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复盘

一、思考的限制

知识面局限和思维方式局限。知识面局限可以通过“淘金式”筛选地学习,而思维方式则可以通过冥想练习和训练批判性思维去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破除思维局限。

二、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审视信息结构本身是否自洽

  • 审视观点

1、这是你的感觉、猜想还是思考?
2、你的判断有没有根据?

  • 审视论题,有没有走题

1、这个论题是在讨论某个事实,还是在讨论某种价值主张?
2、你有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 审视结论,有没有偷换概念

1、你的观点有根据吗?有根据的观点,才能算结论。
2、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3、你有没有让结论先行,再找理由证明它?

  • 审视论证,是否严密

1、前提是什么?
2、这些前提都成立吗?
3、这个推理有效吗?(区分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4、是论证还是解释?

  • 审视概念,是否定义清楚

1、我们用到的概念是不是准确、有没有歧义?
2、我们用到的概念精确吗?
3、关于这个概念,我和对方的定义一致吗?

  • 审视假定,找到隐藏假定,是事实判断or价值判断?

如何找出隐藏假定
第一,假设你自己是这个观点的反对者,想想你会怎么反驳这个结论。
第二,假设你自己是无关的第三方,想想有没有其它可能性和其它路径,也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如何评判假定
1、这个假定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2、这个假定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3、这个假定是来自哪里?消息来源可靠吗?

三、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思考框架,跳出立场,打开格局,判断是否公正,是否容错

思考框架的三个要素:知识储备、思考技术和思维倾向

1、信念

如何识别信念
1、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2、你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3、你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2、立场

如何判断立场的公正性
1、你是在以什么立场和态度讨论问题?
2、调转立场,你能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3、在其它情况下,你能保持态度的一致性吗?

3、情绪和欲望

如何识别和审视情绪
1、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
2、如果一个怀有相反情绪的人来面对这件事,他的结论会不会跟我不同?
3、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基于这个情绪作出的判断?

如何识别和审视欲望
1、我想通过这个观点和主张,得到什么?
2、如果有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我已经拥有了我渴望的东西,我还会持有这个主张吗?

四、批判性思维的局限性

1、时代局限和格局局限

如何意识时代局限?
这个结论,如果往前或往后放3年、30年,还会适用吗?

如何意识格局局限?
如果我站在更大的格局上,或者变成更微观的当事人,我还会这么想吗?

2、批判性思维的不完备性

  • 批判性思维不能帮你打开视野和格局
  •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思维系统,具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有这个系统本身无法解释的问题,需要求助另一个系统
  • 批判性思维不负责构建,不能让新观点产生,需要我们用局外意识,审视现有的系统,拓展边界。

:::

image.png

发刊词

批判性思维所批判的对象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去审视这个思考多缜密、多系统。

我们这门课的逻辑,是分三步完成评判思考质量这个目标:

第一步,先审视一段思考的信息结构本身,去评判这段思考里的关键要素是不是完整,每一个要素是不是成立和互相匹配;如果要素们符合要求,那么整段思考就是自洽的。

第二步,跳出立场,站在更大的格局下去评判,这段思考过程是不是公允、是不是有容错能力。

第三步,我们再往深看一层,去审视批判性思维本身,去讨论它在我们的思维能力里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它有怎样的局限性和拓展空间。

01 总论:你有多大的思考自由度

我们的思考自由度,受两件事限制:知识面局限和思维方式局限。

怎么完善知识面?要做“淘金式思考者”,有筛选地学习知识。

怎么破除思维局限?要做自己的旁观者。旁观者身份,是一种更清醒、更局外的洞察者身份。

那怎么训练做自己的旁观者呢?两种方式,一种是练习冥想,这是练习旁观我们内在的体验和感受,第二种就是训练批判性思维,这是练习旁观我们的思考过程。

02 总论:批判性思维在批判什么

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它不是批判某个人,也不是断然否定某个观点,它批判的其实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考的再思考、再评判。

2.批判性思维的适用场景是什么?
“不带判断的表达”、“我感觉”、“我猜想”、都没法用批判性思维来评判,只有“我推断”,也就是带有相对充分思考论证过程的判断,才值得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审视和评判。 :::info 当你心里出现一个观点,或者听到别人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可以先问立论者两个问题:
这是你的感觉、猜想还是思考?
你的判断有没有根据? :::

03 论题:你有没有走题

一段完整的思考需要包括:论题、论证和结论。关于论题,我们需要检查它的两件事:
第一,这个论题是在讨论某个事实,还是在讨论某种价值主张?
第二,你有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行动:找出论题,判断论题与结论是否对齐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时候我们张口说话,说着说着突然一片空白,不得不停下来问自己:“我要说什么”,或者“我为什么会说到这里”。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大脑空白的情况?症结就是在发言之前,你没有在心里给这段思考明确起点和终点,锚定论题和结论。

我们在即兴发言,或者口头讨论问题的时候,是要边说边想的。在我们的大脑里,你一边要规划当下说什么,一边要规划下一步说什么。脑子里的思考是发生得非常快速的,如果关键路标没有锚定,很容易跑偏或者聊飞。

明确论题和结论,其实就明确了思考的起点和终点。这能帮我们去评估,我们自己接下来的思考和论证在不在主线上。

04 结论: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关于结论,我们要识破关于结论的三个迷惑性陷阱,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第一,你的观点有根据吗?有根据的观点,才能算结论。
第二,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第三,你有没有让结论先行,再找理由证明它?

人一旦先作了决定,他接下来给出的理由就并不是用来推导这个决定,而是想办法维护这个决定。那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前的这段思考,可能就没有进一步评判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还提醒你自己, 在作一些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搞明白:影响自己作决策的到底是理性判断还是别的什么。

05 论证:你的论证严密吗

论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叫前提,一部分叫前提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我们评判一个论证合不合理的时候,主要原则也就是评判这两件事:
第一,前提成不成立。
第二,从前提导向结论的推理有没有效。

关于论证,有三个必问的问题:
一、前提是什么?
论证前提可能有好几个,你可以每句话都试试加一个“因为”

二、这些前提都成立吗?
三个判断前提是否成立的原则:

  • 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 这个前提陈述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 这个陈述的信息来源可靠吗?

三、这个推理有效吗?
推理的手法有两种: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指的是,只要前提是成立的,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归纳推理的通用套路是,B和A算同类,A有某种特征,所以B可能也有这种特征。简单来说,前提A成立,结论B也就可能成立。

如何区分这两种推理?如果我们用了演绎推理,结论却是一个可能的结论,那么它就是不精确的。如果我们用了归纳推理,结论却是一个肯定的结论,那么这段思考就是不准确的。
在面对一段思考的时候,你就需要判定一下,如果推理手法是演绎推理,结论就应该是肯定的。如果推理手法是归纳的,那么结论只能说“可能”或者“很可能”。如果错配了,那这个推理就没那么有效了。

是论证,还是解释?
什么叫解释?解释是指,我们双方都已经承认事实已经是这样了,试图说明为什么事实是这样的,这叫解释。
而论证呢?论证是我还没相信或者认同你,你得证明你的判断。

我在吃饭,因为我饿了。这是解释。
我在吃饭,因为我往嘴里塞食物,这是论证。

06 概念:你怎么定义这件事

达成概念上的共识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做法,那就是,你直接在思考和论证的过程里,去把一件事定义清楚。

对那些可能给别人带来误解的概念,你可以问:

  • 我们用到的概念是不是准确、有没有歧义?
  • 我们用到的概念精确吗?
  • 关于这个概念,我和对方的定义一致吗?

07 假定:你有什么想当然的预设

隐藏假定一般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事实判断型的。它指的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二种是价值判断型的。它指的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世界应该怎样选择”,这是一种价值观的偏好

怎么找出隐藏假定
面对一段思考,你可以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我必须得持有什么样的观念,才能把已知的前提和结论从逻辑上完成无缝衔接?

你可以站在两种角度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假设你自己是这个观点的反对者,想想你会怎么反驳这个结论。
第二,假设你自己是无关的第三方,想想有没有其它可能性和其它路径,也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怎么评判假定
这个假定跟我们的个人经验冲不冲突?
这个假定跟我们的背景知识冲不冲突?
这个假定是来自哪里?消息来源可靠吗?

寻找和评判假定的深层价值
洞察思考背后的隐藏假定,不但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一环,而且,是一种独立的自我洞察和自我穿透能力。它其实是在帮你理解你自己的思维是怎么发展的,因为你每个推断背后的假定,组成了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

你可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同样一个乞丐坐在路边,王富贵带妹妹路过,对妹妹说:孩子啊认真读书,长大才不会变成这样的人。刘秋香带妹妹路过,对孩子说:孩子啊认真读书,长大才有能力帮助这样的人。

你看,这个故事里,王富贵的假定是“人们对自己的境遇负有根本责任,他们应该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刘秋香的假定就不一样,是“人们可能会遭遇自己不可控的事件”和“我们有责任帮助弱者”。

当你不断去进行这种思考的洞察和穿透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面对世界的基本观察视角是什么,你自己偏好什么、追求什么。 而意识到这种种,你也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完整的自己。

08 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思考框架

价值观:思考质量高于决策速度

思考框架
思考框架都会有三个必备要素:知识储备、思考技术和思维倾向。把思考比成做菜的话,知识储备是我们手头的食材,思考技术也就是我们的刀和灶台,思维倾向则是我们做中餐还是做法餐这类偏好。

09 信念怎样影响你的思考

信念是一种最为坚固的隐藏假定
信念可能来自本能、经验,来自社会共识,来自想象,它们可能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或者没有基于事实判断,这样得来的信念未必是对的。

怎么识别你的信念?
你可以问:
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你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你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怎样审视信念?
我们不是认同某个信念的内容本身,而是认同它的推导过程。如果我们的信念被质疑和否定,这不是我们受到否定,而是我们获得了提升思考能力的机会。

10 立场怎样影响你的思考

如何判断立场的公正性
你可以追问观点背后的立场三个问题:
第一,你是在以什么立场和态度讨论问题?
第二,调转立场,你能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第三,在其它情况下,你能保持态度的一致性吗?

立场一致性,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稳定

11 情绪和欲望怎样影响你的思考

识别和审视情绪
我们可以问这么三个问题:
第一,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
第二,如果一个怀有相反情绪的人来面对这件事,他的结论会不会跟我不同?
第三,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基于这个情绪作出的判断?

如果一件事让我有强烈的情绪反应,那么它是不是已经动摇到了我的某个信念?


识别和审视欲望
怎么识别我们的判断背后有没有欲望在影响呢?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想通过这个观点和主张,得到什么?
第二个,如果有个平行宇宙,在那里我已经拥有了我渴望的东西,我还会持有这个主张吗?

识别和审视人生追求
如果我们借助这些问题不断地练习,在各种场景、各种问题之下去识别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是怎么样影响思考的,这个练习还会带来一个自我觉察的价值:你其实就会越来越清楚,你人生中最在意、最想追求的东西是什么。

批判性思维不是去评判你的人生目标好不好,而是去帮你评判,在你的整个人生和每一个中短期阶段里,你该重点思考哪些问题。

12 反思时代局限和格局局限

时代局限
这个结论,如果往前或往后放3年、30年,还会适用吗?

格局局限
格局局限,无论发生在同一维度上还是其他维度上,我们有办法可以识破吗?很遗憾,没有直接解法。最有用的办法听起来非常鸡汤:多看世界、多接受信息,保持好奇,多学东西。

想要意识到我们的格局局限,可以这样问自己:
如果我站在更大的格局上,或者变成更微观的当事人,我还会这么想吗?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考如何思考的方法,它其实也有自己的模型。简单来说,这个模型包含三个问题:
如何拆解一个思考过程?
如何评估这个思考过程?
如何从思考框架出发,重构或提升这个思考过程?

13 反思批判性思维的不完备性

批判性思维,不能够帮你打开视野和格局
我们前面讲了,打开格局的过程就是完善知识储备的过程,而这要靠大量汲取优质信息。批判性思维只能做到判断信息是不是“优质”,但没法做到“大量汲取”。
怎么办?办法就是去大量汲取信息,拓展知识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课程一开始说过,海绵式思维有它非常重要的正面价值。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思维系统,是不完备的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包含了算术系统的公理体系是不完备的,这个公理体系里,总会存在一些没法在这个体系内判断真假的命题,你怎么补也补不全。

一个系统里一定存在一些问题,是这个系统本身无法解释的。
前些年,互联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做“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其实也是在说,一个解释系统总有它自己所解释不了的问题,需要求助于另一个系统。

语言体系的不完备
一个语种对世界的描述能力不完备,肯定就会导致对应的思维体系的不完备。

批判性思维的不完备:不负责构建
批判性思维的化身是一个检察官,只负责评判一段思考有多扎实,但你想要评判一段思考,你首先得产生一段思考。而批判性思维,恰恰不能让新观点产生,不能解决思考的从0到1,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最大的局限。

我们对这种不完备真的束手无策吗?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试着冲破这种系统局限呢?有,那就是用局外意识,去审视我们现有的系统,拓展现有的规则边界,去观察当前看不到的事实,去思考当下理解不了的问题。

14 成长与创造:值得拓展的思维能力

成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你发现没有,成长性思维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自我的成长。它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视为自我成长的工具和手段,问题要是解决了,我从经验当中获得成长;问题没解决,我从教训当中获得成长。

你可以想想自己比较有印象的一次挫败,比如被别人指出缺点,审视一下自己对这件事的感受是什么。它让你对那个人心生抵触、不愿回忆吗?还是你进行了反思,已经在有意识地控制这个缺点?

如果是后者,那你就拥有了成长性思维的基本信念。也就是: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为了实现这一点,你愿意调整自己,愿意在能力范围之外做事。这样一来你就能形成正反馈,确实能拥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积极人生。

那么,创造性思维是什么呢?我们说了,它关注的是问题有没有新的解法。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是你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发散能力、直觉这些跟心智相关的特质。它们经过有意识的觉察和训练,也是可以内化为能力的。

进到这门课里、一起研究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所有人,包括你在内,毫无疑问都拥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性思维。你肯定意识得到成长性思维对你的重要性,它能帮你赢。

至于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挺好,但好像不是那么刚需。

说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跟你聊聊我的个人偏好了:两种思维方式里,我更喜欢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关注的对象不是自我,它关注的是问题,关注的是世界。

做个对比的话, 如果说成长性思维关心的基本命题是“我应该成为怎样,我该为此做些什么”,那么创造性思维关心的基本命题就是“世界应该成为怎样,我该为此做些什么”。

只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会为了自我成长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当然也会改变世界的某一部分,但这只是一个副产品。

而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却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努力,作为副产品,他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会成长。虽然结果很相似,但是这一点点主次之分会带来人格上非常奇特的魅力。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常常觉得那些想要颠覆世界的反派也有迷人之处,比如《复仇者联盟》里的灭霸,《蝙蝠侠》里的小丑。这通常都是因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提升自我,而是改造世界。

一个人要是关心世界,你透过他就能看到世界。

成长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构建和探索能力。一个是构建自我,一个是探索世界。

珍惜自己的思考成本
因为你的时间,精力,和意志力都是有成本有限制的,作为高质量的思考者你必须珍惜你的思考成本。
所以,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思考的都是你人生的重大问题,以及怎样去做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面对一个麻烦事儿的时候,会想宁愿花多少钱把这件事外包出去,或者是省多少钱把这件麻烦给承担下来。当然这两者需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有些决策和行动,相信本能,相信主流经验,相信专业就够了,我们没必须重新发明轮子,也就是常识,不需要浪费你的思考成本,进行批判性思维。

15 一份批判性思维的通用提问清单

image.png
三个重要的收获:
第一,是一套独立思考的方法;
第二,是从思维和信念层面重新认识了自己;
第三,是一个变化:无论多不高兴,我们都是可以被说服的。因为我们不是简单信奉某个观念,而是信奉观念背后的形成逻辑。

他说: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只想要验证他们既有的知识和经验。但《纽约时报》的读者有一个共同点:“我想要获得那些能挑战我既有认知的想法。”