”与“人是目的”

康德提出了实践善良意志的三个绝对律令——“普遍立法”“意志自律”以及“人是目的”

第一是普遍立法,就是说,你的行为原则要具有普遍性,你只能按照你愿意所有人做同样的事情的原则来行事。比如,你不能撒谎,除非你愿意所有人都撒谎。这是所谓的道德黄金律。和我们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点相似,但其实还是不同的。第二是“意志自律”,自律就是自主的意思,意志是自己对自己的主导。第三就是“人是目的,不只是手段”。

自由vs“道德律令”

在康德看来,服从道德律令不仅与自由并不矛盾,而且恰恰是自由的实现。这是因为你是在服从你自己的意志,服从你自己最好的部分。

所以,对自由而言,康德的要点是,自由就是体现或践行善良意志的实践,它既是法则又是行动,在服从理性意志制定的法则中,我们是自由的,因为我们不再被任何自然规律或工具性的意图所决定,我们逃出了因果律的枷锁。由此,我们实现了自己作为人的最高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自由的。

政治哲学:“自由权利”论题

作为权利的自由

“消极自由”vs“积极自由”

我们再说回来,不论是积极自由还是消极自由,它们都有“行动主体”和需要克服的“障碍”,我们可以针对这两个要素来辨析它们的差异。在积极自由的概念中,主体常常是二元分裂的:一面是“真正的”“高级的”“理性的”自我,一面是“虚假的”“低级的”“非理性的”自我。自由不是“屈从”而是克服低级的或非理性的欲望,去实现真正的、高级的或理性的愿望。比如,你打游戏打累了,说我今天不刷牙了,我要睡觉,你以为这是满足了你的低级欲望。但你妈妈告诉你说,你不刷牙,以后牙会疼的,会很麻烦的。什么意思?你是一个孩子,你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对你来说是你的利益,你只是被你的短期的、低级的那个欲望给挟持了,给掌控了。爸爸妈妈对于你的作用就是把你从不明智的、非理性的欲望中拔出来。 而在消极自由的概念中,行为者是一个如其所是的“经验自我”(或“现象自我”),自我的愿望或欲求是多样的,彼此之间也可能冲突,但消极自由着眼于实现这些愿望的可能空间,而不去分辨这个愿望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这个自我就是经验自我,就是如你所是的自我,内部可能存在各种张力,而并不关心“实际的(actual)愿望”在道德或哲学意义上是不是“真正的(real)愿望”。

所以从积极自由的角度看,强迫有时不是压制自由,反而是实现自由。

“更为基本和更为日常的”

对于自由的论述,伯林还有三个比较重要的观点:第一,两种自由是同等重要的终极价值;第二,两种自由都有可能被扭曲和滥用,但积极自由的滥用更具有欺骗性;第三,消极自由比积极自由更接近自由的原初含义。

真正的自由vs强制

哲学有什么用?

1、首先是帮助我们澄清思考的方式。学习哲学有助于思考和辨析,也能够帮助你表达和论证。
2、“无用之用”。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为一种“治疗”,就是帮助我们摆脱智识上的偏见、蒙昧和顽疾,对理所当然的成见提出质疑。
3、苏格拉底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一个领域的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生活的形态,一种处在不断怀疑、追问和探究中的生活方式。
4、哲学也教你因为谦逊而智慧。因为我们知道,人生与世界上的许多最重大的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苏格拉底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我知道自己在重要的事情上一无所知”。但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本身是一种“深知”。

哲学是一个动词,它不是一个我们能掌握于手的东西,而是一段不断在展开的追寻智慧和生活的旅程。

【新的概念】

  • 现实主义、实在论、本体论
  • 叙事的自我
  • JTB理论
  • 品格伦理:它指的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重要的不仅是做了什么,还有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成就是和人分不开的,但仍然有某种品格,具有这种品格本身就是一种成就,这就是品格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